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宏勇
崇左市大新縣人民醫院 廣西 崇左 532300
腹盆腔腫瘤為臨床常見腫瘤類型,所涉及部位較多,出現腹盆腔包塊、胃腸道不適等癥狀[1]。手術切除為該病主要治療方案,但術前需明確腫瘤性質、腫瘤部位,以便制定精準治療方案,改善預后[2]。在對腹盆腔腫瘤診斷中,以影像學、實驗室指標等檢查為主,但均存在一定局限性。隨CT技術發展,CT血管成像(CT angiography,CTA)技術在臨床應用頻率逐漸提升,通過血管分布、血管走向等進行腫瘤定位、定性診斷,且在腫瘤預后評估中,同樣具備良好診斷價值。
目前在腫瘤疾病鑒別診斷中,通過實驗室指標,如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antigen,CEA)、糖類抗原(Carbohydrate antigen,CA)家族(CA125、CA199等)多用于腫瘤良惡性質鑒別診斷,若腫瘤為惡性,CEA、CA125等血清水平迅速上升,對腫瘤定性存在一定指導作用[3]。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近年來在惡性腫瘤疾病診斷中,應用頻率逐漸提升,若腫瘤增長速度加快,則對血流灌注要求增加,出現大量新生血管情況,因此會出現VEGF血清水平上升情況,同樣可評估腫瘤良惡性質。但因多種腫瘤疾病均會出現上述指標血清水平升高情況,因此單純應用實驗室檢查難以實現腫瘤定位診斷需求。
目前在腹盆腔腫瘤診斷中,影像學為重要檢查環節。CT為腫瘤疾病常見診斷方法,通過觀察腫瘤邊界、包膜、腫瘤密度、形狀等,進行腫瘤定位、定性診斷,但單獨診斷仍存在一定誤診、漏診風險[4]。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主要檢查目的為觀察病灶狀態、病灶內部及周圍血運等情況,通過惡性腫瘤周圍血運豐富、周圍浸潤等進行腫瘤性質鑒別診斷,但在腹膜后腫瘤診斷效果相對有限[5]。磁共振技術主要優勢為,軟組織分辨率較高,可準確分析腫瘤性質、腫瘤與周圍組織之間關系,可準確判斷腎上腺皮質腺瘤、肝細胞癌、腎臟及腎上腺腫瘤等腫瘤,但此種技術費用相對較高,患者對其檢查依從性較低[6]。
CTA為利用血管造影,了解病灶供血狀態、血管走向進行腫瘤評估的影像學診斷方案。常規掃描中,建議層間隔(1.25/0.625mm)、層厚(1.25mm/0.625mm),管電流、管電壓分別為100mA、120kV,利用高濃度非離子型碘對比劑周靜脈注射(4mL/s),注射后實施智能追蹤,在感興趣區域(ROI)監測閾值達到150HU時手動觸發動脈期數據采集,門靜脈期一般為注射后70~80s,雙期圖像一般為注射后30~35s;獲得數據后,通常利用多平面重組、最大密度投影、血管探針、容積再現等技術完成圖像重建,對較小血管手動描繪后,保存圖像,并進行血管起源、走向等方面檢查、測量[7]。
腹盆腔腫瘤準確定位,為術前評估重要基礎,可以此為依據制定精準治療方案,以減少患者手術相關損傷,避免造成醫療資源浪費。在對腹盆腔腫瘤定位中,主要依據為惡性腫瘤性質。一般情況下,惡性腫瘤生長速度快,對血液支持需求增加,因此在惡性腫瘤周圍及內部存在大量血運,包括主供血動脈、形狀及走向不規則的新生血管,與周圍組織、良性腫瘤相比,存在顯著血管特征差異,因此可用于腫瘤定位,如在小腸腫瘤定位中,應用CTA技術可避免因腸道病變、腸系膜先天變異等原因影響腫瘤檢出結果;發現盆腔腫瘤時,可通過探查髂內動脈分支,以明確腫瘤來源,保證腫瘤定位效果[8]。曹文彬[9]在其研究中,分別應用128層CT增強三維重建、CTA技術診斷,結果顯示,在常規CT增強三維重建基礎上,應用CTA技術,可提升腸道及腸系膜腫瘤性病變定位診斷,即在發現由腫瘤腸系膜上動脈或下動脈分支血供時,首先可考慮為腸系膜或腸道起源的腫瘤,在此基礎上,可通過動脈供血、靜脈回流情況進行腫瘤分期評估,以滿足腫瘤定位診斷需求。
