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春霞(天津寶坻寶平街道辦事處)
在我國經濟體系中,農業經濟具有基礎性的地位,對于穩定國家經濟基礎,保障國家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互聯網+”時代,要積極探索農業經濟創新發展路徑,探索農業經濟的綜合發展模式,構建現代化的農業經濟體系,適應當前農業發展趨勢,滿足農業發展需求。基于此,作為農業管理人員和技術人員,要提升對現代網絡信息技術的重視程度,推進傳統農業與“互聯網+”技術的高效融合。
我國十分重視農業發展,連續多年年初發布以農業、農村和農民為主題的中央一號文件,對農村改革和農業發展作出具體部署。隨著現代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對于傳統農業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戰,在此基礎上,研究“互聯網+”能夠更好地服務農民,發展農業,建設農村。“互聯網+”是一種現代信息化經營管理模式,通過互聯網與傳統產業的融合,進一步提升傳統產業的綜合發展效能。在“互聯網+”技術的支撐下,將傳統農業種植管理、營銷技術與現代信息網絡進行融合,有助于進一步提升“互聯網+”農業發展效能[1]。從發展實際情況來看,農業經濟與“互聯網+”的融合,具有較為明顯的優勢,通過互聯網技術的支撐,能夠讓傳統農業與現代信息技術進行有機融合。“互聯網+”具有網絡資金、信息資源整合的價值與作用,而制約現代農業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信息流通不暢。通過構建現代“互聯網+”農業體系,有助于進一步提升農業經濟綜合發展效能,滿足社會公眾對于現代農業的需求。
我國的現代農業發展起步較晚,部分發達國家已經大面積地使用智能化種植方式,由于我國地形較為復雜,智能化種植并不適用于所有區域,同時隨著我國工業發展水平不斷提升,社會對于高品質農產品的需求量也在不斷增加,因此仍采用傳統種植方法,不能滿足當前的社會需求,而且自身的種植成本也明顯高于歐美發達國家,因此無法與國外市場形成競爭局面。值得注意的是,我國的農業種植成本較高的原因,并不能完全歸結于不能大范圍種植,還與“互聯網+”推廣技術以及生態化種植理念等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
“民以食為天”,農業生產是國民經濟的命脈,同時黨和政府也通過多層次、多渠道向農業經濟發展進行政策傾斜。但是農業“互聯網+”技術在推廣過程中,一直受到傳統農業種植思維的禁錮。由于我國農村地區長久以來不斷積累自身的種植經驗,因此對于“互聯網+”技術的使用以及前期的資金投入抱有觀望心態,很多農戶已經看到了“互聯網+”技術所帶來的產量提升,但是卻沒有體會到經濟收入的增加,這主要是因為“互聯網+”技術推廣體系與后期的服務體系沒能有效融合所造成的。“互聯網+”技術在一定程度上可能會提高經濟收入,但是也要看當時的市場動態以及銷售渠道等,相關技術人員必須深入田間地頭,更多地與農戶進行深入交流,并站在農戶的角度思考問題、分析問題,既要注重創新“互聯網+”技術的運用范圍,還要強調后期的管理與銷售環節。如何在農業經濟發展中發揮“互聯網+”技術的優勢,是一個重要的農業發展課題[2]。
