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黎黎
(膠州市李哥莊鎮第二小學 山東青島 266300)
核心素養比較抽象化,其中包括了多個方面,教師需要根據學生的不同階段進行不同的教學模式。在小學語文教學模式中,教師應該以學生為主體,建立新的教學模式,培養學生綜合素質,根據生活通俗化的教學方式引導學生理解知識點,優化教學內容,從而進一步提高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語文課程應該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語文素養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展以及終身發展的基礎。”這樣的理念更加說明了應該讓學生通過課本知識積累豐富的語文語言能力,運用正確的方式養成好的學習習慣,在優秀文化的傳承下不斷地提高自身綜合素質的修養,從而使學生形成良好的人格。小學語文包括四大核心素養,分別是“語言構建與運用”“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造”以及“文化傳承與理解”。小學語文教育中對核心素養的培養不僅僅可以讓學生擁有知識,還能讓學生形成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不停地培養學生核心素養能力,掌握課本上的語文知識內容,提高學生的思想品德以及審美鑒賞能力,促進學生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1]。
在小學階段,學生的自控能力是比較差的,根據研究發現,小學生的注意力集中時間一般是20--30分鐘,因此,讓學生在學習中體會到學習的樂趣,才能夠更好地學習語文知識。教師需要在課堂上全面掌控學生的動態,避免傳統的教學模式對學生進行主導,如果一直給學生進行生搬硬套的教學模式,那對于學生的學習興趣將大打折扣,從而導致語文教學課堂的效率低下。對于這個問題,教師應該根據目前的核心素養的培養方式,與學生進行互動,讓學生在語文課上能夠積極地調動自身的情緒,提高語文表達能力,這對于學生的學習興趣有著積極的意義。
在目前的素質教育大背景下,學生的綜合素養的培養是非常重要的,其中在小學語文教學模式中融入核心素養的培養是素質教育的一種衍生。核心素養重視學生的多方面的培養,可以通過學習語文知識,從而促進其他學科的學習,學生只有對小學語文知識有了一定的理解之后,才可以對數學、英語、思想品德等課程進行理解,才可以更好地對其他學科進行學習,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模式中,進行核心素養的培養可以與其他學科互相成就,促進其他學科的學習效率,進而讓學生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
語文知識的學習與生活實踐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學生將語文與實踐相聯系,能夠深刻地理解語文對生活的意義。尤其是通過語文知識的學習可以增加與人之間的溝通交流能力,這個行為是每一個公民最基本的能力。學生只有不斷地學習語文知識,才能夠在與人交流溝通中建立良好的關系。因此,教師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可以對學生進行課堂提問,以此來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從而進一步給學生未來與人進行溝通交流打下堅實的基礎,培養學生優良的溝通交流能力,對于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是有著重要意義的。
提高創新能力是培養核心素養的重點,這是每一位公民都必須要掌握的一項,只不過是有多有少的區別罷了,而對于小學語文的創新能力,是教師需要在教學實踐中對學生進行培養的,學生在小學時期,是一個各個能力才開始發展的時期,教師以核心素養為培養前提,幫助學生在語文學習中拓寬思維,從而實現創新能力的培養。學生只有思維活泛了,才可以解決生活中或者學習中的一些問題,才會學會思考,從而可以在思考中再次實現想象力的創新,因此,小學教學模式中的核心素養培養,可以拓展學生的思維創新能力,讓學生能夠在學習和生活中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
小學語文相比較與其他學科是比較單一的,學生對知識的鞏固一般都是依靠死記硬背,有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也不會對學生進行知識點的分析,只是讓學生按部就班地進行語文課本的學習,更別說對教學模式進行創新了。對于這種情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會慢慢減弱,從而導致學生只是簡單地記住了知識,卻沒有對其有更深入的理解,學生就不會產生對語文的求知欲,激發不出學生的學習興趣。除了背誦和朗讀之外,學生不會主動地進行學習,只是被動地接收老師布置的任務,這很難提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因此,教師在小學語文教學模式中融入核心素養的培養,可以有效地推動學生全面發展[2]。
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運用情境教學,可以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使課堂充滿活力。情境教學模式不僅僅是將生活情境融入教學過程中,還可以借助其他多種手段進行,比如多媒體情境、問題情境等,這些都可以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形成一個和諧課堂。
