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佳煒
(作者單位:天津師范大學新聞傳播學院)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中國廣播電視事業幾經變革、推陳出新,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而新聞節目卻始終如一,備受關注。新聞播報作為廣播電視新聞宣傳工作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其語言韻律的研究既屬于傳播學和新聞學的范疇,又和語言學、美學產生交叉。播音主持語言傳播具有自身獨特的語言樣態,“既反對泛自然化的簡單自然的生活語言再現,又反對失去生活語言基礎的固定腔調”[1]。
新聞播報是指消息類新聞口語傳播的語言樣態的統稱,是一種常態的語言樣式,是新聞播音中使用頻率最高的一種形式[2]。新聞對客觀事物的反映是概述的,語言表達樣式多采用播報式,播報時要求播音員主持人準確把握其新鮮感、時代感、分寸感和莊重感,以體現出新聞的真實性和時效性。
1.2.1 字音準確,氣息穩定
字音準確、規范是新聞播報的基本要求,如果語音發聲的基本功不足,唇舌無力,吐字模糊不清,氣息控制時強時弱,那么勢必會影響新聞播報的質量。新聞播報應選擇自如聲區中部,音量不宜過大,以實聲為主,氣息控制均勻自然,快吸慢呼,適時補氣。
1.2.2 節奏明快,干凈利落
新聞播報要給人新鮮朝氣、積極進取的感覺,在語句處理上要干凈利落,節奏明朗暢快,表達樸實,感情真摯,聲音不能沉悶單調、拖泥帶水。
1.2.3 語義清楚,語句流暢
新聞播報要始終堅持以內容為依據,用事實說話,因新聞材料多為敘述性語言,應多連少停,重音的選擇要少而精,保證語義清楚準確。態度要鮮明,恰當把握分寸,聯系背景,力求在字音規范、語法準確的基礎上使語句自然流暢。
無論是在開設播音專業的高校還是在傳統新聞媒體部門,面對日常的新聞播報練習或工作,大部分人都認真負責、努力鉆研,在播報前做足充分準備,認真備稿,積極激發自身播講熱情,始終堅持以內容為依據,準確、生動地傳遞新聞信息。但也經常可以聽到這樣一種播音腔調,即播音員主持人傳達的有聲語言毫無新意、缺乏變化,不依據新聞內容來選擇重音、處理停連,無輕重緩急、抑揚頓挫,播報時仿佛一臺“念稿機器”,任何稿件都用同一種固定不變的聲音形式進行表達,該變的地方不變,使人感覺有聲無情、漫不經心,這種機械的、死板的、不從內容出發的播音腔調被稱為固定腔調。
“新聞的真、快、新的特點,使得新聞播音語言也呈現出自己的特色。”[3]雖然新聞播報要求語言干凈,以實聲為主,但不意味著可以以不變應萬變,從聲音形式的特征看,固定腔調大致有以下幾種類型:
2.2.1 頓挫調
固定腔調中的頓挫調主要表現為語言節奏一頓一挫、上下彈動、多停少連。在對長句子的處理中,一些人面對復雜的語義成分就亂了陣腳,不從新聞內容的需要出發突出重音、處理停連,不考慮語句之間的內在邏輯及主次關系,而是完全按照自己的語言表達習慣隨意地處理變化,常出現幾個字一頓、幾個字一揚或者句尾習慣性下墜的情況。這種固定腔調給人刻板單調的感覺,氣息短促僵硬,仿佛“機關槍”一般蹦字彈出,語義模糊,枯燥乏味,實在令人難以接受。
2.2.2 拖拉調
這種調式與頓挫調有著明顯的區別,停頓的地方減少了,但語句之間卻產生了不規則的連接,沒有正確理解“新聞播音語勢常揚”的要求,錯誤地使用“揚?!钡奶幚矸椒ǎ纬晒潭ǖ恼Z言節奏,在一些介詞或助詞后會不自覺地停頓加重,節拍一律,音調相似,拖拉聲音,高低起伏呈格式化的規律,并習慣在音節末尾上揚,發生較大的聲調扭曲,超過這個字應有的調值規范。這樣一來,語流中的抑揚頓挫就有了一種不合情理的規律,形成了一種固定的格式。
