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朝杰,王俊靈,陳文靜,胡藝帆,余宇
(廣東工業大學,廣東省 廣州 510090)
隨著全球范圍內80歲以上的高齡老人群體的不斷擴大,世界人口的高齡化趨勢日益顯著。2020年,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已增長至2.64億人,老年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為18.7%(國家統計局,2021年)[1]。在國家提出“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托、機構為補充”的養老服務供給體系下,其中73.6%的老人選擇居家和社區養老[2]。在此背景下“養老難”的社會問題已經逐漸演化為“照護難”,尤其是高齡群體的夜間居家照護過程中,由于老人“起夜”引發摔倒等意外事故為主要的夜間照護問題日益受到社會關注。為改善現有居家夜間照護服務不足,本研究根據ERG需求層次理論,挖掘老年人夜間活動行為的實際需求,形成需求痛點與服務配置要素的配置關系,構建圍繞老人“起夜”系列行為的防護輔助一體化夜間照護服務模型,最終輸出輔助高齡老人夜間照護輔具設計,以期為居家背景下的高齡老年人提供更人性化的服務類型與服務模式。
WHO于1994年將居家照護定義為,在老人居住地提供整合性健康及社會的支持服務[3],其目的在于預防、延緩及取代短暫或長期的機構式照護[4]。近年來,居家照護呈現快速發展的態勢,從最初單一的居家養老領域迅速滲透到兒童照護、術后修復、遠程醫療等研究領域。目前居家照護服務的研究主要涉及以下四個方面。
1)服務系統模式創新,主要集中在慢性病管理、失能老人長期護理。如楊瑞婷[5]從服務設計的角度,提出針對老人慢性病健康管理等照護問題的產品系統設計策略;陳泰昌[6]根據統計全國老齡失能比例,提出家庭–社區–機構融合的失能老年人長期照護體系策略來分散老年人失能風險。
2)用戶需求評估,主要從日常生活能力、情感關懷等視角展開研究。Laukkanen等[7]利用ADL量表評估工具,測試在不同養老環境中的老年人日常能力水平差異性;陳超等[8]通過老年人群體特征,分析探索在未來城市生活中用戶與產品、環境、人之間的情感交互關系。
3)居家風險防范,主要聚焦在障礙防跌、心理疏導、設施安全等方面。Mackenzie[9]利用篩查工具HOME FAST測試影響家庭環境中導致老年人跌倒風險的關鍵因素的干預效用;于雨倩(2018)[10]通過訪談探查老年人居家照護中跌倒、走失等風險因素,提出了居家照護風險的預防性措施;Thomas[11]等人研究得出居家照顧可以降低老年人心理健康,從而降低抑郁風險;王小樂[12]通過洞察老年住宅常見問題,提出以適應不同階段中老人身心狀況的無障礙設施解決方案。
4)適老化輔具設計,主要涵蓋智能化技術創新、場景的情感化應用、可用性評估等維度。Sugihara等[13]研究日本失智癥護理的輔助技術路線圖來提高失智癥患者的生活水平;平燕汝,李雪等[14]根據老人不同使用場景,梳理智能適老輔具的功能類型,探索輔具租賃模式加強用戶隱私保護;袁一然[15]、段曉迪[16]等根據老人生理、心理、行為等方面特征需求,通過可用性設計流程,為下一代老年照護產品的可用性提供新的研究方向。整體而言,學界在居家照護服務的研究多偏向慢性病管理、機體失能、照護需求綜合服務平臺營造等方向,對常年居家生活且具有一定自理能力的高齡老人的照護研究主要涵蓋在日常生活能力評估、無障礙輔具適老化創新、基礎性日間護理需求探索等方面,而針對高齡老人全時段的系統性照護尤其是夜間活動行為需求的關注有所忽視。
國際上較早進入老齡化社會的國家在居家照護研究方面有較為豐富的經驗,其夜間照護模式選擇多根據老人的自理程度來配置不同照護措施。如丹麥“夜間在宅照護服務”對高齡老人的入戶改造由政府扶持,對于自理能力不同的老人分類提供適合的照護服務,原則上遵循老人已有的生活習慣來提供個性化選擇,無償租賃餐具、助行器等照護輔具。美國的“Hebrew Home(夜間老年人服務計劃)”,家屬可向護理機構或政府申請來保證家中老人獲得身心援助和支持性環境供給,呼吁高齡老人主動參與老化意識敏感性訓練、臨終關懷心理疏導等項目。而日本特有的“長照夜間家訪”服務除常規照護之外,還配置聯合老人所在社區醫院的緊急意外和急癥處理等綜合照護體系。
反觀國內則會發現,現有夜間照護服務配置在專業照護人員、原居改造等方面的資源短缺致使常態化、持續性照護服務無法得到充分保障。從照護對象、服務時間、照護內容、依托平臺等四個方面對國內居家夜間照護服務案例現況進行歸納分析,進行全面的桌面調研,見表1。以下的國內夜間照護案例可分為三大類。

