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代文璟(昆明理工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
“一村一品”是指在一定的區域內,以行政村為單位,根據國內外市場需求,充分發揮本地資源優勢,大力推進建設,推動形成規模化、標準化、品牌化和市場化的趨勢,使一個行政村(或者幾個行政村)擁有一種(或者幾種)市場潛力大、區域特色明顯、附加值高的主導產品或產業。從“一村一品”的起源來看,“一村一品”的提出起源于日本大分縣,是由該縣前知事平松守彥先生于1979年倡導發起的。當時,大分縣正處于社會經濟發展的困境中, 新任知事平松先生發起了“一村一品”運動, 使得大分縣農村經濟迅速發展起來。此后,作為振興農村經濟的成功典范,大分縣的“一村一品”鄉村建設在世界范圍內被廣泛借鑒。中國的“一村一品”稍晚于日本,1983年8月,平松守彥先生在上海舉行了“一村一品”的首次演講,接著上海、武漢等地開展了“一村一品”運動。經過三十多年的發展,目前,“一村一品”已經成為我國振興農村經濟的重要發展模式之一。
產業興旺是農村農業現代化的基礎和動力,是實現鄉村全面振興的關鍵。因而發展“一村一品”是助推鄉村產業繁榮的重要舉措之一。黨中央指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加快推進農村農業現代化,深入推進 “一村一品”建設工作。“一村一品”作為推動農村經濟快速發展的突破口,將發展壯大農村產業,不斷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拓寬農民增收渠道,對于解決農民、農村、農業問題,助力鄉村全面振興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在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下,會澤迎來了發展機遇,借助政策優勢,目前全縣“一村一品”產業特色顯著,其中比較典型的是樂業的辣椒、待補的草莓、大橋的馬鈴薯、娜姑的鹽水石榴、駕車的燕麥,這些鄉鎮的“一村一品”發展為全縣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效益。會澤縣獨特的氣候和高原山地地形較適合發展高原特色農業,全縣多個鄉鎮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農產品,這也成為這些鄉鎮的發展名片。比如樂業鎮很久以前就開始種植辣椒,迄今為止,已有300余年的栽培歷史,因此樂業辣椒種植歷史悠久,種植經驗豐富。現在樂業的辣椒產業已形成連片的規模化種植,并開發了數十種辣椒品種。樂業鎮堅持推進“一村一品”扶貧行動,依托種植優勢,大力扶持本地辣椒生產經營企業發展,培育了年銷售量100噸以上的營銷大戶30余戶,扶持發展了隆順、勇雄、樂業等多家本地辣椒加工企業。樂業鎮成功申報了“中國辣椒第一鎮”“無公害農產品”“樂業辣椒地理標識”三個商標,辣椒產業已經發展成為樂業鎮致富增收的支柱型產業。
其次是待補鎮的草莓,目前待補鎮發展了多個草莓種植基地,加大了農業產業的投入力度,產業配套基礎設施逐漸得到改善。待補通過培育龍頭企業發展訂單生產,使草莓銷量大增。
2019年,待補鎮被認定為“全國一村一品”(夏季草莓)示范村鎮,如今,待補鎮正努力打造世界領先的夏季草莓特色小鎮。
近年來,會澤縣以提高農民組織化水平、促進農業產業化發展和增加農民收入為目標,大力發展農村專業合作社。農村專業合作社逐步成為農業小生產對接大市場、農民小群體對接大龍頭之間的橋梁和紐帶。以前樂業鎮注冊登記的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社并不多,截至2019年底,增加到890多家。這些農業專業合作社涉及農作物種植、生豬肉牛養殖、農產品營銷等領域。隨著農村專業合作社的不斷發展壯大,會澤縣年產值逐年上升,促進了全縣農業產業化發展,增加了農民的收入。
除此之外,各個鄉鎮積極探索,不斷創新經濟工作領導方式,積極培育農產品營銷組織,全縣涌現了一批農產品銷售協會,分布于全縣21個鄉鎮。這些農村經濟合作組織逐步發展壯大,有力地促進了會澤縣農村產業提質增效。
會澤縣“一村一品”發展雖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從整體情況看,仍存在著整體產業層次較少、農業發展不足、第二和第三產業發展滯后、勞動者素質不強和市場交易方式單一等問題。
