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風
(作者單位:商丘師范學院傳媒學院)
在人類還沒有發明影視這種現代化大眾傳播媒介之前,人類文明成果主要通過書籍、報紙刊物等印刷品,或是某些造型藝術如繪畫、雕塑等來記錄、保存、傳播和交流[1]。隨著科技的發展與進步,人類保存客觀事物、保留記憶的方式也不斷發展,如以攝影和攝像等方式進行保存、展現與說明。動態影像是通過人類的“視覺暫留原理”實現的,其“動態”特征使影像說明方式更為客觀直接,受大眾喜愛。影像說明和影像論證已經成為現實中展現客觀資料的重要方式,而紀錄片獨特的記錄功能決定了其主要使用說明表意方式。本文就結合相關紀錄片作品研究影像說明表意方式的運用。
說明是一種表達方式,即用簡明扼要的文字把事物的形態、性質、特征、成因、關系與功用等解說清楚。說明的表達方式可以從三個方面進行定義:首先是證明,即充分說明對事物與事理的判斷是準確的,這是解說事物或事理特征和本質的一種表達方式;其次是說明,即解釋清楚,如產品的使用說明;再次是論證,通過說明方式來證明結論的對與錯。
說明表意方式是以精簡準確的語言闡釋事物和事理的表意類型。說明更加偏重于對知識和信息的傳送,與敘述相比,說明更加樸實嚴謹,不存在過多表達自己主觀傾向的情況。說明表意方式在闡釋事物時多側重實物物理層面的客觀特征。在自然動物類紀錄片中,其說明表意方式更多在事物層面闡釋,對客觀現象進行展示和揭露。例如,陸川執導的紀錄片《我們誕生在中國》就客觀展現了大熊貓、雪豹、金絲猴等中國珍稀野生動物的成長狀態。
說明表意方式在闡釋事理時主要涉及抽象層面的觀念,有概念、特征、方式、演變等層面的闡釋。科教和人文類紀錄片通過客觀展現實現對事理的闡釋,如郭柯導演的紀錄電影《三十二》,片中講述了一位“慰安婦”老人韋紹蘭過去悲慘的經歷以及她和她的中日混血兒子羅善學目前的生存狀態。該紀錄片讓我們增進了對“慰安婦”歷史的了解,韋紹蘭老人雖然曾有悲慘的經歷,但她具有樂觀的生活態度。
說明表意方式相對于敘述表意方式、抒情表意方式、議論表意方式、虛構表意方式最大的特點就是具體,主要體現于三個方面,即特定的事物、豐富的有效信息與細致的描述。影像說明表意方式對于信息的傳遞和表達更加直觀和豐富,如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每集選取一個特定的美食,在展現美食的過程中,對于美食制作的流程、選材等都提供了大量的信息,運用準確的視聽語言進行細致入微的描述,即在語言交流中,說明的進行需要兩個方面的前提,一是“說明”主體對“說明”的客體有著準確、科學的認識。二是“說明”主體向“說明”客體傳送知識和信息的時候,主體必須掌握向客體傳送的語言[2]。
紀錄片創作的很多精力集中于前期調查研究和后期剪輯制作,紀錄片創作主體在進行說明表意時,依靠前期選取客觀現實題材,并對其進行深入的調查與了解,從而對客觀事物(現象)有一個全面、準確、深入的把握,此外,與被拍攝主人公之間的相處,能夠讓人物逐漸適應甚至是忘記攝像機的存在,進而呈現更加自然、客觀、真實的生活狀態。進入拍攝階段時,依據前期的調查研究選取相應的鏡頭。紀錄片是剪輯的藝術,創作主體要恰當安排影視語言,向觀看的客體傳遞信息。
任何一種表意方式都有相應的通過傳遞信息達到目的的程序過程。說明表意方式的程序過程是“創作主體”(某人)首先進行“實物選擇”,然后對實物進行“認知”(了解和感悟),得到“總結”后進行“闡述和解釋”,最終達到“確認”(事物和事理)的目的。紀錄片中運用說明表意方式的目的在于確認事物和事理,創作者經過題材選取、調查研究、總結和角度選取,最終達到展現客觀事物、傳達事理的意圖。以郭柯導演創作的《三十二》這部“慰安婦”題材紀錄片為例,郭柯導演表示,在自己拍攝《三十二》的過程中,正式拍攝僅用7天完成,主要工作在于前期的調查和與主人公的相處。
