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基于文化轉譯視角的蒙象漢體創新設計研究

2022-11-26 06:12:50吳海茹寇迪一鄒晨侍秉頌郝亞岑佟可新成剛
包裝工程 2022年22期
關鍵詞:文化設計

吳海茹,寇迪一,鄒晨,侍秉頌,郝亞岑,佟可新,成剛

(1.內蒙古師范大學 國際設計藝術學院,呼和浩特 010020;2.設計與社會創新內蒙古高校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呼和浩特 010020)

中國漢字、民族文字是滲透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更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的活化石,蘊含著濃厚的文化意蘊、獨特的文化魅力和深厚的民族情結。2021年,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強調“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堅定文化自信,建設文化強國,需要結合新的時代條件傳承好、弘揚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守正創新、推陳出新,讓中華文化綻放出新的時代光彩[1]。基于文化轉譯視角的蒙象漢體創新設計研究既是民族文字造型文化內涵的深度挖掘與傳承嘗試,也是漢字設計創新的路徑探索。中國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在國家通用的漢語和規范漢字之外,55個少數民族絕大多數都有自己的傳統語言文字。通常認為,我國境內正在使用的少數民族語言在100種以上,正在使用的少數民族文字在30種左右[2]。與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相配合,廣泛應用于各民族自治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生活當中,是我國文化多元一體格局特征之一。語言文字的多樣性造就了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融民族文字造型于漢字字體設計中,使民族語言文字資源在更大的范圍內得以共享[3],服務于民族地方經濟文化的建設,促進全國各族人民對文化的相互理解與交流,是民族地區經濟文化建設的戰略性需求。

1 漢字與民族文字設計學研究綜述

國內外有關中國文字的研究一直以來都是文字學、語言學、歷史學、人類學、設計學等學科研究的重要領域[4]。有關中國文字的設計學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個方面。

1)中國漢字的設計學研究。20世紀80年代初,靳埭強在漢字設計實踐中首次提出中西融合的設計理念,主張將中國傳統文化精髓融入西方現代設計思想。2001年,呂勝中在《意匠文字》中闡述了中國傳統審美哲學對中國文字意象之美的塑造。2015年,徐冰在《我的真文字》中借助多媒體手段展現藝術家對字體的主觀感受,促進了字體設計與新技術的結合,對漢字設計的理論研究開辟了新的領域。2021年,陳楠的《中國漢字設計史》出版,是首部從設計學的維度研究中國漢字設計史的專業著作,標志著漢字從純粹的美術學和文字學中獨立出來,從側重于文字設計方法的習得與設計實踐經驗的總結,升級至對文字設計傳統文化內涵的探討與漢字設計思維、方法論的理論建構,在設計學的維度下形成了相對獨立的研究體系。

2)中華民族文字的設計學研究。截至2022年,已經有藏文、女書、東巴文、蒙古文、彝文5種民族文字被納入藝術設計學研究范疇,如2015年龍飛“彝族文字的創新性設計研究”、2021年彭學晶“女書文字的造型藝術探究”論文等,均是對民族文字造型文化與創新應用的研究,但成果較少,深度與廣度還在探索階段。

3)民族文字特征的漢字設計研究。2013年,孟衍在論文“民族化的漢字字體設計”中最早提出字體民族化設計的觀點。2014年,楊新忠在論文“漢字字體的仿藏文風格設計”中論述了藏文造型特征融入漢字設計的價值與意義。2022年,向云波在《字在云南——基于民族文字的字體設計應用研究》中以較少的篇幅對云南民族文字造型融入漢字設計的可行性進行了實踐探索等。雖然相關研究極其有限,成熟的理論體系研究還未全面展開,但卻為漢字設計創新開辟了新的路徑。

綜上所述,設計學領域的漢字研究在設計方法、歷史、理論、實踐等領域已經初具規模,然而有關民族文字的設計學研究還處在初級階段,基于文化轉譯視角的蒙象漢體創新設計研究突破民族文字本體研究的局限,拓展至各民族間文字交融互鑒的可能性探索,借助語言學文化轉譯理論與方法、歷史學史料、設計學方法、設計心理學認知理論、民族學審美文化等構建漢字民族化設計理論體系,豐富漢字設計的創新路徑,深植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民族文化內涵,促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深入人心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與理論價值。

