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 琦
新媒體融合創新高校思政工作的必要性——基于疫情防控背景
仇 琦
[蘇州科技大學土木工程學院]
當前,疫情防控形勢嚴峻,作為高校重中之重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面臨著許多潛在挑戰和不足之處,因此,如何在疫情防控背景下突破傳統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束縛、創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當下亟待解決的難題。而對于改變傳統意識形態的新媒體技術來說,在信息傳遞、資源共享、輿論導向等方面無不展現出其強大的優勢,同時,其在推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變革中的價值也不容小覷。基于此,只有實現新媒體技術與高校思政工作深度融合,才能激發學生自我學習積極性,才能更好的應對疫情常態化挑戰,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水平。
疫情防控;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創新;新媒體
近幾年,在新冠肺炎疫情的持續沖擊下,世界各國人民的正常生活秩序受到嚴重干擾,全球經濟艱難復蘇。針對此次突發情況,黨中央迅速做出決策,全國上下眾志成城,團結抗疫,基本遏制住疫情蔓延的局面。但是,零星的感染病例反復出現,我國仍處于常態化疫情防控的關鍵時期,各行各業從業者仍需保持清醒的頭腦,既要嚴格遵守“外防輸入,內防反彈”的防疫策略,又要在防疫原則下逐漸恢復相關工作平穩運行。在此背景下,各級各類教育行業也嚴格遵循教育部制定的指導方針[1],將“停課不停學”政策落實到位,各高校正如火如荼地開展各類線上教學的模式,教學質量卓有成效。與此同時,傳統線下模式的思想政治工作因受疫情影響無法有效開展,因此借助新媒體技術手段融合創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就顯得尤為必要。
現如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對的主要是“00后”大學生,而不再是“80后”“90后”大學生,他們基本上都是獨生子女,所處的又是極具物質的時代,心理承受能力低,自控能力差,想法激進,性格容易沖動。同時,“00后”大學生所處的又是互聯網時代,他們在進入大學校園以來,表現出較為熟練的技術應用、善變的話語形式、多樣化價值取向及極具個性化的內容表達等網絡話語特點,對傳統思想政治工作帶來了巨大的挑戰。
現如今,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隊伍日益壯大,在開展正式的學生工作前往往會經歷較為系統的理論知識培訓,較為容易形成固定的思維模式,而他們所面對的是一群樂觀、開朗、自信、獨立思考能力強的大學生,特別是剛踏入大學校門,情感意識淡薄、心理不成熟、價值觀塑造有待成型的大學新生,采用固定、僵化思維模式開展思想政治教育顯然不適用。[2]同時,不同的家庭環境氛圍注定會渲染出不同的心理品格特征,采用形式單一、缺乏針對性的談心談話方式非但不能較好地解決實際問題,反而會使思想教育工作者親和力大打折扣。
現如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往往集教育、管理、服務于一身,既要承擔大學生思想理論教育和價值引領的職責,又要肩負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服務的責任;既要管理學生日常事務,又要處理校園危機事件等等,顧此失彼現象時有發生,這就更加要求高校思政工作者必須具備極高的業務性,越是繁瑣的工作越顯示出其地位的特殊性、重要性,作為承擔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直接責任人,應不斷提高自身理論學習能力,同時在學生工作中要大膽創新,敢于否定自我、否定常規,以此拓寬思政工作新路徑,創新思政工作新理念。
疫情來臨之初,各地高校紛紛響應政府號召,實行“云開學、云返校”,線上教學模式也隨之應運而生。[3]待各地防疫工作初有成效、局面大為好轉之時,即使大學生根據學校指示返校復學,大規模的線下授課及思政系列講座也無法得到有效開展。傳統線下授課模式因學生聚集緊密,不符合相關防疫規定,不得不更改為網課模式;而思政系列講座及學生活動又因參與人數過多,可能會增加疫情大面積傳播的風險,也不得不終止。
正所謂“疫”不容遲、“學”不容緩,隨著教育部線上授課相關政策的出臺,各地高校教師紛紛制定線上授課課程計劃,主觀性地選用適合自己的教學方式開展網課教學。對于思想政治理論課來說亦是如此,有的思想政治工作者認為采用直播授課的教學方式更貼近線下授課模式,豐富課堂互動性,更能提升學生的參與感;有的思想政治工作者認為采用提前錄課的方式更具系統性和條理性,也能避免一些突發狀況的發生;還有的思想政治工作者認為以課件為主,輔之以必要的板書的形式更能兼顧課程體系與重點突出,酷炫的圖片、生動的視頻更能讓學生在理解知識點的同時享受視覺盛宴。但全國各地的網絡條件不同,各個教學服務平臺管理模式也不同,這就給學生帶來了巨大的挑戰。部分學生不具備足以支撐線上上課的網絡設備,且網絡授課模式的良莠不齊也讓學生一時間難以及時切換聽課平臺,從而降低學生的聽課質量。與此同時,無論是新型授課模式,還是復雜的在線教學平臺,對于師生都需要大量的時間來熟悉、適應和掌握,這表明教師和學生在完成教學、完成學業的同時還要兼顧平臺的系統操作流程,這無疑又是一項巨大的挑戰。
