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樂清
懷化市第一人民醫院 湖南 懷化 418000
子宮內膜異位癥是指具有生長功能的子宮內膜組織(腺體和間質)出現在子宮腔被覆內膜以外的其他部位而引起的病癥[1]。主要臨床表現有進行性加重的痛經、性交痛、月經異常(月經過多或月經延長)、盆腔包塊,嚴重者可引起不孕。最新流行病學調查顯示,在育齡期婦女中,EMS的發病率為10%~15%,且呈逐年上升趨勢[2],這與剖宮產率增高、人工流產與腹腔操作增多有關。西醫治療EMS多采用激素治療、介入治療或外科手術治療等,均具有不同程度的創傷性。中醫藥治療EMS具有療效確切、不良反應小等優勢,逐漸被越來越多的患者接受。EMS的發病原因與機制至今尚未完全明確。目前,種植學說(經血逆流、淋巴及靜脈播散、醫源性種植)、體腔上皮化生學說、誘導學說、遺傳因素、免疫與炎癥因素等是較為認可的觀點[3]。但綜合來看,每種學說都只是暫時在一定層面和深度上闡明了本病的發病機制,并未能系統、合理、全面解釋其中的原理。臨床應根據患者的年齡、癥狀、病變部位范圍及對生育的要求等加以選擇后,以消除病灶、緩解疼痛、提高受孕率,減少和避免復發為治療原則[4]。近年來,確定個體化的治療方案已經成為一種趨勢和必然選擇。
子宮內膜異位癥歸屬中醫學“痛經”“癥瘕”和“月經不調”“不孕癥”等范疇,瘀血阻滯胞宮、沖任為EMS的基本病機。感受外邪、情志內傷、房事不節或手術損傷等原因,導致臟腑功能失常、氣血運行失調、沖任損傷,血液離經,留結于下腹而發病,從而形成EMS的病灶。瘀血阻滯,脈絡不通,則見痛經;瘀血不去,新血不能歸經,則見月經異常;瘀阻胞宮,影響兩精結合,則見不孕。瘀血既是該病的主要病理因素又是病機,活血化瘀法是治療EMS的主要治則[5-7]。已有研究提出,活血化瘀方藥對異位內膜干細胞凋亡過程可能會產生一定的影響[8]。
歷代醫家對EMS病機的認識基本一致,但對于病因卻各有不同的看法。“腎藏精,主生殖”“腎為天癸之源”“腎為沖任之本”“腎與胞宮相系”,這都提示了女性的經、帶、胎、產、乳與腎的密切關系。《馮氏錦囊秘錄》說:“氣之根,腎中之真陽也;血之根,腎中之真陰也。”闡明了腎有陰陽二氣,為氣血之根。《難經》曰:“命門者……女子以系胞。”若腎氣虧損,陽氣不足,血液運行不暢,就會導致瘀血的產生,因此,離經之血—瘀血為EMS發病之標,其發病之本乃腎虛不足。李健美等[9]認為本病為虛實夾雜之病,瘀血阻滯為其標,發病的本源在于腎,氣弱。黃艷輝等[10]主張“陽虛為本,血瘀為標”,認為陽氣不足是EMS發生的主要原因,血得寒則凝,陽氣不足則氣血運行無力,日久致。《景岳全書·婦人規》曰:“血瘀或內傷生冷,或外受風寒,或恚怒傷肝,氣逆而血留,或憂思傷脾,氣虛而血滯,或積勞積弱,氣弱而不行。然血必由氣,氣行則血行。”氣為血之帥,認為欲治瘀血,則或攻或補,都應當以調氣為先。嚴春玲等[11]認為本病是因火熱之邪內生,灼傷脈絡,血不尋常道,溢于脈外,日久成瘀成 而致。張曉峰等[12]認為瘀濕濁毒互結阻滯脈絡是EMS發生發展的重要因素。因此,瘀、濕、濁、毒是致病因素,而EMS的病位在絡,各病理因素相互膠著日久絡脈被阻,進而形成EMS病灶。
