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海燕,阿雅拉古
(1.內蒙古師范大學,呼和浩特 010020;2.設計與社會創新內蒙古高校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呼和浩特 010020)
北方游牧和漁獵民族特征造就了鄂倫春獨特的民族文化,孕育產生了充滿眾多特色圖騰和紋飾的傳統服飾,充滿著創造性的生存智慧與藝術[1]。在鄂倫春服飾文化研究方面,現有研究多從美學、人類學視角而展開,以基礎性研究為主[2-6]。美學方面,閆天寶等展現了鄂倫春族傳統服裝的審美取向,宋德風等對鄂倫春服飾相得益彰的點、線、面裝飾進行了研究;人類學方面,秋浦通過圖片和文字互訓的方法對鄂倫春服飾文化進行了生動展示,劉翠蘭全面描述了鄂倫春服飾文化的淵源和歷史傳承,何青花等以計算機輔助設計視角對鄂倫春服飾進行了記錄,是為數不多的數字化保護方面的研究。上述研究在鄂倫春服飾基礎研究上均有其特定的學術價值,在新技術應用的設計創新方面,關照度不夠。在服飾文化知識圖譜研究方面,鄧麗等[7]對彝族服飾的樣式、色彩搭配方面進行了知識圖譜構建與文化基因提取并將其可視化;宋曉薇等[8]以蒙古族服飾文化知識為載體,提取了文化因子并對其進行了創新設計應用,此類成果為鄂倫春傳統服飾文化的創新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視角與范式。鑒于此,利用知識可視化“知識層、結構層、視覺層和用戶層”的設計要素,將鄂倫春傳統服飾文化以知識圖譜可視化設計的方式呈現,可幫助用戶全面解讀鄂倫春傳統服飾知識要素與譜系結構,能夠更加符合知識隱喻的方式理解其文化特征,能夠在對用戶認知能力充分決策的基礎上展示鄂倫春傳統服飾文化精髓,提升其知識傳播績效。
知識圖譜以符號形式描述概念及其關系[9]。知識可視化是用于增強用戶在互動過程中的知識獲取,具有直觀、結構化、高效和深入的應用價值[10]。在構建鄂倫春傳統服飾文化知識圖譜時,從知識可視化角度提出“知識層、結構層、視覺層和用戶層”4個層次[11],每一個環節都為下一個環節打基礎,同時也影響上一環節的決策,設計流程缺少任何一個層次都較難實現既定的可視化設計目標。整個研究圍繞知識圖譜構建和知識可視化2個階段、4個層次展開。在鄂倫春傳統服飾文化知識圖譜構建階段,通過文獻研究法對文獻文本信息進行知識單元整理、分類,構建其知識層;通過結構方程模型對知識層的形態、色彩、紋樣、文化內涵等知識要素譜系進行統計、分析,構建其結構層;在知識可視化階段,運用因子分析法將抽象的知識轉化為具有符號隱喻的設計因子,構建其視覺層;通過用戶研究的層次分析法[12]進行用戶測試,選取權重較高的設計因子在可視化方案中表現,構建其用戶層,促進用戶對知識內容的理解,減少其認知負荷提升用戶體驗[13],研究流程見圖1。

圖1 知識可視化流程Fig.1 Knowledge Visualization Process
通過文獻檢索與要點梳理得到鄂倫春傳統服飾文獻12篇(部),具體內容如下:參考文獻[1,4,5]詳盡介紹了鄂倫春傳統服飾產生的生活環境、物質生活、宗教信仰等文化內涵,參考文獻[2,3]主要對鄂倫春服飾審美特征和審美取向進行了研究,參考文獻[3,14-15]對鄂倫春服飾的裝飾手法、裝飾紋樣和色彩特征進行了分析,參考文獻[1,5,6]主要提供了權威、清晰的圖集,參考文獻[16-19]對鄂倫春傳統服飾形態、藝術特征進行了研究。將鄂倫春服飾文獻全文知識碎化和文本挖掘,得到鄂倫春傳統服飾的紋樣、色彩、結構、文化內涵等知識要素,具體見表1。

