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瑞(南京理工大學)
商標權質押,指的是為了擔保債權人債務的實現,債務人或者是第三人以其合法擁有的商標權中的財產性權利設定質押擔保,當債務人無法清償到期債務時,債權人可以就設定質押的財產權進行折價、變賣等方式獲得的價款優先受償。即商標權質押屬于他物權、擔保物權。首先,商標權質押屬于在債務人或者是第三人提供的商標權上設定質押,為的是擔保債權人債務的實現,所以說質押物只能由債務人或者是第三人提供,不能由債權人提供,所以說商標權質押屬于他物權。其次,商標權質押的目的是為了擔保主債權的實現,即激勵債務人積極還款,在債務人不能還款時以質押的商標權優先受償,與傳統的質押合同具有相同特性,即從屬性、不可分割性等,所以說商標權質押屬于擔保物權。
據以上分析,可以得知商標權質押具有以下特點:
首先,商標權質押不需要轉移質物,設定商標權質押時應該先簽訂商標權質押合同,在雙方當事人簽訂完書面合同后,需要準備行政機構規定的材料進行質押登記。在有形財產質押中需要移交用于質押的財產,但是商標權屬于無形財產,所以說無法移交,也不需要移交相關權利證書。
其次,商標權質押的風險較大,因為商標本身的價值波動較大,商標的價值與商品本身、商譽、營銷策略、經濟形勢、市場需求等密切相關,且本身中小型企業就具有風險性,中小型企業的運營與質押人的管理能力等密不可分,所以說,通過商標權進行質押較之傳統的質押風險較高,債權人可能會面臨受損風險。
最后,正是因為商標本身的無形性,質押人無法向質權人提交質物,質權人在質押人無法償還債務時,將會面臨如何將質押物變現以折抵債款的問題。而想要將一個商標經營好,需要精心運營,所以可能會面臨無人愿意對無法償還債款的借貸人的商標進行接手的現象,且中小型企業很難把自己的商標經營成知名商標更不用說馳名商標,所以說質權人最終會面臨變現難的問題。
商標權企業與傳統的企業相比,不需要太多的有形資產如廠房、機器、土地等,所以說在對外進行借貸時相對于其他企業沒有有形資產具有優勢,而商標權企業作為科技型企業,有充分的無形財產。所以說科技型企業應該發揮自己的特色,充分利用自己擁有的商標權,利用商標權進行質押擔保。有效利用商標權進行質押擔保,不僅可以為企業提供新的資金來源,還可以避免企業積累的商標權的閑置。
通過商標權質押融資,中小型企業可以得到充足的發展資金,使得中小型企業可以提高所擁有的無形資產的經濟價值。從而激活商標權交易市場,而政府也不需要再通過資助來幫助中小型企業發展,減少對于市場的干預,各個企業自由競爭發展,使得市場更加靈活與繁榮發展。
根據國家知識產權局商標局公布的商標專用權質權登記公告,僅2019年進行登記的商標質押就有1300例,且其中多為中小型企業,諸如食品公司、糧油公司或者科技型中小型公司等中小型企業,由此可見,商標權的價值已逐漸受到重視。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創新,社會經濟中商標權等無形財產所占據的比重也逐漸加大①。為了使市場全面發展,從而促進科技發展,充分發揮商標權的價值,更加全面有效地利用商標權成為主要問題②,實踐中通過商標權進行質押擔保的主要主體為中小型科技企業,造成這一情況的主要原因為:首先,企業發展需要大量資金支持,但是中小型科技企業大多具有規模小、資產少尤其是有形資產少的特點,所以說為了解決資金問題只能選擇以無形財產作為擔保③;其次中小型科技企業雖然缺少有形資產,但是大多具有大量無形財產如商標權等,而有一些商標權因為種種原因無法實現其價值,而通過這些閑置無形財產進行融資擔保可以充分發揮其價值,為企業解決發展的資金問題;最后,因為自身特點科技企業前期需要投入大量成本,因為企業自身發展需要不斷的科研創新,但是科研需要大量的資金與時間,所以為了發展需要不斷的資金融入。
商標權質押現在主要有三種模式,分別為:“銀行+企業專利權或商標專用權質押”模式、“銀行+政府基金擔保+專利權反擔保”模式、“銀行+科技擔保公司+專利權反擔保”模式這三種模式,這三種模式的主要區別就是政府在質押擔保中擔任的角色不同④。第一種模式中,政府只提供一些服務功能與對于質押給予一定比例的貼息支持,所以處于主導地位的是銀行,銀行承擔主要風險;第二種模式中,政府首先為銀行提供貸款擔保,企業向政府提供反擔保,在這種模式中,政府處于主導地位,負責提供擔保、進行資產評估、給予貼息支持,而銀行只負責在政府提供擔保后提供貸款,所以說政府承擔主要風險,銀行風險較小;第三種模式屬于前兩種模式的混合,政府提供貼息支持以外還負責進行審核以及監督企業運行等,銀行積極參與融資,最大的創新就是引入了專門的第三方專業擔保機構用于分擔銀行風險。
如果想要充分發揮科技型企業的優勢,就要充分利用其所擁有的無形財產。所以說以商標權作為擔保是其主要融資手段。 但是隨著商標權質押制度在實踐中的不斷發展,也暴露出許多問題。