疫情局勢變幻莫測,不僅持續沖擊著大學生日常生活和學習,也打亂了高校教師原先的教學計劃。而借助在線平臺和新媒體技術,被視為新興思政教育模式的線上教育,已然受到多所高校的一致推崇,同時對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若按部就班地把傳統思政教育模式應用到線上教育,其教育效果注定大打折扣。因此,在不影響教學質量的前提下,重新設計符合當前防疫要求的線上教學方案,重新規劃環環相扣、井然有序的線上教學環節,重新研究獲得師生普遍認同的線上教學方式顯得尤為重要。同時,受突發疫情影響,不少高校思政課教師及思想政治工作者倉促開展線上思政教育工作,這也折射出思政教師對于思政理論知識墨守成規、思政創新意識淡薄、思政職業素養不高、思政行動力缺乏等嚴重問題[4],這都或多或少的對線上教育質量產生重大影響。
在疫情還未爆發時,高校思政工作者大多通過與學生促膝談心、朋輩幫扶、開展心理健康講座的方式及時研判學生可能出現的心理問題,及時開導學生并普及心理健康疏導相關知識,實現學生自我調節和健康成長。而在受到新冠疫情影響后,線下心理疏導方式被迫中斷,學生無法獲取校內專業心理咨詢教師有效的心理幫扶,僅僅憑借自身無法擺脫心理困境,甚至會造成心理障礙。同時,因受疫情影響,部分地區長時間的封控、管控政策,限制了學生正常返校,長時間居家也可能導致學生心情郁悶、家庭關系不融洽、變相思考人生等問題,尤其是對即將畢業的大學生來說,新冠肺炎疫情造成全國實體經濟持續下滑,眾多企業紛紛調整職員薪資待遇,甚至不惜通過停薪留職、裁撤職員等方式控制成本支出,岌岌可危的就業形勢難免會給應屆畢業生帶來嚴重的心理壓力,一蹶不振者比比皆是。
作為信息時代蓬勃發展的新型媒體技術,新媒體以其強大的媒體獲取功能和較快的信息傳播速度,廣泛應用于高校實踐教學和思想政治教育中。特別是在常態化疫情防控背景下,新媒體技術與線上思政教育工作的相輔相成,必然會帶來立竿見影的成效。例如,廣大學生利用微博、微信等社交平臺可以在足不出戶的情況下了解疫情防控最新進展,在方便了解實時資訊的同時大大減少了疫情傳播風險;再比如,學生可以通過互聯網和搜索引擎在線獲取學習資源,查閱學習資料,這也彌補了在校期間只能通過線下圖書館查閱資料的缺陷。同時,高校可充分利用新媒體技術手段宣揚正確的價值觀,傳遞正能量,在防疫期間,校方可通過校園視頻號、自媒體、融媒體等手段向學生展示抗疫優秀志愿者的光榮事跡,號召學生學習崇高的抗疫精神,呼吁學生向奮斗在抗疫一線、工作在基層的衛生醫療人員、社區志愿者、基層工作者等榜樣人物致敬。
眾所周知,缺乏新意、單調、刻板的教學方式非但不能提升教學質量、在廣大學生間產生共鳴,更嚴重的還會造成學生的反感,產生事與愿違的教學后果。而隨著新媒體技術在高校教學的逐漸推廣,教師所占據的主導地位隨之削弱,越來越多的學生借助新媒體技術手段逐漸掌握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突破了傳統教育方法的局限性,學習愈加主動。在新冠疫情爆發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也逐漸意識到新媒體的重要性,例如通過學生借助在線平臺填寫心理問卷的方式,可以更好地研判疫情影響下學生心理情緒變化特征,更好地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又比如思政工作者可以通過QQ、微信等聊天工具積極與學校所在地公司、企業及用人單位聯系,收集相關就業信息,并利用學校就業辦公室微信公眾號實現精準推送;又比如思政教師可以通過在線數據平臺統計學生聽課率,通過在線交流討論區與學生親切互動,以此獲得學生對線上課程最為真實的反饋,進而更改相應的教學方式,為學生提供更為優質的教學服務。
隨著新媒體技術的推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也得到了質的飛躍。作為新媒體強有力的支撐,高校黨政宣傳部門、融媒體工作室承擔著校園官方信息發布的重任。校園官方微博、微信公眾號等信息傳播平臺已然成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陣地,學校不定期將實事熱點話題、教育方針政策、校園實時資訊及網絡教學資源公布在平臺上,幫助學生了解思政相關問題,吸引學生充分參與思政話題討論,為校園文化建設建言獻策。針對此次疫情防控,為響應國家衛健委、教育部等政府部門號召,高校通過諸如微博、微信公眾號、短視頻等在線信息傳播平臺發布了阻止疫情傳播擴散的權威通知,分享了保障個人衛生、勤洗手、佩戴口罩等溫馨貼示,科普了變異毒株可能的傳染途徑,不僅提高了學生對疫情的認知,推動了高校對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同時部分學生積極轉發相關防疫信息,自覺承擔起信息資源傳播的任務,提升了防疫信息的利用率和傳播率,在一定程度上達到助力國家防疫的效果。
綜上所述,新媒體技術已然滲透到高校思政教育教學和日常生活的各個環節中,尤其是在校園防疫背景下。為顯著提升思政教育工作成效,響應新時代高校高質量發展要求,必須充分發揮新媒體技術的強大優勢,實現思政教育啟迪與新媒體技術的進一步聯動,創新更加科學合理、賦有中國特色的思政教育管理體系,助力新時期高校思政教育改革,著力培養才高行潔、心懷鴻鵠之志的青年才俊,投身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歷史使命的社會主義浪潮之中。
[1]謝矜,王壹凡,劉東浩.疫情防控常態下新思政觀引領的育人體系構建——基于17所高校的育人實踐多案例研究[J].大學,2021(28):5-12.
[2]王會利.新媒體環境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路徑選擇[J].智庫時代,2020(11):113-114.
[3]孟津竹,魯麗華,李明,王肖宇,韓永強,李青山,孟海怡,梁希妹.疫情防控下高校“網課+課程思政”教育體系研究[J].高教學刊,2021(03):30-34.
[4]胡雪峰.疫情防控背景下高校思政課線上教學質量保障體系研究[J].國際公關,2020(12): 86-87.
(責任編輯:胡新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