說明是一種表達方式,主要有舉例子、作比較、列數字、分類別、打比方、作詮釋、下定義、畫圖表、摹狀貌等。
根據紀錄片對于事物和事理進行說明與確認所采用的一些技巧、手段,筆者把紀錄片中說明表意方式的實現形式分為以下幾個方面,即情景再現、數字虛擬影像、同期音、解說詞、長鏡頭與景深鏡頭等。
“情景再現”手法是當前電視紀錄片創作中比較常用的一種手法,其主要是通過設置特定的場景,利用道具、演員表演、特技、動畫等各種方法再現過去的情景[3]。真實是紀錄片的生命,但是情景再現的說明表意方式并沒有違背紀錄片的真實性表達,而是在不會對客體造成混淆和誤解的情況下,以更加直觀細致的刻畫為最終目的,這種表意方式在歷史文獻類紀錄片中運用比較多,符合紀錄片發展的真實訴求。例如,《大國崛起》和《故宮》這些優秀紀錄片中都有著豐富的表意方式,導演十分注重運用情景再現手法,如《大國崛起》第一集《海洋時代》,在講述西班牙人支持哥倫布發現新大陸的消息迅速傳播時,加入了一些情景再現和演員的表演,再現了當時消息傳播的場景,這樣能夠彌補歷史影像資料的不足,也使一些零碎的影像生動地連接在一起,將過去人類文明更加清晰地呈現出來。
數字虛擬影像運用計算機技術重現物質世界,創造一些現實中無法用拍攝完成的場景。數字虛擬影像技術的應用促進了影視制作的劃時代變革,節省了大量的時間和資源。這一技術在一些歷史文獻紀錄片和科技紀錄片中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運用,但受到了一部分學者關于紀錄片真實性問題的質疑。不過,從說明表意方式的角度來看,數字虛擬影像也是紀錄片中的說明表意實現形式,在紀錄片中使用數字虛擬影像也是為了更好地達到說明表意的效果。在大型紀錄片《互聯網時代》中,數字虛擬三維技術能把互聯網發展過程比較抽象的地方更清楚地表現出來,更利于觀眾的直觀理解。比如,在講述剛發明的互聯網是怎樣的一張“網”時,導演運用了三維動畫制作,網絡在地球表面不斷連接,使觀眾能夠更加直觀地認識網絡傳輸的細節。
同期音,相對于前兩種形式,這種說明表意方式的實現形式一直伴隨著紀錄片的發展歷程。同期聲,是指在畫面拍攝過程中產生的聲音,聲源可以是畫面內的物體或人物,包含現場環境聲、人物采訪聲、人在自然環境中做出動作發出的聲音以及自然界的各種聲音等[4],比后期配音更加真實、自然。因此,同期音真實的特性和紀錄片的真實性完美結合,其對于紀錄片真實性的說明與闡釋有著重要的作用。大型紀錄片《望長城》就是大量運用同期音的典型代表,在第一集《萬里長城長又長》中,創作人員實地尋找長城,攝像鏡頭一直跟拍,此時創作人員的呼喊聲與風聲、腳步聲、狗吠聲交織在一起,觀眾可以通過狗吠聲判斷距離的遠近,在茫茫的大霧中真正實現場景空間的全方位滲透。這些同期音的使用塑造了影像空間的真實感與立體感,同時觀眾的參與感更強。20世紀末期,由于數碼攝像機出現,影像創作逐漸大眾化,此時獨立紀錄片創作大量出現,由于獨立紀錄片拍攝條件特殊,對于聲音設備的要求并沒有特別的講究,而是直接采用攝像機機身錄音,雖然在成片中會有大量多余的現場聲音,但是往往使畫面有著更加真實的效果,對于紀錄片的真實性說明和傳達有著非常大的作用。
解說詞是配合影像的文字說明,是一種比較直接的說明表意方式。在視頻作品中,解說詞能夠起到完善敘事、建構邏輯、解釋說明、塑造人物、渲染情感、傳遞思考和轉場過渡等作用[5],讓觀眾在觀看影像的同時從聽覺上得到形象的描述和解釋,從而受到感觸和教育。作為紀錄片的解說詞,不僅僅要配合畫面,更要使受眾更好地理解紀錄片所要表達的內涵。在紀錄片《互聯網時代》中,解說詞飽含哲理性和優美性。該片中,在開頭或者敘述完一段故事之后往往會有一段優美的飽含哲理的語言,這為紀錄片增加了藝術感染力,使故事內容更加完整。在《再構》這集中,最后結束處的總結“每一個人都可以站在大地上,分享這個世界,并觸摸天空”,這樣的語言給人以極大的鼓舞和信心。
