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曉琴 徐 一 萬 勇 趙一霽 曹合榮 唐 玲 王 勇 羅安妮
(四川省農業機械研究設計院,四川成都 610066)
中國是苦蕎起源國和種植大國,四川涼山州是世界苦蕎起源中心和遺傳中心。苦蕎含有蛋白質、脂肪酸和19種氨基酸,鈣、磷、銅、鋅等礦物質元素的含量是稻米和小麥的2~3倍,還含有其他糧谷不具有的黃酮類物質,營養價值遠高于大宗糧食作物[1]。苦蕎作為“三降”(降血壓、降血糖、降血脂)食品,具有活氣血、降氣寬腸、祛積化滯、清熱止咳平喘、抗炎、抗過敏、強心、減肥美容等功效,是自然界中少有的藥食兩用作物,被譽為“五谷之王”“東方神草”“天然苦蕎黃金”“上帝賜給人們的神糧”。苦蕎主要分布于我國四川、貴州、云南、陜西和山西,歐洲和美洲有少量種植。四川涼山州是全國最大的苦蕎種植區域,常年種植面積逾6.67萬hm2,年均產量12萬t,約占全國總產量的1/2、全世界總產量的1/3以上[2]。“涼山州苦蕎麥”是四川涼山州特產、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產品。涼山苦蕎在世界市場具有主導性、決定性的影響和地位。2015年,涼山州被命名為“中國苦蕎之都”。
涼山州苦蕎種植于海拔1 500~3 500 m的區域,耕地較為貧瘠,難以種植其他谷物,苦蕎卻極為適應。苦蕎是當地百姓的主要糧食作物,苦蕎種植為涼山州彝族同胞提供了主要糧食原料,其發展直接關系著涼山州彝族同胞的生產生活,同時對于保持彝族傳統和文化、保持彝族同胞的生活習慣有重要意義。苦蕎產業是涼山州的重要產業之一。涼山州已開發出米、面、粉、羹、菜、茶、酒、食品、調味品、日用品十大系列幾百種苦蕎產品,培育了“環太”“正中”“三匠”“航飛”“彝家山寨”等苦蕎產品品牌,產品暢銷全國,出口日、韓、俄羅斯及歐美等多個國家[3]。涼山州苦蕎年加工量約3萬t,需要大量苦蕎原料,苦蕎原料價格由過去的1.0~1.5元/kg提高到3.5~3.6元/kg,優質黑苦蕎達到6元/kg。涼山州苦蕎產業的持續穩定發展為推動涼山州農業產業進步,促進彝族同胞增產增收、防止返貧提供了有力支撐。
涼山州地貌復雜多樣,地勢西北高、東南低,高山、深谷、平原、盆地、丘陵交錯,海拔 305~5 958 m,高差大。當地獨特的地理環境和氣候條件非常適宜苦蕎生長,涼山州17個縣市海拔1 500~3 500 m區域的耕地均可種植苦蕎;特別是海拔2 000 m以上的高寒地區,年均氣溫14~17℃,日照充足,降雨量豐沛,無霜期長,雨熱同期,年溫差小,日溫差大,病蟲害少,遠離工業區和居民區,是種植綠色、有機苦蕎的“理想凈土”。然而,涼山州苦蕎主產區大部分位于高海拔山區,土地較為貧瘠,基礎設施薄弱,抗洪澇等自然災害的能力差,苦蕎生產種植難以做到旱澇保收,種植風險較大。
涼山州是世界苦蕎主要發源地和最大主產區,全世界苦蕎有15個種2個變種,涼山州就有10個種2個變種[2]。在中國農業科學院種質資源庫中,有278份苦蕎種質資源來自涼山州,占苦蕎種質資源總數的50.9%。涼山州苦蕎種質資源非常豐富,但是優質苦蕎品種覆蓋范圍不廣。一是科技投入少,科研條件較差,設施、設備、手段落后,試驗示范基地基礎設施條件薄弱,科研人員積極性不高,苦蕎品種創新和改良工作遠遠不能滿足當前苦蕎產業發展的需要。二是西昌農業科學研究所、西昌學院組建苦蕎品種創新人才隊伍,育成了川蕎、西蕎兩個系列品種,并相應地提出了配套高產栽培技術;但涼山州苦蕎生產沒有統一的良種繁育和推廣體系,基層示范推廣隊伍不足、機制缺位、資金缺乏,優良苦蕎新品種難以推廣;三是農民習慣自留種,存在品種雜亂、退化嚴重等問題,優良品種覆蓋范圍不廣。
