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偉 楊繼星
(淮北師范大學體育學院 安徽 淮北 235000)
根據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 《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體育工作的意見》,其中明確指出“學校體育是實現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提升學生綜合素質的基礎性工程,是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建設教育強國和體育強國的重要工作、對于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養學生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精神和奮發向上、頑強拼搏的意志品質,實現以體育人、以心育人具有獨特功能。”作為國家培育優秀人才的最后一站,高校必須認真貫徹國家的目標要求,在學生的技能水平、道德水平、身體素質、心理素質、價值觀等方面嚴格把關,要求把對學生和國家負責作為自己首要任務。為此,學校需要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不僅要滿足學生對知識的需求,還要關心其在綜合素質方面的成長,通過學校體育社團的形式,將體育文化與學生綜合素質提高糅合在一起,在體育社團的發展方向、發展策略以及標準制定上不斷轉變觀念,發掘校園體育文化建設。
1943年,美國社會心理學家馬斯洛在其著作 《人類動機的理論》一書中,首次提出了著名的需求層次理論。他指出人的行為是由動機引起,動機起源于人的需求,而人的需求則是以層次的形式出現的,據此,他將需求分為5個層次,依次為生理(Physiology)需要、安全(Security)需要、社交(Sociality)需要、尊重(Self-respect)需要和自我實現(Self-realization)需要。5個層次的需求構成了一個“‘有相對優勢關系的等級體系’,只要低一級的需要得不到起碼的滿足,它就是激發人的行為的動機,而一旦得到滿足,它就直接讓位于高一級的需要。需要的層次越高,其在個體發展中出現的越晚,與生存的聯系越間接,越屬于精神世界的范疇。并且他還指出當低級需求得到滿足以后,它所帶來的激勵效果將會有所降低。”但是,這種以低級需求得到滿足,高級需求才會發展的關系還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為在現實情況下,我們的需求發展很難實現單方面的提高。例如,當你在實現溫飽的過程中,精神層面也會得到相應的滋潤。可盡管如此,該理論還是得到各個領域的學界和業界認可,能夠為本文提供理論支撐。
高等教育是學生在脫離受、管、教等被動式學習后的第一步,學生的成長不僅僅局限于教育課堂,而是以日常生活為媒介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個體。因此,這一時期的學生具有較高的自主性,加上空閑時間的增多使得學生對體育運動產生很高的需求感,這足以引起我們的重視,學生到底存在哪些需求?又如何得到解決?下文將會從5大方面分別展開論述,重點分析目前高校體育社團所存在的挑戰與機遇。
在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中,生理需求屬于最原始、也是最低一級的需求,它包括人們對食物、空氣、睡眠和性關系等與人類生存發展息息相關的需求,只有生理上得到有效保障,才有能力去追求更高層次的需求。
教育部在2016年發布的高校體育工作專項調查中的數據顯示:在參與調查的523所高校當中(普通本科院校有280所,高職院校243所),僅僅只有147所普通本科院校能為大一、大二本科生開設不少于144學時的體育必修課,而高職院校中能為大一、大二的專科生開展不少于108學時體育必修課的也只有127所,并且在這些學校中,體育場館、設施、器材能夠達到國家標準的占有70.17%;能在節假日期間為社會大眾和學校師生開放的占48.57%。這些數據清楚反映了當前高校體育教育現狀,課堂之上學生沒有得到充足的體育鍛煉,導致學生掌握的運動技能達不到應有的標準,進而影響后續參與體育鍛煉的興趣;而在課堂之外,學生參與體育鍛煉又會受到場地、設施、器材的影響,盡管學生一開始對一項運動有著濃厚的興趣,但基礎條件的缺失又會造成學生“報國無門”的尷尬情景,最后結果只能是體育鍛煉與學生漸行漸遠。
