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娟
(東營市勝利第六中學 山東東營 257000)
初中階段語文學科是學生需要重點學習的科目之一,學好語文能增加學生的基礎知識儲備,豐富學生情感,幫助學生更好地進行語言表達,促進學生語文思維的發展,對其他學科的學習也具有一定推動作用。傳統語文教學理念下,教師傳授學生語文知識點,忽視學生語文相關能力的提升,學生掌握不好學習語文的技巧,得不到綜合發展。新課改要求教師對學生實施素質教育,教師需要重視學生的身心發展和情緒變化,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但是初中教師在語文課堂上,教學方式還比較單一、師生交流比較少、忽視學生課堂心理變化,導致學生對學習語文的熱情不高,課堂效率較低。針對以上問題,本文將從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增強課堂的活躍度、調動學生學習熱情三方面為基于核心素養下提高初中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的探究提供幾點有實際意義的措施。
傳統教育理念下,教師在課堂進行語文教學活動過程中忽視學生主觀感受,只注重教學進度,每節課的目標就是將知識點講完,不顧學生的想法,只要學生上課在聽講,課后作業也完成了,一堂課也就結束了,這種教學理念嚴重偏離素質教育理念,忽視學生的課堂是無效課堂,學生才是課堂最最重要的一部分,教師需要關注學生課堂反應,才能幫助學生學好語文知識。傳統教學理念的影響深遠,導致教師長久在教學中采用的教學方式很單一,語文課堂上單純采用講授法進行授課,學生學習語文熱情不高,對教師的講解沒有興趣進行深入思考,而且教師也沒有給學生足夠的課堂時間進行思考,沒有思考的語文課堂使學生難以記住一些晦澀難懂的知識點。教師單一教學方式的產生,一是因為傳統教學理念的影響,二是教師缺少不斷學習的意識,好的教師也是需要在教學過程中不斷提高自身語文素養的,積極探索新的教學方式,在結合學生實際學習需要基礎上,多和其他教師交流,改進教學方式,為學生提供學生喜愛的課堂氛圍,讓學生對學習語文產生興趣,從而培養學生語文核心素養[1]。
一節高效語文課是需要教師進行引導、學生進行配合的,教師為學生引入知識點,激發學生對所學知識點的興趣,而學生因為教師生動的講解愿意在良好的課堂氛圍中進行思考,主動學習知識,這是教師真正應該努力達到的教學效果。教師在課堂上尊重學生的想法,鼓勵學生大膽發言,將自己的見解表達出來,與其他學生進行深入探討,在師生彼此尊重基礎上,學生的想法、獨特的理解能在教師引導下說出來,學生對教師的尊重感、信任感直線上升,教師愿意給學生一個發言的機會,學生也就更加愿意與教師進行交流,良好的溝通交流,能幫助教師了解學生在課堂的實際情況以及知識記憶情況,教師才能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指導,但是現階段的初中語文課堂,教師沒有給學生表達自身想法的機會,學生因為長期得不到發言機會,自然而然就會產生教師不易溝通的感覺,學生與教師的關系比較僵化,課堂上,學生不敢對教師的講解提出疑問,禁錮學生的思維發展,學生課堂活躍度不高,課堂效率自然也就不高,這都是教師在課堂與學生交流較少導致的,教師需要改變現狀,在課堂上與學生進行溝通,提高課堂的活躍度。
青春期的學生情緒本就容易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學生很難掌握自身情緒,調動積極情緒去學習;同時,初中語文教師又經常忽略學生的心理健康,在課堂上只看到學生的表面狀況,沒有深入了解學生厭倦學習背后的原因,教師單純認為是學生對課堂知識掌握不好,沒有及時注意到學生的情緒變化,低落的情緒會影響學生的語文課堂表現以及對知識的理解。每個學生都是有差異、獨立存在的個體,在面對同一事物時往往會產生不同的心理活動,尤其是語文這種感情色彩豐富的科目,學生不好的情緒會阻礙學生正確理解課文內容,從而對其有錯誤的認知,教師的情緒調動十分重要,教師沒有關注學生情緒波動,只顧講解知識點是很難在課堂上調動學生積極情緒的,對課堂整體氛圍也會產生不好的影響,語文核心素養的培養也會受到阻礙[2]。