西醫治療EMS見效較快,在一定程度上能使患者病情得以緩解,但停藥后存在較高的復發率,且不良反應較多。雖然手術治療可切除病灶,改善患者疼痛癥狀,但手術風險較大且具有創傷性,術后復發率也相對較高。中醫藥治療EMS方法多樣化,包括中醫內治法(辨證論治、周期療法、中成藥治療等)、針灸療法、穴位貼敷療法、灌腸療法等,在改善患者臨床癥狀、提高受孕率等方面有較好療效,且不良反應小,停藥后復發率低。
2.1 中醫內治法
2.1.1 辨證論治 辨證論治、整體觀念是中醫治療各種疾病的精髓所在。《中醫婦科學》[13]將EMS的病因病機歸結為5類,即寒凝血瘀、氣滯血瘀、腎虛血瘀、熱灼血瘀、氣虛血瘀。劉影[14]應用桂莪棱烏湯治療寒凝血瘀型子宮內膜異位患者68例,觀察組口服桂莪棱烏湯(紅藤、敗醬草、桂皮、桃仁、薏苡仁、烏藥、三棱、莪術、丹參、赤芍、附子、延胡索、牡丹皮),對照組口服孕三烯酮膠囊。兩組均持續治療6個月,結果顯示,觀察組有效率為97.06%,優于對照組的73.53%,表明中藥組治療EMS療效更確切。姜珊珊[15]給予桂枝茯苓丸加減治療(桂枝、茯苓、牡丹皮、桃仁、白芍、五靈脂、生蒲黃、烏藥)氣滯血瘀型EMS,治療后患者癥狀明顯改善,且復發率也明顯降低。楊琪[16]運用溫腎化瘀中藥方(巴戟天、葫蘆巴、肉桂、生蒲黃、丹參、赤芍、莪術、鬼箭羽、昆布、浙貝母、制鱉甲、生牡蠣)治療腎虛血瘀型EMS,治療后有效率為90%,且患者癥狀及體征均有明顯改善。馬鳳嵐[17]運用具有清熱活血作用的紅藤方(紅藤、敗醬草、丹參、桃仁、香附等)治療卵巢型EMS患者30例,服藥周期為6個月。結果顯示有效率達96.7%,說明在辨證論治的基礎上運用清熱活血法治療卵巢型EMS療效確切。譚慶[18]認為本病的基本病理特征為本虛標實,氣虛血瘀為主,故治以益氣化瘀,散結止痛。處方組成:太子參、五靈脂、炒蒲黃、當歸、白芍、炙甘草、生牡蠣、烏藥、延胡索、三七粉、陳皮、白術,治療后有效率為96.7%。
2.1.2 周期療法 宋衛玲[19]根據月經周期不同階段采取不同的治療方式,對EMS術后不孕的98例患者進行觀察。對照組在術后月經周期的第5天開始服用地屈孕酮片,治療組月經前期以補腎行氣止痛為主,給予助孕1號湯加減(菟絲子、炒杜仲、淫羊藿、黃芩片、川續斷片、白芍、甘草片、砂仁、陳皮);月經期以活血化瘀為主,給予助孕2號湯加減(桃仁、牡蠣、鱉甲、莪術、當歸、地龍、木香、乳香、黃芪、沒藥、水蛭、甘草片、黃柏);月經后期補腎溫陽,疏肝理氣為主,給予助孕3號湯加減(淫羊藿、白芍、當歸、黨參片、蒲公英、香附、川續斷片、蒲黃、茺蔚子、甘草片)。治療組受孕率91.84%,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3.47%,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牛建昭教授認為EMS以腎虛為本,離經之瘀血為標,并對其進行分期治療,經前期益氣活血,化瘀止痛為主(生地黃、牡丹皮、醋延胡索、醋乳香、醋沒藥、制水蛭、黨參、當歸、生桃仁、紅花、川芎、赤芍、白芍、甜葉菊、炙甘草);月經期以破瘀消癥、補益脾腎為主(茯苓、炒白術、山藥、生地黃、牡丹皮、制乳香、制沒藥、延胡索、黨參、當歸、生桃仁、紅花、川芎、赤芍、煅龍骨、煅牡蠣、甜葉菊、炙甘草、大棗);經后期以當補腎活血為主(桑寄生、菟絲子、女貞子、桂枝、生地黃、當歸、川芎、生桃仁、益母草)。治療3個月經周期后臨床癥狀明顯改善[20]。趙瑞華教授認為腎虛是EMS不孕發生的根源,血瘀是基本病機,氣滯是其發生發展的重要環節,中藥分期、分階段序貫治療是中醫治療本病的特點。卵泡期以活血化瘀為主,滋補腎陰為輔;排卵期在活血基礎上配以補腎中藥,通補兼施;排卵后則采用補腎健脾之法,補腎填精以滋養先天,健脾益氣養血以培補后天[21]。
