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鄧瑩璐(中共株洲市委黨校管理學教研部)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促進我國產業邁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培育若干世界級先進制造業集群。株洲,這座與共和國工業化進程呼吸與共的城市,從一座默默無聞的南方小鎮一躍成為創造了我國工業史上300余項第一的工業重鎮。在新的發展階段,株洲如何賡續工業輝煌、充當實施“三高四新”戰略的主力軍?以產業集聚助推工業高質量發展是一條關鍵路徑。通過剖析株洲產業集群生成與發展的內在邏輯,并對新時期株洲實現工業高質量發展面對的新挑戰與新機遇展開論述,從產業集聚視角提出助推株洲工業高質量發展的關鍵路徑,不僅對當前株洲奮力打造先進制造業高地具有借鑒意義,也對老工業城市轉型升級形成鮮明的路徑導向。
株洲工業的產生與發展是一個從無到有的過程。1949年以前,株洲只是湘潭縣下轄的一個鄉村集鎮,幾乎沒有現代工業基礎。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株洲能一躍成長為工業門類齊全且擁有較多核心技術的工業重鎮,關鍵是得益于工業區位的優勢。德國經濟學家Webber在《工業區位論》(1929)中指出工業區位論是將運輸成本、勞動力成本、集聚經濟三要素進行組合,使企業成本實現最低來尋求產業集聚的最佳區位。其首當其沖的便是運輸因素,如何實現運費的最低?要求工業企業所在區位具有便捷的交通。Krugman(1991,1992)進一步運用規模經濟效應遞增、運輸成本減小以及生產要素流動速度的增加來解釋產業集聚效應,闡明產業集聚是基于交通成本和外部經濟基礎之上的。
株洲位于湖南中東部,素有“南北通衢”之稱,突出體現在交通便利。一是鐵路大樞紐的優勢。當時全國共有三條鐵路大動脈在株洲交匯,分別是京廣鐵路、浙贛鐵路和湘黔鐵路,株洲成為當時全國八大交通樞紐之一,也是南方最大的交通樞紐站。20世紀50年代又新建了株北編組站,在很多工業企業有鐵路專線,直接通到企業倉庫,比如株洲選煤廠就有18條鐵路專用線,因此當時工業企業的運輸成本得到了極大的降低。二是歷史悠久的水運優勢。湘江自南向北穿越而過,洣、淥兩水系遍布醴陵、攸縣、茶陵等地,條條水路暢通無阻。三是當時公路修建也打下了基礎。自1926年至1949年,株洲境內已修建砂石公路290.97公里,1952年9月至1953年5月新修的株易公路竣工通車。雖然都是簡易公路,但這些公路成為當時通向外界的有利渠道。
Porter(1990)利用鉆石理論對政府在產業集聚中的作用作出分析,認為政府通過相關政策影響市場的產業格局。1953年,我國正式開啟第一個五年計劃建設。國家將株洲和包頭、太原、蘭州、西安、武漢、洛陽、成都、鄭州、沈陽、鞍山、長春、吉林、哈爾濱、富拉爾基15個城市列為重點建設的大工業城市,其中株洲等八個城市為新建的工業城市。株洲猶如一顆共和國冉冉之星,承載著我中國工業崛起的希望與囑托。
一是高規格的規劃編制。從史料來看,株洲最初的城市規劃編制是交由國家城建部城市設計院具體掌握,聯合國家12個相關部門配合完成。當時,國家城建總局組織由國務院有關部委以及外國專家共50余人組成的綜合工作組來到株洲進行實地勘察。1955年10月,株洲城市總體規劃經國家建委審查得到批準,確定了城市的中心區、清水塘工業區、田心工業區、宋家橋工業區、董家緞工業區的區塊劃分,株洲逐步形成分片組團式的城市格局。
二是政府支持加速人才集聚。和重點建設的其他大工業城市相比,株洲不僅工業基礎最薄弱,而且是唯一一個由小鎮升格的縣級市。正因如此,中央和省委十分關心和支持株洲的工業建設,使株洲迅速掀起了熱火朝天的工業建設高潮。從1953年到1957年,劉少奇、朱德、鄧小平、陳云等中央和省委領導先后來株洲視察。中央和省委為廠礦企業尤其是重點企業配置了足夠數量和一定質量的干部。1954年,黨中央將時任江西省副省長的牛蔭冠調來三三一廠擔任廠長兼黨委書記,應我國政府聘請的20多名蘇聯專家相繼到廠指導試制工作,是這樣的環境才加速了“愛姆-11型”發動機的試制成功。
工業區位論提出者Webber把產業集聚分成了兩種形態:第一種形態是生產集聚,發生在企業內部,由企業自身簡單規模擴張而引起的產業集中化,這種集聚能帶來更大的經營利潤;第二種形態是地方化集中,發生于企業外部,是以某個大企業為核心形成產業集聚,意味著某個地區具備了某個工業生產領域的競爭力。如果說,生產集聚是單個企業做大做強的過程,那么地方化集中就是通過單個企業做大做強之后,因輻射效應帶動起來的橫向聯合的過程?;仡欀曛薰I領域產業集群的形成與發展,正是延續了從生產集聚到地方化集中的過程。經過“一五”和“二五”時期的工業建設,三三一廠成為國內著名的兵工企業,六〇一廠成為國內第一、亞洲最大的硬質合金廠,株洲電力機車車輛廠成為國內著名機車制造廠,這些工廠都在各自領域成為省內甚至國內的領頭企業。之后,株洲形成“圍繞大廠辦小廠”的思路,在大廠的帶領下,“二五”時期逐步形成了機械制造、冶金、化工、建材四大支柱產業,從而使株洲的工業集聚實現了由生產集聚向地方化集中的跨越。
