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 皓
(江蘇省啟東市繼述中學 226211)
情境就是通過創設或者營造以形象為主體、具有一定情緒色彩的場景,將所要講授的知識融入其中,引發學生的態度體驗,輔助他們理解課本知識,使其心理機能也得到很好的發展.化學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將“共學共情”應用到情境中,有助于學生更好的理解新知識,進一步豐富課堂教學內容,為化學課堂注入更多生機,促使他們高效的學習化學.
在初中化學課堂教學中,為在情境教學中有效應用“共學共情”,教師首先需善于利用生活用品中的實物道具來營造熟悉化、直觀化的教學情境,為學生帶來一定的親切感與貼近感,使其在這些實物道具輔助下更好的學習化學知識,增強他們的記憶效果.
例如,在進行“金屬材料”教學時,教師可事先搜集一些生活中常見的金屬制品,把這些物品直接帶到課堂上,擺放在講臺上面,如:水龍頭、銅絲、鋁箔、鐵釘、電線、鏟子、菜刀、螺絲等,利用這些生活中的實物創設情境,由學生說出相應的金屬材料,指出以上這些實物都是由金屬材料制成的,告知他們金屬材料包括純金屬及其合金兩大類,使其不自覺的進入到新課學習狀態.接著,教師提問:生產、生活中常用的金屬材料有哪些?學生可能說到鐵、鋁、銅等,追問:你們知道這些金屬被人類應用的時間順序嗎?使其結合歷史方面的知識思考與回答,課件中同步展示人類利用金屬的發展史,讓他們明確銅、鐵、鋁被人類廣泛應用的早晚及年代.之后,教師指導學生分別取出銅絲、鐵絲與鋁絲,觀察它們的狀態、顏色,用力試一試是否能夠彎曲、折斷,用小刀割一下、小錘錘一下,引領他們利用生活用品探究金屬材料的物理性質.
“共學共情”在初中化學課堂教學情境中應用時,教師需把握好所授內容同生活之間的關聯性,積極引入相應的生活化素材,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源,讓他們在熟悉的生活化情境中研究化學.
例如,在開展“愛護水資源”教學時,教師先在多媒體課件中展示一些生活中由水構成的美景圖片,如:稻田、水庫、噴泉、游泳池,以及一些水上樂園等,通過引入課外資源創設生活化情境,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讓他們初步認識到水在生活和生產中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使其迅速進入到新課學習中.接著,教師出示部分生活中有關缺水和水污染現象,如:干旱、污水坑、垃圾河等,引導學生運用辯證的方法來看待水資源的豐富與有限,使其發現我國正面臨著嚴峻的淡水危機,主要是部分地區缺水和水污染問題,加深他們的危機意識.之后,教師展示一些生活中浪費水資源的現象,如:水龍頭不擰緊;沒有重復用水;刷牙或者洗澡涂肥皂時不關水龍頭;自來水管發生漏水或爆管,未及時修理等,組織學生分析和討論這些不良信息,總結一些節約用水的基本方法,同時教育他們節水要從身邊小事做起,使其產生愛護水資源的意識.
在初中化學課堂教學情境中英語“共學共情”時,教師可以圍繞具體教學內容科學運用一些一些圖片信息,將文字性描述的化學現象形象化的呈現在學生面前,引發他們的感性認知,使其更為輕松的理解與掌握新知識.
以“原子的結構”教學為例,教師先展示一組原子彈爆炸的圖片,利用問題激疑:為什么“原子彈的爆炸”會產生如此巨大的能量?學生簡單思考后并不知道原因,借機引出導語:想要了解這個問題,首先需弄清楚原子結構的奧秘,引發他們的學習熱情,使其對新課充滿期待.接著,教師詢問:原子作為化學變化中最小的粒子在化學變化中是無法再分的,是否有其它方法或者變化將原子進行再分嗎?要求學生認真閱讀教材內容,分析與討論原子的構成,多媒體課件中同步出示原子的內部結構圖,創設形象化的教學情境,帶領他們直觀地認識原子核、質子、中子和核外電子,及它們在原子內部的分布位置,使其通過觀察一起探討核電荷數、質子數、核外電子數之間的關系.如此,教師科學運用圖片創設形象教學情境,將微觀的原子結構變得宏觀化,易于學生更好地認識和理解原子結構,使其在圖片資源輔助下產生深刻認知.
在初中化學課堂教學情境中,要想達到“共學共情”的效果,教師可以根據實際教學需求靈活采用一系列視頻、動畫資源,把化學現象動態化的展現在學生面前,將枯燥乏味的化學知識變得生動有趣,據此創設生動教學情境,輔助他們快速、有效的學習化學知識.
例如,在“溶液的形成”教學實踐中,教師先利用多媒體設備播放一個海洋視頻,談話導入:海洋中蘊藏著大量的物質,但是僅憑肉眼無法看到里面都哪些物質,不過學習完本節課內容大家就會了解.然后在講臺上展示五種不同顏色的液體,分別是無色的氯化鉀溶液、紫色的高錳酸鹽溶液、黃色的氯化鐵溶液、藍色的硫酸銅溶液和紅色的品紅溶液,由學生自由觀察和討論各自想要了解的內容,借機指出海水同這五種液體一樣,都屬于溶液.接著,教師現場演示蔗糖分子溶解的全過程,引領學生認真觀察現象,思考:這些蔗糖固體跑哪里去了?并利用信息技術手段播放蔗糖溶解過程中分子發生擴散和運動的動畫,為其帶來直觀感知,讓他們親眼看到溶液的形成過程,建立溶液的概念.這樣教師靈活采用視頻資源,將溶液的形成直觀地呈現出來,創設生動的教學情境,滲透科學探究思想,遵循他們由宏觀到微觀、由個別到一般的認知規律.
