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鑫,趙海康,葛鵬
(西安醫學院,西安 710038)
醫學傳統教育模式指教師采用講授為主的教學模式,以醫學知識傳授為教師教學的目標。此種教育模式過于注重最終的評價結果,忽略了學生醫學知識學習過程中的主觀能動性[1-2]。醫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過于關注終結性評價,忽視了整體學習過程,導致其在臨近考核時間開始突擊性復習,雖然能夠達到應試成績考核標準,但實際醫學能力不強,只是生搬硬套醫學知識,沒有相應的醫學創新精神,更無法將醫學知識有效轉移到未來臨床實踐工作中[3-5]。
相比于傳統的終結性評價,形成性評價與其有顯著差異,不僅注重評價結果,并且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情感、態度等各個方面的體驗,是對學生學習全過程的觀察與記錄,從而形成動態化、延續性的發展性評價[6]。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夠利用形成性評價對學生的學習過程進行反饋,指導其學習。綜合而言,在形成性評價過程中學生不僅僅是獲得評價的對象,更是評價過程中的主體,充分調動其評價積極性,讓評價結果指導其學習過程,實現評價與學習的相互作用,充分發揮評價作用[7]。
早在2000年,國外多名學者報道在醫學教學中使用形成性評價得到了學生的充分認可,有助于學生對醫學知識的掌握[8-10]。國內的臨床醫學教育工作者積極與西方醫學接軌,學習相關教學經驗,將形成性評價考核方式引入到實際教學中,教學質量顯著提高[11-14]。2019年,在西安醫學院迎接臨床教學認證之際,第二臨床醫學院外科學教研室將形成性評價應用于外科學教學中,在多項外科教學中取得突出成績。在教學工作中我們也發現了一些不足。傳統的大班教學形式,對每位學生進行形成性評價無形中增加了教師與學生的負擔,不利于廣泛開展;同時在學生互評及師生互評中,“人情分”“面子分”干擾了評價的準確性。
2019年末,教育部倡議利用網絡平臺,展開“停課不停學”[15],西安醫學院根據“停課不停教、停課不停學”的教育部要求,在醫學教學中也采用了信息技術進行線上教學。隨著國內公共衛生事件防控呈現常態化,第二臨床醫學院外科學教研室在日常教學中開展線上、線下教學同步進行,將公共衛生事件期間涌現的“抗疫英雄”作為課程思政內容引入課堂,同時將形成性評價運用于線上、線下教學中。我們采用“課程管理平臺+傳統課堂教學評價”相結合的形式,即選用超星學習通用于課程管理、互動和留痕,進行線上形成性評價;采用課堂專家評教、同行評教、學生評教、教師評學進行線下形成性評價。
超星平臺是利用信息技術構建的新型學習端,能夠讓學生和教師用電腦和手機完成學習過程,同時具有自主學習、課堂測試、數據總結等多項功能,幫助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分析學生的學習數據,并給予形成性評價結果[16]。在醫學知識教學前,教師可以讓學生使用超星平臺軟件完成預習任務,直接接收到教師所發送的學習任務單,指導醫學生預習過程。同時,超星平臺可以收集醫學生預習數據,精準掌握學生預習情況。教師可以根據平臺反饋信息,動態調整課堂教學內容,優化課堂教學計劃。課堂教學,教師可以利用超星平臺完成課堂教學,同時為學生發送相關測試題目,讓學生通過平臺答題,完成短時測試,及時反饋學生對該知識點的掌握情況。如果在測試過程中,多數學生都出現了答題錯誤,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知識點吸收情況進行深化教學,在此過程中學生也可以通過短時評價了解自己的學習成果,充分實現了超星平臺的信息及時反饋作用。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還可以通過超星平臺發布簽到任務,及時掌握學生出勤情況。教師也可以在討論區模塊發布醫學主題討論活動,讓學生積極發表個人意見,從而更好地提升課堂教學效果。課下通過超星學習通布置作業,利用超星平臺限制學生完成時間,及時進行批改,快速完成作業反饋,不僅降低了教師在教學中作業批改量,并且能夠掌握學生整體答題情況,優化醫學教學計劃。學生還有不理解的問題通過在平臺聯系授課教師,教師在第一時間為學生答疑解惑。這些數據都是形成性評價的重要組成部分。
超星學習通主要用于線上互動及學生學習效果的評價,但缺乏對教師教學質量及學生學習態度的及時評價。因此,第二臨床醫學院外科學教研室在線上形成性評價的同時,開展線下形成性評價,即專家評教、同行評教、學生評教、教師評學。專家、同行、學生在一堂課結束后利用2-5分鐘時間從教學設計、教學內容、教學效果等幾方面對教師進行即刻評價,指出優缺點,便于教師及時改進,以便提高教學效果;同時教師對學生進行評價,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指出不足之處,便于學生改進,以便提高學習效果。
通過超星學習通平臺對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經過整理后可以獲得118份有效問卷。通過數據結果可以得知,多數醫學生對于超星平臺的線上、線下教學模式非常滿意,肯定了其使用的便捷性,彌補了傳統教學的不足。其中有95%的學生認為通過線上平臺、線下進行綜合形成性評價極大地減輕了負擔,提高了評價效果,有89%的醫學生認為超星學習通便于師生互動復習,71%的醫學生認為超星平臺有助于及時反饋其學習情況,68%的醫學生認為課程中加入公共衛生事件期間典型事跡,可以讓學生感同身受,對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有較好的效果。
形成性評價是對醫學生綜合能力的動態評估成果,既反映了醫學生在線上、線下的學習能力,也反映了醫學教師所采用的各項資源應用效果。因此當線上與線下形成性評價形成時,要對不同形成結果進行醫學教學資源分析,研判不同資源對于形成性評價產生的具體作用,從而在目標醫學教育下選擇合適的醫學教學資源,更好地發揮形成性評價在醫學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尤其在公共衛生事件頻發背景下,醫生在社會中的地位日益提升,但社會對醫學生的能力也有了更高要求,將形成性評價的信息反饋作用進一步進行拓展與延伸,才能夠讓醫學生在更加契合的教學方案下學習相關內容。
新舊醫學教育模式有顯著不同,最大的差異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內容差異:傳統醫學教育內容可變性差,更是難以結合公共衛生事件內容;2.教師差異:傳統醫學教育中對于教師的要求更加傾向于臨床經驗,而忽視了其教學方法,模式十分單一,導致其醫學知識傳遞存在障礙;3.學生差異:傳統醫學教育中教師對于醫學生的知識學習需求相應較少,僅能夠通過一般臨床活動完成相關內容。傳統教育模式雖然有多處不足,但在知識體系與教學脈絡上十分清晰,而新教育模式雖然注重對醫學生學習結果的評價,但終究要落在教學內容中,借用原有的知識模塊開展新教育模式。因此教師在通過超星學習通平臺完成形成性教學評價時,要新舊融合,既能夠糾正傳統醫學教學模式的明顯弊端,也能夠讓新教育模式在成功、可靠的醫學知識體系上開展,從而為醫學生創造更加合適、科學的教學方案。
傳統醫學教育模式與新型醫學教育模式在教學方式上有顯著差異,各有優缺點。新型教育模式主要利用信息技術開展在線教育,可以解決學生時空受限問題,能夠最大化提高醫學教學資源的覆蓋面,教師復用度高,可以減少外界環境對教學環境的影響,實現多元化教學,給予學生形成適應評價,彌補了傳統教學的不足。通過此次分析可以得知。我們通過超星平臺構建的外科學課程線上形成性評價效果明顯,給予了醫學生形成性評價,具有非常高的醫學教學應用推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