表1 鄂倫春傳統服飾文化知識要素Tab.1 Elements of knowledge of Oroqen traditional costume culture
鄂倫春傳統服飾文化知識圖譜建立首先構建具有目標層、準則層和方案子層的模型框架,將目標層對應鄂倫春傳統服飾文化知識原點編碼為A,男裝與女裝對應準則層編碼為B,4個文化要素(形態、色彩、紋樣和文化內涵)即對應方案層基因節點編碼為C,并依據上一層進行單獨序號排序[10],結構方程模型的結構見圖2。
在知識要素分類方式方面,通常情況下,會將其以顯性基因與隱性知識的形態呈現[20],顯性知識是指所常見的顯而易見知識要素類型;隱性知識則更注重文化內涵[21]。根據知識層的知識要素、要素類型結合結構方程模型結構,系統性梳理結構如下:鄂倫春傳統服飾文化知識圖譜的三級層次分別為:一級是“鄂倫春傳統服飾本體”構建層,分為男裝和女裝;二級是“鄂倫春傳統服飾特征”構建層,具體分為男裝的棉帽、狍角帽、長袍、坎肩、皮褲、套褲、皮鞋、布鞋、佩戴工具和單指手套等和女裝的頭飾、皮帽、防蚊帽、長袍、坎肩、皮褲、套褲、布鞋、皮鞋、五指手套等,三級為“鄂倫春傳統服飾發展與聯系”構建層,其中在顯性知識方面分為形態、色彩、紋樣;在隱性知識方面是文化內涵,知識圖譜構建結果見圖3—5。

圖3 鄂倫春的傳統服飾文化基因圖譜——頭飾圖Fig.3 Genetic map of traditional dress culture of Oroqen-Headwear(圖片摘自:《鄂倫春服飾》)

圖4 鄂倫春的傳統服飾文化基因圖譜——男裝圖Fig.4 Genetic map of traditional dress culture of Oroqen-Men's Clothing(圖片摘自:《鄂倫春服飾》)

圖5 鄂倫春的傳統服飾文化基因圖譜——女裝圖Fig.5 Genetic map of traditional dress culture of Oroqen-Women's Clothing(圖片摘自:《鄂倫春服飾》)
3.1.1 形態因子的提取
形態因子可最直接地體現鄂倫春傳統服飾的審美特點,有著獨特游牧與漁獵特色。根據鄂倫春人的居住條件和習俗,服飾多種多樣,最具代表性就是獸皮文化[16-17]。運用不同形態的樣本類比研究分析得出鄂倫春傳統服飾文化形態特征:男袍前后開衩,女袍兩側開衩,坎肩分為對襟式與側開襟式,方便狩獵與勞作;手套分為五指手套(女用)、單指手套(男用);男褲較短,通常只在膝蓋以下,出獵時會穿只有兩條褲筒的套褲,女褲長至腳前,女褲帶兜肚,后褲腰向前折,穿著時,將皮帶系在褲子口袋的腹部,繞在脖子上,以便騎行;頭飾主要是女頭飾,頭帽有棉帽、狍角帽、皮帽、防蚊帽,其中狍角帽是鄂倫春族最引以為自豪的頭帽,鄂倫春語叫“滅塔哈”[18],綜合以上特征將形態因子的原型進行描繪與抽象概括,為知識圖譜可視化提供設計因子,形態因子提取,見表2。

表2 形態因子的提取Tab.2 Morphological factor extraction

續表2

續表2
3.1.2 色彩因子的提取
色彩是最直觀的顯性因子,鄂倫春族服裝的色彩與當地的生活環境和文化有密切關聯,常用的服飾顏色以黑色和黃色為主,黃色為主色,黑色用作配色[19]。其中黑色是氣勢、莊嚴、神秘、永恒、持久的象征;黃色是希望、智慧、光明、忠誠、收獲、快樂的象征[14]。通過對鄂倫春服飾顏色梳理,篩選典型樣本并提煉出代表性顏色因子,為知識圖譜可視化提供設計因子,色彩因子提取見表3。

表3 色彩因子提取Tab.3 Color factor extraction
3.1.3 紋樣因子提取
鄂倫春族傳統服飾紋樣除了具象圖案外,還有許多抽象藝術圖案,例如,云卷紋、動物紋、花卉紋、回紋、角隅紋、方箭紋、液浪紋、螺旋紋等,服飾紋樣可以大致分為兩類:自然形紋樣和幾何紋樣,表達了北方民族崇尚自然的審美情趣。抽象圖案不僅具有裝飾美學的功能,而且具有表達情感、寄托希望的象征功能[15]。選擇鄂倫春傳統服裝中出現頻率最高的紋樣,提煉其特征,為知識圖譜可視化提供設計因子,紋樣因子提取見表4。