表1 居家高齡老人夜間照護服務案例項目歸納表Tab.1 Summary table of cases of night care services for the elderly at home
1)“夜間照護床位”為代表的保姆式居家照護:以蘇州“家庭養老夜間照護床位”為代表,其實質是依托現有養老資質的社會機構,在夜間時段以“照護員”為媒介,配合穿戴式電子呼叫設備,將照護服務人工輸送至老年人家中,陪護高齡老人進行起夜如廁等活動;其優點是能夠大幅度減輕老人家屬夜間照護壓力,不足是缺少更加私人化的定制服務,老人往往沒有主導選擇權,過程中居家老人的隱私、私人信息保密、自尊保護問題也常被忽視。
2)“監護式”家屬探點巡望式夜間照護:對老人居家臥室等生活環境進行智能檢測設備、報警系統等設備的安裝來進行“監控”性質的防護,家屬定期實地探望。這種照護模式可以讓子女實時觀察到老人的居家活動,但也會導致老人日常起居中防護與輔助分離,無法實質性幫助老人自立。
3)入戶“輔助式”適老化改造:對政府政策保障與老人經濟能力有所要求,有自理能力的高齡老人也會利用長期租賃輔具進行輔助自理,經濟條件允許可以進行入戶式置入配件設施來改造養老住宅。
ERG需求層次理論是美國組織行為學教授克雷頓·奧爾德弗(Clayton Alderfer)在Maslow需求層次理論的基礎上提出的新的人本主義需求理論,即包括生存需求、關系需求和發展需求[17]。居家養老夜間生活場景下,高齡老人的照護需求呈現出更多元化、差異化,各個需求之間的關聯更為緊密。本研究以ERG需求理論為基礎,將居家高齡老人防護輔助一體化夜間照護服務需求,按照“起夜、浴廁、睡眠”3種夜間活動場景,歸納為滿足老人日常居家生活的剛性需求與輔助需求兩個類別,見圖1。其中,剛性需求是指滿足居家高齡老人夜間活動行為安全的基礎性生理照料需求,屬于ERG需求理論中的生存需求,而輔助需求則是指滿足居家高齡老人夜間場景下,對其心理精神層面的安撫照護性需求,屬于ERG需求理論中的關系需求與發展需求。

圖1 居家高齡老人夜間照護服務的ERG需求類別及方向劃分Fig.1 Category and direction of ERG demand for night care services for the elderly at home
本研究通過一日追蹤調查法對廣東省廣州市不同類型的6個養老家屬小區中的22位居家老年人進行半結構式入戶訪談,每次訪談20~30 min,在取得同意下進行錄音,并于24 h內對訪談材料進行實際轉錄。借助Nvivo12質性編碼分析工具對居家高齡老人夜間照護服務的需求描述進行開放式、主軸式與選擇式三級編碼與歸類,見圖2。對關聯式編碼中各主軸編碼上的各分級編碼,展開選擇式編碼歸納獲得居家高齡老人夜間一體化照護服務的需求內容,見表2。

圖2 居家高齡老人夜間照護服務的ERG需求挖掘路徑Fig.2 ERG demand mining path for night care services for the elderly at home

表2 居家高齡老人夜間照護需求內容編碼Tab.2 Content codes for night care needs of elderly people living at home