在“共學共情”視角下的初中化學課前教學情境中,教師可以充分借助現代化信息技術手段的優勢,以圖文并茂或者聲文并茂的方式創設情境,由情境中引出相應的問題,為學生指明思考與努力的方向,推動他們在問題驅動下高效的學習化學.
例如,在“燃燒和滅火”教學中,教師先利用多媒體設備展示火箭發射的場景,蠟燭燃燒、煤氣燃燒做飯和木材做飯等有益的燃燒情形,以及森林大火的畫面,由此創設情境,引出問題:大家對燃燒有什么認識?燃燒的利弊分別是什么?指引學生結合已有知識及生活常識來作答,使其交流各自對燃燒的認識,讓他們發現燃燒能夠取暖、做飯、照明等,但是發生火災時會對人類的生命與財產產生危害.接著,教師設置問題:為什么火災發生在森林而不是沙漠或者大海,這說明燃燒要有哪一類物質?燃著的木條伸入一瓶氧氣中會出現什么現象?伸入二氧化碳中呢?這說明燃燒要有什么物質參與?點燃紙和木條所需的時間一樣嗎?這說明燃燒對溫度有哪些要求?組織學生一邊閱讀教材內容,一邊在小組內討論與交流,使其初步得出燃燒所需的幾個條件,引出新問題:那么這幾個條件之間有什么關系呢?讓他們在問題驅動下深入探索.
在整個初中化學課程教學中,實驗占據著極為重要的地位,同理論知識的講授相輔相成,兩者不可割裂,共同構建完整的化學知識體系,而利用實驗也是創設情境的一個常用且有效的途徑.初中化學教材中安排的實驗一般分為教師演示與學生操作兩大類,教師作為學生學習的引路人,自然需做好演示實驗的工作,在課堂上根據需求合理演示相應實驗,通過實驗還原具體的化學情境,引導學生在實驗輔助下順利學習理論知識,提高他們的學習效率.
例如,在教學“酸和堿的中和反應”過程中,教師先通過實驗表演一個神奇的變色魔術:事先在一個空杯子底部涂抹無色的氫氧化鈉溶液,往里面倒入適量的無色酚酞,發現會變成紅色,再加入適量的稀鹽酸,紅色又會消失,溶液變得無色.由此創設情境,激趣導入:大家想知道這個魔術變色的奧秘嗎?讓學生感受到驚奇,激起他們的探究欲望.接著,教師設疑:酸、堿各自具有一些化學性質,酸和堿之間會發生反應嗎?學生猜測能或不能,借機揭示上述實驗的奧秘,指出運用的各種化學試劑,且將反應后的無色溶液滴在玻璃片上,用酒精燈加熱后讓液體蒸發,要求他們觀察玻璃片上的現象,使其發現是氯化鈉.之后,教師演示氫氧化鈣與稀鹽酸、氫氧化鈉與稀硫酸反應的實驗,指導學生認真觀察實驗現象,寫出相應的化學方程式,使其歸納這三個化學反應的特點,發現都是酸與堿發生反應生成鹽和水,讓他們得出中和反應的概念.
初中化學實驗包括教師演示與學生操作兩大類,為進一步發揮出實驗教學的功能,教師應鼓勵學生親自動手操作實驗,使其不知不覺的融入到情境之中,實現“共學共情”的目的,讓他們在情境中深入思考.所以,初中化學教師在課堂教學情境中應用“共學共情”時,應根據教學目標與內容指導學生親自動手設計、操作和完成實驗,一方面可以鍛煉實踐能力與實驗技巧,另一方面能夠讓他們深入體會化學情境,使其學習效果更佳.
例如,在實施“溶解度”教學時,教師先復習提問:不同物質在水中溶解能力是否相同?讓學生舉例說明,指出物質溶解能力不僅同溶質有關,還與溶劑性質有關,引導他們得出溶解性的概念,使其意識到這是一種物質在另外一種物質中的溶解能力.接著,教師提出問題:怎么比較氯化鈉與硝酸鉀的溶解性大小?組織學生分組討論,初步制定實驗方案,他們一般會想到運用等量水中溶解物質的多少來比較,這時教師要加以補充,要從水溫和溶液是否達到飽和狀態等方面思考.之后,教師指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合作完善實驗方案,使其運用控制變量法,結合水的體積和溫度等因素動手操作實驗,注意邊溶解、邊攪拌,利用實驗現象創設情境,要求他們記錄好氯化鈉和硝酸鉀的不同用量,通過對數據的分析得出結果,畫出溶解度曲線.這樣學生在實驗操作中能夠深入體會化學情境,讓他們真正“共學共情”,使其牢固掌握溶解度的概念.
綜上所述,在現代教育觀視角下的初中化學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師要以“共學共情”為基本導向,大力推進情境教學法的實施,結合化學知識的特征與規律,以及初中生的身心特點,靈活運用生活用品、現代教育技術和實驗操作等多種多樣的手段來創設豐富多彩的教學情境,使其融情融景,全身心地參與到化學探索中,讓他們切實體會到化學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