徐偉斌,謝黎
(東莞理工學院機械工程學院,廣東東莞 523808)
怎樣探索出一條適用于區域性工科院校高素質人才培養的道路是如今很多高校與地方政府在思考的問題,現階段國家高速發展,與之相應的就需要更多的綜合性工科人才投身國家建設,在此需求下,高校必須積極完善自身教育模式,培養出更多的高素質人才,盡可能將精英化教育向全校范圍內推進。
本篇文章以東莞理工學院為主要研究對象,該校在課程教學的建設上,一直遵循著發展規律,略有成效,以機械專業、電子專業、化工專業為例,皆以應用型人才培養為核心,穩步發展。作為工業設計這類應用性頗廣的交叉學科的建設,如何結合學校總的人才培養模式的大背景下,走出自己的特色,學科建設一直在摸索,不斷總結。近幾年,也在結合企業應用、產學研等方式,進一步促進工業設計專業課程教學的有效提升。
本文正是在這個學科發展、課程教學建設的大背景下,根據現實情況,探討依托這類“以賽促學、以賽促教、學賽結合”的方式可以更好地促進工業設計專業的課程建設,如何更好地依托此類方式建設對應的教學模式。
東莞理工學院工業設計專業主要依托理工科院校和機械工程學院的優勢教學資源,但即便如此也存在著很多亟待提升的方面。
歷史原因,工業設計專業一直以來是以招藝術類學生為主,但時代在發展,新形勢給工業設計專業提出了新的要求,現在國家教育部規定把工業設計專業歸屬到機械學科下面,通過藝考進來的都歸到產品設計專業,普通理工類學生則歸到工業設計專業。藝術類學生在設計方面更注重形態、造型、顏色,因為他們的藝術感性思維比較強,在色彩和手繪上對比理工科學生更有優勢。但理工科學生在設計方面更注重結構、功能、材料、人機,這是藝術類學生不可比擬的。
東莞理工學院作為地方性工科院校,工業設計專業的學生來源于理工科類招生,這類學生的美術基礎相比專業的美術院校的基礎差,尤其純理工科入校前很少接受美術教育,面對那些美術院校的學生作品,我們的學生明顯自信心不夠強,學習的興趣也被大幅度挫傷,這正是作為地方性工科院校工業設計專業的軟肋。
工業設計是一個綜合性學科,不僅僅是出點子、作圖等,而是包含了很多方面的內容。因此,工業設計專業的學生要培養自身良好的學習習慣和統觀全局的能力,明確自身所學知識對未來工作的影響,勤動腦勤思考,培養自己的審美能力、練習技能與深入實踐的能力。正如課堂上所講的,發現問題往往比解決問題更重要,我們要留心大的社會環境以及周邊的小事物,做生活的有心人。中國的工業設計不斷受到社會重視,社會發展需求不斷增大,作為當代年輕人,我們要抓住機遇,勇于迎接挑戰,為我國未來的工業建設添磚加瓦[1]。
由于國內長期以來工業設計教育模式的遺傳性和相似性,我們大部分教師都畢業于藝術類院校開設的工業設計專業,在整體的知識體系上存在嚴重的同質化現象,設計思想較為單一,并且缺乏一定的理工科素養。除此之外,很多教師在進入工作崗位之前并沒有足夠的實踐經驗,雖然個人知識體系非常完善,但并不知道如何高效地教育學生,以至于很多時候導致其教學行為偏離了實際需求,課堂教學效果不佳。這也是師資建設在高校工業設計專業上存在的弊端與不足之處。
首先,高校應提高人才引進標準,不以“大一統”的評價方法來衡量師資力量,而應注重考核的多樣化。其次,要想建立一支多元化的師資隊伍,除了加強對專業師資力量的培養和考核,還要在提高其理論能力的同時,注重實踐能力的發展,真正做到思維創新、理論創新、教育創新,提高教師的實踐與社會服務能力,要構筑起多層次的教師培養和實踐體系。最后,我們要明白師資隊伍的質量是提高學生專業素質的關鍵之一。盡管工業設計專業開設在全國各大高校,然而教學質量卻良莠不齊,師資隊伍的素質水平也存在很大差別,一定程度上不利于教學質量和工業設計專業的高質量發展。
作為機械工程的一個主要組成內容,機械設計的作用不言而喻,相比于其他的專業,機械設計的發展時間更久,其課程培養體系也因此比較完備。但是我國由于歷史原因,工業設計起始時間較晚,導致許多人并沒有意識到其重要性,甚至有的人還對該學科存在一定的誤解。《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2012年)》中將工業設計劃分到機械類專業的領域中,認為工業設計的基礎就是具備充足的機械學科知識,在創新機械功能與結構時都需要用到自身的理論體系。由于多方面的影響,工業設計學科相對于以機械設計制造為主要學科的機械工程學院,重視程度跟不上學科發展的步伐,不管是經費、師資、實驗實踐條件等均跟其他幾個專業有較大差異,嚴重影響了工業設計和機械設計制造的融合。
2019年廣東省高等學校大學生工業設計大賽是由廣東省教育廳與眾多高校共同主辦的,東莞理工學院承辦等。競賽秉持著公平公正的原則,堅決落實教育部出臺的相關意見與大學生培養計劃,重視《關于加快建設高水平本科教育 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的意見》《高等學校創新能力提升計劃》等文件的指導作用,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提升人才的專業素養水平,為國家發展與社會進步輸送更多的綜合性人才,提高高校教學水平,為學生的全面發展提供更公平公正的平臺。在組委會的指導下,東莞理工學院完成賽事的組織工作,并有效促進全省高校的教育交流。
和往年簡單發通知讓學生報名參加大賽不一樣的是,作為承辦院校,我們今年積極響應大賽的號召,積極宣傳組織,部分課程的設計內容切合大賽主題進行教學,畢業設計題目積極配合大賽的產品分類,對標大賽的設計要求,使得課程作業和畢業設計作品直接就可以參加大賽。通過參加本次大賽,我們切切實實看到了一些專業課程教學的變化。
