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盛家駿(浙江水利水電學院)
校園文化是各大高校最具核心的價值體現,更是各大高校對學生開展文化實踐教育的重要媒介,也是推動高校教育事業長期發展的源動力。在新時代背景下,如何做好新校區校園文化建設工作,將傳統校園文化與新興校園文化有機融合,讓不同歷史時期和時代的文化價值、文化內涵以及文化引領協調、統一的發展,是高校校園文化工作需要重點思考的問題。下文將針對目前階段新校區校園問題建設工作中存在的問題進行闡述,并分析造成此類現象的難點所在,最終提出幾項符合高校實際情況的改進策略。
新校區在規劃建設中,雖然各高校已經或多或少地考慮到校園文化的建設,努力使學校歷史的沉淀、文化的發展得到體現,但新校區的校園文化建設仍然存在許多問題。
首先,缺少教師的身影。在學校的規劃和建設中,經常會把教學和住宿放在首位,教師的科研樓、教職工宿舍一般作為二期工程待建或被排除在外,即便被列入整體規劃,也是因為新校區在郊外,教師們在上班和生活上較為不便,在新校區任課的教師很少在此長期居住,由于市郊的交通不方便,教師們放學后都要趕校車,很難和同學們有更進一步的交流。這樣的結果就是,每當夜晚或者周末,新校區里的教師們都不會出現,更難以體會到教師們的研究氣氛,而學生和學生的情感、觀念也有明顯的斷層。其次,缺少師兄師姐的身影。一般來說,新校區的學生都是大一、大二的學生,高年級的學生和研究生都住在老校區,這就導致了低年級的學生和高年級的學生之間的聯系被隔絕了,學生們的溝通變得很困難,學生們很難從前輩的口中聽到他們的聲音,感受不到校園的校園文化,他們的歸屬感、職業觀念不穩定,有強烈的失落感。
校園的物質文化是外在表現,是其自身的魅力與個性,而缺乏或喪失了自身的特性,則無法具有強大的吸引力與競爭力。而新校區建設的時間較短,缺乏歷史性的建筑、標志等校園的物質文化,缺乏反映校園文化的精神,也就不夠找到和抓住帶有過去記憶的校園景觀。從新校區到新校區,很難讓人感覺到不同的文化。
新校區的建成,是在社會價值觀多元化、高等教育改革深化的大背景下進行的,但由于種種歷史原因和現實原因,舊校區的改革受到了很大的阻礙,各方都將目光投向了新校區。但是,在體制創新中,教師和學生的參與程度不夠、認識差異、利益觀念、慣性等因素尚未形成系統文化。因此,各種新舊的教育理念和價值觀在這里發生沖突,很容易引起人們對教育體制的迷茫。
新校區大多位于郊外,交通不方便,與世隔絕,屬于半封閉式的校園。學校機構多設在舊校區,以新校區為基地或分校,有無主體化、邊緣化的趨勢。新校區缺少文化、娛樂設施,活動費用也隨之提高,而高年級學生和專業教師的引導,使一、二年級學生在建立社團、組織活動等方面遇到了一些困難,對新校區的校園文化建設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目前,我國高校對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視程度已經得到了越來越多的認可,其理論和實踐都取得了豐富的成果,其中包括北京校園的“空氣養人”、華中科技校園的“泡菜”等。然而,對于新校區校園文化的認識和構建仍有許多問題需要解決。
“校園文化”是指在這個特殊的社會空間里,師生們自由地生活、工作、學習,所形成的共同的校園價值,以及在物質和思想上的具體體現。新校區缺少具有歷史意義的建筑、景觀、標志,因此我們對校園文化的評估,就必須從歷史的角度出發。但在新校區的校園文化建設中,將舊校區作為校園文化的源頭,將新校區的文化傳播給新校區,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在短期內,也有一些成功的事例,例如:北大、清華、南開三所大學在抗日戰爭中,聯合成立了西南聯大,把校址移到了戰亂較少的西南落后地區,并帶來了三所學校的治學精神??谷諔馉幤陂g,浙江校園又被稱為“東方劍橋”。所以,新校區的建設要格外重視新校區的傳統觀念的傳播和遷移,并且要堅決反對新校區里沒有舊樓,就覺得新校區缺乏人文氣息。
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形式和內容是多種多樣的,但是新校區的校園文化建設不能拋棄歷史的積淀,也不能背離其固有的價值觀念。但是,一些校園在新校區的文化建設中,忽略了傳承好的校園文化的精神內涵,片面追求效果,注重形式上的豐富多彩,忽略了新校區的建設.缺少校園文化的積淀,大一新生對校史、校園精神的認識不足,沒有自覺地進行傳統的校史教育,而是從實用的功利主義的觀點來認識和執行校園文化的建設,不顧及學校的特色,追求時髦、急于求成,或追求“文化”的表象,只作表象。
在新校區的校園文化建設中,大都還停留在原來的教學模式上,追求老校區的影子,在體制上要遵循老校區的原則,追求形式上的統一,強調傳統的傳承。看見舊校園的陰影,覺得是文化,看見不符合的,就覺得沒有文化。如何將傳統優秀校園文化與新時代高校建設的目標需求相結合,立足新校區處于創造、發展的階段,挖掘和創造新校區的特色文化,存在著較大的缺陷。
一種觀點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高校思政者的工作,而學校的文化活動就是進行文體活動,將文化建設與思想政治工作等同起來,即把校園文化建設與思想政治工作等同起來,滿足于豐富學生的業余生活,發展娛樂文化。沒有將校園文化作為學校的辦學定位和培養目標來看待,高校的專業教師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的作用受到了嚴重的影響,使其主動性不能充分發揮。另外,注重物質文化的建設,忽視了精神文化的建設。熱心營造校園文化的外部標記,只顧著追求物質文化的簡單建設,卻不愿意把精力放在學校的文化活動上。各種大型的學生活動,如學術節等,都是由公司贊助的,這些活動并不代表學校的教育、研究的精神和價值觀,更多的是企業的商業化運作、市場經濟的理念。