在2007年,美國運動醫學學院和美國心臟協會更新了關于體力活動和公共健康的國家指南,其中建議所有18-65歲的健康成年人每周進行5次大于30min的中等強度有氧運動,或者每周3次至少20min劇烈強度的有氧運動。具體來看,適量的體育運動不僅可以加強學生的體質健康,還可以緩解來自學習及生活中的壓力。在校大學生通過自主選擇某項體育運動,如,太極、慢跑、羽毛球等,從而可以達到強身健體、磨煉意志、發展身心健康的目的。然而,有時學生需求會與現實的鍛煉狀況形成鮮明對比,由于高校文化課單節課時較長,學生常常處于一種久坐的行為狀態,這就給學生的身體健康帶來一些隱性的危害;另一方面學生的運動參與又會受到來自客觀因素的限制,使得學生的生理愿景得不到充分實現,并由于該需求的無法滿足,學生很難對下一層級的需求產生動力,長期以往便會影響學生的生存發展。
需求層次理論將安全設定為第二層次的需求,其中包括生理與心理上的需求,生理上抵御外界的傷害與病毒入侵,心理上不會產生焦慮與恐懼等負面情緒。
學生在參加體育運動時,不可避免地會與他人產生肢體接觸,通過身體的對抗交流,一方面會使學生感到心情愉悅、思維放松;另一方面則能夠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體質健康。但是,當身體對抗超過機體能夠承受的范圍時,就會造成運動損傷的發生。在美國的杜克大學,學校社團在安全方面可以說是做到了面面俱到,其中一部分體現在社團的組織管理上,整個社團是由體育執行會、體育社團理事會、體育社團干部隊伍等3級機構組成,每個機構、每位管理人員都有明確的職責要求,以提高整個社團的管理效率;還有一部分則是體現在風險預防上。首先,在每個社團中都必須配備有專業的安全員,負責社團活動與技能練習過程中的安全與急救,并且這些人員還須具備成人CPR/AED/First Aid執照;其次,在藥物儲備上,每個社團每次訓練與比賽都必須攜帶醫療箱,社團內部需要及時補給邦迪、膠帶、夾板和冰袋,檢查冷卻噴霧存量;最后,每個學期社團還會舉辦關于體育運動損傷的急救輔導班,社團需要事先備份有關于比賽與訓練的緊急行動計劃的影音文件,方便學生掌握基本的醫療急救知識。相對于在損傷發生后對學生進行醫治,社團更為側重于對傷病的預防,不僅在物質上提供幫助,而且還會對學生進行知識傳授,使學生了解各項運動的損傷機理,從而減少運動損傷的發生。而從學生需求的角度來看,學校社團的及時關注能夠給參與運動的社團成員一個良好的鍛煉環境,學生不僅可以從急救課上學習到保護自身的措施,還能夠在損傷發生后得到及時的救治,從而使學生參與體育鍛煉時少了一些后顧之憂,能夠全身心地享受體育運動帶來的愉悅。
對于學生來說,無論是安全舒適的鍛煉場所,還是科學的安全知識教育都是非常重要的,運動過程中如果缺乏基本的安全常識與風險評估意識,是會導致運動存在較高的風險,并且這種風險會進一步限制學生的運動積極性,使學生產生對運動本身的恐懼感。因此,在當今的學校教育中,其任務不僅僅是幫助學生掌握運動技能和了解體育鍛煉的意義,還要切實考慮到學生的安全與保護,并將其融入到社團的建設當中,形成一種科學的、安全的、有指導的運動情景。
在需求層次理論的描述中,社交需求處于第三階層,它包括了人的歸屬與愛,其中“歸屬的需求”是指個體在融入集體的過程中,渴望與他人建立深厚的感情,通過獲得集體的認可,以尋求心理上的安全感與落實感;而“愛的需求”是指個人能夠獲得他人的愛以及給予別人愛,其中包括信任、幫助和關心。社交需求的獲得使個體抵御天敵、獲取食物、尋求伴侶的能力提高,相反它的缺失則會造成個人對所從事的工作缺乏激情,責任感喪失、社交圈狹窄、朋友不多、業余生活單調、缺乏興趣等其他負面影響。
大學體育社團本質上是一個具有自愿性、組織性、共同性和非營利性的非正式組織,學生通過參與社團體育活動,滿足自身對健身、娛樂和社會交往的需求,是學生自我提高與興趣發展的橋梁。由于大學人數眾多,學生常常會被分為不同專業接受教學,致使不同專業學生之間很難有接觸的機會,但另一方面同班級的交往又難以滿足學生的社交需求。因此,學生只能投身于社團組織活動,其中體育社團因其娛樂性與健身性的特點無疑成為學生的第一關注對象,擁有相同價值觀和興趣愛好的學生被聚集在一起,通過共同參與體育活動不僅使人心情愉悅,還能夠增加與同伴之間的語言和身體交流。并且在這種以活動為載體,構建以課外活動、社團活動以及社會實踐活動為核心的多元化社交平臺,能夠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語言交往的主動性,讓學生在交流的過程中提升語言使用的技巧,而在活動的組織過程中,社團常常以分工協作的形式安排學生任務,這樣就促使了成員之間快速起建立一種相互關心、體諒的情感,久而久之會導致他們之間增加一種特殊的聯系,聯系的加深會對每一位成員產生共鳴,逐漸構建起對社團的歸屬感。
