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 輝
(甘肅省慶陽第三中學 745000)
物理是一門貼合生活的自然科學,其物理知識的學習對學生的認知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響.物理作業作為學科教學的一個環節,合理的作業設計、適當的作業內容,有助于加強學生對課堂知識的學習與理解,提高自身的理解力和應用力.那么,如何有效設計初中物理作業呢?針對這一問題,本文從現階段初中物理作業設計中的問題、優化初中物理作業設計的具體策略兩個方面出發對此進行分析.
目前,大多數教師在初中物理作業設計方面,依然以題海戰術為主,布置大量的練習題和思考題,以此提升學生對課堂知識的掌握能力和理解效果.雖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積極效果,但對學生的思維發展和實踐培養產生不利影響,難以落實素質發展、核心滲透的教育目標.
作業作為學生認知學習的一個重要環節,其作業設計既要實現課堂知識再鞏固、再提高,還要滿足學生個體的認知水平和發展特點,以此達到因材施教的目的.然而,在當前初中物理作業設計方面,部分教師未能從學生的實際學情出發,往往以齊步走、一刀切、統一布置的策略為主,缺乏層次設計,導致學生與學生之間存在差異化現象,阻礙整體發展.
作業是課堂教學有效延伸的一個學習活動,既對課堂學習起到補充、加深的效果,又幫助學生在作業探究的過程中獲取教材以外的認知與發展,這對學生的全面成長具有積極作用.但在具體實施活動中,部分教師對作業形式大多局限于書面作業、文字題材之中,缺乏多樣化的作業類型和學習形式,進而限制學生的綜合發展.在物理作業設計當中,物理教師所體現出的一個最大特征便是無設計,基本上都是按照課本內容要求來布置相關作業,每一天的作業題目類型都大同小異,內容雷同,毫無層次性可言.從學生們完成作業的表現來看,他們對于每天重復性的完成單一模式的物理作業已經表現出諸多負面情緒,有越來越多的學生開始出現了敷衍了事的趨勢,甚至一些學習成績比較差的學生已經開始要放棄物理課程,對物理作業完全是一幅置之不理的態度.
一般情況下,初中階段每一門科目都會有課后作業或者家庭作業,諸如物理這樣的基礎學科,且學習難度比較強,物理教師更是會每天都布置很多的作業,想要讓學生們通過完成家庭作業去鞏固上課學習的知識.但是,作業量過于繁重反而會起到物極必反的效果,學生在面對繁重的作業壓力時,情緒很容易會受到影響,進而影響到完成作業的質量和效率,當學生們每天放學之后都被繁重的物理作業壓的喘不過來氣時,這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到他們對物理知識的學習興趣,他們已經無暇去探究物理知識的神奇魅力,只能被迫將時間和精力都投放在完成物理作業上面.
在當前初中物理作業的設計上面,基本上都是由物理教師一人決定和主導的,物理教師留什么作業,學生就按照要求去完成什么作業,物理教師很少會去征求和聽取學生們的想法和建議,也很少會去詢問學生們在完成物理作業時的感受.由此一來,初中物理作業設計方面因為缺少了學生的參與而存在著諸多問題,學生沒有辦法參與作業的設計,其在完成作業時積極性和主動性自然會受到影響,而且鑒于物理教師個人精力的局限,其是沒有辦法照顧到全部學生的物理作業需求的,出于效率與結果考慮,物理教師多會選擇統一布置作業的方式,這就會忽略到學生學習的個性化需求,學生的需求得不到滿足,自然也會影響到作業完成質量.
作業是教學的一個環節,采取精簡化、精細化的作業形式,有助于提升學生對課堂知識的學習效果和應用意識,并與課堂教學形成有效互補,增強其認知能力.因此,在初中物理作業設計上,教師應堅持精簡化原則,打破傳統題海戰術的作業設計模式,以少而精、細而深的設計為主,使學生在作業完成的過程中保持積極的學習狀態和探究深度,更好的掌握和運用知識.同時,精簡化的作業設計,還使學生在問題解答方面更易于抓取中心點和關鍵點,進一步提升學生的解答技巧和思維邏輯.如在“聲音的產生與傳播”的作業設計中,教師可以從“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兩個知識點進行設計,如“請從生活中舉例說明聲音是怎樣產生的?”“太空中的宇航員可以正常對話嗎?如何解決這個問題?”等,一方面可以加強學生對本課知識點的理解,另一方面可以使學生體會物理知識在現實生活中的具體作用,進而培育學生對物理學科的探究興趣.