株洲的工業化進程經歷了“作坊—工廠—企業集團—企業集群—產業集群”的壯大過程。以龍頭企業為引領,通過外引、孵化、裂變、擴散一連串上下游的中小企業,將工業的核心競爭力一脈相承保持至今。例如,株洲軌道交通產業集群成了國內首個突破千億的軌道交通裝備產業集群,軌道交通產業本地配套率超過80%,“田心”片區實現了優質的空間集聚效應,僅僅五公里內就能尋找到與生產一臺電力機車相配套的上萬個零部件的配套企業,全球領軍人才在20分鐘內就可集結。依托于這樣的產業集聚過程,株洲已形成了以軌道交通裝備、中小航空發動機、先進硬質材料“三駕馬車”為引領的產業集群發展格局。
一是發展戰略呈現新定位?!叭咚男隆睉鹇远ㄎ慌c使命任務是習近平總書記從全局出發謀劃湖南發展作出的戰略指引,為我們各項工作錨定了新坐標、賦予了新定位。國家持續出臺了創新驅動發展、制造強國、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軍民融合等一系列發展戰略和政策,這將對株洲工業高質量發展產生重要的導向作用。
二是產業深度融合成為新趨勢。當下的產業革命有力推動工業技術與信息技術的深度融合、先進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新一代信息技術成為賦能工業的重要力量,不僅催生了越來越多的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也為傳統產業創新升級、競爭力提升提供了更多的平臺、機會,數字化、智能化、服務化轉型成為未來工業發展的方向。
三是市場空間迸發新潛力。當前,受居民收入水平提高、消費結構升級、人口結構變化以及城鎮化進程加快等因素影響,國內市場需求結構產生了較大幅度變動。服務類消費占比提升,對于教育培訓、醫療健康、文化娛樂等新興產業帶來新的發展;人們對個性化、高品質、多樣化產品需求不斷增加,相關領域邁向高質量發展。
四是要素優勢更替形成新動力。隨著我國產業增長新舊動能轉換,“人口紅利”向“人才紅利”轉變,產業內生增長動力更有賴于知識資本、技術資本等要素優勢,數字經濟成為創新增長主要內容。一是大數據、軟件、教育培訓等產業因知識資本優勢的更替而形成新增長點;二是研發服務、知識產權服務、專利交易等產業因技術競爭優勢而生成新增長點;三是資源環境約束倒逼產業轉型,生物質能、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產業發展迎來新的窗口期。
一是宏觀經濟局勢復雜多變。在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下,全球深層次矛盾更加凸顯,治理體系正在經歷深刻變革,產業布局分散化和區域化趨勢逐步顯現。“逆全球化”現象頻頻出現,全球供應鏈風險進一步凸顯,同時又伴隨著新興國家積極承接產業轉移,我國制造業面臨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的“兩端擠壓”。
二是新興產業集聚程度不高。軌道交通、航空產品均面臨“大產品、小市場”的現象,同時以龍頭企業為主導、中小型企業依附于大企業作配套的局面較為明顯,中小型企業自主發展能力有所欠缺。軌道交通“一業獨大”,航空、汽車以及新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規模效應有待強化。2016至2020年期間,株洲市規上軌道交通行業占規模工業總產值的17.1%至23.4%之間,先進硬質材料行業占比均在9%以下,航空動力行業占比規模不到1%。盡管航空動力和先進硬質材料均有龍頭企業作引領,但在自主集聚、孵化裂變、技術擴散、資源吸附等方面都還存在巨大的發展空間。
三是技術創新能力參差不齊。盡管在部分工業細分領域實現了技術突破,但在核心基礎零部件、先進基礎工藝、產業技術基礎等方面的產業基礎能力還不強,高精尖產品的技術水平與世界領先水平存在差距,許多核心技術和產品依賴于進口。中小企業與國有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發展不均衡,應用創新多、原始創新少,基礎研究能力弱,在全球范圍內配置高端創新資源能力有待提升。
四是人才隊伍內生不足、外引不力。株洲工業高質量發展對于高素質、高水平的人才缺口較大,雖然職業教育是株洲一大亮點,但現階段產教融合機制沒有暢通,全國各地的“人才大戰”造成人才流失,導致出現“培養在株洲、工作在外地”的現象。從統計數據來看,企業研發人員數量在連年遞增之后,2019年比2018年減少了2531人,減幅達到10.8%。同時相關的人才政策吸引力不足,人才隊伍難以匹配當前推動工業發展的需求。
