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冬茹
(新疆哈密市豫哈實驗學校 新疆哈密 893000)
現階段,由于外界環境、互聯網環境、生活環境、學習環境等方面的變化,為青少年心理健康埋下了較大的隱患。青少年處于成長的重要時期,思想還不成熟,容易受到外界的影響,從而習得不良的行為與習慣等,影響自身的健康成長。教師與家長是青少年的教育與引導者,兩者相互溝通教育,則能夠有效避免青少年在不良行為意識的構建,幫助青少年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思想觀等。由此可見,家校合作教育符合青少年發展和學習的需要。
心理教育的內容較為廣泛,而青少年經歷少,若直觀教學,則青少年難以理解。所以,教師需要遵守融入性的原則,讓青少年一步步理解與實踐,以提高青少年對心理教育的認知。
心理教育分多種,青少年的心理問題也不同。若采用相同的教育方式教導青少年,不僅難以疏導青少年心理的問題,甚至還會加重青少年的心理問題產生的影響。所以,教師需要遵守針對性的原則,根據青少年的心理狀態,對青少年進行針對性的教導,以起到優質的教學效果。
情感性原則是教師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注入自身的情感,如期盼、愛護、呵護等,能夠與青少年建立有效地溝通橋梁,贏得青少年的信任,以更具效率地教導青少年。
(1)過度焦慮
現階段,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成為家長的愿望之一。在孩子學習的過程中,許多家長便將目標定在了班級名次前列上,若考試成績不理想,輕則語言教育,重則動手教育,給青少年帶來了極大的學習壓力,導致學生心理狀態也呈現出焦慮性的特征。
(2)缺乏溝通
溝通是解決事情的最好方式,也是發展關系的良好方式。但是,較多青少年難以與家長和教師溝通,從內心中不認可家長與教師,從而導致學習壓抑、生活苦悶,心理呈現出矛盾的特征。導致此種情況的原因為家長忽略孩子的內心想法;教師缺乏心理教育的方式等。青少年在成長過程中若長時間缺乏溝通,還會導致性格孤僻,難以融入群體中,對未來的成長與發展極為不利。
(3)攀比心理
攀比心理存在于大部分人的心中,且不同性質的攀比心理對青少年的影響不同。積極向上的攀比能夠讓青少年迸發出更強大的潛力,讓青少年達成學習的目標。相反,消極的攀比心理將會扭曲青少年健康的內心,讓青少年做出一些難以置信的行為。在攀比心理的影響下,青少年的人生價值觀將會逐漸扭曲,消費觀念將會突破理性的限制,看到其他同學有新東西,自己也會想要,可能會做出毀壞新東西等行為,以滿足扭曲的價值觀。成長在平凡家庭的青少年存在攀比心理還會導致內心的自卑,看到其他青少年身穿名牌,自己身穿普通,可能會導致一系列的負面影響,對未來的人生發展產生不利的影響。過度的攀比心理還會增加父母的負擔,不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長[1]。
(4)懶惰心理
青少年一旦養成懶惰的態度或習慣,將會衍生各種不良行為。青少年懶惰心理過重,將會導致人生走向墮落,產生不思進取、不勞而獲的思想,長久處于這些思想之下,將會導致學習能力下降,失去學習的活力,意志逐漸消沉。此外,還容易造成學習與生活沒有目標、沒有理想,渾渾噩噩,過著做一天和尚,敲一天鐘的日子,從而難以提高學習成績,難以實現能力的發展。懶惰的習慣還會導致青少年渴望舒適的生活,逐漸失去自主能力,衍生依靠他人、走捷徑的觀點。懶惰還會導致青少年對努力的事情產生厭煩的情緒,逐漸養成生氣、羞憤、嫉妒、嫌惡等情緒,從加重精神上的負擔,阻礙自身的進步。除此之外,懶惰心理的養成還會逐漸讓青少年喪失時間的觀念,對任何事情都難以產生興趣,將會影響身體的健康成長。懶惰是萬物之源,是青少年需要克服的心理問題[2]。
(五)自私心理
