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向田甜
(吉首大學,湖南 吉首 416000)
鄉村振興戰略提出于黨的十九大,為我國“三農”事業的進展帶來了重大機遇。近來,學術界從不同的角度對鄉村振興戰略進行了大量研究,主要有鄉村振興戰略的內涵、實施策略、實施意義及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等方面。綜合來看,目前學術界對于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鄉村振興戰略思想的研究雖然很多,但涉及原創性方面的內容的研究還不夠深入,不夠系統化,對于其鄉村振興戰略思想的意義研究也不夠全面。因而,系統研究習近平同志關于鄉村振興戰略相關論述的原創性貢獻,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鄉村振興戰略由習近平同志在十九大首次提出,其相關理論來源于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關于鄉村建設的思想和中國共產黨幾代主要領導人關于“三農”問題的思想,是對前人“三農”思想的一種繼承和發展。
馬克思、恩格斯及列寧對農業農村農民問題均十分重視,他們在諸多場合對于“三農”問題均有重要論述,其中一些對于當下我國鄉村建設依然具有指導意義,是習近平鄉村振興戰略思想的理論來源之一。
馬克思、恩格斯對鄉村建設提出了三個方面的觀點。首先,他們認為農業地位極為重要。馬克思提出,生產食物是一切生產的必要前提,人類首先要做到解決自己的溫飽問題,進而才能從事其他的生產活動,而解決人類的溫飽問題就要依靠農業。其次,馬克思和恩格斯強調農業生產需合作。恩格斯在尋找小農出路的過程中提出要將小農的私人生產和占有變為合作社的生產和占有。[1]最后,對于處理城鄉關系,馬克思、恩格斯提出,在工農結合的基礎上,逐步推動城鄉對立的消失。
列寧的鄉村建設思想是對馬克思、恩格斯鄉村建設的繼承和發展。首先,列寧強調,在建立社會主義社會的進程中,農民問題至關重要。只有維護農民的利益,做好農業工作,促進農村的發展,才能吸引農民。其次,列寧贊同成立農業合作社的觀點,但一切行為都要遵循農民自愿的原則。最后,列寧認為要把先進的科技運用到農業中去,他曾提到要高度重視現代科學技術,優先將先進技術運用到農業生產中[2]。
中國共產黨的幾代主要領導人對于“三農”問題十分重視,他們不僅堅持和發展了前人的理論,還結合我國的現實狀況提出了自己的觀點,這些觀點是鄉村振興戰略的又一理論來源。
毛澤東同志對“三農”問題的認識極為深刻。他認為農村發展和城市同樣重要,不能厚此薄彼。[3]首先,他提出農業發展對于其他產業發展來說是基礎,國家在財政投入上需協調重、輕工業及農業之間的關系,需增加對輕工業和農業的投入。其次,新中國成立之初,我國在農業生產方面面臨技術落后、生產力水平低下等問題。毛澤東認為要解決這個問題就要依靠機械化。最后,農民是推動農業發展的主體。因而,國家需加強農民思想教育,提高其文化知識水平和思想覺悟,推動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建設。
鄧小平同志在總結社會主義建設“三農”問題經驗的基礎上,提出了一些新觀點,如推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他在南方談話中提出了社會主義本質論,并倡導先富帶后富,逐步實現共同富裕。[4]隨著社會的變革和發展,一些農民不再從事農業相關活動,因而農民的就業問題又凸顯出來。鄧小平提出,要以經營多樣化、新型鄉鎮企業的發展,調動農民積極性,解決就業問題。
江澤民同志在前人關于鄉村建設論述的基礎上,進行了新探索。他認為農業的發展要“兩手抓”,既要市場調節,也要政府宏觀調控。[5]例如農民的減負增收工作,政府采取稅費改革、穩定農村土地承包關系等措施來實現農民減負,同時又推動農村產業升級和維護農民工進城務工權益來實現農民增收。
胡錦濤同志在結合我國實際情況的基礎上,對我國的鄉村建設有了新的論述。首先,他對“三農”問題十分重視。改革開放后,我國經濟快速發展,城鄉差距逐漸拉大,阻礙了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宏偉目標的實現。因而胡錦濤同志提出,要將“三農”工作放在突出位置,統籌城鄉之間的發展。其次,他認為想要提高農業的生產力,需優化農村農業經濟結構,發揮創新作用。最后,胡錦濤同志認為實現農民增收的方式就是要采取綜合措施[6]。
“農業農村現代化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總目標,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是總方針,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總要求,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是制度保障。”[7]這段論述對我國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方針、目標和要求作了解答。
“新時代‘三農’工作必須圍繞農業農村現代化這個總目標來推進”[8]這是首次有國家領導人提出把農業農村現代化目標與鄉村振興的目標結合起來。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需構建現代農業三大體系,實現農產品生產、加工、銷售服務業深度融合發展;要把科技創新引領作用和人才匯聚推動作用結合起來;同時還要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的發展。習近平同志關于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的論述更為詳細、全面。習近平在鄉村振興目標上的創新,為我國“三農”工作的推進指明了方向,把農村現代化發展上升到了國家戰略高度。
“要堅持鄉村全面振興,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實現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9]習近平同志對于鄉村的建設提出了新的要求,即推進鄉村全面發展,實現鄉村全面振興。要實現鄉村全面振興,第一要做到產業興旺是首位,要通過改革創新來激發農業的活力,推動農業由追求產量到提升質量。第二要做到生態宜居,整治鄉村人民的居住環境,把實現百姓富有和生態美麗相統一起來。第三要做到鄉風文明,對于農耕文化中的優秀傳統進行傳承和發展,使其在新時代煥發出新氣象。第四要做到治理有效,健全我國鄉村治理體系,做到“三治”相結合。第五要做到生活富裕,通過鄉村發展,多渠道增加農民收入,實現農民共同富裕。馬克思恩格斯強調鄉村要以合作社方式發展,規避小農生產的風險;列寧提出要以現代化科技促進農業發展;毛澤東強調要用機械化促進農業發展;鄧小平指出要通過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促進農業發展;江澤民認為要通過國家宏觀調控來推動農村發展,保護農民就業權益;胡錦濤強調從生產、鄉風、百姓收入、村容和鄉村管理來促進農村發展;習近平同志對鄉村發展的各項要求涉及到了我國鄉村建設的各個方面,不僅有利于農民增長收入、保留鄉情、提升生活質量,還對促進我國鄉村振興的全面發展有益,具有獨創性。