會澤縣發展“一村一品”以種植業為主,養殖業、林果業、園藝業并不多,種植的大部分是蔬菜,產品類型少。很多條件較好且耕地比較平整的鄉鎮種植了水果、藥材,但仍是零星布局。
目前會澤縣發展“一村一品”的優勢產業還未充分顯現,部分有條件的鄉鎮還未形成自己的特色產品。而且很多是附加值不高的初級產品,并未對其進行精細加工,同時產品生產的標準化程度不高,一些農產品存在農藥殘留超標的問題,直接影響了特色產品產業的高質量發展。
會澤縣以高原山地地形為主,不利于機械化的普及與推廣,牛耕情況仍較為普遍,農作物以及農業生產資料的運送方式比較常見的就是牛車、驢馱,這種較為原始的耕作條件遏制了農業生產效率的提高。同時偏遠鄉鎮的耕地分布零散,不利于農業規模化、集群化發展。因此,會澤縣很多地區農作物產出不高,作為初級農產品提供者,農民依靠販賣農產品獲取收入,而傳統農產品價格主要受市場影響,農民抵抗風險能力弱,往往一年的收入還不能滿足家庭生活支出。龐大的人口量需要合理的化解出口,近百萬的會澤人口,每年都有大量的外出務工人員,由此造成了留守兒童、老人村落等問題,這是會澤縣第二第三產業發展滯后的表現。第二產業方面,會澤縣本地企業數量不足難以吸納足夠多的人口就業,且缺乏勞動密集型企業的加入。大部分人創業意識不強,不愿離鄉務工,而在家鄉卻找不到適合的工作,便只有依靠微薄的農業收入生活。在第三產業方面,會澤擁有得天獨厚的旅游資源,如大海草山、雨祿大地縫、會澤古城、大橋的念湖、會館文化等豐富的旅游資源。然而實際上,當地旅游資源沒有形成系統的產業鏈,加之旅游景區配套基礎設施不夠完善,景區服務水平和質量并不高,導致旅游業對于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低下。
近年來,會澤縣大部分年輕勞動力不斷向城市轉移,這些外出務工人員絕大多數是受過教育、頭腦靈活的青年,然而他們大量“逃離”農村,導致許多鄉鎮出現了“空心村”“老人村”現象。因此,村里的勞動力以40歲以上的中壯年為主,且多為初中文化,他們文化程度低、思想保守,多數身體狀況不好,綜合素質偏低。一些偏遠鄉鎮的農民對農業新技術接受度較低,使得生產方式仍然停留在粗放狀態,農業新技術和先進設備難以推廣,影響了當地農業生產力的提高。
現階段農民的致富之路免不了需要學習先進的耕作經驗、掌握新型機械設備的使用方法等。而當地人盲目種植,低效率種植的現象不勝枚舉,這大部分是農業生產過程中勞動者素質不高的緣故,這些勞動人員的現實狀況不足以滿足現代農業發展對高素質人員的要求。此外,在部分偏遠地區,一些村民思想觀念保守,寄希望于政府在尋求項目和資金投入方面給予扶助,相當一部分的村民堅持以農為本的生存理念和安居樂業的目標,認為小富即安,他們致富的心理預期不夠高。人們傳統固有的觀念阻礙了當地農業向前發展,部分人不愿意外出務工以獲取更高的收入,也不愿意學習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和嘗試種植產值更高的農作物。如此便形成惡性循環,很難實現收入水平的提高。另外,智能手機的普及在農村仍舊是一個棘手的問題,一部分人無法了解更多的資訊和學習先進的農業生產知識。一部智能手機可以實現衣食住行等諸多問題,而老年機在農村的廣泛使用,除文化水平的原因外,也有人們不愿學習的因素。
在我國農村,由于小農經濟生產分散、小規模的特點,使得鄉鎮農產品市場交易方式發展緩慢。會澤縣很多村民通常將農產品運到幾個固定的交易市場進行零售,其中批發的占比不足20%,或者等待當地的菜商集中收購。農產品銷售渠道和交易方式的單一,必然會浪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時間,直接影響市場的運行效率。當地村民就成為交易市場穩定的消費群體,對外市場沒有完全打開。同時這種不成熟的交易市場,由于信息梗阻,無法有效地為生產經營者提供準確和客觀的市場信息,造成了“市場調節生產”功能的扭曲。農民作為商品生產者的利益得不到保障,或者無法順利實現。此外,農民參與農產品流通的組織化程度較低,農產品難以形成規模效益,因而也很難維系農民生產的積極性。