現階段,由于部分家長對孩子過度溺愛,對孩子聽之任之,所以導致孩子自私心理愈加嚴重,影響了孩子未來的發展與生活。此外,一些家長為孩子灌輸自私的思想或做出一些自私的行為,也會導致孩子逐漸產生自私的思想與心理。青少年若存在自私心理,將難以體恤他人,不懂得換位思考,總以自我為中心,不會主動去了解他人的感受。在這種心理的影響下,青少年將不具備感同身受的意識,難以產生同理心,不能夠體會家長或教師的苦心。嚴重的自私心理還會導致青少年在人際交往方面受到阻礙,會被他人所排擠,難以跟其他青少年建立平等溝通的關系,從而難以交到知心的朋友。在長時間自私心理的影響下,還會導致青少年突破校規校紀的限制,做出一些不良的行為,不能對自己產生有效的約束[3]。
(1)家庭影響
家庭是青少年成長的主要場所,是影響青少年性格、品質培養最為重要的地方。現階段,部分家長對青少年過于寵愛,導致青少年心理抗壓能力較低,青少年心理素質較差,往往會衍生出盲目從眾、攀比、逆反、嫉妒等心理狀態,嚴重影響了個人的成長,甚至還會導致辱罵、打架等情況的產生。部分家長則對青少年過于忽視,想要培養青少年的自理能力,但卻導致青少年產生了孤獨、焦慮等心理,青少年思想負擔過重,還會影響身體的健康。
(2)學校影響
對于青少年而言,學校是獲取知識的區域,是積極向上的地域。但是,受到不良同學的影響,導致青少年思想出現偏頗,影響青少年健康的成長體系。在此過程中,一些青少年,可能會出現厭學心理,失去對學校、教師的信任,以此影響個人的一生。部分學校對青少年的教育過于嚴苛,容易激發青少年的反叛心理,產生與學校對抗的思想,直接影響了青少年學習的進程。
目前,伴隨著互聯網的發展,產生了越來越多的新興行業,其中游戲行業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青少年的成長。癡迷手機游戲、電腦游戲的青少年,在成長過程中心理狀態發生了變化,性格愈加暴躁,難以聽取家長與教師的教育。由此,對青少年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極為必要。在心理健康教育中,青少年能夠認識到美好的事物,同時增強對自身的約束與防范能力,抵御不良的事物與環境等。除了互聯網游戲的影響,青少年還受到校內、校外等人或物的影響。所以,教師對青少年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是青少年成長過程中的必要,是保障青少年健康發展的必要[4]。因此,探究家校合作在青少年心理健康中的重要性,可以從以下幾點出發。
家校合作教學,最為直觀的是加強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在解決青少年心理問題的過程中,若只依靠家庭或學校,則難以對青少年起到良好的引導作用,有時甚至還會起到相反的作用。但是,家庭與學校聯合教學,則能夠起到“1+1=2”的效果,遠超出家庭或是學校的單獨教學,從而能夠有效增強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家校合作教學的視域下,家長能夠通過教師了解青少年在學校中的學習與成長的活動,能夠認識到青少年在學校中成長的優勢與不足;教師也能夠通過家長了解青少年在家庭中學習的狀態,了解青少年日常的生活,以此能夠形成雙重教學的作用,為青少年凈化生活與學習的環境,讓青少年健康、積極、陽光地成長。加強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不僅能夠解決青少年的心理問題,還能夠教導青少年如何預防外界的影響,增強青少年的自我約束能力等等[5]。
行為習慣代表了青少年的思想,代表了青少年的心理狀態。現階段,部分青少年受到不同環境、人物的影響,總會習得一些不良的行為習慣,并自認為良好。此時,若家長與教師不能夠與青少年進行、合理的溝通,將會導致青少年對家庭與學校產生厭煩的情緒,從而助長青少年的氣焰,可能會導致青少年走入歧途。但是在家校合作教學的影響下,家長與教師能夠了解青少年接觸的人或事情,在源頭遏制青少年不良行為習慣的養成;同時家長與教師的雙重教育也能夠對已具備不良行為習慣的青少年產生影響,或利用語言、教育方式、引導方式等,讓青少年真正地認識到不良行為習慣的危害,塑造青少年辯證是非的意識。不僅如此,在家校合作的教育中,還能夠培養青少年尊重、理解、大度、友善、團結、愛護幼小等優良的品質,在青少年塑造這些優良品質后,便能夠形成抵御不良思想、人、事物的屏障,從而構建優良的行為習慣[6]。