2.2.3 念誦調
念誦調主要表現為念誦結合,即把力量平均分散在一個個孤立的句子上,不管長句、短句,也不論內容、情感,都用同一種節奏、語氣處理,語流中缺乏高低、強弱、虛實等對比變化。帶有這種固定腔調的聲音使人感覺過于拘謹、小氣做作,不夠自然樸實、落落大方,缺乏活潑多變的生活氣息,難以引起受眾的共鳴,讓受眾對新聞事實的理解產生偏差,貌似“真心動情”,實則只聞其聲,不解其意。
2.2.4 平穩調
一些人為了避免在新聞播報過程中出錯,追求完美無誤,語句處理上常常一平到底,語速均等,缺乏節奏變化。面對一些長句、難句,不是著重“說意思”“講邏輯”,而是均等發力,四平八穩,語勢平平,語句中處處是重音,反而導致沒有了重音,句尾語勢習慣性下墜,缺乏松緊疏密、高低起伏的變化,這種固定腔調使人感覺貌似氣息均勻、穩重有力,實際枯燥乏味、缺乏新意。
新聞播報要求富有新鮮感、朝氣感,強調要以“新”感人。新聞播報中出現固定腔調會極大地影響播報質量,給人油膩、老氣的感覺,單一固定,不遵循語義的表達方式,使受眾無法準確接收新聞信息、理解新聞內涵。另外,隨意選擇停連、重音,打破了語句的內在邏輯,嚴重影響新聞傳播效果。
隨著廣播電視事業的飛速發展,新聞播音的大家庭融入了許多“新鮮血液”,部分年輕的新聞主持人過于注重自身的音質和外貌,播報新聞時沒有真情實感、沒有內心感受,用一成不變的調式處理所有的稿件,使播音腔這一傳統語言樣態成為社會大眾給新聞播音員主持人貼上的缺點標簽之一,讓越來越多的業內外人士對傳統播音腔產生誤解并有所排斥。
新聞播音員主持人要想有過硬的播音基本功、擁有快速準確處理新聞稿件的能力,就需要日復一日的、正確的訓練。如果年輕的新聞播音員主持人在新聞播報學習和工作過程中不能準確把握新聞播報的基本要求,清晰認識固定腔調的特性類型及嚴重影響,一味地信任自己固有的“播報習慣”,那么就會嚴重影響其樹立正確的播音意識,使其無法養成良好的播音習慣,即使每天刻苦訓練,最終也會適得其反。
新聞節目始終是電臺、電視臺的骨干節目,也是所屬新聞單位的重要組成部分。新聞播報工作具有獨特性、重要性、嚴謹性、綜合性等特性,新聞播報不是盲目的、隨意的言語活動,其傳播的聲音、態度代表著媒體的立場。新聞播報中出現固定腔調,重要的原因之一便是新聞播音員主持人對新聞播報工作重要性的認識還不夠深入,責任心不強,缺乏新聞播報的責任感和使命感[4]。
扎實的播音基本功是清晰、準確、生動地播報新聞的前提,高質量的新聞播報是播報主體播音基本功與文化情感素養的綜合體現。對于部分專業初學者及缺乏理論、實踐經驗的播音員主持人來說,極有可能出現在播報過程中為了追求吐字發音的飽滿清晰而刻意放慢語速、一平到底的情況,這主要是因為其自身播音基本功不扎實,口腔、氣息控制能力不高,調值不準確,難以自如、舒適、流暢地“說意思”,但為了滿足播音語言規范的要求,不得不把注意力轉移到每個字的吐字發音上,停連重音的選擇單純依靠固有的發聲習慣,久而久之形成了固定腔調。
受新聞輿論管控的影響,一部分人一方面對新聞播報產生錯誤的認識,認為新聞播報一定要莊重嚴肅,把以不變應萬變當作法寶,逐字逐句,整齊劃一,避免出現播報失誤;另一方面對傳統播音腔產生錯誤的理解,認為凡是新聞就應該用播音腔進行播報,片面地把播音腔作為衡量播音員主持人業務水平的重要標準,只看重表面而忽視內在,沒有深入理解新聞播報的基本要求,放松了對固定腔調的“警惕”。
任何播音創作都是有目的、有準備的活動。新聞播報中出現固定腔調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備稿工作不到位,一些人在拿到新聞稿件后不從語句、語義出發考慮稿件的內在關系、層次,不劃分停連、重音,張口即來,過分依賴不好的播報習慣,用一種“保險調”把稿子順一遍就匆匆進行播報,慢慢形成固定腔調。