表4 紋樣因子提取Tab.4 Pattern factor extraction
3.1.4 文化內涵提取
文化不僅反映了人們共同的公共知識,而且在傳達有利于公眾的社會關系價值觀方面發揮了作用[22]。通過知識層構建,可以看到鄂倫春人質樸素而純真的民族性格,其民族性格體現了獨特的文化內涵;其中,南綽羅花紋樣被廣泛使用,它的寓意為“最美麗的花”,表達愛情的純真和幸福,云卷紋則象征風調雨順,豐衣足食。還有借鑒其他民族的紋樣,如“壽”字紋等,象征福壽綿長,動物紋樣象征著原始圖騰崇拜等,文化內涵因子提取見表5。

表5 文化內涵提取Tab.5 Semantic factor extraction
層次分析法是對復雜系統的決策思維過程進行建模和量化的過程。該方法將復雜問題分解為多個層次和因素,并對各因素進行簡單的比較和計算,以獲得不同解決方案的權重,為選擇最佳方案提供依據。因此,層次分析法經常被用來分析評價的定量問題。層次分析法的基本原理是將所有因素按照性質進行分類,并具有一定的邏輯順序層次,通過相互比較來判斷每個層次中相對重要的因素,并使用數學方法確定指標權重[23]。在鄂倫春傳統服裝基因的層次分析中形態因子、色彩因子、紋樣因子及文化內涵因子,為設計應用中最具代表性的設計因子進行分析。選取普通用戶和專家用戶進行問卷,假定存在設計因子i與設計因子j,則ij代表的意義,見表6。

表6 比較判斷矩陣中比例標度的含義Tab.6 Meaning of proportional scale in comparison judgment matrix
設一個指標評價體系有n個評價指標,n個被評價方案,獲得的成對比較矩陣表示如下:





表7 AHP層次分析結果Tab.7 AHP hierarchical analysis results

表8 一致性檢驗結果復制Tab. 8 Replication of consistency test results
整體數據結果見表9。鄂倫春族傳統服裝設計類別的重要性順序如下:形態類>紋樣類>色彩類>文化內涵類,結果表明形態設計因素對鄂倫春族傳統服裝更為重要。形態設計因子的重要性順序如下:形態因子(X3>X9>X10>X6>X5>X8>X1>X7>X2>X4>X11>X13>X12),結果說明在形態類設計因子中X3較為重要;紋樣設計因子重要性順序如下為:紋樣因子(W3>W7>W1>W8>W6>W2=W9>W5>W4),結果表明紋樣類設計因子中W3較為重要;色彩設計因子的重要性順序依次是:色彩因子(S8>S6>S7>S4>S2>S5>S3>S1),結果表明色彩設計因子中S8較為重要;文化內涵的重要性排序如下:文化內涵(Y1>Y2>Y3>Y4>Y5),結果表明在文化內涵的重要性排序中文化內涵Y1較為重要。

表9 因子權重和一致性比例Tab.9 Factor weight and consistency ratio
在設計呈現方面,重點是滿足用戶認知需求、功能需求及體驗需求,用戶層層次分析法結果顯示,形態因子權重為最高,再從形態因子的權重比例中可以看到狍角帽的權重為最高,結合鄂倫春傳統服飾結構方程模型,以樹形圖中的二分法對鄂倫春傳統服飾進行可視化表現[24],在每個節點處都具有將其合并為新成分的潛力,從成分之間的關系、特征核查、對鄂倫春傳統服飾文化知識具有強大的解釋力,提升傳統服飾文化知識傳遞的有效性。具體設計呈現過程見圖6,知識圖譜可視化設計見圖7。

圖6 知識圖譜可視化設計呈現過程Fig.6 The process of visual design presentation of knowledge graph

圖7 知識圖譜可視化表現Fig.7 Visual representation of the knowledge graph
知識圖譜研究,國內更多地偏重于技術的實現,通常在用戶呈現上單調、枯燥,可視化設計又受到技術約束而導致知識深度和知識關系關照度不夠。將知識圖譜與可視化設計結合,從設計方法來看,知識圖譜的“相似匹配、回歸聚類”與設計思維的“用戶中心、迭代創新”優勢互補,可解決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中“用不對、看不懂、接受弱、體驗差”的窘境;從知識內容來看,少數民族傳統服飾文化具有涵化、共生特質,獨立的基礎研究很難表達其多元互鑒的特性,使用“知識層、結構層、視覺層、用戶層”信息可視化要素演繹,可將傳統服飾中多元、零散、被動的孤立研究變為一體、關聯、認同的系統活態研究。
由于篇幅有限,基礎研究的時間和空間跨度較大,未能完全體現鄂倫春傳統服飾文化整體,在后續研究中不斷收集擴充鄂倫春傳統服飾文化資料,以達到知識層數據的完整。以期本研究能為中華傳統服飾文化研究提供些許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