學者阮文彪關于鄉村振興的動力提出,政府是主導,農民為主體,需全社會共同參與。[10]鄉村振興需要多方力量參與、多方支持。習近平總書記就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過程中的動力問題做了論述。要解決動力不足問題,他認為首先要建設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干部隊伍。其次,關于主體流動,他認為要深化制度改革,保障農民權益,支持、鼓勵和引導農民就業創業。再次,關于農村產業發展,他認為要構建現代化體系,實現農產品生產、加工以及銷售的深度融合。同時,針對資金缺乏問題,他提出政府支持和多種方式籌集。最后,關于農村人才選拔,他認為要鼓勵社會各屆賢能人士投身鄉村建設。而前人提出解決鄉村動力問題的觀點大多聚焦在主體身上,習近平同志提出推動鄉村振興發展的動力是多元化的,包括干部領導、產業發展、人才推動、多方資金投入和農民主體。習近平的相關論述構建了多元的鄉村振興動力,具有獨創性。
“要把鄉村振興戰略這篇大文章做好,必須走城鄉融合發展之路。”[11]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構建新型工農關系和城鄉關系,加強先進地區帶動作用,發揮市場決定作用;要推動城鄉要素流動的自由化和交換的公平化,引導城市生產要素流向農村;要使農業現代化與新型的工業、信息、城鎮協同發展。習近平同志對于城鄉融合發展的體制機制以及政策體系的論述最為詳細,同時他在不同場合對于城鄉發展的問題也作了詳細解答。習近平同志在鄉村振興體制機制上的創新,對縮小我國城鄉差距,實現我國城鄉融合發展,促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具有獨創性。
鄉村振興戰略相關論述的原創性貢獻對解決我國的“三農”問題具有現實意義,化解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具有時代意義,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具有實踐意義,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具有目標意義。
長期以來,“三農”問題都是我國工作中聚焦的熱點。在鄉村振興戰略的背景下,國家加強了基礎設施建設,提高了農村生產效率,多渠道發展了經濟,且在政策上對農民創業就業大力支持,積極引進人才,培養造就“三農”隊伍助力鄉村脫貧,實現了農民增收。同時,把精準扶貧與鄉村振興結合起來,實現了真脫貧、脫真貧。除增加農民收入外,習近平同志還注重鄉村建設。在鄉村建設中既做到了改善居民生活條件還保留了村莊原有形態。符合我國“三農”工作推進的發展規律,對于解決我國“三農”問題具有現實意義。
黨的十九大提出,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發生轉變。當前,我國發展最大的不平衡是城鄉不平衡,最大的不充分是農村不充分。[12]鄉村振興戰略目標提出以來,我國農村建設取得了巨大成效,不僅以現代化的技術和手段實現了農民增收,而且也加強了農村的基礎設施建設,農民的業余生活也得到豐富。在推動鄉村產業特色化發展中,實現了社會和經濟效益的共贏。同時習近平同志在鄉村振興中還提出了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雙結合,不僅提升了農民生活質量,改善了城鄉發展不平衡的狀況,而且還調和了農業農村不充分的發展,對于解決我國新時代的社會主要矛盾具有跨時代的意義。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解決“三農”問題始終是關鍵環節。鄉村振興戰略目標提出以來,我國對農村資金投入和人才投入的力度明顯加大,鄉村基礎設施得到改善,農民居住環境得到整治,現代化的科技手段也運用其中,鄉村治理體系得到健全,農村社會秩序得到維護,推進了農村現代化發展。同時還構建了現代化的農業產業體系,拓寬農民創業就業渠道,實現農民增收,鄉村產業多樣化發展,保障了農民收入的穩定性。而且在城鄉融合發展中,還引進了技術和人才等要素,既彌補了“三農”工作中的不足,也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具有實踐性的意義。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在21世紀中葉,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農業農村的現代化發展是實現這一目標的重要環節。改革開放后,我國經濟快速發展,但城鄉之間的差距也逐漸拉大。在鄉村振興戰略的背景下,我國鄉村得到全面發展,農村農業現代化進程得到了推進,農民生活環境得到了改善。即使是在新冠肺炎疫情之下,我國的脫貧攻堅任務也如期完成,國民的經濟收入依舊呈現出正增長的趨勢,農村建設和農民的收入也保持在相對穩定的狀態,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進程也沒有就此停滯。事實證明,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對我國農業農村現代化的發展有促進作用,從而才能實現我國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目標。
綜上所述,鄉村振興戰略的相關理論來源于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以及中國共產黨幾代主要領導人對于農村工作的相關論述,是在繼承前人思想的基礎上結合中國實際情況而提出的重大戰略。鄉村振興戰略中關于鄉村發展的總要求和目標的論述更為詳細,具有原創性。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快速發展,城鄉差距逐漸拉大,農業農村農民問題也逐漸凸顯,解決好“三農”問題意義非凡。當下,我國脫貧攻堅戰已取得全面勝利,中國農村的絕對貧困問題得到解決。鄉村振興戰略也將在化解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征途中繼續發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