不僅如此,近年來許多社交娛樂軟件的橫空出世,為社團活動的組織形式提供了拓展方向,從而使學生之間的交往方式出現了多樣化的趨勢,為此,社團必須以一種包容的態度接受這些新興產物的導入,為學生的社團生活增添娛樂性。
在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中,尊重需求被描述為第四層次的需求,它包括人的自尊與獲得他人的尊重兩個方面,其中自尊是指一個人能夠在不同環境中獨立地完成一項有挑戰的任務,通常表現為自信心與心理素質的提高;而獲得他人尊重是指個人通過不斷的努力與拼搏,獲得事業或人格上的成就,通過與他人產生共鳴的方式得到他人的信任與贊許,通常表現為職業晉升與勞務獎勵。在公元前776年的古希臘的第一屆奧運會上,存在有一個獨特的情景,那就是參賽的運動員很多是衣衫不整,甚至有的身無寸縷。至于為何會出現這種奇怪的現象,其原因在于雅典人非常贊賞個人的形態美,運動員在競賽過程中,通過赤身裸體的方式展現自身健碩的肉體,不僅可以毫無顧慮的揮灑汗水,還可以獲得觀者的贊賞與認可,對于在比賽中獲取優勝的運動員,還可以站在領獎臺上發表自己的學術思想,這一點在雅典屢見不鮮,例如,著名的哲學家蘇格拉底就是這樣一個杰出的人才。如果從需求理論的角度來探討雅典運動會的盛況,我們可以發現這種以競賽獲得需求滿足的方式不僅可以將運動員和觀賽人員很好的聯系在一起,使之形成一種獨特的體育文化,還可以為雅典民眾提供展示自己學術成果與競技運動能力的舞臺,激發了民眾參與運動與學術研究的動力。
無論是成人還是小孩,在人生的各個階段,獲得尊重一直是我們追求的目標,因為人們總希望自身是強大的,有能力克服困難與做出成就。相對于義務教育階段學生接受單一、強制的灌輸式教育,高校明顯提供了一個不一樣的環境,因此,手腳松綁使得學生的尊重需求急劇膨脹,這可以體現在兩個方面:一個是想要獲得自尊的需求,渴望內心變得強大、有充足的信心、對新事物具有很強的適應力;另一個是獲得他人的認可與尊重,學校之中我們不難發現大一學生在社團活動、運動會、知識競賽上的參與性很高,他們迫切需要從一個大家所認可的平臺證明自身,以此獲得靈魂上的升華,而高校體育社團也必須面對這一現狀,為學生的尊重需求的實現創設條件。
需求理論將自我實現需求定義為最高層次的需求,它是指個人通過不斷的努力,最后實現理想,成就獨特的自己。但是要達成這一層級的需求是需要一個獨特的過渡期,因為當前面4個需求實現之后會出現一個躁動不安的迷惘期,每個人都想要達到最好的樣子,但又不清楚這個“最好的樣子”是個怎樣的體現,有些人認為獲得事業上的成功,是實現自己美好人生的標志,而有的人只是幫助了一個貧困山區的小女孩,就獲得心靈上的滿足。
亞里士多德認為人生的最終目的是幸福,不同于享樂主義將幸福視為由“趨利避苦”所獲得的的快樂最大化,他認為享樂主義幸福是庸俗的,而真正的幸福是自我實現。對于高校學生來說,想要滿足自我實現,必須要完成兩個方面的要求:其一是要學會表達真實的自我,由于學生在個人成長中表現出來的“規范性”,使其平時展露出來的不一定是真實感受和自我價值的體現,因此學生需要改變自身,理解真實的自我;第二個方面是獲得自我認同,這就需要學生制定短時目標與長期目標,通過目標的實現獲取成就感,例如學生通過在學習途中摒棄現實當中所存在的各種誘惑,當自身素質得到提高的時候,成就感也會得到涌現。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強化學校教育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展的意見》中指出要“堅持課堂教學與課外活動相銜接,強化課外練習和科學鍛煉指導,調動家庭、社區和社會組織的積極性,確保學生每天鍛煉1h。”因此,高校必須貫徹實施課堂教學與課外活動相結合的道路,這不僅需要學校積極作為,豐富學生的物質保障,同時社團也要努力搭建學生體育參與的交流平臺,提高學生體育運動的主動性。
(1)社團要積極獲得學校的認可,在規范其制度管理的同時爭取獲得學校的支持,聚集更為豐富的資金支持,為其擴張與建設提供現實保障;
(2)社團要加強與學校的溝通協作,爭取獲得每日晚間、節假日以及正常上課之外體育場地設施的使用權,減少資源的浪費;