學生對語文感興趣就會自主進行相關知識的學習,不需要教師時刻提醒學生該學習什么、該做什么,對學生掌握基本語文知識具有積極推動作用;同時,語文教師在課堂上轉變教學理念,貫徹素質教育的觀念,在課堂上采用多種教學方式進行講授,能讓學生在多種方式下感受語文的獨特魅力,對語文產生濃厚的興趣;學生對學習語文的興趣與教師改進教學理念,采用多種教學方式是有緊密關聯的,教師采用不同的教學方式,給學生新奇感,對語文產生興趣,學生對語文產生興趣就會主動進行學習,形成一個良好的學習閉路。教師在語文課堂教學時,可以采用講授法、談話法、討論法等多種方式,讓學生在教師多種教學方式下,全方面了解一堂課的重要知識點,能與其他學生一起共同學習、共同討論、共同進步,學生對學習語文產生興趣,教師對教學方式的探究也將不斷深入,學生學習效率高,教師教學水平得到提高,語文核心素養的培養更加高效。
例如,教師在為學生講解《蟬》這篇課文時,就可以運用多種教學方式,讓學生在課堂上了解文章大意,并能在大意理解基礎上理解作者寫這篇文章的情感以及文章深層次含義。教師可以先帶領學生一起朗讀課文,教師為學生大概講解文章的主要內容,然后讓學生想象身邊真實存在的蟬,引導學生進入到蟬的世界,感受文章所描繪的那種情境;接著教師提出幾個問題,讓學生小組討論,小組討論過后進行組與組的討論,經過小組觀念的融合,教師對各個小組答案進行點評,并鼓勵學生日常學習中多進行討論、多進行思考,就能在不經意之間養成好的語文學習習慣;學生在教師引導與自主討論過程中找到了學習語文的技巧,掌握了如何進行文章分析的能力,對語文興趣自然提高很多。教師無須有過多的困擾,擔心學生語文學習過程中會遇到的難題,只要讓學生掌握了學習語文的技巧就能輕松學好語文,教師運用多種教學方式,幫助學生高效學習是極其重要的[3]。
活躍的語文課堂能讓學生身心得到放松,思路更加開闊,盡量讓每位學生都能在有疑惑時得到教師和其他學生的幫助。活躍的課堂前期主要需要教師進行積極引導,教師主動與學生進行探討,慢慢建立良好的溝通習慣,學生久而久之就會在語文課堂上大膽發言,敢于表達自己的見解,而不是將主觀想法藏在心底,讓本就困惑的點越來越難理解,教師也不清楚學生的問題所在,雙方都在不了解、不清楚的情況下進行教學和學習,學生語文核心素養得不到培養,教師教學水平也得不到提高。教師需要讓學生明白語文課堂是可以盡情表達觀念的,與其他學生想法不一致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敢提出不同的看法,教師要在語文課堂上加強與學生的溝通交流,在平等互動的過程中,學生學到了知識點,也得到了尊重,學生能自主進行學習,不僅能提高課堂活躍度,也能讓學生掌握學習語文的高效方式,語文核心素養得到不斷提高。
例如,初中語文教師在課堂講解《音樂巨人貝多芬》時,就需要多多與學生進行互動,了解學生對這篇文章的直觀感受,以及學了這篇文章后,學生能得到哪些有關生命的感悟。教師在課上引導學生時,可以讓學生談談對貝多芬的認知,甚至可以讓學生在講臺上發表對貝多芬生前事跡的看法,以及在貝多芬身上能學到些什么品質;除了讓學生發表對貝多芬的看法,教師也可以引導學生思考日常生活中有沒有類似貝多芬一樣的人物,拉近學生和文章的距離;接著,教師帶著學生一起朗讀課文,進行簡單的課文分析,再一次讓學生發表對這篇文章的直觀看法,鼓勵學生進行獨立思考,大膽說出內心最真實的想法,教師與學生一起分析文章的主旨大意,了解貝多芬這個名人都發生了什么事,又因為什么原因讓世人尊敬他,整體全面地感知貝多芬這位名人。在教師一步步引導過程中,學生學會了思考,也敢和教師同學交流想法,課堂活躍度顯著提高[4]。