國家和政府層面通過多種渠道讓利農民,激發農民進行農業“互聯網+”技術創新,但是真正與農民進行接觸的還是相應的技術推廣人員,因此技術人員的能力水平與工作的落實質量有著較大的關聯性。目前“互聯網+”技術推廣專業人員能力參差不齊,同時對于“互聯網+”高產技術核心也沒能進行深入研究,往往是通過陳述方式向農戶進行介紹,這種較為單一的方式很難讓農戶接受,同時還需要農戶進行前期的成本投入,這也使得很多農戶抱有猶豫態度,因此“互聯網+”技術推廣人員的能力和水平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現代農業產業規模擴張。另外,現代科技發展速度較為迅猛,很多時候更為先進的理念及技術沒能及時傳達給基層技術人員,而技術人員向農民宣導的仍是次新技術,很多農戶可以通過網絡以及電視等了解到更多的產業發展動向,這不僅導致了推廣技術過程受阻,同時還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科研與生產之間存在脫節的問題。近些年來,我國經濟水平不斷提高,同時,經濟增長點大多集中在城市地區,因此很多農村青壯年勞動力都涌入城市進行打工,造成了農村地區勞動力短缺的現狀,在短期時間內還看不出發展弊端,但是從長遠角度看,年輕勞動力的缺失會導致先進技術的運用不當,老齡化問題會導致在農作物種植方面思想停滯不前,更多的中老年人僅愿意使用自身的經驗種植,對于現代科技具有一定的抵觸心理,由此也導致“互聯網+”農業技術推廣工作難以執行。
“互聯網+”農業具有重要意義,能改善農戶與市場間信息交流的不對等情況。擴大農產品銷售渠道,降低農產品的流通成本,有利于健全農產品市場機制和功能,為發展農業經濟提供參考的價值。通過推動農業生產與“互聯網+”技術的融合,有助于不斷調整農業結構,提升農業經濟綜合發展效能,實現農業技術的轉型升級發展。
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和網絡直播平臺的大量增加,幫助農戶賣掉了滯銷的水果、蔬菜、花卉和肉類等農產品,成交量不斷被刷新,帶動了農業產業發展,幫助農民增收,增加了就業崗位,進而推動了農村經濟的發展,實現了農業經濟結構的有效調整[3]。
從農業經濟發展實際來看,“互聯網+”技術的有效融入,能夠實現傳統農業向技術型轉變,提升農業生產綜合效能。從發展實際來看,傳統農業在種植和營銷方面,已經面臨一定的瓶頸,通過“互聯網+”技術的融合與創新,有助于實現農業技術轉型目標,適應當前農業發展需求,切實利用大數據等技術,提升農業種植生產效能,滿足農業經濟的綜合發展趨勢。在推動傳統農業技術轉型發展的過程中,“互聯網+”技術發揮著核心作用,是具有革命意義的改革轉變,有待進一步探索優化,充分發揮“互聯網+”技術的優勢,助力現代農業經濟不斷提檔升級。
隨著現代農業經濟的快速發展,通過現代網絡信息技術與傳統農業的有機融合,能夠進一步推動農業經濟提升檔次,打造品牌效應,擴大產品影響力,吸引更多的消費者。在提升農業經濟多元化發展水平的道路上,“互聯網+”技術也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我國農村地域廣袤,在農村地區從事農業種植的人員文化水平偏低,因此需要注重從思想方面進行宣傳,讓農戶了解“互聯網+”技術的運用價值,以及對區域的經濟發展益處。首先,當前我國城鎮化腳步建設逐步加快,農村周邊的大城市對于青壯年勞動力具有虹吸效應,從而造成了農村地區的人力真空狀態。面對這種社會發展形式,當地政府應該制訂勞動力回流實施方案,通過推廣“互聯網+”技術,讓更多青年回到農村進行創業,同時也要讓中老年人了解“互聯網+”技術的價值優勢,既要采用面對面的溝通方法,同時也要注重網絡、電視等技術傳播效應,讓農戶看到“互聯網+”技術的未來發展前景,才能更有堅定的信心進行技術使用。其次,當宣傳具有一定效果之后,如果單純依靠農技人員走進田間地頭進行技術推廣,不僅效率低,同時還會耽誤最佳的種植時間點,因此建議技術推廣渠道應逐步拓展網絡方式,例如可以進行在線培訓指導,也可以通過視頻解答問題,完全解決農戶在種植過程中對于技術的后顧之憂,同時還消除了時空限制,提高了農業經濟發展效率,還可以針對農戶之間的交流構建網絡平臺,讓新技術、新措施在農戶間迅速傳播[4]。