通過發揮株洲優勢實現區域差異化發展。株洲工業特色鮮明、創新基因深厚,有著軌道交通裝備、中小航空發動機、先進硬質材料等世界一流、國內領先的產業集群。在加強與長沙、湘潭的合作中,進一步強化延鏈、補鏈、強鏈工作機制,發揮廠所結合的產業鏈創新鏈協同優勢,推動產業、創新、人才、區位等比較優勢深度融合,逐步構建錯位發展、特色鮮明的工業高質量發展格局。
通過推進長株潭一體化建設鞏固株洲優勢。目前長株潭三市簽署了《全面推進長株潭產業協同發展實施方案》等一系列文件,要進一步鞏固前期合作成果,推動長株潭產業協同合作向更高水平邁進。圍繞規劃、交通、產業、公共服務、環境治理、誠信體系等“六個一體化”,主動做好相關工作,推進三市共建“一網一環一江”的綜合立體交通體系,在提升區位優勢的同時,為釋放區域協同發展的紅利奠定堅實基礎。
研究產業集聚規律,進一步提升集群競爭力。以株洲軌道交通產業為藍本,研究不同類型、不同行業、不同發展背景所形成的產業集聚的特征和規律。
動態掌握各條工業新興優勢產業鏈上企業核心技術和產品,建立企業擴散裂變培育庫,出臺支持龍頭企業以新技術、新產品裂變新主體的政策措施,讓更多“老樹發新芽”。
實施定制化企業培養計劃。一方面重點培養行業龍頭企業。引進一批處于行業領先地位的“世界500強、中國500強”企業,做到引進一個企業,形成一個集群;支持龍頭企業跨行業、區域、所有制兼并重組,加大國有企業混改力度,通過讓渡國有企業控制權,引進戰略投資者或行業巨頭,迅速做強龍頭企業。另一方面實施“專精特新”“科技小巨人”和“工業小巨人”培育計劃,引導科技小巨人企業融入全球市場,更大范圍配置創新資源。
精準開展招商引資。充分發揮我市政策疊加優勢、區位優勢以及產業優勢,整合各類招商資源,推動投促機構招商體制改革,不斷創新長板招商、產業鏈招商。擅于借力,加強與招商中介機構、高端咨詢機構的接洽合作,開展委托招商和代理招商。主動承接北上廣深區域產業轉移,提升招商效率和引進項目質量。以引進和培育“小巨人”“獨角獸”“瞪羚”企業為重點,結合株洲市產業鏈上下游情況,著力引進一批附加值高、帶動性強的好項目。
提升生產性服務業配套能力。積極提升工業設計、工業互聯網接入以及相關服務、研發中介服務、信息技術服務等高端生產性服務業比重。鼓勵生產性服務業的技術創新,為生產性服務業企業提供更加寬松的政策環境。加大金融支持,鼓勵政策性銀行和基金等將重心投向園區,建立投融資擔保平臺和投貸保補聯動機制,為園區企業提供綜合配套支持。圍繞共性服務需求,加快推進協同研發、資源共享和成果轉化應用。
高位推進“人才強市”戰略。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加強高層次人才引進,加大頂尖人才柔性引進力度。建立高校院所、研發機構、企業科研人員“雙跨”機制,鼓勵從高校院所選派“學科教授”“技術總監”到企業任職,支持高校院所設立流動崗位吸引企業家、科技人才兼職擔任教授。面向全球、全國推進招校引院工作,合作組建產業技術研究院、創新產業合作平臺、產業創新聯盟等機構。
推動多元協同創新,引導創新資源向企業流動。推進龍頭企業與中小配套企業組建技術協同創新平臺,整合全鏈條科研資源,協調攻關技術難題。建設“科創飛地”,加強與長三角地區、珠三角地區、武漢都市圈合作,建設離岸研發平臺,構建“研發在外地,生產在株洲”的協同創新模式。充分發揮株洲現有的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國家級工程技術中心等優質創新資源作用,設計協同創新券、科技服務券、儀器共享券等方式,促進當地優質科研資源開放共享。
搭建多方交流平臺。搭建供需交流平臺,推動上下游企業資源共享、供需互補,完善鏈群配套,實現抱團發展。搭建行業交流平臺,助推同行業企業家在技術創新、管理升級、產品營銷等方面開展經驗分享和深度合作。搭建政企交流平臺,定期舉辦企業家座談會、聯誼會,暢通政企交流渠道。搭建校企交流平臺,開展“雙向走進、溝通共贏”活動,加強產學研合作和協同創新,推動高??蒲谐晒谥曛薜霓D化。
解決政策供需錯配問題。建立涉企政策需求征詢機制。建立企業幫扶長效機制,在政府門戶網設立“涉企政策綜合服務平臺”。及時對涉企政策進行動態調整。規范政策評估機制,建立涉企政策專家庫,對涉及面廣、市場主體關注的重大政策、重大事項進行評估論證,及時修訂完善,確保涉企政策的規范性、公平性和實效性。強化涉企政策宣傳解讀和落實。充分利用“涉企政策綜合服務平臺”以及新媒體渠道,以鮮活的形式、精簡的內容進行涉企政策宣傳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