一個人的知識、思維、閱歷可以很大程度上通過他的聲音表現出來,人們可以從高質量的新聞播報中聽出播音員主持人對新聞事實的理解和態度,仿佛一位好朋友在分享他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如此看來,用“固定腔調”播報的主持人在文字語言轉化為有聲語言的過程中只做到了字形與字音“一一對應”的表層轉化[5],忽略了動腦入心,沒有將語言與思維、情感結合起來。
筆者認為,新聞播報中出現固定腔調的首要解決之道,就是新聞播音員主持人要切實增強自身新聞播音工作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提升對新聞播音工作重要性的認識,深刻認識新聞“上接天線,下接地氣”的生動內涵,遵循新聞播音的基本要求及播音主持創作“說話”的本質,樸實大方、真情實感地傳遞新聞信息。
扎實的氣息、口腔控制是克服固定腔調的關鍵基石,如果口腔靈活度較低,唇舌無力,語言就不會有彈性,那播報的狀態就不會自然生動。一些人的播音基本功不扎實,即使對新聞稿件有深入理解,進行了全面分析,只要缺乏基礎硬件的強力支撐,就很難真摯地進行表達。播音員主持人在日常的練聲實踐中要注重加強口腔控制訓練,努力做到聲掛前腭,用氣息語流將聲音自然推出,同時還要注重調值準確,避免在句首句尾或介詞、助詞后出現調值轉彎的現象,切實克服新聞播報中出現的固定腔調[6]。
新聞播報不是個人的隨意活動,從文字到有聲語言的轉換不是簡單的對應過程,播音員主持人應深刻認識“習慣”帶來的不良影響,在進行新聞播報前,認真準備、深入理解,始終堅持以稿件內容為核心的創作依據。克服固定腔調、做足備稿工作也尤為重要。一方面,要準確細致地“狹義備稿”:分析導語,抓住核心新聞點;摸清主體的內在關系和內部主次;恰當分析并聯系相關新聞背景。另一方面,需要宏觀、整體的“廣義備稿”。“廣義備稿”,即要求新聞播音員主持人不斷積累專業知識,對事物進行細致深入的觀察和思考,從而增強自身理解力、感受力、表現力。
新聞播報絕不能以不變應萬變,克服固定腔調就要始終堅持以稿件內容為依據來選擇重音,處理停連。在播報過程中,要善于做減法,避免重音過多形成累贅,造成語句語勢平平、無輕無重,要用語義邏輯積極推進語言節奏、情緒的變化。要正確認識播音腔的實質內涵,辯證分析,進行有聲語言創作時不能脫離實際、高高在上、自說自話,要用真情實感“說意思”“談感受”。
播音主持語言傳播具有自身的特點和語言樣態,想要克服固定腔調,就應積極豐富語言表達形式,逼迫自己打破原有的固定節奏,走出播報舒適區,嘗試在不同場景中使用不同的播報聲音,有張有弛、高低有致,在不打破新聞語言規范的基礎上通過高低、強弱、虛實等變化讓語言“活”起來。要多方面地錘煉語言表達技巧,增強語言的靈動性、流暢性,培養精妙的語感,在話筒前充分調動播講熱情。同時,應注重形成自己的播報風格。新聞播報切忌千篇一律、穩穩當當,要多聽、多看、多感受,提升對新聞語言的感受力和駕馭能力,積極探索適合自己的語言表達方式,不斷提升新聞播報業務水平。
播音主持的本質是“說話”,播音員主持人應時刻牢記這一本質規律,用心表達、用愛聆聽,不斷拉近與受眾的距離??朔潭ㄇ徽{、提升新聞播報業務水平不是一朝一夕之事,需要播音員主持人堅持不懈、勇敢創新、鉆研磨煉。要增強對生活的熱愛,敢于邁開雙腿,扎根基層,積極融入大千世界,多多接觸不同類型的人,體驗各地的風土人情,熟悉他們的生活狀況、語言習慣、思維方式及情感表達方式。只有這樣,在面對新聞稿件時才能更加胸有成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