續表2
為進一步分析居家高齡老人的夜間照護需求,以定性研究獲取的16個主范疇需求結果為量化問卷的設置依據,對廣州市越秀區黃花崗社區80歲以上的居家高齡老人展開隨機調查,實地調研以手機掃碼和發放紙質問卷兩種形式進行,邀請目標用戶的家屬根據老人實際生活情況代為填寫,經篩選共統計獲得86份有效問卷。該過程運用因子分析法將夜間照護16個主軸需求點進行定量降維分析,提取特征根大于1的3個公因子,見表3。然后結合分析結果,對居家高齡老人防護輔助一體化夜間照護服務需求進行聚類,并將其劃分為健康照料(HC1)、防護輔助(PA2)和精神慰藉(SC3)三個維度。具體而言,健康照料需求(HC1)主要包括出行需求(A1)、如廁需求(A2)、無障礙路線(A3)、緊急呼救(A4)、飲水服藥(A5)、睡眠保障(A6)6個主因子,各維度的因子載荷分別為0.731、0.825、0.717、0.730、0.663、0.591,成分1得分最高,說明健康照料需求在夜間照護中需求越大,其中出行、如廁、緊急呼救的需求度與關注度相比較整體高于飲水服藥與睡眠保障需求,說明前三者在健康照料需求范疇內相關程度大。其次夜間防護輔助需求(PA2)主要由起夜防跌需求(B1)、浴廁防滑需求(B2),離床防護需求(B3)和清潔輔助需求(B4)4個主因子構成,各維度的因子載荷為0.787、0.768、0.744、0.721,其需求度與夜間防護輔助需求相關度相平,之間關聯性也較強(公因子方差大于0.4)。此外,精神慰藉需求(SC3)主要涵蓋了自尊維護需求(C1)、自我認同需求(C2)、情感陪伴需求(C3)、價值肯定需求(C4)、媒體娛樂需求(C5)5個主因子。各維度的因子載荷為0.583、0.685、0.580、0.515、0.532,其中媒體娛樂需求在整個精神慰藉需求維度下與其他因子相比關注度相對較弱,說明精神慰藉需求范疇內與媒體娛樂需求呈弱相關。

表3 旋轉后因子載荷系數表Tab.3 Factor loading coefficients after rotation
根據居家高齡老人防護輔助一體化夜間照護服務需求聚類的三個維度,將夜間居家照護輔助系統提供的服務配置要素應與各個需求相匹配,構建需求–服務配置要素二者之間的映射關系,見圖3。在ERG需求層次理論指導下,將整體需求服務要素的配置劃分為3個層級,為夜間照護服務系統的構建提供服務信息參考庫。第1層級涵蓋健康照料、防護輔助、精神慰藉三類服務;第2層級結合前期需求聚類將其歸納為起夜助行、助廁、緊急援助等14項子服務,用以匹配起夜、浴廁、睡眠3個夜間場景下的防護輔助需求;第3層級將服務要素進一步細分,包括輔具助行、緊急送藥、睡眠監測等32項具體服務,為居家高齡老人夜間照護需求的滿足提供具體實現路徑。以夜間照護需求–服務配置關系為參照,通過對居家高齡老人夜間照護需求的提取,將其與所構建夜間照護系統服務配置主服務模塊之間相匹配,通過服務方法機制的創新與系統資源的整合對服務主模塊進行分派對應的服務子模塊,構建夜間照護需求–服務配置要素平衡機制,見圖4。當二者之間結構失衡或匹配不對應的狀態下,會造成服務配置要素的缺少和浪費、設施資源的閑置等問題,使居家高齡老人的夜間照護需求無法滿足,期望服務無法得到供應保障。因此,在需求、服務配置要素之間建立起一套動態平衡機制,從而使服務系統向著低成本協調管理、全方位內容匹配、高效率機制運營、高價值服務提供的目標發展。

圖3 居家高齡老人夜間照護需求–服務配置關系Fig.3 Demands of night care system for the elderly at home - service configuration elements

