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旺旺(北京興華會計師事務所(特殊普通合伙)河北分所)
稅收籌劃指的是企業在稅法準許的范疇內,利用多種納稅方案合理進行選擇和規劃,通過稅法或有關政策提供的選擇、優惠等選擇最合理的節稅方法,從而減輕自身的稅負壓力。稅收籌劃與偷稅漏稅有著本質上的不同,是基于合理、合法、合情之下展開的合法節稅手段。稅收優惠政策是國家予以引導、鼓勵從而幫助重點扶持企業得以成長和發展的一種行為,不僅合理合法,而且也是保證市場經濟健康發展的一種方式。在市場經濟背景下,企業屬于自主經營的法人實體,需要通過市場競爭來獲取市場份額,企業經營的核心目標便是利益最大化或稅后利益最大化,為達到這一目標,通常有兩個方向可供選擇,其一為提高銷售收入,其二為控制成本,稅收籌劃便屬于第二種,可以在稅法允許的條件下利用稅收籌劃延緩、減輕稅負壓力,從而提高稅后利潤。
企業稅收籌劃工作的含義是在經營與管理活動中,利用稅收管理的方式,在滿足稅法要求的條件下來控制稅收成本,從而提高經濟效益。但需要注意,稅收籌劃必須要以企業的實際經營現狀、性質、特征等作為基礎,只有這樣才能保證稅收籌劃與企業的現狀與需求貼合,并滿足稅法和稅收優惠政策的準入標準,堅決杜絕以違法違規手段而降低稅收的行為。企業可以通過稅收籌劃來規劃各項稅務工作,控制經營成本和稅負壓力,在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時也能具有一定的競爭優勢,在所屬行業領域快速成長,并在市場中立足。
為了做好稅收籌劃工作,企業財務管理人員應當充分解讀稅收相關的政策、法律等,將這些政策與法律知識融入日常的財務管理中,靈活調整原有的財務管理模式,提高財務管理的科學性,在控制稅收成本的同時有更多成本用于投資經營,助推企業的快速成長以及長遠發展。稅收籌劃本身和企業財務管理、會計核算具有密不可分的聯系,甚至稅收籌劃會在側面左右企業財務管理與會計工作的開展,不科學、不合法的稅收籌劃會讓企業面臨更嚴重的財務風險問題,不利于財務管理和會計工作的規范開展,也會成為企業長遠可持續發展的一大阻礙。
在企業籌資決策過程中,籌資方式的選擇一度決定了企業的預期效益,同時也會對稅負成本帶來影響。所以企業在選擇籌資方式時需要將稅收籌劃考慮進去,針對各項籌資方案的稅負水平分析找出最具經濟性、最符合預期的籌資方式。籌資決策中的稅收籌劃通常需要考慮資金結構與籌資方式兩個基本問題。資金結構指的是企業在籌集到的資金中,各種類型資金的占比,資金結構的選擇是籌資決策中需要重點考慮的問題,這也直接決定了企業將會面臨的風險以及稅負成本等,側面決定了整個項目的經濟效益,特別是資金結構中的負債比率,對于企業經營效益的影響十分顯著。
在財務管理實踐中,因負債而形成的利息通常可以計入財務費用中,對企業的所得稅進行抵扣,這也是控制企業稅負成本的一種措施,在企業尚未繳納所得稅前,若企業投資收益高于企業負債成本,企業債務率越高,那么稅收籌劃工作所取得的結果就越理想,但這并不是絕對情況,需要將負債比率控制在合理的范圍內才可以,在企業負債率不斷提高的情況下,企業財務風險也隨之增加,融資時需要投入的成本也會大大提高。企業財務管理中,若負債成本高于企業息稅前的投資收益,那么利用負債的方式則無法實現稅負成本的控制效果。企業資金結構通常是由企業資金籌集方式所決定,一般情況下,企業都會利用多種資金籌集方式組合來調整企業現有的資金結構[1]。
目前現代企業可選擇的資金籌措方式多種多樣,但從整體上來看大多屬于負債資金或權益資金的范疇,在企業經營過程中需要資金時,便通過籌措負債資金或權益資金的方式滿足資金需求。從結果來看,這兩種資金籌措方式都能夠滿足企業的資金需求,但若從稅負成本的方向分析,二者之間卻存在明顯區別。其中負債資金通俗來講便是借來的資金,負債利息便是資金籌措的成本,可以對負債資金提前列支,企業需要承擔的稅額越高則負債成本的抵稅效果越顯著,實際的稅金支出也相對更低。而對于權益資金來說,資金成本通常為股息,按照稅法中的有關規定,股息需要在稅后支付,所以股權資金的資金成本相對較高。對于企業的經營來說,資金籌措方式的選擇不但要考慮到資金成本,同時還要根據自身的經營現狀來權衡。
