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逯浩鵬(山西省壽陽縣社會保險中心)
隨著城鄉經濟的不斷發展,越來越多的農村人口向城市流動,進城務工人員往返于城鄉之間?;鶖谍嫶蟮牧鲃尤丝谌后w是推動社會經濟發展的主要建設力量。結合我國當前流動人口發展報告中的數據顯示,流動人口數量規模不斷擴大,直至2050年,最高流動人口數量預計可達到3.5億人。流動人口大多數從事于城市基層工作,是促進城市建設的主要勞動力。但是由于多種因素限制,導致流動人口無法在城市當中享受與城市市民同等條件下的社會保險保障制度,存在著一定的不合理現象。
由于我國當前流動人口數量龐大且具有較強流動性,而作為其基礎權益保障行為,社會保險保障仍存在著一定的不合理現象。大多數流動人口無法享受基于平等狀態下的社會保險保障。建立社會制度,其最基本的目的是為了能夠實現更加公平正義的社會,同樣也是社會制度的價值體現。更加公平公正的合理社會制度是處理當前社會利益矛盾的主要調節方式,既是目的,同樣也是有效策略。而針對我國當前流動人口現狀來講,由于大多數情況下流動人口群體為農村勞動力,處于城市底層生存環境。包括農民工、清潔工在內,其為城市發展建設提供服務勞動的同時,卻無法享受居住城市的基礎保險保障。
這主要是由于流動人口所屬戶籍為農村地區,由于戶籍限制導致其無法享受城市戶籍下的基礎保障。這樣的現象不僅會嚴重滯緩城市經濟發展,同樣也會對社會穩定造成一定影響。導致農村流動人口在城市當中工作就業機會相對較少,游離在城市邊緣。由于各方面的不公平問題,導致其出現較為嚴重的經濟困難現象。且這樣的經濟困難,長久之下無法得到有效解決,無法為流動人口提供最基礎的保險保障,導致部分流動人口迫于生計,無奈之下造成財產行為犯罪。不難發現,我國流動人口犯罪率相對較高,面對較大的城鄉差距,更是在不斷攀升。
截止到2021年底,根據我國流動人口動態監測數據顯示,其中僅25%的流動人口參保工傷保險,15%的流動人口參保養老保險,5%的流動人口參保失業保險。這樣的數據顯示,我國流動人口當前社會保險參保率普遍相對較低。龐大的人口基數,參保者卻寥寥無幾。深入研究不難發現其背后所存在的問題。由于長久以來相較于城鎮職工相對較低的社會保險待遇保障,使流動人口參保積極性普遍較低。以養老保險為例,流動人口一般情況下認為自身工作地需要隨時轉換,對養老保險的認知相對較差,從而拒絕繳納保險金。盡管現階段養老保險存在轉移接續政策,職工可在戶籍地或繳納保險時段最長的地方辦理退休,但是由于流動人口自身對于戶籍限制認知存在較大誤差,從而無法積極繳納保險。并且,由于我國社會保險保障制度針對養老保險關系轉移時所提出的明文規定,要求僅能夠轉移個人繳納保險資金,企業統籌部分按比例轉移,則無形當中增加了流動人口繳納保險資金的壓力[1]。
相較于城鎮職工相對較低的社會保障福利待遇,本身就嚴重打擊了流動人口繳納保險的積極性,并且流動人口無法負擔高昂的保險資金,從而導致參保率極低。大多數的流動人口群體,其學歷水平相對較低,以農民群體為主,其思想素質相對較低,同樣缺乏對社會保險保障制度的了解。其所關心的僅僅是眼前工作薪資利益而無法關心到自身未來社會保險需求。他們認為醫療、養老等社會保險的繳納會降低其收入水平,從而導致即使能夠參與養老保險,卻有相對較高的退保率。
作為城市當中的特殊主體,流動人口主體大多數為農民工群體,而這樣的群體結構,由于受到各種條件影響限制,則會表現出明顯的流動性。而這樣的流動性同樣也會對流動人口造成一定影響。部分城市在促進城鄉發展的背景下,對于農民工流動人口所提出的社會保險保障制度,包括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和城鄉居民醫療保險等,一定程度上為其提供了相應的保險保障。但是與此同時,農民工群體同樣也會在所在單位當中參與醫保,從而造成醫療保險重復參保問題,造成管理困難。
根據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和城鄉居民醫療保險規定,流動人口醫療保險費用可回到戶籍地報銷,而與此同時,所在單位也能夠報銷流動人口相關保險費用,因此,出現頻繁重復報銷現象。國家級地方財政根據報銷數據進行補助,造成社會資源嚴重浪費。