圖4 居家高齡老人夜間照護需求–服務配置要素的平衡機制Fig.4 The night care needs of the elderly at home-the balance mechanism of service configuration elements
本研究基于ERG需求理論根據居家高齡老人健康照料、防護輔助、精神慰藉三個方面夜間照護需求展開,給出符合中國語境下高齡老人夜間照護服務需求的挖掘方法和分類依據,并通過動態供需匹配策略實現照護服務資源的高效配置,從而構建出防護輔助一體化夜間照護系統模型,見圖5。夜間照護系統模型的合理性構建需要遵循持續性、整體性、人性化三個基本原則。

圖5 居家高齡老人夜間照護輔助系統模型Fig.5 Model diagram of night care assistance system for the elderly at home
1)持續性原則,為保證居家高齡老人能夠最大限度地享受經濟社會發展的先進科技成果,又不能超出其家庭的經濟承受范圍,需要依從服務供給主體的社會發展水平和運行規律,從而保證夜間照護模式運行的長久持續性。
2)整體性原則,本研究構建的防護輔助一體化夜間照護系統僅為龐大居家照護體系中的一個子維度,而非自成體系獨立運行。只有整個居家照護服務體系中其他服務主體相互協作配合才能使其服務中各功能得到有效發揮。
3)人性化原則,為使不同類別的居家高齡老人采用符合自我夜間活動習慣的照護方式來進行防護輔助,需在整體夜間照護系統構建中避免服務配置的平均化、模式化。
依據防護–輔助一體化夜間照護輔助系統模型匹配照護資源信息,保證整個夜間照護服務鏈體系內部節點有效銜接、各項照護服務正常運行,其中以老年人起夜防護與睡眠保障為例構建夜間照護輔助系統服務供給關系,見圖6;服務系統圍繞“起夜”“如廁”“睡眠”三大場景展開,系統服務從睡前習慣提醒–睡中環境營造–睡醒起夜如廁輔助–行動意外呼救援助–整體睡眠檢測貫穿整個夜間階段進行服務供給,以提供有形硬件輔助與無形服務支持兩個方面資源手段,對夜間高齡老人進行照護輔助。夜間照護輔助系統、服務系統包含以下3個特征。

圖6 居家高齡老人夜間照護輔助系統服務供給關系圖Fig.6 Service supply relationship diagram of night care assistance system for the elderly at home
1)主導型輔助硬件與多元軟性服務支持相互配合。智能硬件與多元配套線上服務在統一平臺搭建的信息系統內,收集用戶基礎信息,規劃個性化夜間照護模式,更針對性根據老人個人需求來匹配服務資源;主導輔助硬件為夜間主要意外因素的發生提供防護,多元的服務為不同類型居家高齡老人打造睡眠環境,提供夜間呼救、求助引導等意外保障服務的同時,還具有個性化睡前習慣提醒、氛圍營造、睡眠質量監測保障等服務,分別由各個獨立家庭信息處理平臺及后臺人員進行組合管理。
2)移動模塊化防護組件相互配置應對夜間環境下的多場景需求。照護體系中以模塊化組件配置輔助硬件來針對性地滿足居家高齡老人的夜間防護場景下的多樣需求。輔助硬件在以夜間防跌為主功能模塊的同時,針對起夜、如廁睡眠等場景設置起夜無障礙路線自動引導模塊、可拆卸且便于清潔坐具的移動如廁模塊等,各組件相互搭配滿足夜間多場景下的老人照護需求,輔助其獨立完成起夜過程。
3)服務供給主體間多元聯動彌補夜間照護現有模式短板。根據實際調研發現,現有夜間照護多以資源緊缺的人力支持為主,起夜過程中通常為保證其“安全”而缺乏正確的隱私控制,照顧不到其自尊情緒,系統服務后臺主體聯動社區醫院與就近服務站保證其最近距離內的身心安全,居所內部設置智能呼救模塊與輔助硬件產品,保證高齡老人在熟悉環境中無憂起夜的同時,節省大量人力支援。
圍繞居家高齡老人夜間照護需求要素,結合夜間照護輔助防護系統策略,通過要素–功能映射來獲取居家高齡老人助行輔具的功能要素,涉及起夜助行(基本功能)、如廁輔助、無障礙路線、監護提醒等四大模塊,見圖7。并根據功能模塊映射來指導智能助行輔具的外觀設計,見圖8。對助行輔具的五大功能模塊產品外觀設計進行分析,涉及其結構關系、顏色和材質工藝等。