2 蒙象漢體文化轉譯的思路

2.1 蒙象漢體的概念

蒙象漢體,是指具有蒙古文字造型特征的漢字字體;是依據漢字創意字體的設計方法對蒙古文字的造型進行提煉和再設計,在保證漢字可識讀性的同時,將蒙古文字的造型特征通過語言學文化層次理論,從“象、行、意”的三級轉譯完成蒙象漢體字體設計創新的理論建構,見圖1。據歷史學史料記載,我國蒙古族自有文字以來歷經回鶻式蒙古文、八思巴蒙古文、托忒蒙古文、瓦金德拉蒙古文、索永布蒙古文、橫方體蒙古文、西里爾蒙古文等7種蒙古文字,加之適用于地方方言轉寫的蒙古文字共計數十種之多。然而,除回鶻式蒙古文、托忒蒙古文還在繼續被使用之外,其他文字只有在博物館、檔案館、文史資料庫里得以看到。本次研究由于篇幅所限僅篩選回鶻式蒙古文、八思巴蒙古文、索永布蒙古文為轉譯樣本,以突出文化轉譯思路與轉譯方法為主旨,為我國少數民族文字的傳承與轉化提供借鑒。

圖1 蒙象漢體設計作品Fig.1 Chinese character font design works based on Mongolian characters(圖片來源于站酷)

2.2 文化轉譯的概念

“轉譯”是語言學范疇的詞匯,指一種文字通過媒介被翻譯為另一種文字的特殊翻譯行為[5]。“轉譯”所具備的生成性為兩種文化派生新的意義作出貢獻,并為兩種文化間的跨界活動創造新的主體能動性。由此可見,轉譯本體已經超越純粹的語言學范疇具備了方法論的外延與價值,在建筑景觀、美學理論、藝術設計和生物科學等專業領域得以發展與應用。至此,“轉譯”理論在概念層級中已經被刻意地延伸為“一套表意系統以一定規律對另一套表意系統的生成產生影響的過程”[6]。

在設計學領域中,普遍認為文化轉譯理論在應用過程中被分為理論、實踐、路徑研究三個層次。理論研究側重于轉譯方法與過程的探討,實踐研究則關注基于理論研究的前提所進行的設計應用與轉化,路徑研究則是在文化層級歸類、分級的基礎上建構轉譯過程模型。從多維的視角完善和豐富了設計學領域應用文化轉譯理論的實踐方法。在設計學中應用文化轉譯理論要依據研究目的的不同對研究內容做出選擇,當下現有研究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以某一地域文化的保護與傳承為核心;以探索某一具體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當代社會的傳承與創新為核心。在設計學領域中引入文化轉譯理論對設計的實踐研究提供了方法論價值,為普遍缺少交叉學科研究方法助力的建筑設計、景觀規劃、地域品牌塑造、文化創意產品設計、融媒體互聯網設計等奠定了方法論基礎。

本文所界定的文化轉譯,是基于轉譯理論對蒙古文字造型特征進行的設計提取、表達、創新的漢字字體設計過程。蒙古文字與漢字的融合創新實驗,為漢字設計創新探尋新的設計靈感,也為蒙古文字的再設計提供了新的平臺,充分發揮民族文化間的交融與互鑒,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文字的傳承與發展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