長鏡頭與景深鏡頭。電影在產生初期就形成了故事片和紀錄片兩大流派,分別以梅里埃和盧米埃爾為首。故事片強調戲劇沖突,追求人工創造之美和電影的假定性之美,習慣使用蒙太奇創作手法,而紀錄片強調真實性,反對蒙太奇隨意的鏡頭分割,主張運用長鏡頭和景深鏡頭進行表現和記錄。紀錄電影導演羅伯特·弗拉哈迪在紀錄片《北方的納努克》中,成功運用了長鏡頭拍攝因紐特人獵殺海象的場景,這個長鏡頭的運用為以后紀錄片的拍攝起到了很好的典范作用。景深鏡頭在影視藝術的表現中可以增加畫面的藝術感與美感,其獨具特色的視覺空間感和鏡頭表現力形成的特殊時空感成為影視藝術中富有創造性的表現手段,提升了紀錄片的觀賞性和藝術性,令紀錄片不再以單調的長鏡頭的拍攝形式呈現,其趣味性與藝術性都有所提升[6]。長鏡頭和景深鏡頭這兩種能夠記錄真實鏡頭的形式是紀錄片進行說明表意不可或缺的 方式。
說明的作用是簡要說明事物、闡明事理,使所敘人、事、物更加清晰。從以上說明表意方式的實現形式來看,紀錄片中說明表意方式能達到的效果主要有影像論證、細節描述和形象化展現。
影像論證運用影像的呈現說明事理,在事物的呈現過程中,客體逐漸接受影像背后深刻的道理,最終影像與客體產生共鳴,讓客體對事物有全面準確的認識并有所感悟。這在一些人文類的紀錄片中比較常見。趙大勇所執導獨立紀錄片《南京路》(2006年)中,片尾因“黑皮”的瘋癲而把觀眾的情緒推向了高潮,“黑皮”像孩子一樣不顧一切地釋放著自己的內心情感,自己跳躍著、唱著,扭曲著自己的身體在地上打滾,這樣的結局觸動每一位觀者的內心,讓人不禁思考自己的生存狀態。
當然,在一些社會專題片、新聞片中,影像論證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這樣的效果往往缺少事理方面的論證,僅僅是實現了證據或者是證物的效果。
細節描述,指在紀錄片中通過一些特定的鏡頭語言,盡可能達到對客觀現象的細致展現。如鏡頭語言中的長鏡頭、特寫鏡頭、景深鏡頭等,都能夠很好地實現對細節的描述。長鏡頭是使用較長的時間對一個場景、一場戲進行連續拍攝,形成一個比較完整的鏡頭段落。這在紀錄片中能夠較好地完成對客觀事物準確而又全面的呈現。景深鏡頭也是紀實主義電影比較推崇的表現方式,淺景深鏡頭能夠起到強化主體的作用,深景深鏡頭則能夠較好地展現前后景物的關系與全貌。事物的特寫鏡頭往往展現細節,人物的特寫鏡頭則更多強調人物的內心。比如,陳曉卿導演的紀錄片《風味人間》中運用大量的特寫鏡頭甚至是“顯微鏡攝影”鏡頭,完成對美味食物的細節展示,使畫面具有視覺美感。
形象化展現是紀錄片中說明表意的實現形式,對于一些不太清晰的事物進行更加形象化和具體化的呈現。情景再現和數字虛擬影像這兩種實現形式就能夠實現形象化展現的效果。在一些歷史題材紀錄片和科技類紀錄片中,很多場景并不是現實中存在的,甚至是無法拍攝的,因此在紀錄片進行說明的過程中,觀眾不能夠對其有一個完整的理解和接受,但是紀錄片通過形象化展現就可以達到良好的效果。比如,紀錄片《互聯網時代》使用了影像資料和模擬場景兩種方式,影像資料的運用能使紀錄片更具豐富性和形象性,而模擬場景的運用能夠更好地起到展示作用。片中在講述蘇聯衛星的發射情況時使用了影像資料,更加準確直觀地展示了當時的情景。同時,還在其中加入蒂姆·伯納斯·李在倫敦奧運會展示的場景,增加了紀錄片內容的多樣性和豐富性。
任何藝術都有自己的語言,語言是一種傳送交流信息的工具,需要客體將抽象變為具象。文字說明是一種符號化的說明,同樣的靜態圖像說明和動態影像說明也是符號化說明,只是接受者對“能指”和“所指”所做的轉換工作的程度不同。影像說明更加直接,甚至有人說影像符號的“能指”等于“所指”。影像說明表意方式更加細致和直觀,強調客觀性,展現“事物”確認“事理”,影像語言能夠使接收者獲得更加全面、及時的信息,這與紀錄片的真實性和客觀性特征有共通之處,因此影視語言的說明表意方式多運用于紀錄片 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