2.1.3 中成藥治療中成藥具有攜帶簡便,口感相對較好的優點,患者易于接受,臨床應用比較廣泛。沙余麗[22]運用散結鎮痛膠囊治療EM S患者80例,對照組口服內美通膠囊,結果顯示觀察組有效率為92.5%,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5.0%。魏喜嬌[23]將60例寒凝血瘀型EMS患者為研究對象,治療組口服桂香溫經止痛顆粒,對照組口服布洛芬緩釋膠囊,兩組均從月經期第1天開始用藥,治療組口服1周,對照組口服5 d,3個月為1個療程。結果顯示,中成藥組治療效果明顯優于對照組。楊鐘莉等[24]比較紅花如意丸與孕三烯酮治療EMS導致的繼發性痛經的臨床療效。結果提示,紅花如意丸治愈率明顯高于孕三烯酮組,且紅花如意丸組臨床癥狀積分低于孕三烯酮組。
2.2 針灸療法 孫崇鐸等[25]選擇160例EMS患者進行賀氏針灸三通法治療,研究組針刺十八好(曲池、合谷、足三里、三陰交、太沖、中脘、天樞、氣海、四滿、水道),痛十(腎俞、上髎、次髎、中髎、下髎),火五(腹部:任脈、腎經和胃經火針循經穴位點刺)等穴位;對照組采用普通針灸法:取穴為氣海、關元、三陰交、氣穴、大赫、子宮、地機、太溪等。兩組均于月經前7 d開始針刺至月經結束,每周治療3次,3個月為1個療程。治療后研究組有效率為100%。黃尉等[26]予電針八髎穴治療E MS患者,取穴為雙側上髎、次髎、中髎、下髎穴;對照組取關元、三陰交、地機、中極、子宮、合谷、太沖穴,兩組連接電極后每次治療30 min,每周5次,經期停止治療,連續治療3個月。治療組有效率為95.7%,明顯優于對照組的83.3%。
2.3 穴位貼敷和灌腸療法 王倩等[27]認為麝香穴位貼敷療法可治療EMS引起的繼發性痛經,將0.05 g麝香用牙簽挑入患者神闕穴,滴入兩滴酒精,并加以艾灸20 min,最后用麝香止痛膏進行固定,48 h更換1次,隔日1次,3個月為1個療程。結果表明,麝香貼敷神闕穴可改善患者的痛經程度。田海珍[28]將94例EMS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治療組,治療組自擬消癥化瘀止痛湯灌腸(丹參、三棱、莪術、穿山甲、皂角刺、益母草、延胡索、五靈脂、白芍、紅藤、敗醬草、浙貝母、牡蠣)水煎灌腸,每周3次,治療3個月,結果治療組有效率為89.4%,高于對照組(口服復方米非司酮片)的78.7%。
2.4 綜合療法
2.4.1 灌腸聯合貼敷療法 薛迎春等[29]將104例EMS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觀察組采用中藥灌腸(復方紅藤灌腸液藥物組成:紅藤、野菊花、路路通、黃柏、皂角刺、延胡索、土木香、廣木香、玉竹等)配合穴位貼敷(足三里、三陰交、腎俞穴、子宮穴、關元穴、神闕穴、次髎等)的治療方法,每日1次,10 d為1個療程,治療后觀察組有效率為96.15%,高于對照組(頭孢曲松鈉或奧硝唑注射液)的73.08%。