2.3 蒙象漢體文化轉譯思路推演

隨著文化全球化的深入和大眾傳媒的迅猛發展,文化消費現象為設計學領域的研究帶來了新的設計議題:設計如何植入文化,設計如何為文化服務,基于文化轉譯視角的蒙象漢體創新設計研究即是在民族文字與漢字之間運用文化轉譯理論,實現漢字在字體設計中與民族文化間跨越文本識讀的障礙所呈現出來的文化交融的視覺意象表達。然而蒙古文字與漢字分別屬于不同的語系,歷史發展、文化根源、生態向性差異性較大,單一的“象”的轉譯會使蒙象漢體淪落為流行式樣的簡單更迭,在喚醒人類文化記憶與審思的層面力量是非常有限的。基于此,蒙象漢體的文化轉譯要借助文化學的三層次理論,篩選回鶻式蒙古文、八思巴蒙古文、索永布蒙古文為樣本,展開文化轉譯的研究與探討。物質文化層,是文字具體的外在表現和顯性存在,圍繞蒙古文字與漢字在“象”的層次以文字字形、部首、筆畫的造型轉譯為核心,以蒙漢字型置換為設計方法,主要作用于用戶的視知覺系統,是用戶對文字的識讀與辨別的本能認知過程;同時,還要看到隨著時代的發展,“象”的轉譯是變化的、動態的,隨著“行”的優化和“意”的深化而改變。行為文化層,是文字在初創期與成熟期由于受生活環境的影響、生產工具的制約、技術條件的限制等而形成的對文字使用規范的界定;包括書寫規范、閱讀習慣、排版規則等,在對比蒙古文字與漢字“行”的規律與原則后,保留共性作為蒙象漢字“行”的轉譯結果,對應用戶的行為認知系統,為用戶順利完成對文字的解讀與使用確立規范。精神文化層,是文字在人類長期的社會生活實踐和思維意識活動中所承載的價值觀念、思維方式、審美趣味等,是文化結構無形的內在本質,轉譯圍繞蒙古文字與漢字在“意”的層次以凝練文字“意”的外顯基因于漢字的視覺意象表達,作用于用戶的反思認知系統,引發用戶對文化產生品味、體會與審思的認知過程,從而完成蒙象漢體“象、行、意”三位一體的文化轉譯理論建構與實驗。最后,通過設計實踐實現賦能內蒙古文化事業的傳播與創作,將蒙象漢體應用于內蒙古民族品牌的提升與文創產品的設計與開發,見圖2。

圖2 蒙象漢體文化轉譯思路推演Fig.2 The cultural translation of Chinese characters based on Mongolian characters

3 蒙象漢體的轉譯路徑與方法

蒙象漢體的文化轉譯層次根據文化學概論中文化層次理論的物質文化層、行為文化層、精神文化層這三個層次來劃分:物質文化是指可觸知的文化物質實體;行為文化是指通過行為動作表達的文化事物;精神文化是指在人長時間社會實踐和意識活動中蘊出的心理特征和心理質[7]。此種劃分方式也符合認知心理學理論即對事物的認知過程在由形到意、由表面到本質、由本能到反思的階層[8]。

3.1 蒙象漢體“象”的文化轉譯

“象”是表“意”的載體。《周易》:“子曰:書不盡言,言不盡意。然則,圣人之意其不可見乎?子曰:圣人立象以盡意,設卦以盡情偽……”,可見,“象”彌補了言不能盡意的缺陷,“象”的達意功能為字體設計“意”的抒發提供可能。此處的“象”包含表意、形象、造像、模仿之意,屬于蒙象漢體文化轉譯物質文化層級的范疇,主要作用于視知覺,喚起用戶識讀、辨別、理解的本能認知。“象”的文化轉譯要依賴于對原始字型“象”的解讀與歸納,既要對文字廓形、筆形與結構特征進行分析,又要對文字創制源起與初始功用進行追溯,以此來最大限度地保證對于“象”的把握。