農村經濟的一大特點,就是多數產業依賴于資源條件。會澤縣政府可以結合資源條件,調整優化農業產業結構,在種植業的基礎上增加養殖業、林果業、園藝業等,因地制宜地增加高附加值的產品種類。在符合條件的地區,比如拖落村、黑山村等海拔高但耕地相對平坦的村莊實施土地連片,鼓勵因地制宜種植三七、黨參、魔芋等市場價值較高的農作物。會澤政府要依托優勢資源,大力發展特色主導產業,開展產品深加工,打造質量上乘、特色鮮明、效益顯著的優勢產業。同時,推進農業產業一體化格局,堅持把培育地方“龍頭”企業作為農業產業化的關鍵環節來抓,重點培育加工龍頭、市場龍頭、服務龍頭等企業。
會澤縣特有的地形特征遏制了農業規模化集群化的發展,會澤需要開拓出一條符合自身情況的特色農業發展道路。政府部門應鼓勵有條件的農民擴大生產規模,實施土地連片承包,以實現小規模農業化經營,并吸納貧困人口參與耕作使他們獲取勞動收入,多渠道引入藥材、水果等種植,以提升農業收入。在干旱地區,政府要興建水庫以及鋪設農業用水管道以滿足農業用水需求,讓部分艱苦地區的人們擺脫靠天吃飯的困境。近年來,很多小型農業機械設備逐漸被人們所接受與使用,人們普遍使用微耕機等機械代替耕牛等傳統的農業耕作方式,以此來提高農業生產效率。
會澤縣政府要推動一、二、三產業以點帶面,融合發展。比如積極引進企業入駐以吸納更多勞動人口就業,同時銀行要為小微創業者提供更多低息貸款政策鼓勵其自主創業,讓小微企業發展為全縣經濟注入活力。政府應支持小微企業個性化經營,放寬市場準入門檻、優化審批環節,如此多措并舉將顯著提升當地小微企業的積極性。在第三產業方面,會澤縣旅游資源零散分布,如何整合旅游資源是第三產業獲得持續發展的新動力。在鄉村振興戰略中,會澤政府應有效利用幫扶政策,大力優化旅游景區的基礎設施建設,努力打造出各個鄉鎮鮮明的、獨特的旅游名片。會澤縣應加強對旅游景區的升級改造,兼顧適度合理開發旅游資源,設計多樣化的旅游線路,不斷滿足人們的旅游需求,把大海草山、大橋念湖、雨祿大地縫、會澤古城等多個著名旅游景點串聯起來,為游客在觀光旅游中提供優質的旅游體驗和服務,逐漸形成全域旅游的態勢。
目前在建高鐵將在會澤設立站點,預計2025年高鐵通車后,會澤縣第三產業將迎來更大的發展機遇。
發展“一村一品”的關鍵是培育素質型勞動者。會澤縣政府要聚焦產業,大力開展農業實用技術和職業技能培訓。
政府可以整合現有資源,依托農業推廣站和培訓機構,對各個鄉鎮的農民進行培訓,為農民提供和傳授適合本地農業發展、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市場潛力大、可操作性強的實用性技術和知識。同時加強對農民技術骨干和領導班子的培養,逐步培養一批熱愛農業、懂技術、善于管理、善于經營的新型帶頭人,不斷提升農民的綜合素質和農業從業水平,為“一村一品”發展提供人才支撐。村民要改變傳統固有的農業生產觀念,敢于接受新鮮事物,樹立開拓進取的創業精神。政府要鼓勵部分外出務工人員,在積累了一定的積蓄并掌握了相關技能后選擇返鄉創業,這將有效激活農村經濟發展的活力。
農產品市場體系是農村實現農業現代化的重要內容,也是搞活農產品流通、開拓農村消費市場的重要支撐。加強農產品市場體系建設,是拓展農村經濟發展思路、提升農村農業發展水平的重要手段。
會澤縣政府要結合農村總體發展規劃,充分考慮本地農產品市場的地理位置和市場輻射范圍,對農產品市場進行合理布局。并且著力對分散的農貿市場和集貿市場進行轉型升級,加強市場配套基礎設施建設,提升市場綜合服務水平。鼓勵創新農產品交易方式,發展農產品加工配送、倉儲物流、銷售代理、連鎖超市、便民零售店等,進而全面提升重點農產品市場的輻射帶動力和市場競爭力。同時政府要鼓勵發展“短視頻+帶貨”的電商模式,將電子商務與產業發展高度融合,幫助農戶擴寬農產品銷售渠道,助推特色產業加快發展,帶動農民致富。
近年來我國農村經濟發展取得了重大進步,“一村一品”在農村經濟發展中發揮著不可忽視的作用,發展“一村一品”有利于實現農村現代化,推動產業興旺,促進鄉村經濟振興。會澤縣作為農業大縣,高度重視 “一村一品”發展,本文研究針對鄉村振興戰略下會澤縣“一村一品”的瓶頸突破及路徑探索而展開。今后對于“一村一品”促進農村現代化發展的實證研究還可以從完善投融資機制、打造品牌化農業、建設加工類龍頭企業等微觀角度進一步探索,這些舉措將進一步推動會澤縣“一村一品”特色產業發展,加快當地農村現代化進程。會澤縣“一村一品”發展模式雖然取得了顯著的成效,但這只是實現鄉村振興的一個重要開端。鄉村經濟的振興需要社會、政府、農民的共同努力,告別了貧困的過去,我們還要向往和追求更加富裕的明天,并為了美好的明天做出應有的舉動。當下,又是一個新的開始,新的時期,我們仍需不忘初心,奮力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