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依蕾
共同富裕視角下大學生歷史使命感培育的思考
陳依蕾
[溫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大學生歷史使命感培育作為高校培養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的關鍵內容,對實現共同富裕也是具有特殊價值。主要表現為培植家國情懷,堅定政治立場、堅定學習信念,實現個人發展、提升社會責任行動力,促進全體人民全面發展。面對當下大學生歷史使命感薄弱的現象,為扎實推動共同富裕,需強化理論學習,堅定理想信念、注重職業規劃、提高就業能力、建設精神文明,營造良好風氣,以此加強大學生歷史使命感的培育。
共同富裕;大學生;歷史使命感
共同富裕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目標,也是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使命。盡管馬克思本人未明確提出“共同富裕”的概念,但在馬克思對未來社會的路線籌劃之中,共同富裕是必不可少的基礎層面,未來美好社會是以共同富裕為根本前提的,共富是理想社會的形態要求。[1]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有著對“天下大同”的美好追求,基于對“天下大同”傳統思想的批判性繼承,并在馬克思主義關于共同富裕思想的指導下,中國共產黨提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富裕之路,在經濟、政治、文化、生態環境等領域實現全體社會成員共享發展成果,實現精神和物質的雙重富裕。[2][3]在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這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后,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推進共同富裕,實現共同富裕成為了新的歷史任務。2022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人民大學考察時明確指出,中國青年的奮斗目標和前行方向歸結到一點,就是堅定不移聽黨話、跟黨走,努力成長為堪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4]。這也是黨和國家賦予大學生群體的歷史使命,大學生作為未來國家重要的人才資源,其歷史使命感的培育對于培養合格的社會主義接班人和建設者具有重要意義,也對推進共同富裕具有獨特價值。
家國情懷是指個人通過原有的血緣和地緣產生的對家人、宗族、國土的歸屬感、責任心與使命感,主要體現在對家庭、社會和國家的認同感以及對民族和國家的使命擔當。[5]每個人的生存發展都離不開國家的護佑,二者的命運是息息相關的。而身為未來祖國的重要建設者和接班人,大學生群體擔負著重大的歷史使命,要自覺擔當起國家富強與民族振興的重任。大學生群體處于正確三觀培養與形成的重要時期,思想尚處于未成熟階段,對其進行歷史使命感的培育,對于培植家國情懷,錘煉其政治定力具有深遠意義。濃厚的家國情懷觸動并鼓舞了一代又一代人,明確了他們肩負的歷史使命,也正是由于中華兒女對家國強烈的情感和對故土堅定的初心,才有了一代又一代國人在推進共同富裕道路上的不遺余力。[6]在實現共同富裕的道路上,需要國人對家國一體的強烈認同感和歸屬感,認同個人的發展與國家的發展密不可分,從史料中真切認識到只有中國共產黨才能挽救和發展中國的真理,才能堅定政治立場,堅決維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而家國情懷的培育,也會進一步激發起他們為國家發展而積極奮斗的責任感和使命感,為扎實推進共同富裕而共同奮斗。
“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7]共同富裕的實現是以生產力的高度發達為前提的,生產力包含勞動者、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三個要素。大學生作為國家未來的勞動主體,其個人的勞動能力水平尤為重要,而勞動能力水平的提高需要通過學生不斷投入時間、精力獲得,學生的學習投入度又與學習信念密切相關。研究證明,大學生歷史使命感與學習信念呈顯著正相關[8],也就是說,當大學生擁有強烈的歷史使命感,他們的學習信念就越強,就會有越投入到學習活動中,進而提高學習收獲。[9]當大學生們在學習中收獲得越多,未來參與社會勞動的技能、素養就越高,就可為社會可持續發展提供強大動力。當大學生群體人人都能擁有強烈的歷史使命感,人人都能在使命的感召下不斷強化個人能力的發展,不斷向全面發展靠近,那么對于促進起點公平、機會公平,進而在根源上縮小貧富差距,促進共同富裕就具有深遠意義。[10]
馬克思認為,人是社會關系的產物,人的本質在于其社會性。[11]這樣看來,人無法脫離社會而獨立存在,而處于社會中,必然要為社會承擔責任與使命。國家的發展為大學生個人未來的發展提供機遇,而大學生也承擔著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責任和使命。過去調查發現,我國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總體程度處于較高水平,但是社會責任行動處于一般水平。[12]通過歷史使命感的教育,大學生歷史使命感得到不斷強化,大學生能將自身利益與國家、社會、歷史發展緊密結合[6],提高社會責任行動力,真正投入到關乎祖國的繁榮與進步、民族的興旺和發展的具體實踐中去。今天的大學生群體將是未來社會中各工作崗位的儲備軍,是實現共同富裕的重要群體,其歷史使命強烈與否,決定了其是否能在以提高自身素質的前提下,全身心投入參與到社會的建設和民族的復興事業中。因此,大學生歷史使命感的培育工作在促進全體人民全面發展,進而推進共同富裕上就顯得尤為重要。
教師要讓學生了解共同富裕目標的深刻內涵,著力解決“是什么”的思想困惑,要引導學生掌握黨提出共同富裕的理論緣由,深刻理解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和應有之義。要分析共同富裕背后的理論內核和精神實質,挖掘實現共同富裕與大學生自身實際的內在關聯,使大學生在學習中深刻理解自身的歷史使命,自覺提高歷史使命感。教師也要引導學生閱讀馬克思主義經典文獻和系統學習黨中央的最新文件精神,使學生深悉共同富裕的理論來源,堅定大學生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念、對中華民族復興中國夢的信心,明確自己肩負的歷史使命。學生可以通過時政分享、課件匯報等方式,展示學習成果,發表自己的見解,在師生的交流互動中深刻感悟到共同富裕的實現需要當代青年擔負起使命,進而喚起歷史使命感。學生與學生之間也可進行心得交流,在其中產生心靈共振與感應,在理論探討中統一價值理念,深化使命認知。