涼山州苦蕎主要種植于高二半山及高寒山區,生產管理較為粗放、廣種薄收、單產水平較低。目前,涼山州苦蕎生產主要依靠人工勞動,僅耕整地環節有部分耕地采用機械化作業。苦蕎生產主要包括耕整地、施基肥、播種、田間管理、收獲等環節。當前市場上,耕整地機械、田間管理機械(如植保機械、施肥機械、提灌機械等)技術較為成熟,產品多,能滿足苦蕎生產機械化耕整地和田間管理需求;播種環節可用筱麥播種機,但因苦蕎種子多呈菱形,用油麥播種機播苦蕎種子存在不匹配問題,影響播種效果;因苦蕎是無限花序作物,種子成熟期不一致,且苦蕎植株柔韌,用目前市面上的筱麥收獲機收獲苦蕎損失率高。苦蕎播種和收獲環節存在無機可用或無好機可用的情況,而且部分農戶思想上還沒有接受農機化生產方式。涼山州苦蕎生產農機化水平低、生產成本高、效率低,與現代農業生產要求的標準化、規模化、規范化、集約化相距甚遠,苦蕎生產對人工勞動的依賴嚴重影響了苦蕎種植效益;且隨著社會進步和經濟快速發展,人員流動加快,農村大量勞動力外出務工,苦蕎種植因勞動力缺乏、生產成本高而受到嚴峻威脅。
涼山州農民種植苦蕎多是自發、傳統的自種自收,缺乏長遠規劃。農戶居住較為分散,信息互通不足,銷售苦蕎時甚至出現同村不同價的現象,信息不對稱情況嚴重,直接影響了苦蕎種植收益。農戶文化水平有限,青壯年勞動力外出務工,留在農村的中老年人或文化水平不夠,或缺乏了解現代農業科技的渠道和手段,加上科技培訓和現代農業技術示范推廣不到位,農戶缺乏苦蕎優良新品種、先進生產種植方式、新技術裝備以及苦蕎流通、支持政策等知識和信息,難以正確理解和采用現代農業科技,不利于苦蕎生產種植業的穩定和發展。
根據《四川省調整完善農業三項補貼政策實施方案》(川農業〔2015〕50 號),苦蕎被明確列為主要糧食作物,獲得適度規模經營補貼的最低要求為種糧大戶、家庭農場、土地股份合作社、農民專業合作社、直接從事糧食種植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種植面積分別達到 2.00、6.67、13.33、20.00、33.33 hm2。 涼山州苦蕎種植以農戶零散種植為主,專業化和組織化程度低,農民合作社、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苦蕎種植企業等農業生產單位和組織相對缺乏,能享受適度規模經營補貼的生產主體較少。苦蕎是涼山州的特色糧食作物,當地政府重視苦蕎產業,特別是苦蕎加工產業的發展,積極引導苦蕎種植業采用先進的技術裝備,但由于種植海拔較高、種植區域受限、種植面積不大等,仍難以列入國家和省級重點規劃,政策支持力度和投入有限。涼山州苦蕎種植業要向現代農業轉變,實現機械化生產,任重而道遠。
樹立良種、良法、良田、良機、良制“五良融合”的發展理念,加快農機農藝融合步伐,改變苦蕎粗放的傳統種植方式,推廣優良苦蕎品種,加快苦蕎機械化生產進程,是穩定苦蕎種植面積、提高苦蕎產量的必要條件。苦蕎種植解決了涼山州農村彝族同胞的糧食問題,為苦蕎加工業提供了原料,對于農戶增產增收、防止返貧以及促進全州經濟發展有重要作用。
涼山州苦蕎主要種植于高二半山及高寒山區,土地貧瘠,抗自然災害能力差。應積極向各級政府及部門爭取各類農業項目,如農業綜合開發項目、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等,對坡度較小、相對集中連片的耕地進行改造,配套建設灌溉設施、道路等,并引導當地農戶出工出力、參與其中,改造更多耕地。通過耕地改造,減小耕地坡度,使耕地集中連片,具備機械化生產種植的基本條件。有條件的,力爭建成田網、路網、水網、電網配套的高標準良田,做到旱澇保收,降低苦蕎種植風險。