回鶻式蒙古文、八思巴蒙古文、索永布蒙古文均屬借源性拼音文字。回鶻式蒙古文是在回鶻文的基礎上創制而來,其整體造型過程是通過字母粘著形成豎式結構,結構拆分命名有:字頂、牙、長牙、喙、額頭、腦勺、上彎牙、下彎牙、環狀長牙、蝶牙、雞冠、雞冠瓣、辮、辮尾、角、角頂頭、肚、腔、杈點、指甲、小尾等[9]。文字主干線筆畫較粗,約占整個文字的1/3,處于中心位置,是蒙古文字的基線,也稱作字干或字脊,對字形結構起到支撐作用,造型均與人、動物、植物、生產工具的形態相關,再現了蒙古族長期游牧生活影響下的審美特征,是蒙古族文化理念和審美觀念的體現。八思巴蒙古文是依據藏文字母與符號創制,豎向書寫字母、方形構型、自上而下的垂直結構。標準體,普遍用于官方印刷文本和文件;印章體,主要用于印章及碑文題詞;藏文體,普遍存在于書籍的標題及寺廟碑文中。優點在于一字一音,字形不變,弊端在于字體繁難,沒有標點,不便于書寫。作為官方用字,八思巴蒙古文造型莊重肅穆,筆畫粗細均勻,呈直角或圓角形式,細節豐富,裝飾感極強。索永布蒙古文是參考蒙古文、藏文、梵文及天城體文字創制的方形文字,蒙古人將這種和歐洲文字一樣由左往右橫式書寫的文字稱為“水平的方形文字”[10],索永布蒙古文主要用于佛教文獻的轉寫,是梵語中“自在光”的諧音。文章起始以索永布符號為記號,就像印度語系文字在文章的開頭一定會有抬頭記號一樣。整體字型充滿宗教意味與獨特的審美意趣。

本次轉譯以回鶻式蒙古文標題體、八思巴文標準體、索永布文經刻體為樣本。造型提取的過程既是對典型字型的歸納和整理,也是對能夠匹配漢字的結構與造型的篩選與重組。通過對樣本字母的拆解,提取較為典型的造型特征,篩選漢字相似的筆畫進行匹配,再通過筆形置換及整體字形的象形調適來保障轉譯的流暢程度,最終將蒙象漢體字型輸出,完成物質文化層“象”的轉譯(見表1)。可以看到,“象”的文化轉譯在沒有設計者個人經驗及對字型足夠了解的情況下是無法實現的,既要避免過于追求字體樣本造型而導致字形的繁瑣與無法辨識,又要關注被轉譯樣本的筆畫細節在漢字造型上的表現,取“象”的尺度與“象”的表達對于設計者而言都是巨大的挑戰。

表1 蒙象漢體“象”的文化轉譯Tab.1 Cultural translation of "Xiang"in Chinese characters based on Mongolian characters

通過對以上3種蒙古文字的造型文化探究到“象”的轉譯實驗,蒙象漢體“象”的文化轉譯跨越了字體設計筆畫替代的常規路徑,將文字的“意”與“行”外化于“象”的塑造,使字型跳脫流行式樣的命運,作為凝練歷史文化的符號,可持續地對文化傳承與發展發揮作用。

3.2 蒙象漢體“行”的文化轉譯

“行”即舉止活動、風俗習性。文字的“行”是文字的使用規范與應用習俗,凝結著文字自創制以來所奉行的適用標準。屬于蒙象漢體文化轉譯行為文化層級的范疇,“行”支撐“象”與“意”在符合用戶認知與使用習慣的范圍內進行轉譯。漢字與蒙古文字在“行”的文化層方面古今異同之處較多,變化也趨于復雜,但也有一定文化轉譯的可行性。