在傳統農業工作中,基層農技人員是與廣大農戶直接進行交流溝通的重要環節,因此農技人員的自身能力及素養都會影響到農業推廣工作的效果。在利用“互聯網+”技術對農民進行培訓的過程中,第一,政府相關部門要對廣大基層技術推廣人員進行統一化的培訓,并注重日常的“互聯網+”教育管理,在強化專業技術的基礎上,還要了解當地的實際情況,進一步進行深入交流;其次,由于農技人員所推廣的面積較大,因此需花費大量的時間在廣大農村地區,而教育培訓模式不能墨守成規,應注重遠程化的“互聯網+”方式,改變傳統線下培訓模式,注重農技人員的線上能力提升,同時還能將更多的技術推廣心得在線上交流,讓其他技術人員獲得更多經驗。線上技術培訓的弊端是不能了解技術人員的學習情況以及綜合能力,因此可以建立相應的考核制度,通過線上考核可以更好地節約時間,同時也能對“互聯網+”技術人員的全面知識儲備進行了解,以此激發技術人員的主動學習性,并為下一步的技術推廣打下堅實基礎。在進行農業技術培訓的過程中,既要充分利用“互聯網+”的技術優勢,同時也要針對網絡運營和技術運行中的關鍵環節,有針對性地開展培訓,構建科學的培訓體系,適應當前農業技術發展趨勢。
適應新技術發展浪潮在發展農業經濟過程中,要提升對電子商務的重視程度,特別是在農產品銷售端,可通過利用現代電子商務模式,提升農業經濟綜合發展效能。作為農業經濟管理人員和技術人員,要充分提升對農業電商的重視程度,特別是直播帶貨等新型互聯網營銷模式,減少農產品流通的中間環節,助力農業經濟發展。特別需要注重的是,現代物流行業的發展,也為農業經濟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基礎,讓快捷、便利、實惠的農產品網絡帶貨直播成為新型的農產品銷售渠道,并逐漸占據越來越大的比重。
農業互聯網體系構建是我國農業經濟的重點環節,因此要注重完善的互聯網體系構建,既要為現代農業發展提供契機,同時也要發揮政府基層的組織力量。首先,由于各地區的經濟基礎不同,因此需要相關部門深入農村地區進行數據調研深入交流,了解農戶的所思所想,并站在農戶的角度進行問題分解,逐一提出問題解決方案;其次,政府要與社會力量共同推進現代“互聯網+”農業,政府部門可以通過政策傾斜扶貧方式為廣大農戶提供優惠條件,實現雙贏局面,尤其在農業科研、技術推廣及種植管理方面實現一體化管理模式;另外,還應該進一步拓展一站式的技術服務工作模式。
綜上所述,現代農業經濟的快速發展,其發展質量和發展水平都非常重要。在發展過程中,要積極探索,大膽嘗試,積極創新,將“互聯網+”技術與傳統農業進行有機結合,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進行融合管理,提升傳統農業經濟發展的效能和水平,更好地適應當前農業經濟發展趨勢。從現代農業發展實際來看,仍然存在一定問題,有待進一步研究和探討,創新“互聯網+”現代農業經濟發展的有效模式。
相關鏈接
農業經濟是指農業中經濟關系和經濟活動的總稱。包括生產、交換、分配、消費等方面的經濟活動和經濟關系。它的發展具有自身的規律性,在生產關系的改革和生產力的組織方面都有一系列特殊的經濟問題。如在社會主義條件下,如何使農業生產關系更加適合生產力的狀況,如何正確處理國家、集體和個人三者之間的利益關系等,顯然與工業有所不同。農業經濟一直持續了幾千年。在這一經濟階段中,人們采用的是原始技術,使用的是犁、鋤、刀、斧等手工生產工具和馬車、木船等交通運輸工具,主要從事第一生產——農業,輔以手工業。在這幾千年中,盡管科學技術有所發展 ,生產工具不斷改進,但在工業革命之前,這種生產格局沒有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