在實踐中我國對于知識產權進行價值評估主要有三種模式,即市場價值法、收益法和成本法。第一,市場價值法,即通過對比市場上近期交易的相關或者是類似的知識產權的條件與價格來確定用于質押的知識產權的價格。第二,收益法,即通過對于質押知識產權的剩余壽命期間以及周期性的未來收益,確定折現率或者是資本化率后再確定知識產權價值。第三,成本法,即根據對于研發該知識產權應該付出的成本,如研發成本、交易成本等,減去知識產權的損耗與貶值來確定知識產權價值。
但是以上三種評估方式在商標權質押的實踐中均有缺陷與弊端。首先,對于市場價值法來說,需要通過對比已售出的類似商標權的價格來確定價格,所以較為直接,但是實踐中一些商標沒有類似存在或者是因為議價能力等對已售出商標的售價產生了影響,所以說可能會對評估結果有一定影響。而收益法中最難的就是對于收益的確定,尤其是有一些商標在早期的經營階段,沒有經濟收益,所以說對于一些難以確定收益的商標收益法可能并不適用。最后,對于一些難以確定前期投入的商標來說,成本法也無法適用。
雖然說2019年根據國家商標局的公布,成功獲得商標權質押的有1300例,但是同樣的,光是2019年成功注冊的商標就有235萬件,這樣的比例可以說是極低的概率了,所以說,商標質押仍然有很大空間。能夠得到貸款的商標需要具有一定的價值,至少要具有一定的知名度,而知名度需要時間的積淀、客戶的宣傳、企業的運營,而中小型企業往往需要時間與資金才能夠不斷地維持自身運轉,這又需要通過商標質押獲得貸款,所以說容易陷入悖論。
雖然說是商標質押仍然處于發展階段,為了能夠成功獲得貸款,政府的支持與干涉必不可少,但是之所以鼓勵中小型企業通過商標質押融資,就是為了鼓勵中小型企業自給自足,也是為了減少政府對于知識產權市場的干預,但是為了鼓勵企業進行商標質押,政府又不可避免地擔任擔保人等角色。
應該成立專門的評估機構,并且完善相關規定,加大評估機構責任是迫在眉睫且不可避免的。司法實踐中出現過許多需要對商標價值進行評估而雙方對于評估機構不信任的情況,所以說應該充分發揮政府的服務職能,成立專門的評估機構,因為如果想要進行專門的商標價值評估,需要的知識涉及多個方面,除法學外還涉及經濟學、會計學以及用于質押的商標所在領域涉及的專業知識,所以獨立的個體很難完美完成對于商標價值的評估。因此應該由政府牽頭,成立專門的評估機構,由評估機構的專業人士在實踐中組成評估小組,一起對出質商標進行評估。并且為了防止各地的評估機構對于同一商標因為各種原因得出不同的評估結果,應該統一評估標準,標準中可包含商標的前期投入、企業本身運營情況、客戶反映等內容,統一考慮。
質權人的權利是商標權質押實現的關鍵,而為了保護質權人的權利,就要保證商標權的變現,而商標想要變現就需要一個完善且靈活的商標交易市場。所以說,應該充分發揮政府的服務職能,加大對于知識產權交易市場的監管力度,通過政府的支持與引導不斷完善交易市場的環境。政府可以通過對于商標權交易市場的扶持,完善商標權價值評估、人才市場、技術市場、金融市場等協調發展,這種情況下商標權交易市場逐漸完善,質權人的質權更容易實現⑤。如政府可以加大對于商標權的保護力度,并完善對于商標權的侵權處罰機制,這樣商標權市場才會不斷完善與活躍。如果商標權交易市場得到規范與完善⑥,那么質權人在債務到期無法受償時就可以更加輕易地就質押商標權進行清償,避免了用于質押的商標權無法用于清償的局面。
在商標權質押過程中,質押雙方可能存在信息不對等的情況,第一,對于企業的信用信息不對等,即對于企業的償債能力與以往信用記錄公司經營狀況等不了解;第二,對于用于質押的商標信息的不對等,即商標的經營與營銷策略、產品定位、發展潛力等不對等。對于此,應該加強對于申請貸款的企業的信息管理,提供統一平臺,企業可在平臺上進行登記,做到對于企業、金融機構、政府三方的公正透明,這樣既方便政府對于是否對企業的貸款進行擔保進行篩查與選擇,又提高了金融機構對于企業情況的了解,降低風險,企業也可以有途徑展示自己的信用與償債能力,更好更便捷地得到政府的支持與金融機構的貸款,加強自身的融資能力,更好地實現發展。
注釋
①參見劉楊,王淳佳:《創新驅動的風口——知識產權》,《云南科技管理》,2017年第1期,第12頁。
②參見鄭浩:《探討中小企業融資的困境與應對措施》,《經濟視野》,2014年第7期,第76頁。
③參見朱莎莎:《中小型科技企業融資體系構建及風險防范研究》,《現代商業》,2016年第15期,第87頁。
④參見黃會賢:《企業知識產權經營模式初探》,《企業導報》,2011年第7期,第64頁。
⑤參見邵銘:《促進我國知識產權質押融資法律問題研究》,《學理論》,2011年第14期,第48頁。
⑥參見田洪媛:《科技型中小企業知識產權質押融資問題與策略研究》,《綠色財會》,2012年第1期,第3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