了解腫瘤良惡性質,為患者是否需要接受手術治療重要參考依據,可避免出現過度治療。利用CTA技術腫瘤定位中,主要表現為腫瘤內部混亂血管結構、血管遠端封閉、不規則口徑、存在較多無組織分支等情況,并在腫瘤浸潤、侵襲狀態影響下,會引發局部微炎癥反應狀態,引發血管高滲透性,出現明顯血管異常狀態[10]。劉祥雛[11]在對43例盆腔起源不明腫瘤患者回顧性分析中,以手術治療為金標準,利用CTA技術進行患者盆腔病灶探查,結果顯示,43例患者共顯示51支供血動脈,包含15例良性腫瘤(5例未能顯示供血動脈、10例顯示1支供血動脈)、28例惡性腫瘤(17例顯示1支供血動脈、6例顯示2支供血動脈、4例顯示3支供血動脈、1例未顯示供血動脈),兩種性質腫瘤在供血動脈檢出率中存在一定差異性,與手術病理結果顯示,kappa為0.789,且對惡性腫瘤診斷敏感度為90.00%、特異度為100%,提示應用CTA技術對盆腔腫瘤定性中效果理想。張俊發[12]研究中利用CTA技術進行回盲部包塊良惡性質鑒別診斷研究,結果顯示,單純炎性浸潤患者顯示病灶周圍血管稀疏,惡性腫瘤內密血管呈現“手抱球”樣改變。陳建明[13]在對肝臟腫瘤鑒別診斷中,對原發性肝癌、轉移性肝臟腫瘤進行肝血管CTA診斷,結果顯示轉移腫瘤血管類型主要為混合型,血管扭曲分級為2級(血管重度扭曲),提示轉移病灶更易存在血管扭曲、新生血管豐富等情況。上述研究說明,CTA技術不僅可用于腫瘤良惡性質定性診斷,同時對原發性腫瘤、轉移腫瘤同樣具備定性能力,但目前在腹盆腔腫瘤是否為原發性定性診斷中研究較少,仍需深入研究。
血管周圍組織侵犯,為腫瘤細胞浸潤、轉移基礎[14]。在CTA技術檢查中,若出現供血動脈增粗、形成血管湖、累及范圍內血管形態改變、局部血管破壞等,均存在腫瘤浸潤、侵襲發生危險,可以此為依據進行手術及預后評估,滿足臨床診斷、評估需求[15]。馬鋮[16]在對78例右半結腸患者手術治療前,分別應用常規腹腔CT掃描(對照組)、腸系膜上血管CTA三維重建(觀察組),充分評估患者疾病情況后制定確定手術方案,均接受腹腔鏡手術治療,手術結果顯示,觀察組手術時長、術后肛門排氣時間分別為(154.53±15.12)min、(2.04±0.58)d,均較對照組(211.76±25.97)min、(3.03±1.05)d短,術中出血量為(105.06±15.47)mL,較對照組(142.33±33.97)mL少,提示在對腹腔腫瘤患者手術治療前應用CTA技術,可減少患者術中損傷,縮短其術后康復時間,考慮原因與CTA技術可對腫瘤定位、定性質量更理想有關,因此可保證術前治療方案制定精準性,改善預后。董進文[17]在對肝細胞癌經動脈化療栓塞術后復發患者研究中,應用CTA技術檢查,結果顯示97例患者中,共計32例患者存在新發病灶血管異常,共涉及47支血管,包括肝外側支供血動脈29支、肝動脈變異18支,以病例診斷結果為金標準,顯示與多層螺旋CT結果相比,其診斷準確度顯著提升(80.00%vs75.00%),提示在對惡性腫瘤患者診斷中,應用CTA技術可通過新生血管位置、數量等情況進行術后復發、病灶轉移等預后評估。
在對腹盆腔腫瘤診治中,盡管CTA技術可通過血管異常變化對病灶定位、定性評估,但單一診斷仍存在一定局限性[18]。蔣光仲[19]研究結果顯示,在肝動脈顯示中,CTA技術對肝動脈1級、2級、3級血管診斷結果與數字減影技術(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AS)結果相近,但在末梢血管診斷中CTA診斷結果相對較差,且在肝動脈栓塞術后,CTA技術不能顯示出部分患者病灶內仍是否存在供血情況,因此在診斷中可能會存在漏診情況,影響診斷及治療方案制定精準性。譚敏儀[20]研究結果顯示,磁共振血管成像(MR angiography,MRA)對骶前靜脈中,骶1橫靜脈、骶2橫靜脈、骶3橫靜脈、骶4橫靜脈顯影總數分別為75.00%、90.00%、95.00%、45.00%,均較CTA檢查結果中5.00%、10.00%、0.00%、5.00%,提示MRI對骶前靜脈顯影效果更理想且曝光時間、X線輻射量、造影劑劑量分別為(11.22±1.86)s、(3.8±2.5)mGy、(1.5±0.26)mL,均較CTA(18.09±1.64)s、(28.4±14.2)mGy、(2.1±0.98)mL低。說明在CTA診斷中仍存在較多不足,建議可通過聯合診斷、低輻射劑量等方式進行研究,以提升診斷效果及診斷安全性。
CTA技術可通過血管走向、血管狀態等進行腹盆腔腫瘤定性、定位診斷,滿足術前評估、預后評估需求,但在其診斷中,存在末梢血管診斷結果較差、輻射劑量較高等情況,建議后續研究方案為聯合診斷、降低輻射劑量檢查,以滿足臨床診斷需求。相信隨影像學技術發展,CTA應用不足之處可被逐一改善,進一步提升CTA技術臨床應用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