涼山州高校、科研院所已培養了苦蕎育種創新改良人才隊伍,建立了實驗室,配置了試驗設施設備。應進一步增強涼山州西昌農業科學研究所、西昌學院等當地高校、科研院所的科研實力,完善設施條件,整合資源,協同攻關,重點選育多抗、優質、高產、專用的優良苦蕎新品種。建立和完善州、縣、鎮(鄉)三級苦蕎良種繁育體系,確保優良苦蕎品種的供應。加強苦蕎主要種植區域農技推廣機構的建設,形成以州為中心、縣為主干、鄉村為基礎的農技推廣服務體系,充實農技人員隊伍,加強農技推廣服務隊伍的專業技術知識更新培訓,提高其服務手段和能力,確保優良苦蕎品種、新種植技術、新機械設備等推廣到基層農戶。
加大投入,針對苦蕎機播和機收兩個薄弱的農機化生產環節進行技術攻關,加快苦蕎生產薄弱環節機具研發,解決涼山州苦蕎播種和收獲環節無機可用或無好機可用的難題。一是加快苦蕎專用排種技術裝置和苦蕎播種機研發。針對苦蕎種子為菱形的特征,研究適用于苦蕎的排種技術裝置,并研發相應的苦蕎播種機整機。二是加快苦蕎收獲機具研發。苦蕎為無限花序作物,籽粒的成熟期不一致,又易脫落,當蕎麥全株2/3籽粒成熟時即為最佳收獲期,應及時收割[4-5]。傳統收獲方式為割后放田間后熟幾天,就近脫粒、減少損失,部分籽粒成熟后再進行脫粒烘晾。機收是苦蕎機械化生產的薄弱環節之一。針對苦蕎機收難題,為苦蕎機械化收獲提供兩種方式:①一次性聯合收割,研究適用于涼山州苦蕎收獲的聯合收割機具;②遵循苦蕎后熟的特點,采用分段收獲方式,研發適宜的割曬機、打捆機,先把苦蕎割倒、打捆晾曬,后熟后再進行脫粒。三是開展苦蕎無人機播種工藝流程及參數研究。針對涼山州苦蕎播種效率低下的現狀,開展苦蕎無人機播種相關研究。涼山州苦蕎種植區域海拔較高,風大,對無人機播種效果有較大影響。開展苦蕎無人機播種試驗,研究無人機播種參數和農藝要求,包括施肥灌溉農藝要求、播種量、播種前土地耕整地要求、后續種子覆土要求等,為苦蕎播種提供更加先進、高效的方式供選擇。
優選苦蕎品種,特別是株型緊湊或半緊湊、根系發達、莖稈堅韌抗倒伏、成熟度一致性好、優質高產、抗病性強的優良宜機化苦蕎品種。篩選、引進與涼山州苦蕎種植農藝要求相適應的耕整地、播種、施肥、植保、灌溉、收獲等機具,研究制定涼山州苦蕎機械化種植技術規范,優化集成涼山州苦蕎機械化種植模式。在涼山州昭覺、美姑、布拖等苦蕎主產縣建立苦蕎機械化種植示范基地,采用苦蕎機械化種植模式實地種植優良苦蕎品種,通過示范基地進行優良品種、先進機具和生產模式的示范推廣,帶動涼山州苦蕎機械化生產。
積極爭取國家各級政府及主管部門的政策支持,促進涼山州苦蕎種植業發展。積極引導涼山州培育苦蕎生產種植農業農機合作社、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和農業企業,在3~5年時間內,每個主產縣培育不少于5個苦蕎種植農業農機專業合作組織。完善農機社會化服務體系,提高苦蕎生產種植的專業化水平、組織化程度,引導苦蕎種植業逐步向機械化、規模化、標準化、產業化方向發展。建立涼山州州級農副產品電商平臺,進行苦蕎等特色農副產品銷售,實現產品溯源,確保產品地道、品質好;產品直銷,減少中間環節,提高苦蕎等農副產品效益。建立州級農業科技信息服務平臺,依托現代網絡通信技術開展農業科技信息服務和咨詢,及時發布新品種、新機具、新模式、新政策等農業科技信息。
高度重視苦蕎機械化生產技術培訓,兼顧交通問題和語言交流問題,采用“送上門”的方式開展漢語、彝語雙語培訓,主要針對機械化耕整地、播種、施肥、植保、收獲等技術及機具應用進行培訓,應特別重視拖拉機的駕駛培訓。拖拉機是眾多農業生產機具的動力機械,做好拖拉機駕駛培訓,可從源頭上預防和減少拖拉機應用中可能發生的安全事故,有利于農戶掌握苦蕎機械化種植技術。科技培訓應做到“室內理論教學培訓,戶外現場參觀實訓,學員生產實踐操作,入村入社入戶指導”,積極引導涼山州農戶正確認識、接受并采用現代農業生產方式,提高苦蕎種植業的農業科技水平,逐步實現機械化種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