例如,在學習部編版一年級語文上冊《影子》的時候,教師可以提問學生生活中的例子:“學生們有玩過‘手影’的游戲嗎?在玩的過程中有沒有發生其他有趣的事情呢?”教師可以請學生進行回答,有過這個游戲經歷的小朋友馬上就會根據自己的實際生活將情景描述出來,然后經過教師的引導,學生可以了解到,我們的影子都是黑色的,并且在有光的條件之下,我們的影子與我們都是緊密連在一起的。同時教師還可以讓學生在課本中找出有關影子有趣的句子:“影子常常跟著我,就像一條小黑狗”,把影子比喻成小黑狗,就像是最好的朋友一樣與自己永遠不分離,緊接著教師還可以提出下一個問題:“那為什么影子的方向不是固定不變的呢?”對于這個問題,教師還可以利用教室的燈光模擬太陽,帶領學生在教室內進行游戲,從而讓學生可以更加直觀地觀察到影子的方向變化。通過實踐得出:燈光(太陽)在左邊的時候,我們的影子就在右邊,燈光(太陽)在右邊的時候,我們的影子就在左邊,隨著光的方向的變化,我們的影子也會發生不同的變化。通過這個小實驗讓學生明白前、后、左、右的概念,解決學生在學習中的困惑,讓學生在語文學習中提升學習興趣。教師還可以給學生布置課后小作業,讓學生與父母一起玩關于影子的小游戲,下次課堂上帶來與學生們一起分享。教師可利用親子活動,讓學生對語文知識的學習更加感興趣。教師還可以利用談話導入的模式來引導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學習部編版一年級語文上冊《雪地里的小畫家》的時候,教師可以詢問學生對冬天的感受,以及下雪天喜歡玩什么?在玩雪的時候心情是怎樣的?通過與學生之間的交流,引導學生學習《雪地里的小畫家》這一篇課文,從實際生活中的事情開展,尊重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在課堂學習開始之前就產生濃厚的興趣,從而激發學生的求知欲,繼而讓學生對整篇課文進行有感情的朗讀,理解小動物們在下雪時候的心情,了解哪些動物在冬天是需要冬眠的,哪些動物不需要冬眠,還有動物的腳印形狀都是什么樣子的。在這些問題的指引下,讓學生自己在課本中把答案找出來,通過播放《雪地里的小畫家》這首歌,讓學生在優美的音樂中感受情感,同時結合多媒體技術,將各種小動物以及不同的腳印形狀進行展示,帶領學生認識不同的動物腳印。此外,除了青蛙沒有出來之外,還有哪些動物在冬天也需要睡覺呢?教師可以借此問題進行知識面的拓寬。教師通過不同的情境教學模式,可以讓學生在課堂中呈現輕松快樂的環境,構建和諧課堂,提高課堂學習效率,在學習語文知識的時候,還能夠讓學生體會到相關的情感,以及提升學生的語言表述能力,這對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有著積極的作用。
在小學語文課堂的學習過程中,核心素養的培養是為了讓學生主動投入到語文學習中,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綜合能力。為了達到這一目標,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必須以學生為主體,把決定權交給學生,尊重學生,只有這樣,學生才會主動地對語文知識產生求知欲。
例如,在學習部編版二年級語文下冊《傳統節日》的時候,教師需要摒棄掉以前傳統的教學模式,指定一個節日讓學生去進行調查,讓學生自己去調查自己喜歡的傳統節日,因為是學生自己喜歡的節日。所以在調查過程中,學生會特別認真,并且會特別有興趣,這樣對節日的調查才會更加詳細。在上課之前,教師可以讓學生將自己的節日調查情況進行表述,選擇一兩個節日,講一下自己是怎么過節的,通過學生自己對節日的調查,加上與實際生活相結合,學生可以很清楚地了解到傳統節日的一些習俗。比如,過春節時需要貼對聯、放鞭炮;過端午節時需要吃粽子、賽龍舟;過中秋節時需要吃月餅、賞明月。同時學生也可以將這些傳統節日進行順序上的排列。教師還可以找出一些關于傳統節日的古詩,讓學生說一下都與哪個傳統節日有關。比如,王安石的《元日》是與春節有關的;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是與重陽節有關的;杜牧的《清明》是與清明節有關的。教師可以在課堂的最后讓學生進行小組交流,講一下其他的傳統節日與其習俗,自己都是怎么過的。通過把課堂交給學生,可以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潛能,教師可以以學生為課堂主體,尊重學生個體,讓學生更加主動地進行學習。在核心素質培養下,教師還可以在課堂中加入實踐活動。比如,在學習部編版五年級語文下冊《草船借箭》的時候,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感受諸葛亮的聰明才智,以及課本中每個人物的性格特點,然后組織學生進行故事演繹,將每個人的人物特點充分展示出來,讓學生可以更加直觀地感受到當時人物的心理路程,通過課堂的實踐活動,感受語文知識的魅力,從而對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有了進一步的提升[3]。
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想著重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必須在教學模式中進行生活化的融入。由于語文知識在日常生活中應用非常廣,所以小學語文課本中的很多知識點都是關于人們日常生活的,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在課堂中融入生活元素,讓學生能夠在生活中靈活應用語文知識,從而培養學生的語文運用能力。
例如,在學習部編版五年級語文上冊《慈母情深》和《父愛之舟》的時候,教師可以讓學生講一下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母愛與父愛的事情,給自己的感觸是什么,通過表述可以鍛煉學生的語文語言能力。教師可以讓學生在課文中把描寫父母的句子著重畫出來,多讀幾遍,感受課文中父母對“我”深沉的愛,從《慈母情深》中的“母親卻已將錢塞到我手心里了,大聲對那個女人說:‘我挺高興他愛看書的!’”從這句話可以看出母親是支持兒子讀書的,并且心情是喜悅的,并沒有因為錢而不讓兒子學習;從《父愛之舟》中讓學生體會作者對父親的思念,小舟僅僅是小舟嗎,它代表的還是父親對孩子的愛,讓學生在課文中找出小舟出現的次數,以及對應的場景,然后將表達父愛的詞句畫出來,著重感受其情感。教師可以分小組進行細節上的交流,從句子中感受到父親的辛苦,體會父親對兒子的呵護,從“父親從不敢把船停到無錫師范附近”這句話中還可以體會到父親對兒子自尊心的保護。教師引導學生對這些體會情感的句子進行有感情的朗讀,讓學生進一步體會父親對兒子的愛,通過感受整篇課文的主題思想,然后結合日常生活,讓學生理解父母對自己的愛,激發學生的情感,讓學生可以將父母對自己的愛寫下來,然后與其他同學進行相互交流。最后教師可以給學生布置拓展作業,找一些歌頌母愛和父愛的文章進行閱讀,讓學生把實際生活與語文教學更加深刻地聯系在一起,從而體會到語文的魅力所在。
綜上所述,核心素養的培養在小學語文教學模式中有著重要的意義,不僅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拓展創新能力,還可以促進學生的語文語言能力,與其他學科的學習相輔相成。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通過情景教學模式創建和諧課堂,在核心素養的培養下,以學生為主體進行實踐活動的開展,從而可以讓學生得到綜合全面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