伴隨著社會的發展,新時代需要具備交際能力的人才。目前,部分青少年由于自卑、不自信、孤傲等品質,從而陷入了自閉的情況中,對未來的發展極為不利。但是,在家校合作的教育下,能夠有效打開青少年的心扉,改變青少年的思想,讓青少年主動與他人進行溝通,從而能夠有效增強青少年的交際能力。同時,在家校合作教育中,家長與教師能夠教導青少年如何與他人建立良好的溝通關系,能教導青少年如何有效處理與他人緊張的關系等等,以此能夠幫助青少年提高應對的能力,增強青少年的溝通水平。
總之,家校合作教學能夠對青少年心理健康成長起到積極性的作用,不僅能夠增強家長對青少年的教導能力,也能夠增強教師對青少年的教育能力。
(1)利用互聯網,緊密交流
想要在“互聯網+”背景下創新家庭教育的模式,首先需要提升家長教育的水平,改變家長教育的理念與行為。現階段,部分家長認為孩子已然具備自主的能力,且自己的文化程度不高,難以輔導孩子,從而導致對孩子的關注力下降,只關注孩子的成績,卻忽視了孩子學習的過程。此種情況不僅將會影響青少年學習狀態,還會導致青少年不愿與家長進行溝通,不利于家庭教育的實施。基于此,教師可以通過互聯網的平臺,在平臺中引導家長進行家庭教育的學習,讓家長了解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從而促進家長教育能力的提高。如,教師可以利用微信公眾號、希沃軟件等方式,與家長建立溝通性質的平臺,在平臺中及時進行對話,了解實際生活中家長教育的困惑,從而對家長進行針對性指導此外,教師還可以通過互聯網平臺監督家長的學習,讓家長切實掌握家庭教育的新方式、新理念等,以此增強家長家庭教育的水準。與此同時,教師在對家長進行指導的過程中,還能夠提高自身的教學能力,增強自身的教學水準,從而為青少年提供強有力的教學課程。
(2)利用網絡座談會,加強溝通
目前,轉變家長教育的思維,是家庭教育中的重中之重。若家長依舊采用保守、傳統的教育思維,對青少年聽之任之,則家庭教育也就失去了本身的意義。因此,教師可以利用網絡開展家庭教育的座談會,讓家長在座談會中了解新時代的家庭教育,讓家長認識到家庭教育對孩子學習與成長的深遠影響,以此才能夠實現家庭教育模式的創新,為青少年的學習發展構建良好的環境。如,教師可以利用“APP”,組織家長觀看“好習慣成就優秀的孩子”“家庭教育的內涵與五項原則”“如何正確引導孩子學習”賞識教育,孩子自信的源泉等不同主題的視頻,讓家長理解家庭教育存在的必要性。在家長觀看完視頻后,可以在相關APP上闡述自己的思想與觀點,以此發展家庭教育的思維,形成家長與教師、家長與家長之間良好溝通的氛圍,從而為后續的家庭教育科學化的發展奠定基礎。此外,教師還可以引導家長設定家庭教育的目標,在改變家長教育思維的同時,提高家長的行動力,讓家庭教育真實地實施下去[7]。
(1)利用細訪,了解青少年心理問題
細訪是有選擇性的家訪形式,主要是教師訪問缺乏了解學生的家訪形式,在細訪的過程中會詢問一些比較具體的內容。若想有效地解決青少年心理問題,教師首先需要了解青少年心理存在的問題,其次才能夠對青少年進行科學的指導與引導,幫助青少年走出困境。在細訪的過程中,教師需要從實際中出發,確定訪問的對象、問題、內容、目的等等,以此才能夠科學準確地了解青少年存在的問題。如,教師在細訪之前,需要與家長約定時間,在合適的時間內探訪青少年的家庭,同時需要表明來意,運用尊重、平和、穩定的語言,與家長建立良好的交流氛圍。具體如下。
教師:“您好,這次來家里,是想和家長溝通A同學的心理是否存在問題,A同學在班級中表現得不錯,并沒有其他的意思,希望您配合。”
家長:“好的,老師。我們家的孩子,這段時間……”