這種新型的教學模式需要組織工業設計專業高年級學生參加設計競賽,除了讓高年級學生積極面對競賽之外,還可以讓低年級學生也參與進來,不論是以旁觀或是參加者的身份,參與到比賽過程中便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興趣成為引導學生學習的老師,讓教學模式從單一走向多元化。但是為了保證競賽的質量,參賽者必須具備足夠的專業素養,這也是參賽的一個前提條件[2]。
另外,團隊參賽不僅可以提高學生在團隊中的融入度,而且通過合作探討可以最大程度地優化解決方案。競賽包括的項目難度不一,較為復雜的設計項目大多都是以團隊為單位申報競賽資格的,因為個人能力畢竟有限,參加規模比較大、難度比較高的項目需要投入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團隊合作分工便可以很好地解決這一問題,一方面提高做項目的效率,另一方面更能增強團隊協作意識,增加學生的責任感。競賽的意義不僅在于提升學生綜合能力,還可以培養學生的團隊寫作能力,通力合作才能獲得最終勝利,在學習知識的同時也是對處事方式的鍛煉。
“以賽促教”模式促進了教師專業水平的提升,例如在開展大賽前,有的理論課老師只注重理論教學,而有的實踐課老師只管教三維輔助軟件的命令和技巧的教學,大家在各自專業領域都很強,因此導致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是分離的、片面的,沒能將專業知識和三維繪圖進行有機結合,因此有的學生在實際設計過程中會產生很多困惑,并不能很好地完成設計項目。
然而,通過“以賽促教”的新型教育模式,一方面可以讓學生獲得除了理論知識之外的其他實踐知識,另一方面也對教學團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需要具有較高的教學水平以及專業的理論指導,進而可以促進教師隊伍素質的不斷提高,不斷完善自身教學體系。比賽不僅是學生的比賽,教師同樣應該積極參與,以指導者的身份給學生作品提供一定的建議,引導學生改善作品中的不足,學生也能在不斷改進中獲得自我的提升與成長。競賽對于學生的意義不言而喻,它不僅可以鍛煉到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在個人能力與知識方面也都是非常有益的。
隨著設計比賽的開展,課堂的教學內容更加趨向于以實戰為主要的指導方向,圍繞著實戰內容進行課堂教學的拓展,這樣的教學方式會給學生營造一個與真實設計場景更貼近的教學氛圍,提高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能夠主動投入到課堂討論中,形成良好的班級氛圍。另外,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注意,單一的理論教學是無法提高教學效率的,很多學生雖然理論體系非常完善,但是實踐經驗幾乎為零,這就需要教師也講授適量的實際操作內容,保證教學內容更具有綜合性。
因此,“以賽促教”不僅可以促進教學模式由傳統的理論傳授教學到與大賽相結合、與設計工作相結合的發展,也能促進教學策略由專業知識、三維輔助設計分開教學的傳統模式向合二為一融匯發展。在以往傳統的教學當中,三維輔助設計只是講解繪圖軟件命令的使用,繪制的內容也是圍繞命令的熟練操作和技巧進行練習,而通過大賽的引導,更趨向于理論和實踐的結合,更充分體現出繪圖軟件的工具作用,使學生在三維輔助繪圖時所繪制的內容為產品外觀、產品結構的內容,教師在課堂上邊講專業知識邊讓學生利用繪圖軟件繪制出來,提高了知識的實用性[3]。通過這種方式能直接看到學生設計的正確率和及時評價,直觀地反映出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同時通過競爭的選拔機制,促進了學生學習的熱情和興趣。通過大賽的引領不僅使教學內容提高了實踐性,同時也使課堂更加高效。
本文通過結合現階段賽教改革的現狀以及地方性工科院校工業設計專業教學模式分析,提出了“以賽促學、以賽促教、學賽結合”的新型教學模式,將技能大賽與課程教學進行有機融合,有利于達到賽教相符的效果。“以賽促學、以賽促教、學賽結合”的新型教學模式一方面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更積極地投入到課堂中,為實踐能力奠定良好的理論基礎,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培養良好的職業技能素質,另一方面,“以賽促教”的新型教學模式也同樣對教師隊伍的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利于教師不斷完善教學思路,將相關的競賽知識融入課堂教學,有利于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創新教育方式,進而實現教學策略的創新。
我們要以時代為機遇,以比賽為契機,落實“賽教結合”的新型教學模式不僅可以規避傳統教學模式的弊端,提升教學質量和學生職業能力,更有利于推動高校教育進程的深入發展,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工業化建設輸送更多的全面發展型綜合性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