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全麗
(山東省日照市北京路中學 山東日照 276800)
在初中語文教學過程中,學生產生問題意識、形成問題發展經常需要教師的強行介入和推動,才有可能讓他們產生思考的積極能動性。很多學生并未形成參與語文知識學習的良好習慣和興趣,往往在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表現出學習注意力不夠集中、教學互動性不足的普遍現象。而在課后的自主復習環節,大部分學生也都難以結合自身在課堂上的學習感知和體驗對語文相關知識進行主動思考和拓展,因此,學生在整個語文學習過程中表現出知識思辨能力的嚴重不足,經常會出現無問題可問的尷尬學習局面。
當前,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大部分學生在參與語文課學習的過程中要么不提問、要么所提問題過于表淺化,問題也通常都集中體現在作業層面,對于教師的課堂講授、教學材料的質疑極少,即便發現問題也經常捕獲不到問題的實質性,往往偏離主題或表述不清。
在初中語文教學中,一些學生盡管內心存有質疑,然而由于考慮因素眾多,如擾亂教師上課節奏、擔心問題過于表淺被嘲笑或是被指愛找存在感、不會組織提問語言等,從而將疑問擱置不管,最終使得問題無法得到有效化解,這也不利于學生思辨能力的養成。
(1)學生身心不成熟,自尊心作祟
步入初中教育階段的學生正處于青春期的關鍵時期,在心理上面臨著人格的二次再造,這一年齡段的學生其個人意識高漲、自尊心也極強,尤其注重師生對自我的認可和尊重,因此他們在學習中會存在較多顧慮,擔心自己在課堂上的提問、討論及表述不當遭到教師的指責或者被同學笑話[1]。基于此,他們的問題意識被逐漸淡化,個人思考及分析問題的能力也隨之下降,自身思辨能力將得不到有效磨煉。
(2)學生知識積累有限,個人閱歷不足
我們常說“見多才能識廣”。學生要塑造良好的思辨意識和能力,必須要有大量的知識積累、豐富的生活閱歷以及濃厚的學習興趣。很多學生從小在家人的呵護關愛下長大,在物質的豐盈的前提下習慣了攀比和享受,因此不能吃苦受累且好于急功近利,常常不思進取,學習態度不端正,更不愿花時間、下功夫去開展深入學習和思考,對于任何事情都是淺嘗輒止,不具備學習上思辨的開拓精神。
(3)學生存在海綿式思維定式
碳酸鉀產品過去主要用于工業生產,但在農業生產上并未充分開發和利用。經過研究發現,碳酸鉀可以作為一類非常好的水溶性肥料原料,市場潛力巨大。目前,“鹽花”牌碳酸鉀以其獨特的物理和化學性質,可作為優質水溶性肥料的基礎原材料,水溶性鉀肥已被廣大農民青睞。
在信息化網絡時代,學生獲取知識不再依賴于課堂這一主渠道,網絡上擁有海量豐富的信息資源,學生能夠輕而易舉、信手拈來,這也使得他們更加不愛主動思考,從而在學習中長期處于一種被動思維定式下,只會自主吸納外界的知識和資源,并兼容各種社會新思潮、新觀念[2]。在此種學習思維模式下,學生盡管能為后續更為復雜化問題的思考奠定一定的基礎,然而也極易讓學生輕易放棄思考的機會,急功近利地在網絡上照搬答案。學生這種海綿式吸收的思維方式,使得他們的思維呈現出表淺化、機械化的特征。
(1)教師自我思辨能力不強
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有些教師自我思辨能力本身就不強,無法有效地在教學中起到示范引導性作用。教師也是在應試教育下成長起來的一批人,他們多半缺乏足夠的現代化教育理念以及個人終身學習意識,往往局限于自身現有的知識和能力范圍;同時,受制于現代社會功名逐利風氣及經濟的影響,很多教師無法靜心于教育事業,沉淀下來育人[3]。在初中語文教學中,這些教師慣于照本宣科、人云亦云,尋求現成的教案,缺少自身對于問題和觀念的獨特見地。正所謂“學高為師、身正為范”,學生碰到同樣不愛思辨的教師,又如何能夠培養其思辨能力呢?
