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黃子軒(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
近幾年來,我國的市場經濟在快速地發展,國有企業在此背景下也逐步向市場化進程邁進。在我國經濟體制改革中,國有企業改革一直是重中之重。為了能夠幫助國有企業更好地適應市場的環境,增強其發展的活力,就需要國有企業能夠從市場體制改革出發,和企業所有制同步,為我國經濟的發展提供助力。但是國有企業由于其特殊性質,在改革的過程中,還是存在諸多的阻礙,這也影響了國有企業的進一步發展。因此就需要加強探究混合所有制改革下的國有企業公司治理模式,為國有企業改革提供方向。
在20世紀90年代,我國提出了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方案,允許民間資本以及外資參與到國有企業的重組改革中,這樣的混合所有制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我國生產力的發展。總體而言,我國國有企業在改革時主要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改革開放后的十多年的時間,在這個階段,為了能夠打破計劃經濟體制,在國有企業內部就開始嘗試放權,擺脫政府集權管理模式,各級政府不再為國有企業制訂具體的生產目標以及任務,實行廠長責任制,企業的管理者可以基于實際情況自主制訂目標和任務,這種模式大大增強了國有企業發展的活力;第二個階段是在發展市場經濟前的15年左右,所有制度關系發生了巨大的變動,國有企業為了能夠實施公司制改造,紛紛采用主板上市,或者是股權分置改革模式[1];第三個階段就是從2009年到現在,國有企業圍繞著培育一流企業的目標,基于混合所有制進行不斷的改革,優化股權,增強國企的內在活力。
國有企業和普通企業是完全不同的,其具備政治和經濟的雙重任務。比如國有企業既要做好企業內部的管控,又要按照政府的要求經營。具體在管控的過程中,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比如政府和企業會出現信息不對稱,導致政府相關部門無法較好地了解企業經營不善的原因,還有一些主管部門瞎指揮,這必然會影響企業的健康發展。在混合所有制背景之下,企業可以引入外來的投資者,對現有的股權結構進行優化:同時也可以為國企帶入先進的理念和管理的方法,為提升國有企業整體競爭力打下基礎。
國有企業內部權力尋租現象會對企業資源合理的配置,產生重大的影響,也會造成資產的流失。混合所有制改革提出之后,國有企業開始對原來的企業激勵機制進行完善,不斷提升資產配置以及經營的效益。比如在激勵約束機制中將員工的工資和績效相掛鉤,對管理者開展股權激勵,提升員工以及管理者工作的積極性,促進國有企業高效運轉。其次,在改革過程中,相關部門會加強監督和管理整個審批和實施的過程,防止大股東濫用權力,掏空企業,給國有企業資產帶來損失;還會通過建立獨立董事、監事會等方式,對國有企業內部的各項公司治理情況以及信息進行披露[2]。
混合所有制可以較好地將委托代理鏈條縮短,降低內部人士對國有企業的控制。就傳統的國有企業內部治理結構來看,委托代理鏈條非常長,這也是導致國有企業運轉效率較低的原因。比如在國有企業中,企業的代理人是管理者,在經營的過程中會比較注重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然而就委托人而言,其看重的是企業利益的最大化,兩者明顯存在利益的沖突,不利于企業的長期發展。通過混合所有制改革,將非公有制資本在國有企業中進行融入,可以較好地分散股權,促進企業構建多元化的發展目標,避免權力過于集中而影響企業治理能力以及經營效益。在非公有制資本引入之后,企業管理環節中的每個股東都要提出自我的意見,利益關聯者還可以對代理人經營的狀況進行監督和約束,避免企業內部出現過度控制的情況。
在混合所有制改革中,非公有資本有兩種進入國有資本的方式,第一種在競爭性國有企業中實施相對控股,第二種則是在功能以及公益性國有企業中參股。前者可以較好地發揮出非公有資本的優勢,提升企業市場反應能力以及效果;后者可以借助相互的優勢,比如國有企業可以借助民營企業在市場運作機制中的優勢,民營企業可以借助國有企業在資源行業中的優勢,實現共贏。然后實際在落實的過程中,股權分配不合理則成為了阻礙國有企業發展的重要難題。比如在改革時,并沒有明確規定哪些企業可以參股,應該如何分配比例,這也就導致在整個參股中,國有股權一家獨大的現象難以改變,整體股權分配缺乏合理性。
在國有企業中,經營者或企業所有者是不同的兩個概念,對于經營者而言,并不需要對企業的經營風險進行承擔,也不需要為企業的生產要素進行自我資本的投入,而經營者的實際權利又非常大,一些經營者為了個人的利益,會做出不科學、不透明的決策,影響了國有企業的發展。比如一些經營者利用自己的職務之便,轉移國有資產,過度投資,將股東的利益拋諸腦后;其次一些企業經營管理者本身缺乏一定的管理能力,所做的決策也和市場以及企業發展不相符合,這必然會影響整個企業資源的合理化配置以及經營的效益;最后,國有企業內部的行政色彩是非常濃厚的,比如強調講背景、拉關系,并非是唯才是用,論資排輩風氣盛行,這也會加大人才的流動率[3]。