在利益分配環節,稅收籌劃通常可以劃分為股份分配以及再投資分配兩種:其一,股份分配。企業將自身的股權以資金分配或股票分配的方式劃分,按照我國稅法中的有關標準,企業股東所獲得的資金需要納稅,股票則不需要納稅,所以企業在股份分配過程中需要結合自身的發展現狀以及前景,合理權衡發放資金股利或股票股利。其二,再投資。若企業符合再投資相關的優惠政策,那么可以利用稅后的資金進行項目投資,如此便能夠達到合理避稅的效果,再投資的政策優惠高于借入資金的利息抵稅所得[2]。
1.組建形式的選擇
投資者在設立企業的過程中可以選擇多種方式,企業組建形式的不同決定了是否享受稅收政策以及享受哪種稅收政策。比如,有限責任公司和合伙經營模式中,前者通常需要雙重納稅,也就是企業所得稅以及個人所得稅都需要繳納。而合伙經營模式下,業主僅需繳納個人所得稅即可。所以在組建形式的選擇上,當事人必須要根據自身的需求來謹慎規劃。
2.設置分支機構的選擇
隨著企業的不斷發展,業務經營規模也在不斷拓展,在這一情況下,企業需要在下設分公司或子公司之間進行選擇,需要權衡好分公司或子公司的利弊哪一個對企業發展更加有利等。分公司和子公司在稅收方面存在很大的差異,分公司類似于辦事處,優勢在于并非獨立的法人,產生的虧損以及損失都能夠沖抵企業的賬目利潤,而且分公司允許不繳納資本注冊費和印花稅等成本。但下設分公司也有一些缺點,正是因為并非獨立法人,所以也無法享受到獨立法人有關的政策優惠,包括減免稅以及退稅。子公司可享受稅收優惠而且為獨立法人,但獨立法人需要獨立承擔民事責任以及子公司的虧損問題。因此在分支機構的選擇上,總公司必須做好權衡,從稅收籌劃的方向分析,起初設立分支機構時優先考慮分公司,其原因在于分支機構在設立之初可能會面臨較大的虧損,當分公司發展較為成熟之后可以轉變為子公司,如此一來又能獲得稅收優惠,但若是一經營業就能保證良好的經營狀態,則需要重新考慮[3]。
3.投資地區選擇
不管是國內地區還是國外地區,企業在投資之前都要全方位衡量各地區的稅收制度差異以及區域性稅收優惠政策。根據稅法中的有關規定,少數民族或偏遠山區、貧困地區新建企業,通過主管稅務機關審批之后可以享受減征免征所得稅三年的優惠。而一些沿海開放城市或國務院批準的高新技術開發區的高新技術企業,企業所得稅通常為15%,根據地區不同有所差異。目前我國針對經濟發展形勢推出了不同的稅收優惠政策,一些眼光獨到的企業家往往能及時抓住稅收政策的契機實現精準投資。企業在國內投資時,需盡可能選擇有稅收優惠政策的地區,并且深入解讀優惠政策的內涵,從而實現合理避稅,少繳稅的同時也能滿足政策導向以及稅法要求、國家發展戰略等。
4.投資行業的選擇
稅收是維系市場經濟穩定運行的重要杠桿,也是國家政策的一種表現,為有效配合國家經濟政策的順利落地,滿足國民經濟發展需求,在稅收方面,國家通常都會提供一定的稅收優惠。例如,為鼓勵企業向高新技術產業的投資,國務院批準的高新技術開發區的高新技術企業以15%比例作為所得稅征收標準,以此來支持高新技術產業的快速發展。而在第三產業方面又有相關規定,投資第三產業可以根據有關政策,在一定期限內減免所得稅等。近些年我國為推進住房制度改革在全國范圍啟動出臺了房地產有關的稅收優惠政策。針對一些限制發展的行業通常提高稅率,投資不同行業稅收優惠的差異為投資者帶來更多的投資選擇空間,但對于投資者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在投資決策時深入了解相關的投資優惠政策,全面分析稅收方案的經濟性與適用性,才能達到減輕稅負的效果。
企業的經濟活動難免會存在各種財務風險,也可以說財務風險始終伴隨著企業經營生產活動的全過程,嚴格來說無法實現徹底性的根除。但面對財務風險,可以利用科學可行的管理方法進行規避、控制等,盡可能避免風險的發生,并將風險帶來的影響控制到可接受的范圍內,確保企業的經營活動可以順利開展。對于企業而言,風險防控尤為重要,財務風險一旦發生會帶來不同程度的經濟損失,所以財務管理人員在稅收籌劃工作中需要合理調整籌劃方案,結合可能存在的風險提出多項籌劃方案,再經過風險預測與判斷,把控風險點的同時在整體上控制風險的發生概率。在稅收籌劃工作開展中,財務人員需要在足夠了解企業經營現狀的條件下對企業所屬領域以及企業發展的前景進行預測,根據稅收政策來改善稅收籌劃工作,將企業的稅收壓力控制在預期范圍內,避免對企業后續的經營發展帶來影響[4]。