(3)要組織運動技能的教學,實行以“高”帶“低”、以“優”帶“劣”,定時定點教學的模式;
(4)積極組織小型練習賽與參與打卡活動,以獎懲的方式為學生的運動參與增添動力。
體育運動是一項具有相對特殊性的項目,參與者不僅需要親自投身其中,還要不斷練習積累,因此,其過程必然會引起機體損傷和傷害事故。從參與者的視角來看,我們參加體育鍛煉的主要目的就是獲得一個健康強壯的身體,如果這種健康的狀態不是以一種累積的趨勢進行下去,哪么必將會阻礙參與者的運動熱情。所以,對于學生參與運動的風險管理,社團要進行以下努力:
(1)要開足開全關于健康運動的安全普及課,邀請學校運動康復專業的教師到社團開展講座,具體內容需要包括:運動規則、運動損傷,運動防護和實施救治,并組織社團成員以及更多學生參與聽講;
(2)做好相關器材與學生醫療的防護,首先每個社團內部需要配備有豐富醫療常識的醫學或體育學學生,為需要幫助的學生提供意見指導;其次,要定期對學校的相關器材和設備進行檢查,將已經損壞的設備需要上報至學校,并負責監督更換工作;最后,社團可以和學校溝通,提供給運動醫療康復專業學生一個實踐的機會,通過給予獎勵的方式為社團成員參與體育運動增添保障。
從社團的本質屬性來看,它像是構建起的一個大家庭,負責提供給家庭成員一個優良的成長環境,保護成員的利益要求。同時吸引著成員之間相互協作、幫助、成長,并借助時間和環境的熏染,使成員逐漸形成對家庭的歸屬感。高校體育社團想要構建社團成員的社交圈,培養學生對社團的歸屬感,可以從以下方向出發:
(1)要有規范的社團管理體系,在核心部門的基礎上建立幾個子部門,各個子部門各司其職,但是除組長和專業人員之外,其他成員的配備需要不斷流動,提高學生之間的配合和適應能力;
(2)要經常組織團建活動,例如,郊游、轟趴或登山等活動,使社團成員可以短時間脫離學校,放開自我,增加學生之間的認識;
(3)要加強社團的榮譽感建設,形成“我是xx體育社團的成員”的內心成就感。
體育競賽是學生充分展現自我,獲得尊重的良好機會,因此,社團需要從以下方面去開展校園體育競賽:
(1)要善于整合各方的資源,在賽事的舉辦過程中,要盡可能地獲得學校和社會的贊助支持,以緩解組織比賽給社團帶來的資金消耗;
(2)加大賽事的宣傳力度,社團可以通過學校體育部、廣播站、校園報以及其他校園宣傳機構,提高賽事的知名度,建設校園競賽文化;
(3)要建設賽事啦啦隊,由于體育賽事的參賽人員以男性居多,女同學的參與激情不高,因此,社團需要建立好賽事啦啦隊,并負責專業人員開設教學,一方面能夠提高女同學的體育認知;另一方面也能夠提高男同學的表現力;
(4)規范賽事的運行,將賽事的整體組別劃分為專業男組、專業女組、業余男組、業余女組,并將賽事日程通過校園宣傳組織分發給每一位同學。在裁判工作上,邀請體育專業具有一定裁判資歷的學生或老師,追求比賽的公平公正。
大學生作為中國先進知識分子的代表、中華民族復興的堅實力量,其在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方面的塑造直接影響著新時代中國的建設與發展。為了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高校需要貫徹落實文化價值觀對學生思想的引領作用,將文化學習與精神塑造聯系起來,培養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為此,體育社團必須一馬當先,使學生在社團中切實體驗到拼搏進取、團結合作、公平誠信的體育精神,達到“文明其精神、野蠻其體魄”的教育目的。而如何運用好文化價值觀的力量,社團需要做好以下工作:
(1)要利用好體育榜樣人物的渲染作用。體育社團需要專門配備負責人或負責小組廣泛收集有關體育名人的勵志故事和拼搏歷程,并將它制作成視頻或者ppt,通過線上與線下兩種途徑分開傳播,在線上通過群聊軟件定期發布視頻;線下積極組織體育知識講座,并將體育名人的事跡貫徹其中,提高學生的進取意識;
(2)組織社團成員學習黨史,了解中國共產黨在百余年的發展中醞釀的品質,增強高校學生的思想引領;
(3)大力宣揚中華體育精神,例如,“女排精神”、“乒乓文化”,并將它融入到社團的發展旅途之中。
綜上所述,社團生活對于大學生來說既是一種隱性的挑戰,又是實現自我超越的良好平臺,建設好校園體育社團不僅可以致力于發展校園體育文化,還可以最優化地塑造學生人格、完善自我。但是,為滿足學生日益提高的物質與精神文化需求,體育社團不能滿足于現狀,必須以今朝成就為起點,腳踏實地,不斷著手于創新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