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 偉 鄧雪霏(黑龍江省農村經濟服務與發展研究中心,黑龍江 哈爾濱 150000)
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簡稱“三大體系”)是習近平總書記近年提出的重要“三農”理論,既是現代農業強省建設的重要組成,也是加快黑龍江農業現代化實現新突破的有效選擇。落實黑龍江省委“爭當現代農業排頭兵”戰略部署,著眼農業高質量發展大局,把脈“三大體系”建構樣態、典型模式,重點從“六個方面”提出機制創新策略,為建設現代化新龍江持續注入新優勢,增添新活力,激發新動能。
黑龍江把構建現代農業“三大體系”作為農業強省建設的總抓手,優先落實支持保護政策,深化供給側結構性和經營方式改革,先進生產要素加速集聚,產業基礎不斷強化,組織化集約化水平繼續提升,“三產”融合發展,新產業新業態不斷涌現,“三大體系”發展態勢向好。
標志之一:現代農業要素加速集聚。全省已建成高標準農田8548萬畝,占基本農田的50.9%,有效灌溉面積9357萬畝,占總耕地的39.2%。農業綜合機械化率達98%,居全國首位。通過國家級科研平臺、現代農業產業技術協同創新體系、高標準科技園開展重大技術攻關,培育出大豆“三高”品種東農豆252、“龍粳31”等一批優良品種。農業科技貢獻率68.3%,高出全國8.3個百分點。重大技術覆蓋1.93億畝次,良種對增產貢獻率45%,高出全國2個百分點。糧食產量1508.2億斤,水稻、玉米、大豆產量均居全國首位。
標志之二:農業雙層經營迭代升級。深化土地制度、產權制度和經營方式改革,現代農業經營體系日趨完善,規模經營和增收效果顯著。2020年全省產加銷一體化服務合作社3.2萬個,合作社經營收入143億元,同比增長12.6%和5.7%。家庭農場35萬個,經營面積6035萬畝,占規模經營面積的46%,年平均純收入6萬元。率先在全國啟動完成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96.7%的農戶拿到土地承包確權證,近萬個集體經濟組織組建了股份經濟合作社或經濟合作社,占總數99.8%,集體經營性資產以股份量化方式累計分紅2.05億元。
標志之三:農業社會化服務勢頭強勁。全省多元服務主體蓬勃發展,“托管服務”“訂單服務”“合作式服務”等服務模式聚向發力,更多小農戶分享了現代農業發展成果。2020年全省托管服務組織3.83萬個,直接服務117.8萬農戶,實現營業收入45.32億元。完成托管服務面積1.18億畝次,戶均生產成本降10%-15%,產量增10%-15%。
標志之四:現代農業產業體系不斷完善。以糧、乳、肉、果蔬、食用菌、中草藥等為主導的現代產業體系構建形成,產業鏈縱橫延伸拓展,新產業新業態不斷涌現。2020年全省“規上”農產品生產企業發展到1610多家,營業收入接近3000億元,比上年增長近3%。創建省和國家級產業園區85個,園內農民可支配收入高于當地農民30個百分點。休閑農業經營主體超過4000家,實現營業收入42億元。
標志之五: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農業效果突出。全省“三減”面積超5000萬畝,測土配方施肥面積達到2億畝。主要農作物化肥利用率不斷提升,秸稈綜合利用率超過70%,廢舊農膜清理率85%,地膜殘留量下降到2.35kg/667m2,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達80.1%。農產品例行監測合格率保持99%以上,在全國處于靠前位置。綠色有機食品認證面積8513.7萬畝,約占全國總面積的20%。
落實黨中央有關戰略部署,黑龍江積極探索現代大農業“三大體系”建設的內在規律和積極有效的運行方式,涌現出了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典型模式。