“行”的文化轉譯是行為文化層的轉譯,是指通過梳理4種文字的發展歷史,分析文字的使用、信息傳達行為、書寫場域、書寫規范與閱讀習慣,對比4種文字“行”的異同。在字體使用層面,漢字、回鶻式蒙古文、八思巴蒙古文、索永布蒙古文都以交流、記錄、傳承為主。在信息傳達行為層面,情感表達是4種文字共有的特點,而漢字和回鶻式蒙古文因為日常使用率較高,所以在生活方式、風俗習慣方面表現突出,八思巴蒙古文則更多地服務于官方文書與印章,索永布蒙古文則以經書轉寫為主。在書寫場域與書寫規范層面,蒙古文字和漢字存在較大差異。從漢字的發展歷史來看,最早的金文與甲骨文是鑄刻文字,排版形式多為從左到右、由上而下。之后出現的由長條木板串聯而成的簡牘,是從左至右、由上而下的閱讀方式,這種書寫方式與閱讀習慣一直延續到整個封建社會時期。漢字本體的書寫規范必須遵循一定的筆畫順序,如“先撇后捺、先上后下、從左到右、先外后里”等。在漢字的識別方面,漢字不受排版順序的限制,因此在日常使用中閱讀順序也更加靈活多變,如古代錢幣自上而下,從右至左的四字交叉閱讀順序,再如匾額、招牌、對聯橫批等從左至右的編排形式等。1955年1月1日,《光明日報》首次采用從右至左橫向排版的形式。自此,從過去的豎式及從右向左的閱讀習慣逐漸改變成為橫式及從左向右的方式,一直沿用至今[11]。從蒙古文字的發展歷史來看,回鶻式蒙古文在借用回鶻文造型的同時也繼承了回鶻文的書寫形式與閱讀習慣,其縱向書寫排列的方式與古代漢字相類似,保留豎寫輸入與排版的習慣。八思巴蒙古文除在書寫上追求方形塊狀結構與回鶻式蒙古文強調腰線的書寫習慣完全不同以外,其他情況基本與回鶻式蒙古文相似。索永布蒙古文的書寫形式與閱讀習慣與前兩者均不相同,由于借源于梵文,因此書寫形式與閱讀習慣與梵文基本一致,而從左至右的橫向排版又與當今的漢字相同。通過排除書寫場域與書寫規范的差異,對比得出蒙古文字與漢字在閱讀習慣的共通性,遵循以左至右橫向排列,或從右至左、從上到下豎向排列形式,進行蒙象漢體的編排設計,從而完成行為文化層字體書寫排版的設計轉譯,見表2。

表2 蒙象漢體“行”的文化轉譯Tab.2 Cultural translation of "Xing" in Chinese characters based on Mongolian characters

通過對以上4種文字的行為文化探究與“行”的轉譯實驗,將蒙象漢體的“象”與“意”構建于“行”的支撐,使字體在設計、應用及傳播過程中對設計者及用戶的認知行為起到指導作用。在遵循蒙象漢體漢字書寫形式的基礎上,將蒙漢文字“行”的相似部分保留,從而實現蒙象漢體行為文化層的轉譯。

3.3 蒙象漢體“意”的文化轉譯

意是情與景的統一,境是形與神的統一,“象外之意”是情景交融內心深處的認知感觸即為“意象”[12],在字體設計中“意象”是加強字體設計文化內涵和審美意趣的重要手段,在審美情境中“意象”同樣適用。“意”的文化轉譯需要解讀蒙古文字的審美文化、觀念與風格的形成,將抽象的“意”進行“象”的轉化,結合“行”的應用與實踐,共同構成蒙象漢體“意”的表達。從人類認知心理學的學理視角來看,主體可以最大限度地獲得對“意”的感知,而取舍對“象”的依賴,但審美過程卻始終不能脫離“象”所呈現的感性形態。此處的“意”包含意境、意象之意,屬于蒙象漢體文化轉譯精神文化層級的范疇,主要作用于用戶的情感,帶給用戶持續的情感投射,繼而引發認知上的反思,即文化的記憶與回響。