從國有企業性質來看,其屬于政府投資的企業,投資的相關收益是由政府去享受的,運營的責任、風險也往往由政府兜底。而像一些非國有企業,如若出現決策失誤或者失敗的情況,會由項目的負責人承擔相應的責任。
很明顯,在混合所有制改革下,國有企業管理的現有框架是難以對管理人員進行問責的,缺乏完善的問責機制。其次監督機制不完善,也是混合所有制改革之下國有企業公司治理存在的問題。就現代企業而言,其大多通過選取監事會代表的方式對企業的相關董事以及管理者進行監督,通常監事會具有獨立的管理權利,但是在國有企業中由政府去指定董事和監事會,故很難發揮出監督的相關職能。加之在國有企業內部很多的獨立董事是由退休的政府官員以及學者擔任,在專業、業務以及管理能力上存在諸多的滯后性,這也使得國企內部的決策水平以及治理效果難以提升。
1.合理安排股權結構
國有企業之所以要進行改革,就是為了能夠提升國有資本的創造力,對國有企業內部的股權結構進行優化,較好地配置資源,促進國家經濟的發展。但是由于不同的企業,其經營環境以及競爭形式存在較大的差別,故必須要分類實施,選擇合理的股權結構。目前我國股權結構主要分為三種類型,第一種是股權高度集中,這種結構可以保證股東所占的比例超過50%,且地位非常穩定,在股權性質中,有民營也有國有資本;第二種是適度集中股權,在這類結構中,最大持股股東比例維持在百分之35左右;第三種是股權高度分散,股東的最大持股比例通常不超過20%,在這類股權結構中,沒有絕對控股股東。一個企業是否具備合理的股權結構,既關乎股東的權益,也會影響一個企業的長期、可持續發展。因此在混合所有制改革的背景下,企業需要詳細地分析自身的實際情況,優化股權結構,促進企業的長遠發展[4]。
2.引入非公資本,提升經營績效
當前,國有企業應轉變傳統的一股獨大的模式,引入非公有資本,發揮出非公有資本股東對于國有企業經營的制衡作用。在引入非公資本時,可以基于國有企業內部的實際情況,設置相應的比例。既要保證能夠維持原有的國有資本的利益,又要發揮出非國有資本在整個企業經營中的作用。在混合所有制改革的背景之下,針對不同的行業會采取不同的措施,比如需要維持壟斷的行業,其國有資本需要絕對控股,而一些可以適當放寬限制的行業,可以通過政策的方式來吸引更多的非公有資本的參與,對公司現有的治理結構進行優化,解決國有企業存在的各項難題,保證非公有資本股東在相關決策時的權利,充分利用非公有制資本股東的一些資源,為國有企業更好發展奠定基礎。
3.融入金融機構債權人參與公司治理模式
就目前而言,銀行機構參與公司法人治理的模式主要包含英美模式以及德日模式兩種。英美模式是金融機構直接持有公司的相關股權,對公司進行治理和影響;德日模式則是將銀行和企業掛鉤,通過銀行影響企業經營。其實,對于向銀行等金融機構而言,他們有較強的風險監控的能力,這是國有企業在經營時的弱勢,如果能夠將金融機構等債權人納入公司治理中,讓其持有公司的相應的股份,那么就可以幫助國有企業科學運行,也能夠減少銀行的壞賬、呆賬,減輕國企的償債壓力,為國企在改革時提供較大的幫助。
無論是哪一個企業,經理人才的能力都會影響整個企業的經營效益以及運行的質量。通常經理人員的薪酬和人才市場需求以及企業的經營業績是掛鉤的,職業經理人需要和同行業的專業人士競爭,也需要做好下屬的榜樣,這樣才能夠獲得可觀的收入。因此在國有企業內部,應該培育職業經理人,提升經理人的專業素養,完善現有的經理聘任制。比如明確擔任國有企業內部經理人選必須是管理崗位出身,具有豐富的管理經驗、市場洞察能力、學習能力以及較高的道德素養等。其次明確職工的重要性,將其納入國有企業治理中。國有企業在運行的過程中,極其容易忽略職工,但實際上職工對提升公司治理水平,具有較大的作用。根據現行的公司法也可以看出,公司員工可以通過某些方式對公司的決策等進行參與,具體可以通過經營、監督、持股的方式,使員工在參與公司治理的過程中,成為了公司的一分子,可以充分地激發員工內在的動力,強化基層員工對于公司的監督作用[5]。最后,需要對國有企業內部的經營報酬激勵機制進行完善,既要保證企業高層經營人的權利,又要提升經營者工作的積極性。可以將經營者的報酬以底薪+績效的方式去設定,績效的多少主要根據經營者日常經營方法以及公司管理成效為依據。比如,在某個階段內通過經營管理人員的運作,企業獲得了較高的利潤,那么在這個階段內,經營管理人員就會擁有較高的物質或者是精神上的獎勵;反之,如果在某個時間段內未完成所設定的相應計劃,那么應該根據要求對經理或者是相應的管理者扣除薪酬或股份。
基于混合所有制改革背景,對國有企業公司治理模式進行優化,目的就是為了合理配置國有企業內部資源,促進國有企業高效的運行。在國有企業中,將民營資本進行融入,就會涉及不同的監管體制。為了防止不同監管體制下造成的混亂現象,政府應在保證有效的控制前提之下,建立規范的運作模式,故必須要對國有企業內部的監管機制進行完善[6]:1.設立獨立的國企監管部門,明確監管部門日常監管內容;2.制訂監督管理考核,提升監管人員積極性;3.引進高素質監管人員,保證監管管理質量。
總之,就國有企業而言,其在混合所有制改革環節依舊存在諸多的不足和問題,在未來有很長的路要走。但是必須明確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相關內容,結合國有企業的特性,不斷地進行創新,抓住改革的契機,對企業內部治理結構進行不斷的優化,從而實現新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