與此同時,高昂的保險費用同樣也會對經濟犯罪分子造成誘惑,不法分子利用報銷方式騙取保險費用,僅以較小投資獲取大額利潤,嚴重浪費公共資源,且無法保障社會保險保障制度的公平性。
諸如醫療保險以及工傷保險來講,高昂的保險費用遠遠超出流動人口其實際經濟承擔能力,企業與個人承擔保險費用不合理的分配比率,往往會造成流動人口保險繳納積極性較低。根據實際調查發現,有關醫療保險,流動人口中六成以上的人員前往醫院治療時,則會選擇較為便宜的小型診所,而不是選擇到大醫院進行治療。其根本原因則是由于企業與個人的保險費用承擔比例為1:9,嚴重影響到流動人員醫療保險保障效果。
根據我國現階段針對流動人口所構建的社會保險保障制度進行研究分析發現,其主要分為三種不同模式。首先是城市保險保障模式,其本質是流動人口能夠享受基于城鎮職工待遇下的同等條件保障福利。其次是農村保險保障制度模式,也就是新農保以及新農合兩種模式下,對于農村流動人口群體所實施的保險保障福利。最后為綜合保障模式,這種保險保障制度,其主要是針對農村流動人口所制定的接近城鎮職工群體的社會保險福利待遇。但是對于龐大的流動人口基數來講,在實施社會保障制度時,卻無法有效銜接多種不同模式,導致呈現出多渠道、多元化管理狀態[2]。呈現出碎片化問題,使流動人口無法得到統籌管理。嚴重影響到流動人口福利待遇的公平性,浪費財產權益,同時造成一定的社會負面影響。
當前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正處于改革發展的關鍵時期,在經濟大力發展的背景下,我國流動人口社會保險保障制度仍存在著一定問題亟待完善。面對復雜的人口構成以及社會發展的穩定局面,對流動人口社會保險保障制度的完善存在著一定的困難。無法一次性完善到位,需要基于流動人口當前所處的環境狀態進行統籌考慮,避免急于求成。需要逐步分解,以公平公正為原則,確保能夠將流動人口的基礎社會保險保障權益作為制度完善出發點,從而建立更加明確的保障性權益目標。設身處地地為流動人口謀求基礎合法權益,從而按照計劃有序落實各項制度完善工作,確保最終能夠最大化當前社會流動人口保險保障權益。
根據流動人口制定基礎社會保險保障制度的過程當中,需要充分了解基于流動人口在當前社會發展環境下的特征表現,結合實踐建立能夠滿足其基本生活保障與要求的保險保障制度。包括流動人口在城市當中的工作、生活、醫療、養老等分別設定工傷保險、失業保障、醫療保險以及養老保險等相應制度。
同時,考慮到部分流動人口失業后無法及時再就業,需要設定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其目的是為了能夠確保處于社會環境下的人口,都滿足基本生活需求。而針對流動人口建立相應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則能夠緩解基于城市環境中對流動人口所帶來的生活壓力,解決其日常生活當中的基礎困難。
根據我國當前流動人口數量的調查數據顯示,其中處于貧困狀態的流動人口數量居高不下。在城市當中,這樣的流動人口工作就業等仍舊面臨著一定的局限性,無法及時獲取工作,難以為基本生活提供保障。而借助于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能夠解決當前處于城市貧困底線以及收入水平相對較低的流動人口生活問題。作為救助福利的一種,基于政府引導下發的有關政策,能夠有效避免基于經濟困難下而頻繁發生的經濟性犯罪。降低流動人口犯罪率,從而對社會穩定起到一定的維護作用。
同樣也能夠促使流動人口更加信賴政府部門,提高信任度,對城市社會發展具有重要影響意義[3]。這樣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促進流動人口與城市經濟雙贏的有效策略,極具公平性的政策原則能夠給予流動人口基本權益的基本尊重。
針對當前城市經濟發展過程當中的流動人口現狀進行研究分析,其長久以來處于匱乏的社會保險保障制度之下,主要是由于戶籍制度限制,考慮到城市土地資源的有限性,以往進入到城市當中的流動人口,難以在短時間內落戶城市受到社會保險保障制度權益保護。而面對這一問題,為了能夠促使流動人口在更加公平合理的制度保障下穩定在城市當中,其首要任務是對當前城市對于流動人口的戶籍制度實施改革。處于城鄉經濟發展過程當中的流動人口,其長久處于城市當中,為城市經濟發展貢獻重大力量。因此,在當前構建更加完善的社會保險保障制度的局面下,需要將流動人口戶籍落戶到城市當中。將其歸納為城市人口基數,從而使其與城市居民享受同等條件下的社會保險保障福利。