漢字與蒙古文字在歷史發展的進程中皆積累了自身獨有、寶貴的文化意蘊。在特定的歷史條件、地理環境、宗教信仰、生產生活方式等各種因素的影響下,文化深植于文字形態之中。漢字作為自源性象形文字具有很強的象形意味,這與我國“以農立國,興至神農之世”的農耕文明息息相關,“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逐漸形成了以形表意、以意傳情的字體構成,幾乎可以說,漢字是物象符號化、語言圖像化的典范”[13]。而蒙古文字作為借源性拼音文字則帶有很強的游牧文化烙印,這種從特定的歷史條件下和文化傳統中闊步而來的審美觀念和審美意識,總體可稱之為“剛性之美”[14]。這種具有剛性之美的審美意識,是游牧民族在長期對抗惡劣的自然生態環境中所形成的,在蒙古文字的造型中得到了很深刻的體現。在“意”的轉譯過程中,文字樣本應用功能的整理與歸納是文字審美分析的前提,回鶻式蒙古文具備易于拼讀與轉寫的特點。因此,在應用功能的表現上更廣泛,其審美特征趨于迅疾、堅韌與更具生命力,以此為據,提取回鶻式蒙古文的瘦長廓形、頂端上升、尾部回折下沉、腰線垂直的外顯基因特征,進行“牧與禾”“意”的轉譯,賦予蒙象漢體回鶻式蒙古文自由奔放的游牧特質;而作為“國字”被創制的八思巴蒙古文主要應用于官方文書與公用印契,在審美表現上更趨端莊、肅穆與規范,提取其方塊字型、筆畫回轉、刀口裝飾的外顯基因,對“民族商場”進行“意”的轉譯,賦予蒙象漢體八思巴蒙古文安定團結的審美理想。索永布蒙古文為宗教經文轉寫而創制,因此審美具有濃厚的象征性、符號化、神秘感特征,提取其瘦長廓形、首部裝飾、日月火元素作為外顯基因,對“永不放棄”進行“意”的轉譯,賦予蒙象漢體索永布蒙古文誓死捍衛家園、全民團結的精神境界,見表3。

表3 蒙象漢體“意”的文化轉譯Tab.3 Cultural translation of "Yi" in Chinese characters based on Mongolian characters

通過對以上3種蒙古文字精神文化探究到“意”的轉譯實驗,升華了蒙象漢體中“象”與“行”的文化層次,厚植文字的民族文化內涵與民族精神品格。因此,在蒙象漢體“意”的層面所進行的文化轉譯實質是兩種文字精神文化層的碰撞。至此,蒙象漢體通過“象”“行”“意”的三層次文化轉譯完成了漢字民族化風格的塑造,為民族文字賦能漢字創新設計提供了可借鑒、可操作、可習得的可能。

4 蒙象漢體文化轉譯的設計與實踐

文字是民族文化、民族藝術濃縮的體現,在傳達民族藝術之美上具有巨大的潛力與發展空間[15]。當下,中華民族文化自覺意識的覺醒在席卷全國的國潮風的引領下,文化自信的大旗已經迎風招展,蓬勃發展的文化創意產業為文旅、文博事業帶來巨大收益的同時,正在以更具創造力的方式引發著人們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持續關注與深度反思,進而對當代國人文化觀念的轉變產生著積極的影響。蒙象漢體繼承了蒙古族民族文化的基因記憶,在民族品牌塑造之路上賦予民族企業獨特的視覺印象,為民族企業突破同質化沖擊、強化民族企業品牌個性、提升品牌競爭力具有重大意義。因此,研究團隊篩選了內蒙古鄂托克前旗“牧與禾”文旅品牌、內蒙古文創產品設計開發作為研究范本,展開基于文化轉譯視角的蒙象漢體創新設計實踐。

4.1 蒙象漢體賦能民族品牌

“十四五”規劃綱要提出“開展中國品牌創建行動”,品牌建設正式提升到國家戰略層面。民族品牌就是中國力量,是經濟強國的重要標志。民族文化是民族品牌的核心生產力,將文化力轉化為生產力,是民族品牌實現突圍的有力支撐點。蒙象漢體賦能內蒙古民族品牌是提升民族企業核心競爭力,強化企業文化標識與地域標簽,借助民族地區的自然資源優勢、產業形態優勢和民族文化優勢拓展目標市場和對標市場用戶的戰略力量。