對于企業來說,銷售結算方式多種多樣,不同的結算方式最終確認的時間節點有所差別,納稅的月份也因此存在區別。從稅法的角度來看,直接收款銷售所收到的貸款以及索款憑證,以將提貨單提交到買方的當天為收入確認時間點。利用托收承付、委托銀行等方法銷售,則按貨物發出并辦好脫手手續的時間作為收入確認時間點。利用賒銷或分期收款的方法,將合同約定的收款時間作為收入確認時間點。采用訂貨銷售或分期預售方法時,按照交付貨物的時間作為收入確認時間點。不同的銷售方式在收入確認時間上有所不同,可以從這一特點著手進行稅收籌劃,科學歸屬所得年度,從而實現延緩納稅的目的。
在費用列支方面,稅收籌劃應當在稅法的準許范圍內盡量列支當期費用,并且預估可能產生的損失,降低所得稅壓力或遞延納稅時間,實現減輕稅負的效果。一般可以采用以下方法:將已經產生的費用及時核銷入賬,包括已經產生的壞賬或存貨盤虧等,都需要列作費用;合理預估發生的費用以及損失,利用預提的方法入賬;盡量減少成本費用的攤銷期。
按照有關規定要求,長期投資在核算方法上通常分為權益法和成本法。這兩種核算方法如何選擇,企業需要根據投資企業在眾多被投資企業中的占比情況和前后實際控制權情況來權衡。從理論的角度來看,投資比重若不足25%,那么可以優先選擇成本法。介于25%至50%之間,并且可以對被投資企業的經營決策帶來決定性影響時可以采用權益法。低于25%或高于50%,可以對被投資企業產生重大影響時,視具體情況也可以選擇權益法。兩者對比之下選擇空間并不小,通常若被投資企業為先盈利后虧損,可以選擇成本法,先虧損后盈利則可以選擇權益法。若被投資企業的經營狀況出現了虧損,針對投資企業而言,若選擇成本核算法則不能沖減自身的利潤,選擇權益法進行核算會因為投資企業的虧損而降低本企業利潤,進而遞延所得稅。兩種方式在納稅額方面沒有太大的區別,不過納稅時間的差異能夠為企業爭取更多的貨幣籌措時間,權益法可以產生遞延利潤,這也相當于獲取了一定的無息貸款[5]。
折舊本身有著一定的抵稅效果,但企業計提折舊過程中同樣會面臨方法選擇的問題。固定資產折舊一般有直線或加速兩種折舊方式,在固定資產試用期間兩種方法計算的折舊額基本相同,但各年的折舊額卻有所區別,因此會對企業年度凈利的計算帶來影響,因此影響到了納稅籌劃。從財務利益的角度出發,企業需要根據不同情況選擇對應的計價方法,從而完成稅收籌劃。其一,在比例稅率之下,若不同年度的所得稅率不變或略微下降,可以選擇加速折舊,將前期的利潤推送到后期,從而遞延納稅時間。其二,在比例稅率下,如果不同年度的稅率有上升的趨勢,則可以選擇直線法,這時加速折舊的遞延納稅利益和稅率水平為正比關系,在后續所得稅率不斷提高的情況下,納稅年度的稅負增加值很可能高于遞延納稅利益。而直線折舊法相較于加速折舊法更具優勢。其三,在超額累計稅率下,直線法在多種情況下相較加速折舊法更具優勢,直線折舊法所計算的年折舊費與其基本相同,若其他條件基本一致,所計算的年利潤更加均衡,能夠規避利潤大幅度波動從而適用高稅率的問題,避免企業多繳稅款[6]。
期末存貨計價的選擇會對當期利潤帶來一定影響,存貨計價方法不同,得出的期末存貨成本也會存在差異,影響到企業所得稅的稅額。根據新會計準則中的規定,存貨發出的計價方法有先進先出法、后進先出法、加權平均法、毛利率法等,哪種計價方法更為有利需要全方位考量。科學的稅收籌劃能夠為企業降低稅負壓力,例如,物價水平不斷提高的情況下,發出存貨可以選擇后進先出法計價,該方法滿足穩健性原則,能夠多計本期發出的存貨成本,少計期末庫存存貨成本,減少當期應繳所得稅。如果物價水平為降低的趨勢,則可以選擇先進先出法計價,這種方法計算出的期末存貨相比于其他方法更少,適當提升當期成本,從而降低當期應稅所得額。如果企業存在流動資金短缺等情況,遞延納稅相當于獲得了一筆無息貸款,能夠讓企業在更多的時間有更充足的資金可以運作,從而生成經濟效益,這對于很多企業的成長和發展來說都具有重要作用。若企業在一個會計年度中需要調整計價方法,則需要結合新會計準則的要求,變更的內容必須要在會計報表中進行附注,才能達到合法避稅的目的。
在企業財務管理和會計核算中,稅收籌劃占據著關鍵地位,稅收籌劃是控制企業稅收從而提高經濟效益的一種方法,在合理合法的原則下減輕企業的稅負壓力,為企業的高質量發展提供更有利的環境支持。對此,企業在稅收籌劃中應當始終遵守法律要求,根據稅收籌劃的原則、要點以及自身發展情況科學編制稅收籌劃方案,助推企業長遠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