受各種思潮影響,不少大學生出現錯誤價值觀,學生往往對傳統說教式的理想與信念教育課程鄙夷不屑,乃至產生逆反心態,因此需要尋找一個具有實際意義的新式使命感教育路徑,而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正是重要載體。歷史使命感教育,重要的是讓學生深切認識到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聯系緊密,個人價值的實現與社會價值的實現是有高度統一的,作為幫助學生實現人生價值的必修課,職業生涯規劃課對增強大學生肩負重要歷史使命的社會責任意識、對開拓一種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素質教育的新途徑,具有難以取代的重要意義。[13]在職業生涯規劃課中要注重引導學生加強職業道德修養,引導學生明確自己到底要成為什么樣的人,清楚自己的職業定位和社會角色[14],明確學生自己的社會責任,提高社會責任感。調查發現,70.2%的大學生希望在畢業后從事與專業有關的工作,但是對專業有關的職業工作勝任能力認識卻不甚明確,這或許與在校大學生普遍缺少實踐能力有關。[15]在對社會與自身未來從事工作職位勝任能力都一知半解的情況下,是無法針對性地提升就業能力的,因此也需要提供社會實踐機會,提升就業能力,為未來進入社會奠定基礎。共同富裕目標的達成首要條件就是經濟的全面發展,而隨著知識產業經濟時期的到來,社會經濟發展對高技能、高水平人力資源的需求正呈現著逐漸上升態勢。[14]大學生作為不可忽視的人才資源,其勞動就業情況對于共同富裕目標的實現具有深遠意義,而職業生涯規劃課以及社會實踐對于促進學生就業起著重要引導作用。因此在共同富裕目標導向下,要重視職業生涯規劃課程和社會實踐,將歷史使命感教育貫穿于職業生涯規劃課程與社會實踐中,將個人就業作為奮斗目標以及實現個人價值的途徑與實現國家共同富裕的歷史使命統一于課程教學中。
習近平總書記曾說:“志愿服務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是廣大志愿者奉獻愛心的重要渠道。”[16]志愿公益活動既是培養學生奉獻意識的關鍵通道,也是促進社會精神富裕的重要途徑。高校要積極開展志愿公益活動,大學生在參與社會公益活動的實踐中鍛煉表達、溝通和交流能力,增加大學生的社會生活經驗的同時還弘揚奉獻精神,凈化校園風氣。志愿服務活動有利于積極推動高校精神文明建設,大學生在思想上認同歷史使命的同時,在實踐行動中也積極承擔責任,奉獻他人,以愛國奉獻行動力推動共同富裕目標的實現。除志愿服務活動外,還可廣泛開展各種形式的大學生文娛活動。利用節日慶典、紀念活動、傳統文化、風俗習慣等組織開展音樂、美術、朗誦、閱讀、舞臺劇、知識競賽等活動,利用各種文娛活動深入開展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祖國發展欣欣向榮等宣傳教育,引導大學生自覺投身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歷史使命感的培育能有效推進共同富裕的實現,作為未來國家勞動力的主力軍,大學生歷史使命感的培育關乎國家的健康發展,因此高校要積極推進大學生歷史使命感的培育,堅定其理想信念、提高其就業能力、營造良好風氣。
[1]潘斌.馬克思共同富裕思想的哲學邏輯及其當代價值[J].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02):76-84.
[2]張靖其.中國共產黨推進共同富裕的理論創新與實踐[J].西部學刊,2022(06):9-13.DOI:10. 16721/j.cnki.cn61-1487/c.2022.06.002.
[3]白龍,翟紹果.“天下大同”與“天下共富”:共同富裕的歷史邏輯與實踐路徑[J].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52(02):83-92.DOI: 10.16152/j.cnki.xdxbsk.2022-02-006.
[4]人民網-人民日報.爭做堪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EB/OL].(2022-04-26)[2022-05-19]. http://opinion.people.com.cn/n1/2022/0426/c1003-32408633.html
[5]蔡揚波,徐承英.新時代大學生家國情懷教育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20(01):125-129.
[6]鄒娟,范蓉蓉.高職院校學生家國情懷的培育探析[J].教育理論與實踐,2022,42(03):25-28.
[7]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8]趙生玉,黃成毅,石曉萌,廖傳景.大學生歷史使命感問卷編制及信度效度檢驗[J].西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9,41(12):101-109.DOI: 10.13718/j.cnki.xdzk.2019.12.014.
[9]楊院.以學習投入為中介:學生學習信念影響學習收獲的機制探究——以“985高校”本科生為例的分析[J].高教探索,2016(03):75-78.
[10]范學鋒,劉向兵.共同富裕視域下全面加強勞動教育的思考[J].中國勞動關系學院學報,2022,36(02):1-7.
[11]馬克思.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0.
[12]全國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現狀調查報告(2018)[N].第六屆全國大學生社會責任教育論壇,2018:31.
[13]袁懿.試論“中國夢”背景下職業生涯規劃課程與大學生使命感教育的融合[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20(03):169-170.DOI:10.16534 /j.cnki.cn13-9000/g.2020.0447.
[14]石曉宇.淺談大學生就業與經濟發展的關系[J].現代營銷(信息版),2020(01):105.
[15]祁祿,周子喬,陳瑋瑜.大學生職業指導課的學習投入與就業能力實證分析[J].管理觀察,2018,38(10):126-127.
[16]新華網.“把志愿精神一代代傳遞下去”[EB/OL].(2022-05-12)[2022-05-19].http://www. news.cn/politics/leaders/2022-05/12/c_1128643465.htm
(責任編輯:楊書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