要想將舊校區的校園文化更好地傳承至新校區中,不僅需要在實驗樓、宿舍樓和校園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融合新舊兩校區的文化特色,更要立足于新校區的特點和優勢,在校園文化氛圍方面加大投入力度。新校區校園文化的濃厚與否,在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品德情操、社會責任感和創造能力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作用。為了有效改善新舊校園文化傳承與創新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具體改進措施如下:
校園文化是指以校園為主體、以校園精神為主體的校園文化,通過理想信念、群體行為、生活方式、輿論氛圍、校園環境等因素,在校園內得到廣大師生普遍認同、具有趨同性心理特征和價值取向的校園精神文化、制度(方式)文化和物質文化的總和。但是,新校區受地理條件的制約,文化底蘊較差,新校區學生與專業教師、高年級學生交往較少,因此,傳統的校園文化傳承比較困難、比較薄弱。這就需要我們自覺地加強思想政治教育,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環境,推動校園學生的核心價值觀認同。加強校史、校風教育,弘揚大師治學理念和典故、舉辦具有核心意義的校慶活動,營造包含校園文化核心價值觀,打造具有特殊意義的景點、路名等,讓新生逐漸認識并接受和認同校園文化的核心價值觀。
高校校園文化與普通文化有很大的區別。在不同的學校,盡管使用相同的教學材料,但是培養出的校園學生卻有很大的差別,這并不在于建筑,而是在于教師。新校區建設的校園文化能否成功,取決于學校的師資力量,尤其是專業教師的積極參與。新校區的規劃、建設和管理工作,有利于將優秀的校園文化帶入新校區,有利于新校區新物質文化和制度文化的形成。所以,新校區的校園文化要完善規劃,創造條件,讓專業教師在新校區和老校區都有教學。同時,還采取了導師制、學術文化節、講座等方式,為師生提供更多的交流和學習的機會,豐富學校的文化氛圍。
校園文化的內涵和類型多種多樣,“校風”是指全體師生共同具有的、具有特色的、相對穩定的行為取向。優秀的校風能夠構成一個獨立的小環境,在整個教學進程中起到獨特的作用,它對個人素質的塑造和發展起到了潛移默化的作用,為學校的人才培養目標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而新校區由于地處偏遠,以新生為主,還沒有形成良好的校風。在新校區校園文化建設工作中,必須將校風建設作為校園文化傳承與創新工作的主體地位,明確校風建設的具體內容和目標評價,以學校黨政機關作風建設為出發點,充分發揮教師的優良師德、師風的作用,學生的主體意識和主觀能動性,營造具有濃厚學習、創新氛圍的優良校風。
以物質文化為根本,以制度文化為保障,以精神文化為中心。校園文化的建設,不僅僅是校園的美化,組織一些大型的活動、豐富的業余文化活動,這些都是必要的。但是,如果沒有把校園文化的精髓體現出來,就會走上形式主義和形象工程的誤區。為此,新校區文化建設要以學校的精神為核心,優化校園的物質條件,健全制度保障機制,開展豐富多彩、積極向上的文化活動,以弘揚校園精神為核心。
文化一直以某種傳統為基礎,但同時也不斷地打破舊傳統,建立新的傳統。新校區的文化建設與老校區的文化建設有著很大的差異,新校區的文化建設不能僅僅是照搬老校區的形式,要充分調動全體師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在繼承老校區的優秀文化基礎上,吸收中國優秀的文化傳統,吸收國外的優秀文化成果,創造出符合新校區特點的、符合時代精神的新型文化。
當今社會,各種信息技術的變革已經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多方面的變化,新技術以其自身的優越性被廣泛地應用到了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因此,高校管理者要深入挖掘這一技術的作用,在新校區的校園文化建設中,必須在軟硬件上與時代相適應,以確保其實用性和先進性。另外,在新校區的校園文化建設中,如果能夠以數字技術為主導,那么學校的網絡將會得到進一步的改善,同時,也可以更好地挖掘和利用學校的信息資源,從而為新老校區的學生和學生之間的交流提供了重要的基礎。只有具有高度現代化特色的校園文化,才能讓校園生迅速適應新時期的校園生活,把校園獨特的文化作為傳播媒介,從而掌握新校區的文化建設方向,并努力消除非主流文化及各種外來文化對院校發展所帶來的各項負面影響,堅決做到正確引導社會輿論,為學生群體服務。
綜上所述,“傳承與創新”已經成為新校區校園文化建設的一個重要載體和內容,也是新校區未來校園文化建設的一個重點。而新校區的校園文化建設理念、發揮其導向功能、加強數字化、強化輿論、注重思想教育、引導校園學生樹立正確的核心價值觀等多種方式,促使新校區校園文化的空間與渠道皆能獲得充分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