初中生每天要學習的科目很多,要記憶的知識點也很多,學業壓力很大,又因為初中生處于青春叛逆期,往往會因為一些小事就引起情緒上的巨大波動,對學習產生一些不好影響,如若教師在課堂上忽視學生的情緒變化,就會讓學生的低迷情緒持續下去,課堂學習效率不高,甚至在學習過程中會將不好的情緒演變為對語文課堂的厭倦、煩躁的抵觸情緒,長此以往,對提高學生核心素養十分不利。初中語文教師應該在課堂上重視學生的心態變化,通過多種方式調動學生的課堂積極性,對學習語文重新產生濃厚的興趣,不會因為短暫的情緒不佳降低對語文學習的熱情。
例如,當教師在語文課堂上發現某個學生注意力不集中時,不要直接批評學生,要根據平時對這位學生的了解,以及最近該學生的整體表現進行心理分析,找到該學生情緒低的直觀原因,在此基礎上對學生進行談話或者在課堂上鼓勵該學生積極回答問題,將注意力集中在課堂知識上,調動學生學習熱情。教師除了要關注課堂上情緒低的學生,也要注重日常教學過程中對所有學生情緒的引導,教師時刻保持微笑,打造輕松的語文課堂能讓學生緩解一定學習壓力,不容易產生不良情緒,對學生掌握知識、學會語文理解能力具有推動作用,課堂氛圍好,學生學得好,教學質量就會不斷提高。
現階段教育的目的不再是讓學生學會某些知識點,在課堂上進行簡單記憶,課后進行作業練習,而是要學生掌握學習技能,好的學習習慣能幫助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解決一些簡單的問題,不再過度依賴教師的講解,能學會自主思考、自主探究,在結合自身知識和現實探究基礎上,得到一個較為準確的答案,遠比教師直接將答案輸送到學生腦海更有益處,這種學習習慣下,學生不僅能學會如何思考,還能學會在遇到難題時主動依靠自己,思維得到鍛煉,身心都會得到健康成長。尤其是初中生正處于身心發展與知識積累的關鍵時期,教師好的課堂引導能幫助學生在學習中獲得進步,也能在生活中學會管理自身,這正是新課程標準所要求的,對學生實施素質教育,不是讓教師停留在嘴上、停留在筆上,是要教師將核心素養的培養真正落實到語文課堂之中,讓學生在語文課堂上學會怎么高效記住知識點以及理解語文的技巧,從而幫助學生在枯燥、繁重學業之中掌握一條學習“捷徑”,不是單靠簡單記憶來積累知識,而是掌握學習語文的技巧,在理解的基礎之上進行記憶,學生才能將所學記得牢、記得準,實際應用知識時,才能將最準確的知識從腦海搜索出來;語文技能的掌握能帶動學生掌握其他學科的學習技能,全方面提高學生的學科知識儲備,使學生在初中階段就能養成好的學習行為,好的學習行為需要教師引導和時間養成,在這一過程中,學生不僅能養成好的習慣,也能從中感受到知識的連貫性、相關性,整體記憶零散的知識,形成系統知識框架,對學生整體學習效率都有促進作用。教師積極引導、學生積極配合的語文課堂,是新時代需要的課堂,也是學生能活躍起來、互動起來的高效率課堂。總之,初中教師在語文課堂上對學生進行核心素養的培養,對課堂效率提高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綜上所述,初中語文課堂教學活動中存在的問題還沒有得到解決,教師需要按照教育方針,認真貫徹素質教育的理念,在結合初中生心理變化、知識儲備、接受能力的基礎上,培養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教師需改變傳統教學理念下的單方面知識灌輸,不給學生機會和時間進行課堂思考,學生無法掌握學習語文的技巧,思維方式較為固定,理解語文知識全靠教師講解,學生思考能力薄弱,面對語文問題時,解決能力不高,總體上限制了學生的課堂積極性,學習動力不足。教師應該在轉變教學理念的同時,在課堂上采用多種教學方式,增加學生對語文課的興趣;課堂上積極與學生進行互動交流,有效的溝通能幫助學生高效理解知識點,調動學生活躍性;注重學生情緒變化,身心健康的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效率才會高,不同學生面對同一課堂、同一知識會產生不同的心理變化,教師需要時刻關注學生的變化,調動學生積極的情緒,打造高質量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