即把推進標準化生產作為“三大體系”建設的重要載體,切實在生產各個階段、各個環節實施標準化,優化和完善現代農業生產體系。慶安縣以綠色食品基地為載體,大力推動標準化生產,創新經營機制,推動生產體系不斷提檔升級。一是推動標準體系建設。按照優質農產品生產的質量和技術標準,全縣圍繞“春種”“夏管”“秋收”,直到“加工”“銷售”等整個生產階段,制定了一整套生產操作規程,涉及水稻、大豆和玉米等多個品種,并有針對性地開展標準“到戶”“進企”行動,確保各個環節都有懂標準的“明白人”。二是推行“雙八化”標準。在基地環境、基礎設施、田間管理、農機裝備等方面,大力推行“八化”建設標準,切實提升基地建設水平;在綜合整地、種子選用、“投入品”使用、生產管理、精深加工、包裝銷售等方面,大力推進規范化、現代化等“八化”標準,標準化建設水平走在全省乃至全國的前列。三是強化標準執行。采取多種方式對“投入品”市場監督檢查,由農業監管部門重點對生資市場、企業和農戶全面監管,及時發現查處問題;由各級農產品質量檢測機構定期對產地環境、基地原料和加工產品定期檢測,接受社會監督。四是創新經營機制。在普遍實行“五統一”制度的基礎上,大力構建企業+協會(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產業化經營模式,確保標準化落實落靠。
即在維持土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和產品收益權不變的前提下,發揮托管主體生產運營能力強,內部管理先進、抗風險能力高的諸多優勢,優化農業產業體系,提升農業全要素生產率。龍江縣超越合作社圍繞“耕、種、管、收、售”,開展產業鏈式全程“托管”服務,2020年簽訂“托管”合同面積超過60萬畝,其中全程托管達到50%以上,共贏利800多萬元,農民增加收入超過億元,被評為全國社會化服務先進典型。一是實行網格化管理。按照“網格化”的方式精準管理“托管”區域,以鄉鎮和村為單位,劃分大“網格”和若干個小“網格”,并分設網格長,各負其責,按勞付酬。一個生產服務網格安排1-2名農機手,以1200-1800畝耕地為標準,為農戶提供保護性耕作服務,作業費在每項作業任務驗收合格后支付。二是全程托管服務。提供農資供應、配方施肥、農機作業、統防統治、收儲加工的一體化的全鏈條式服務,還根據農戶需要菜單式服務。實行智能化管理,網上實現對所有農機手作業實時監控,確保全程服務質量。三是先進技術引領。由國家和省專家團隊提供技術支撐,普遍推行玉米保護性耕作、大壟雙行播種和測土施肥等先進技術,確保托管地塊高產高效。四是強化外部風險防控。與保險公司合作,投保產量補充和收入保險,讓農戶吃上“定心丸”。
即按照農業產業發展規律,推動貿工農、產加銷深度融合發展,培育打造綜合性、多方位、全過程產業鏈條,帶動現代農業產業邁向更高層次。富錦市依托糧食等優勢農產品資源,建設高標準加工園區,打造了一批特色鮮明、帶動能力較強和效應比較突出的產業群,三江“食品之都”建設取得實質性成效。一是“做優”產業鏈前端。大力提升倉儲能力,形成了黑龍江東部地區較大的糧食交易中心,并逐步打造了價格形成中心,對大宗糧食交易定價具有決定作用,由此帶動當地和周邊農戶增加收入超過2億元。二是“做實”產業鏈中端。園區引進大豆、水稻、玉米等農產品精深加工項目,加工企業發展到40家,每年主營業收入超過50億元,并有力拉動地方財政稅收持續增長。三是“做深”產業鏈“融合”端。大力推動食品+醫藥融合,推動產品加工由單一食用品加工向醫藥化工等高附加值延伸;大力推廣和使用區域品牌,推動產品由單一增值向多環節、多層次以及品牌溢價方向延伸。
一是突出政策“精準性”。針對“三大體系”建設涉及面廣、領域多元的特點,要注意強化“精準性”發揮疊加效應。如政策性資金分配使用,要做到每筆如何運用、投向哪個環節、取得什么成效,都要有明確的標準。二是突出政策“差異性”。黑龍江地域廣闊,農業資源豐富,地域差異較大,出臺“三大體系”方面的政策絕不能搞“一刀切”,要提高政策的靈活性,因地制宜,“一地一策”,確保政策機制富有質量、富有效率。三是突出政策“協同性”。要搞好“三大體系”建設與鄉村振興、脫貧攻堅等相關政策銜接,做到既管當前又管長遠,一以貫之,確保政策不會因環境條件等因素的改變而改變,提高政策作用于“三大體系”高質量發展的效率效果。
把先進要素轉化為現代農業的發展優勢和發展動力,重點是探索推廣三種模式。一是科研基地模式。引導企業采取自建科研基地或產業園區形式,與農業院校(所)圍繞良種繁育、儲運保鮮等全產業鏈開展長期合作,攻破一些“卡脖子”關鍵技術。著眼產業發展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開展科研攻關和培訓指導,將先進要素與產業鏈有效聯結,提升產業鏈韌性和競爭力。二是訂單嵌入模式。以訂單為聯結,通過龍頭+基地+農戶或合作社+龍頭+農戶等形式,將先進要素注入到農業生產各個環節,及時應用轉化現代新成果新技術。三是技術輻射模式。發揮農技人員主體和政府主導作用,通過建立技術推廣示范區、科研示范田方式,展示推廣各種先進適用技術,或通過與科技人員簽訂技術承包協議方式,與農民形成緊密利益聯結體,提高科技“到位率”“入戶率”。