圖7 居家高齡助行輔具功能模塊映射Fig.7 Functional module mapping of home-based mobility aids for the elderly
1)起夜助行模塊主要遵循易用性和安全性等原則,為輔助老人行走,身體支撐提供安全保障。
2)如廁輔助模塊主要遵循便利性和舒適性等原則,為如廁過程中老人起身輔助、安全舒適如廁、便后坐具清潔等需求提供解決方案。
3)無障礙路線模塊主要運用無意識、情感化等原則通過輔助器具上的光線控制模組來調節對起夜燈光照明位置、光線強度、燈光顏色等,起到對高齡老人起夜視覺感官與如廁過程中尊嚴情緒的保護作用。
4)監護提醒模塊主要運用集約性、智能化等原則通過輔助器具上的可拆卸磁吸屏幕模組進行簡單交互操作來對老人睡前生活習慣(例如用藥、養生保健、洗浴等習慣)提醒等,起到個人信息的儲存和綜合管理的作用,見圖9。

圖9 移動終端界面設計展示Fig.9 Display of mobile terminal interface design
本研究采用可用性測評(Usability Testing)方法[18]對居家高齡老人夜間活動需求滿足情況進行評估,并結合SUS量表展開數據統計。SUS問卷包含10個題目,其中涉及夜間照護輔助系統的易用性(1–4題)、可用性(5–8題)、體驗性(9–10題)三個方面。整體評估過程按照原型制作–測試開展–數據收集–評估分析的步驟進行。首先將產品外觀按照1∶1制作成紙模附著在現有助行器支撐骨架作為評估測試的產品基本功能原型,其次由研究人員攜帶產品原型對5名目標用戶進行上門入戶測試。測試流程按照3種夜間使用場景下的測試功能點任務,見圖10所示,依次展開。入戶進行功能測試過程,見圖11。

圖10 夜間照護輔助系統可用性測試功能點任務Fig.10 Function point tasks for usability testing of night care assistance systems
經過數據統計與公式轉化,得出整體夜間照護系統評級為A+,見表4。得到夜間各場景功能需求下的測試體驗滿意度評價得分情況,見圖12。評估結果反饋:以起夜防跌、緊急呼救、情感陪伴等功能層面的夜間需求均能夠被有效滿足,綜合評分均在4.0以上;以習慣提醒、如廁輔助、起夜助行、睡眠保障需求層面對居家高齡老人體驗使用較為滿意,綜合評分在3.6以上,能較為有效地提升居家高齡老人起夜自理能力。另外,根據評估情況挖掘照護系統的問題與優化方向,如高齡用戶價值肯定方面,由于實際調研中發現居家高齡老人學歷水平與認知程度存在差異,導致系統對用戶習慣信息整合的個性化判斷模糊,致使用戶對價值肯定與自我認同方面的功能體驗不佳,綜合評分為2.2,可以通過聯合線上老年大學,根據個人興趣大數據統計信息,推薦更準確的適老化短時學習活動,獲得自我認可、凸顯價值感;其次在系統功能使用方面,考慮到高齡老人用戶對系統內部配置各功能因認知記憶衰退導致使用不均衡,忘記使用方法等問題,對此可以通過完善交互提醒系統布局,力求與設備智能語音溝通,輔助居家高齡老人降低功能分配的記憶成本,營造輕松舒適的使用體驗。

表4 整體可用性測評SUS量表系統評價結果Tab.4 Systematic evaluation results of the SUS scale for the overall usability assessment
老人意外事故常突發于容易被忽視的夜間,夜間照護服務系統的完善是實現原居安老有效保障。本研究通過對現有家庭夜間照護服務供給現狀案例研究,根據ERG需求層次理論洞察居家高齡老人夜間行為習慣,挖掘健康照料、防護輔助、精神慰藉3個需求維度下的用戶居家起夜行為痛點,提出防護輔助一體化夜間照護系統方案。以動態、持續的供需實踐思路平衡居家高齡老人夜間照護需求,輔助居家高齡老人進行獨立自理,提升高齡老人居家生活質量,為實現原居安老提供創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