內蒙古鄂托克前旗“牧與禾”文旅品牌依托巴彥希泊日嘎查獨特的自然資源和厚重的人文遺存,把開放包容、多元交融的本土文化價值融入企業文化中,打造“牧與禾”田園創意綜合體品牌,在鄉村振興實踐中走出了一條新路。依據品牌文化價值分析,半農半牧的產業形態與蒙漢文化的多元交融是本地較為突出的地域特征,選擇以文化轉譯方法設計蒙象漢體作為品牌塑造的著力點符合企業對品牌定位的訴求。以當地蒙古族日常使用的回鶻式蒙古文為造型借源,在“象”的轉譯思路上,提取蒙古文拆分后的牙、肚、腰線、辮、尾等筆形與漢字“牧與禾”進行造型上的匹配與融合。由于企業主營文化旅游與文旅產品開發,所以品牌“象”的包容性、穩定性與創新性至關重要,既要充分展現蒙漢字體的高度融合,又要把握文字在“意”的表達中所傳遞的企業理念。在“行”的轉譯思路上,在保證文字識別性的前提下,對漢字書寫融合回鶻式蒙古文的豎寫場域與規范,增加筆行豎向的動態軌跡,突破漢字邊框的限定,增強文字在“象”的轉譯層次中表達游牧的特質。品牌文字組合遵循漢字的使用規則,采用三角形構圖完成整體品牌形象向上伸展的懸浮感,在增強“象”的視覺動感方面有更好的表現。在“意”的轉譯思路上,“牧與禾”半農半牧的文化特性致使品牌在“意”的表達中要帶有農牧交融的審美意趣,農耕文明傳達的“意”即“平和與自足”,游牧文明傳達的“意”即“征服與匱乏”,外顯基因前者靜穆恬淡,后者躁動剛硬,二者對立統一的局面為品牌個性化塑造提供了可能。通過蒙象漢體文化轉譯賦予民族品牌文化內涵,提升品牌文化價值的同時亦促進了多民族多元文化間的理解、交流、交往與交融。對維護各民族地區語言生態的和諧和各民族文化的多元與統一具有重要意義,見圖3。

圖3 內蒙古鄂托克前旗“牧與禾”文旅品牌設計實踐作品Fig.3 Inner Mongolia Etoke Front Banner "Mu and He" cultural tourism brand design practice works

4.2 蒙象漢體賦能文創產品設計

2014年以來,《國務院關于推進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與相關產業融合發展的若干意見》等一系列旨在推動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政策意見密集出臺,助力我國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提供了諸多保障,指明了發展路徑。在“一帶一路”倡議下積極推動民族文化走出去,民族文字作為對外文化傳播的重要載體,是民族文化的積極表達方式,深入挖掘蒙古文字在文創產品設計中的文化內涵,在民族文化傳播過程中嵌入文字的獨特元素,是提升民族文化傳播力的重要途徑。

中國歷來就具備將圖案、文字相結合來表達吉祥寓意的設計思維,這種方法能夠提升文字的藝術性和愉悅感,同時也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寓情于字、表達心聲、渴望幸福的理想寫照,是我國民間最喜聞樂見的文字形式。蒙象漢體“囍”字文創飾品設計,選用蒙古文字雙“喜”與漢字雙“喜”進行文化轉譯實驗,并融合象征“愛”的心形符號共同構型,開發了一組以“新婚”為主題的飾品文創套件。在“象”的轉譯思路上,運用蒙漢吉祥文字雙“喜”的配對結構進行造型上的處理,蒙古文字筆形的迂回婉轉與漢字的方正齊整在“象”的轉譯過程中既是對比關系,亦是互補關系,在造型上避免過于刻意的融合處理,保留結構上的對立與統一,隱喻婚姻、象征美好。在“行”的轉譯思路上,以保留文字在應用過程中的相對獨立性,結合民間“喜”字的使用習俗,強化喜事的儀式感與沉浸感,避免繁復與冗長,采用簡約、精巧的設計方案與材料,盡可能地保證佩戴過程中的舒適與低調。在“意”的轉譯思路上,把握當代用戶的審美理想,將文化內涵的表達通過蒙象漢體的設計轉譯使其呈現出更具哲學意味的設計形式,傳達“和而不同”“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視覺意象之美,讓用戶獲得更好的審美體驗和文化體驗,見圖4。