2.4.2 針灸聯合灌腸療法 楊富明[30]將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組給予舒肝消 湯灌腸(柴胡、當歸、益母草、乳香、延胡索、沒藥、赤芍、香附)聯合針刺(擇針刺雙側經外奇穴子宮穴,雙側三陰交、地機)治療,舒肝消癥湯水煎灌腸,連續灌腸7 d,針刺連接電極刺激30 min,每天1次,均治療3個月,對照組則口服米非司酮,結果顯示,治療組效果明顯優于對照組。
2.4.3 針灸聯合中藥口服 時吉虹[31]治療EMS痛經患者,對照組口服少腹逐瘀湯,方藥組成:干姜、當歸、川芎、赤芍、五靈脂、小茴香等。若胃脘不舒者加清半夏、砂仁;便次增多且質稀加茯苓、炒白術;反胃惡心加蘆根、吳茱萸;頭部不適加鉤藤、葛根;觀察組則在其基礎上針刺三陰交、足三里、中極及關元,艾灸神闕,每日1次,每周治療5 d,兩組均以3個月為1個療程。觀察組有效率97.62%高于對照組的88.09%。
2.4.4 針刺、艾灸結合中藥治療朱紅恩[32-38]根據辨證選穴治療E MS患者,實證針刺中極、次髎、地機等穴位以散寒逐瘀止痛;虛證取穴關元、氣海、足三里、三陰交、腎俞等穴位以溫養沖任補氣血,每日1次。虛證加灸法治療,將2 cm艾卷放置在施針的針柄上。在針灸的同時給予中藥治療(當歸、蒲黃、五靈脂、赤芍、小茴香、延胡索、沒藥、川芎、肉桂、炮姜),隨證加減,每次經前4 d開始服用,用至疼痛停止,或連用7 d。治療后對照組有效率為94.59%,觀察組有效率為97.44%,結果表明針刺聯合艾灸同時口服中藥治療EMS效果優于單純口服中藥治療。
現代醫學認為,EMS為激素依賴性疾病,西醫大多采取雌孕激素療法,這種治療方式雖然可在短時間內干預體內激素水平,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但是這種方法多不良反應較多,如骨質疏松、閉經、不孕等,且激素治療一旦停止,EMS又會復發。中醫認為EMS的病機為“瘀血內阻”,活血化瘀為其基本治療原則,但是EMS多不是突然發病,久病多虛,臨床中多是虛實夾雜的狀態,故治療中單純用祛瘀之法,很難達到預期療效,故歷代醫家學者運用整體思維進行辨證治療,取得較好療效。中醫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癥多采用中醫內治法(辨證論治、周期療法、中成藥治療等)、針灸療法、穴位貼敷療法、灌腸療法等,可改善患者臨床癥狀,提高受孕率,且不良反應小,停藥后復發率低。目前,子宮內膜異位癥的診療標準尚未統一,辨證分型繁多,醫家在遣方用藥上均有自己的見解,但缺乏統一的評價機制,科研設計不夠嚴謹。今后,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癥應采用中西醫結合的方式,在西醫治療的基礎上充分發揮中醫藥的優勢,以取得更好的療效。此外,在規范用藥的同時,改善生活方式對子宮內膜異位癥的預防和調攝也尤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