在城市當前的社會保險保障體系當中,容納流動人口不僅能夠確保其享受基本權利保障,同樣也能夠促使流動人口更加積極地為城市發展建設貢獻力量。結合一般條件下的城市流動人口來講,其存在著一定的特殊性,由于具有較強流動性,需要實施統籌管理的戶籍制度。將在城市中具有職業多年穩定特征的流動人口給予城市戶口,確保每一位中國公民身份平等,為其提供均等就業機會。確保其遷徙自由,滿足流動人口在城市發展過程當中的工作就業、醫療保險、養老需求等基本生活條件。這樣不僅能夠促使其努力工作,提高城市經濟水平,同樣也能夠刺激其在城市當中消費,拉動城市GDP增長。并且,由于以往城市當中的流動人口大多數情況下為農村勞動力,因此,在城市戶口當中容納農村流動人口同樣也能夠降低農民現有數量。達到城鄉一體化發展建設,從而確保“三農”問題得到有效解決,進一步實現社會整體的全面發展。
以往流動人口在城市中參與社會保險時,經常性出現重復參保報銷問題?;谶@樣的現象,需要政府加強社會保險保障制度管理,促使城鄉之間政府及時溝通,確保有關流動人口參保信息共享,避免由于信息匱乏而造成漏洞。為了能夠更好地集中管理基于流動人口下的社會保險保障問題,需要有關政府部門能夠獨立設定關于流動人口的社會保障管理部門[4]。實施統籌管理,建立一卡通管理模式,在全國范圍內聯網管理所有流動人口社會保險。僅需流動人員持社??茨軌蛟谌珖鞯貐⒓由鐣kU,并在社??ó斨杏兴涗?。
實施身份實名認證制,與社??ㄏ嚓P聯,從而避免流動人口重復參保與領取待遇問題的發生。解決這一問題,能夠有效節約社會公共資源,符合我國當前所建立的公平公正保險制度原則。確保每一人口都能夠均等享受社保權利,避免由于制度漏洞導致不公平現象。
在政府實施宏觀調節作用的同時,需要注重到流動人口在城市環境當中的社會保險保障基礎條件狀況。由于以往大多數的城市流動人口多為周邊農村地區的農民勞動力,在制定有關社會保險保障政策時,需要根據城鎮職工基礎收入條件,合理分析其保險費用承擔能力,降低保險準入門檻。降低繳費起點,按照既定比例,要求流動人口所在企業積極主動與個人共同承擔有關社會保險費用。照顧流動人口心理壓力,降低流動人口社會負擔,從而促使流動人口與城市居民處于同等社會保險水平狀態,快速融入城市生活。其中以養老保險制度為例,在為流動人口設定養老保險時,可以在城鎮居民養老保險制度的基礎上實施優化改良。要求企業主動與個人共同承擔保險費用。統籌管理醫療保險制度的建立,大病保險必要時則可以由政府、企業以及個人共同承擔,避免由于流動人口患病的醫療費用過高而造成返貧現象。
在城鄉一體化的發展進程當中,需要對我國現階段基于流動人口的社會保險保障體系進行統籌優化管理,實現基于制度與整體格局的同步化發展成效。
建立完善的城鄉一體化社會保障體系,能夠全范圍覆蓋我國當前流動人口群體,從而體現出基于社會全體公民成員的公平性原則[5]?;谖覈斍鞍l展趨勢,我國已全面進入到建設小康社會,促進社會和諧發展的歷史階段。社會保障制度的統籌構建,需要了解各階層與各方面的實際利益,促使社會成員群體能夠各司其職,各得其所,共享改革發展成果,實現社會公平是當前社會發展過程當中的重點課題。
以公平正義為原則,要求在制度規范方面有所調節。借助于流動人口社會保險保障制度,實現收入再分配,彌補以往初次分配過程當中所存在的缺陷。提高流動人口群體收入,對于社會矛盾具有重要緩和作用。另外,我國當前城鄉一體化發展建設過程當中存在著明顯的收入不均衡、不合理等現象,需要城市政府加強統籌建設。以城市標準為基礎,提升農村流動人口社會福利保障水平,加快構建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配套社會保險保障制度。
作為我國基數龐大的特殊群體,流動人口對于社會發展貢獻不可忽視,在全面促進城鄉一體化發展的背景下,穩定社會發展秩序則需要為流動人口建立更加科學合理的社會保險保障制度,從而滿足其基礎生活權益需求,促使其老有所養,醫有所保,解決其生活困難,才能夠達到真正公平正義的社會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