圖4 蒙象漢體“囍”字文創飾品設計Fig.4 "Xi" character cultural creation jewelry design in Chinese characters based on Mongolian characters

5 結語

基于文化轉譯視角的蒙象漢體創新設計研究,驗證了以文化轉譯理論為方法對漢字字體進行創造性設計的可行性。文化因素的提取及“象、行、意”的多層次轉譯,保證了蒙古文字造型特征在漢字字體設計創新過程中對于文化層次結構最大限度地保留與重建。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大力推廣國家通用語言的時代語境下,以設計學視角研究蒙古文字與漢字文化設計轉譯的可能,在促進少數民族文字設計學研究的探索和深入、豐富和發展蒙古文字的研究成果、保護傳承蒙古文字的造型文化、拓展我國漢字傳承與設計創新路徑、助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研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與學術研究價值。

猜你喜歡
文化設計
文化與人
中國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 06:16:18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橋(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國潮熱”下的文化自信
金橋(2022年1期)2022-02-12 01:37:04
何為設計的守護之道?
現代裝飾(2020年7期)2020-07-27 01:27:42
《豐收的喜悅展示設計》
流行色(2020年1期)2020-04-28 11:16:38
誰遠誰近?
瞞天過海——仿生設計萌到家
藝術啟蒙(2018年7期)2018-08-23 09:14:18
設計秀
海峽姐妹(2017年7期)2017-07-31 19:08:17
有種設計叫而專
Coco薇(2017年5期)2017-06-05 08:53:16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美女精品在线| 国产精品xxx| 手机精品福利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无码综合亚洲日韩不卡| 欧美不卡视频一区发布| 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 国产黑丝视频在线观看| 91尤物国产尤物福利在线| 国产亚洲视频免费播放| 国产成年女人特黄特色毛片免| 日本欧美视频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在线播放不卡| 亚洲福利片无码最新在线播放| 亚洲成人免费在线| 久久伊人久久亚洲综合| 午夜精品福利影院| 欧类av怡春院| 在线毛片免费| 99久久亚洲综合精品TS| 最新国产精品第1页| 免费视频在线2021入口| 毛片免费网址| 992tv国产人成在线观看| 欧美另类一区| 国产精品综合久久久| 亚洲精品无码av中文字幕| 99尹人香蕉国产免费天天拍| 奇米影视狠狠精品7777| 欧美激情二区三区| 久久国产av麻豆| 四虎永久免费地址| 亚洲欧美日韩另类| 亚洲三级影院| 亚洲成a人在线播放www| 国产一区二区丝袜高跟鞋| 五月天久久综合国产一区二区| 成人免费午夜视频| 国产91色| 毛片免费高清免费| 国内精品久久人妻无码大片高| 波多野结衣中文字幕一区| 看你懂的巨臀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 亚洲色图欧美一区| 热re99久久精品国99热| 无码精品福利一区二区三区| av在线手机播放| 日日碰狠狠添天天爽| 亚洲中文字幕久久无码精品A| 高清不卡一区二区三区香蕉| 国产精品视频久| 亚洲欧美日韩另类在线一| 香蕉蕉亚亚洲aav综合| 国产免费一级精品视频| 国内a级毛片| av天堂最新版在线| 亚洲日韩欧美在线观看| 久久免费视频6| 国产综合网站| 久久公开视频| 国产日韩欧美精品区性色| 99人妻碰碰碰久久久久禁片| 激情综合网址| 在线亚洲天堂| 欧美色99| 2021国产精品自产拍在线| 18禁高潮出水呻吟娇喘蜜芽| a毛片在线| 激情六月丁香婷婷| 久草视频一区| 亚洲日韩日本中文在线| 九九久久精品免费观看| 日本日韩欧美| aaa国产一级毛片| 在线中文字幕日韩| 午夜在线不卡| 亚洲日本一本dvd高清| 黄色网站在线观看无码| 国产精品999在线| 99久久精品免费看国产免费软件 | 国产成人亚洲日韩欧美电影| 热久久国产| 在线观看精品国产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