教師:“A同學在班級中,這段時間的表現……”
通過這樣的交流方式,教師能夠初步了解青少年的生活狀態,家長也能夠了解青少年學習的狀態,從而有助于探究出青少年可能存在的心理問題。
(2)利用特訪,解決青少年心理問題
在了解青少年心理存在的問題后,教師需要就青少年的心理問題探究出有效的解決方法,再次進行家訪,與家長溝通,以調整方法,使其更符合青少年發展的需要。特訪的形式,是針對特殊學生的家訪形式,是針對學生的情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教育方法。因此,教師可以利用特訪的形式,為解決青少年心理問題奠定基礎。如,教師:“這次登門,我們已經摸索出一條解決A同學心理問題的道路,希望家長能夠協助教育,以此幫助A同學走出困境。”
家長:“好的,非常感謝。我認為在解決孩子心理問題方面,可以這樣制定計劃。”
教師與家長的緊密溝通,既能夠體現出家校合作教育的理念,還能夠使教導青少年的方式更加全面,保障青少年的健康成長。
現階段,許多家長對孩子的教育能力較低,無法了解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問題,更無法運用有效的方式解決孩子的問題。許多青少年與家長的關系過于僵化,缺乏交流與溝通,所以導致青少年心理問題更加嚴重。在家校合作教育中,家庭教育具有極為重要的作用,校方固然需要努力教學,家庭方面也需要不斷提高教育的能力,以此才能夠形成高質量的家校合作教學方式,為青少年的成長提供堅實的后備力量。基于此,教師需要在家校合作教育中創建心理健康教育會議,以此不斷提高家長的教育能力,增加家校合作的教育效能。
例如,教師可以每月開展一次心理健康教育會議,邀請心理健康的醫生或導師為家長講解如何發現、引導、解決孩子的心理問題,同時讓家長了解到孩子心理問題的危害性,從而提高家長的警惕性,增強家長對心理健康危害的理解,從而增強家長教育的水平。在心理健康教育會議中,首先可以讓心理健康醫生談一談具體的解決方式,讓家長在腦海中形成具體的概念后提出問題,然后由心理健康醫生或導師給予相應的回答,以此既能夠形成統一性的教育效果,也能夠形成特殊性的教育效果,從而提高家長教育孩子的能力[8]。
親子活動是常用的教學方式,對于緩和家庭關系,緩解青少年與家長的關系具有良好的作用。在合理的親子活動下,家長能夠與青少年共同參與一項事情,形成心往一處使、勁往一處用的局面,在兩者之間構建出巧妙的聯系。青少年在親子活動中還能夠感受到溫暖、安全等情感,以此對于解決心理問題具有重要的作用。所以,教師可以在家校合作的教育中構建親子社會活動,形成良好的成長氛圍,讓青少年健康地成長。
例如,在假期時間,教師可以組織家長與青少年參加“慰問敬老院的老人、植樹、法治宣傳”等活動,以此既能夠釋放青少年內心的學習壓力,煥發青少年的活力,無形中解決青少年的心理問題,還能夠使青少年獲得滿足感,加強青少年與家長之間的溝通與聯系等等。在長時間開展親子社會活動之下,家長與青少年的關系會逐漸加強,青少年也會逐漸向家長吐露真言,從而能夠促使家長能夠更科學、合理地引導青少年,讓青少年擺脫心理問題的危害。
總而言之,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是教師在教學中需要著重思考的內容。家校合作在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中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能夠對青少年的成長起到積極性的作用。因此,教師在家校合作教育的構建中,可以利用現代通訊工具、家訪、教育會議、親子活動等方式,豐富家校合作教育的內容,增強家校合作教育的有效性。基于此,教師首先需要不斷提升自身的教育水平,深入認知家校合作教育的優勢,將家校合作教育轉化為實際的教學手段,其次才能夠為青少年的健康成長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