相較于傳統題海練習,適量化的作業內容,更易于學生對學科知識的掌握和理解,保證學生的學習效益.同時,在適量化作業設計中,教師除了做好對作業內容量的把控外,還應考慮作業的難易程度、設計梯度、學習目標等,使學生在定量的習題中獲得有效提升.此外,教師還可以在作業內容中引入個性環節,如選做題、創新題、思維題等,一方面可以豐富學生的作業內容,使其作業內容更具特點,另一方面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使其在完成規定任務的基礎之上探索新知、拓展認知,助力多元化發展.如在“光的色散”的作業設計中,基于教學內容和學習情況的考慮,教師可以將課本中“動手動腦學物理”這一環節的思考題作為作業內容,以此加強學生對其物理知識的學習與理解.此外,教師還可以布置一些選做題,如“說一說我們看到的雨后彩虹為什么是弧形的”“了解紅外線、紫外線的5種應用和特性”等,進而幫助學生更好的掌握知識、提高能力.
作業要求是對作業內容、完成情況以及學習效率等方面進行全局把控的一種管理機制.明確作業要求,對學生的學習負擔、課余時間以及認知態度具有重要影響.對此,在初中物理作業要求方面教師應明確以下幾點:第一,作業時間.作業作為教學的一個環節,不管是課堂作業、課外作業都應規定相應的完成時間,保證效率、專注學習,有助于培養其良好的學習習慣.第二,細節指導.對于較難理解的作業題目,在給予充足時間的考慮下,教師還應予以相應的幫助和指導,以啟發探究為主,使學生在獨立思考之中產生“豁然開朗”的感覺.如在“顯微鏡和望遠鏡”的課堂作業中,部分學生對“為什么使用望遠鏡觀察到的物體會感到物體被放大了”一題中存在疑惑,對此,教師可以從“視角”一詞組織學生對其討論,使學生從中了解到“視角是影響人們看清物體的一個重要因素”,進而到鞏固提升的效果.
物理作為一門自然學科,與自然生態、社會環境、現實生活具有密不可分的聯系.對此,在初中物理作業設計上,教師應保持多樣化的作業種類,使學生在實踐認知的過程中獲得全面發展.其一,觀察型作業.在日常生活之中蘊藏著許多物理現象,通過對物理現象的觀察和分析,有助于加強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力和掌控力,培養其正確的科學態度和理性思維.如在“聲音的產生與傳播”的作業中,教師可以采取觀察作業,讓學生從生活中感受大自然的美妙聲音,并觀察和解釋聲傳播的現象,如“雷電時,先看到閃電,后聽到雷聲”“高山喊話、禮堂回聲”等現象,使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更具深度.其二,實驗型作業.物理是一門理論結合實驗的基礎學科,從實驗的角度設計作業,可以使學生通過實驗現象了解理論本質,進而掌握科學探究的方法.如在“光的直線傳播”的作業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利用手電筒、紙板等工具,在家中進行小孔成像實驗,這對學生學習小孔成像的原理和成像特點起到積極作用.
因學習方法、智力水平、外部環境等方面的影響,學生個體與個體之間存在一定的差異性,教師應尊重學生的認知特點和基礎水平,了解個體之間的學習情況,進而在作業設計方面采取難度區分、層次引入的方法,保證各階段學生的學習效果和發展動力.如在“測量物質的密度”的作業設計中,考慮到差異化情況,教師可以將作業內容劃分為三個檔次:第一檔,基礎檔.主要是測量物質密度的原理、方法、步驟以及量筒的使用等知識點考查為內容,加強學生的基礎認知為目標,如“觀察量筒或量杯液體高度時應注意哪些”“測鹽水密度實驗是需要哪些器材”等;第二檔,突破檔.主要對實驗活動中的細節、重難點步驟提出相應質疑,進而實現自我突破,如“怎樣用量筒測出不規則固體的體積”“為什么先測質量,后測體積”等;第三檔,創新檔.主要以創新思維、啟迪智慧為主,對相應實驗進行創新性理解,如“合作設計一個測量鹽水密度的方案”“如何使實驗誤差減小”等.通過層次化的作業設計,這將對學生的自我發展產生推動效果.
綜上所述,通過對初中物理作業采取精簡化、適量化、明確化、多樣化以及層次化等方面設計,不僅能保證學生主體的有效學習和高效吸收,還使學生在思維觀念、解決方法以及科學態度等方面得到培養,進而實現學生多元化、全面性的主體發展.此外,作業設計作為學科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其合理的作業設計與規劃,對學生的整體素質和認知學習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對此,在今后的教學實踐中,希望廣大教師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優化策略、革新觀念,為學生的健康成長帶下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