一是精準對接目標市場。引導各類主體根據不同消費需求,采取差異化產銷對接策略,推動“龍”字號農產品“走出去”。如中高端綠色有機農產品,重點以發達地區和大城市為主,普通農產品以中西部地區的中等及以下城市為主。要善于運用大數據平臺,對購物行為、消費能力、興趣偏好等一系列相關要素進行實時快速、科學、準確地分類,精準化地將目標市場定位到特定的消費人群。二是精準對接目標渠道。建立“龍”字號農產品目錄,穩固產銷銜接渠道,與機關、企事業單位建立產銷定向關系,定期采購省內農產品。鼓勵各類采購主體與生產基地直產直銷,開展定向采購、全國配送業務。引導銷售主體在省內一線城市開設批發專區和直營店鋪,增加“龍”字號農產品市場份額。三是精準對接營銷模式。重點是發揮“三種”模式:“互聯網+電子商務”模式,通過私人糧販、原糧經銷商,將農產品通過互聯網和物聯網平臺,對接到消費者廚房。“生產基地+直供直銷”模式,通過農產品生產基地與大型超市、專營店對接,以直供直銷形式,將鮮農產品銷售給終端市場。“現貨+期貨市場”模式,引導大宗農產品生產商與經銷商對接,或通過加工企業(合作社)代理等形式,與各地糧食期貨市場實現對接。
一是打造高質量現代農業園區(基地)。發揮現代農業園區(基地)設施完善、管理機制先進和牽動能力強的優勢,引導農產品加工企業向園區(基地)集聚,打造產業聯盟和現代化農業經營體系,吸引各類經營主體在新品種新技術研發、標準化推廣、產業融合上協作互動,延伸上下游產業鏈條,提高現代農業專業化分工水平,實現農業產業全鏈條融合。二是打造高質量休閑農莊。挖掘釋放農業多種功能,深耕現代理念和先進技術開展創意布局,打造具有多功能、多樣式、多風格的生產場地、生活區域、休閑景點(景群)。以創意農業、農事節慶活動等為載體,大力發展農業產業綜合體。立足多功能、多用途和多效益,大力發展集交易、餐飲、康養、教育和旅游于一體的特色農業產業綜合體,促進農業“三產”融合發展,開拓價值鏈增值空間,推動“三大體系”高質量發展。三是打造高質量特色小鎮。把“三大體系”與特色小鎮建設結合起來,依據各地資源優勢和產業特色,科學合理地規劃布局,推進“一鎮一業”“一村一品”,大力發展“龍字號”特色產業。加強與互聯網電商合作,形成一批產業“特而強”、機制“活而新”的特色小鎮,打造一批強村富民的新興產業,提升縣域經濟整體實力。
以“共享”為核心,建立完善農戶和新型經營主體合作聯動機制,促進農戶分享現代農業發展成果。一是創新“訂單”農業。重點是在“兩穩兩保兩助”上有所突破。“兩穩”,即支持龍頭企業與農戶建設穩定的“原料第一車間”,構建企業農戶長久穩定的利益聯結機制;“兩保”,即農戶生產的原料要確保質量,龍頭企業要保底價收購;“兩助”,即支持企業作為信用主體,為農戶提供金融擔保,履行社會責任,為相關農戶參加保險提供必要幫助。二是創新和發展股份合作。以“保底收益+按股分紅”模式為重點,組織農戶以土地、資金等多種方式入股企業或合作社,打造利益攸關“共同體”,分享其各個環節的收益。推動“訂單收購+保底分紅”模式,組建農民專業合作社,依托龍頭企業資金、技術、市場、品牌等優勢,與農戶結成“緊密型”利益共同體,實現二次分紅,確保農戶利益。三是推動“訂單+利潤反哺”模式。借鑒樺南鴻源米業經驗,采取“龍頭企業+農業專業合作組織(協會)+科研院所+農戶”方式,運用“五統一”和“五必須”等手段,建立緊密型利益聯結機制,將部分利潤增值“反哺”,更高層次助力鄉村振興。
一是優化服務環境。大力支持服務組織發展,在政策資金安排分配上,要做到生產主體與農業服務主體同等對待,稅收要確保農業服務主體與加工企業同等待遇,在產供加銷各個環節享受相關優惠。要加大金融信貸支持力度,發展“產業鏈金融”,更好滿足服務主體裝備購入和技術改造升級的融資需求。二是厘清政府職能。政府應把主要精力放到頂層設計、部署規劃、政策指導等方面,凡是服務主體能辦到的事情就放手讓其自己干。政府有關部門應找準自己位置,做到指導不干預、幫忙不添亂、服務不包辦,為服務主體發展創造良好的制度環境。三是優化服務方式。按照市場化、專業化方向,引導服務組織創新理念,不斷優化服務方式和手段,加快推進服務與信息化、智能化深度融合。引導資源共享,推動多元服務主體聯合合作,提升服務實力和水平,豐富服務產品,拓寬服務領域,切實滿足農戶不斷增長的服務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