(2)教師不恰當的教學方式
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不恰當的教學方式也會無形降低學生的思辨能力。盡管很多教師在課堂上不再以填鴨式教學為主,但卻容易走進另一個極端誤區就是過于頻繁地設問,而且問題的設計有的十分表淺或是籠統,思考角度也較為單一,設問時不注重語言技巧,無法有效調動學生對問題的探究興趣,從而難以更好地啟發學生達到深入性思考,形成辯證思維。
盡管近些年素質教育的吶喊聲不絕于耳,課程教學改革開展得如火如荼,然而中考這一學業選拔機制仍然是師生及家長不得不一致看齊的風向標。作為一門主觀性強的綜合學科,語文考試不管是在閱讀理解上還是作文方面,都充分體現出其寬泛性特征,因此很難從對錯這種非黑即白的層面上進行主觀臆斷,而學生所具備的問題意識、觀點見地也就難以通過卷面進行完美體現。為幫助學生在中考中獲得高分,順利進入理想的高中學府,教師往往會在教學中尋找捷徑,直接給出解題思路或是讓學生記憶標準答案。如此一來,學生盡管提高了應試能力,然而自主思考、參與學習體驗的機會也就明顯不足了,學生原有的主動探究意識被淡化,其個人思辨能力也就越來越薄弱了。
為培養學生良好的思辨能力,教師應加深對語文教材的琢磨,充分挖掘其中內涵的思辨元素,在調動課堂學習氣氛的同時,激發學生的思辨意識。目前,初中語文教學體系中所使用的課本教材,是國家相關課題教育專家歷經多次修訂得來的,其課文體裁多樣并蘊含著豐富的知識內容,包括詩歌、詩詞、文言文、現代文、散文等。學生通過學習這些課文可有效增長知識,促進其思維辨析能力的逐漸養成[4]。
再有,教師還可結合語文課程教學目標,適當地為學生拓寬教學知識面,利用信息化為學生推送一些適合他們這個年齡段及學習層次的課外閱讀書籍,從而幫助學生開闊知識視野,提高思考能力,強化學習質量。在日常語文教學中,教師應主動踐行生活教育理論,并將其滲透到課堂教學活動中來,通過從生活中發現和剖析一些實際問題,引導學生提高思辨的積極性,凸顯分析判斷能力,從而促使學生提高思辨性,提升綜合素養。此外,教師還可定期安排學生參與一些校內實踐活動,如組織主題式辯論大賽、征文競賽、演講大賽等,通過實踐活動的新穎性提高學生的思辨興致,促使他們形成良好的思辨習慣。
最后需要強調的是,教師還應在實際教學中科學整合課內外學習資源,幫助學生降低知識的學習理解難度,促使其提高自主學習效果、思辨意識和能力。比如,在教學朱自清的《背景》這一課時,教師可引導學生在對課文理解的層面上聯想并描述自己的父親,分享與父親生活相處過程中的故事,父親對自己人生成長道路上的啟發,以“父愛”為主題展開一期別開生面的班級辯論活動,讓學生充分表達自己對父愛的理解和闡釋[5]。在此教學環節中,學生不僅能夠更為強烈地感受到作者對父親的情感,加深對課文的內涵理解,還能延伸出德育、孝道的傳統文化教育,提高了思想道德品質。
在初中語文教學中,要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首先教師作為課堂實施者則應做好示范引導作用,推翻千篇一律的課程教案,有利于學生開展思辨的教學方案,為學生提供善于思辨的教學環境。比如,在教學文言文《愛蓮說》這一課時,教師可這樣來引導學生進行問題的分析辯論:首先,借助多媒體教學技術提前制作好教學課件,在多媒體課件的促進下循序漸進地引導學生分析文章所要表達的思想內涵,幫助學生提高對古文學的基礎認知;其次,教師要結合這篇文言文的核心內容來延伸其他問題[6]。比如,“相比于蓮花而言,陶淵明喜愛菊花的原因是什么?”還有文中為何要做出總結性的闡述“牡丹之愛,宜乎眾矣。”此舉是否還有引申含義呢?以此引發學生深入思考,促進學生提高思辨意識和能力,實現高效學習。
其次,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要秉持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原則,提高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主體地位,促使學生充分意識到自身才是課堂的主人,改變學生以往不愛思考、依賴教師灌輸的學習心理,提高他們的思辨覺悟,促進其學科核心素養的形成[7]。比如,在語文課堂上,教師可改變化以往講授為主的教學形式,鼓勵學生充當小老師,開展小組辯論活動等。再如,教師可在課前預留幾分鐘做一個教學“熱身”,每次要求一名學生上講臺分享一件最近印象深刻的熱點事件或新聞,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觀點,從而引發班級其他同學反思和辯駁。還有,教師也可結合某一具體教學內容提出一個中心論點,鼓勵學生自由討論、各抒己見,表達自身觀點和立場,提高他們的思辨能力。
在教學的課外之余,教師也可在班級角落設置一張書桌或書架,要求學生將自己喜歡的課外閱讀帶來,用便簽紙寫上自己對這本書的喜愛理由,并夾在其中放進閱讀角,從而在班上構建良好的閱讀風氣,形成課外知識的有效分享。教師還可每月組織一節讀書交流班會課,學生可在課上自由討論對某一篇文章、某一個段落文字的理解,教師也可講一講自己讀到的好文章,分享讀后感,拿出觀點來與學生探討,并達成思維的共識。在此一系列的教學活動下,學生會逐漸喜歡上閱讀,并主動去做閱讀分析,在潛移默化中,提高思辨意識和能力,達到更為理想的課程學習效果。
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還應注意與學生主動拉近距離,構建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在以往傳統教學模式下,教師總是高高在上地占據著課堂的先導性,以強勢命令的口吻與學生對話、發號施令,未能顧及學生在師生關系中的不適感受,使得課堂教學十分壓抑,學生存在畏懼情緒,不敢在教師面前提問或是發表觀點和意見,導致學生的思辨意識衰退、思辨能力降低。基于此,教師必須要轉變傳統教學中所謂的“嚴師出高徒”理論,要找準教學中的“嚴點”,合理調整師生關系,多與學生開展互動,并充分尊重學生的學習意愿,鼓勵學生朝著個性化思維發展,從而減少師生之間的心理障礙,促進學生形成積極的思辨學習態度。
其次,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還應加以重視良好氛圍感的構建,引導學生形成思辨習慣,繼而能在每次的課堂教學活動中主動思考和分析問題。古語有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教師只有調動學生樂學的興趣,他們才會善學,繼而促進學生思辨能力的穩步提高[8]。
總之,作為現代教育背景下的教育工作者,應及時革新傳統教育觀念,結合學生的實際特征和需求,根據語文課程教學目標,設計語文教學方案及內容,優化教學方式方法,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以此全面提高學生在初中語文學習中的主動思辨意識、多角度思辨能力,最終促進學生構建良好的語文綜合素養,為今后更高階的學習奠定穩固的文化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