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佳歆 蔣 燮
當我們在談論互動儀式鏈時,我們究竟在談些什么,這是自社會人類學家開始研究人類群體現象時便思索的問題。美國社會人類學家蘭德爾·柯林斯(Randall Collins)指出:“互動儀式是一個具有因果關系和反饋循環的過程。”①彭慧、秦楓:《互動儀式鏈視角下非遺短視頻用戶互動研究——以抖音“非遺合伙人”為例》,《未來傳播》2021年第3期。加入活動(儀式)中的人投入(輸出)自己對該活動的情感,在活動中或活動后獲得相應的情緒及物質價值反饋,之后又進行新一輪的基于因果關系和反饋循環過程的“互動儀式”。
筆者認為,互動儀式鏈作為社會文化傳播中的現象,其核心與實質在于“互動”二字,正如上文所說,這個由柯林斯提出的概念正潛移默化影響著人們的生產生活。正如我們所知道的那樣,根據觀看儀式感興趣與否,自然分為“局內人”與“局外人”兩大群體,處于儀式鏈中的互動群體,即為“局內人”,其行為邏輯暗含了互動儀式鏈的貫穿與連接模式。那么,“非遺”作為緊密聯系著社會人群的重要部分,也承擔著相當程度上維系“局內人”共同情感與資本投入的責任。當“局內人”觀看活動(儀式)時,逐漸形成“內在情感”與“外驅動力”的交互作用,這種交互作用既是“局內人”之間互相的身份認同,也是互動儀式鏈得以持續存在并循環往復的“鏈條”所在①呂展榕:《互動儀式:新媒體視閾下民俗藝術傳播研究》,碩士學位論文,遼寧大學,2019。。
筆者認為,將互動儀式鏈與具有東方美學符號之稱的古琴結合,將會成為一種頗有意趣的體驗。“琴彈十八拍,聽此淚雙流”,古琴在2003年列入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具有極強的感染力,這樣的古雅樂器自然也應在互動儀式鏈短視頻傳播中盡得展現。本文將主要以互動儀式鏈視野下的古琴短視頻文化傳播研究為主要研究內容,使之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代表符號的基礎之上,搭上短視頻這個新媒體平臺的快車,在新時代不斷被賦予新的文化內涵。
筆者對相關文獻梳理后發現,研究互動儀式鏈本身或互動儀式鏈與其他文化藝術形式的結合,以及研究古琴文化本身的學術文獻較多,但關于互動儀式鏈與古琴短視頻文化傳播相結合的學術成果寥寥,筆者意欲在此方面做出探索努力,為后來學者拋磚引玉,為古琴短視頻在新時代的傳播與發展提供一定的經驗借鑒。
“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中,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儀式性和互動性,很多非遺是通過帶有展演性、表征性的儀式化方式呈現的,儀式化的傳播構建了傳者與受者之間平等參與和交流的平臺,這實際上也是一種高效的精神交往實踐活動”②彭慧、秦楓:《互動儀式鏈視角下非遺短視頻用戶互動研究——以抖音“非遺合伙人”為例》,《未來傳播》2021年第3期。。對于古琴這件具有東方魅力的“非遺”樂器,在不同觀看場域背后是欣賞水平、審美要求的不同,文化觀念差異。
不管何種形式的古琴演奏,都會涉及需要在某個特定場域演出的問題。筆者曾于2021 年6 月10 日在微博平臺觀看第十四屆“良辰美景·恭王府非遺演出季”之李鳳云古琴演奏會,演出地點為北京恭王府戲院。這與筆者平日現場觀看的體驗有所不同,線上傳播的視角更加新穎,也可在評論區與古琴愛好者共同探討音律問題。彈幕內容多為贊嘆直播方式的便捷,受眾有幸通過直播的方式目睹大師演奏,感慨現代燈光與直播技術使得場面更加生動等。筆者聯想到蕭梅教授講解“音樂表演民族志”相關概念時曾提及,我們在研究一種音樂事象時,“不得不關注到作為聲音過程的‘表演現場’,并關聯表演情境下人的觸覺、聽覺、視覺不同交流系統之間‘聯覺’的綜合體驗”③蕭梅、李亞:《音樂表演民族志的理論與實踐》,《中國音樂》2019年第3期。。所以,短視頻技術使得無法親臨現場的觀眾也能獲得觸覺、聽覺、視覺的多方面綜合體驗,實現了之前表演場域與受眾群體的良性互動。
隨著受眾群體欣賞水平的提高,現階段短視頻平臺的拍攝手法在不斷更新,其中涉及從不同角度進行拍攝,受眾群體可通過發送彈幕與演奏人員互動交流等,這無疑是打破一元場域的新手法。筆者認為,通過短視頻彈幕機制,觀眾能夠更多地參與進來,無論是短視頻運營者還是演奏者,都可在第一時間獲知觀眾喜好,有利于后續演出的推進,并可同時兼顧傳播信息與產業運作。像古琴文化傳播這樣的“非遺”短視頻,“實際上通過數字化的影像處理,并結合現代人的審美將“非遺”符號重構,重新將符號展現在人們的面前”。①彭慧、秦楓:《互動儀式鏈視角下非遺短視頻用戶互動研究——以抖音“非遺合伙人”為例》,《未來傳播》2021年第3期。
按照規約性的說法來看待知識生產者這一身份,它為知識產品的創造者。知識生產者會通過向大眾提供知識產品的方式獲得公益效果或盈利收入。②齊托托、劉倩、王天梅、周洵:《知識付費產品描述語言風格的說服效應研究——知識生產者聲譽的調節作用》,《南開管理評論》2020年第5期。筆者將以專業性、文娛性、公共文化性這幾類知識生產者為例,列舉其對于古琴短視頻內容建構的幾種不同見解。
1.專業性的古琴短視頻傳播
南寧慶炳古琴工作室的室長韋慶炳作為一名年輕的古琴文化工作者,有著同川派古琴傳承人胡錦蓉學習的經歷,這使得畢業于廣西藝術學院的他既有扎實而專業的古琴實踐經歷,也有豐富的音樂學理論基礎。韋慶炳將川派古琴的藝術理念與廣西獨特的山水地理優勢成功結合,努力推動古琴在新媒體之中的傳播。韋慶炳在其個人微信公眾號、抖音短視頻的宣傳基礎之上對古琴的發展理念進行推廣宣傳,迅速吸引了不少受眾的關注。
韋慶炳的個人微信公眾號較好地將古琴與更多姊妹藝術結合,使受眾在欣賞古琴的同時還可了解到書法、香道、茶道、山水文旅等內容。筆者在對慶炳古琴工作室的調研中觀察到,由于工作室距離廣西藝術學院及天桃實驗小學等學校較近,吸引的受眾群體多為教師、學生及家長。
除此之外,相當一部分受眾是被韋慶炳的個人微信公眾號所吸引。在視頻中,韋慶炳在熏香繚繞中素手撫琴,優美旋律躍然而出。自古以來文人階層均以“中正平和”與“靜淡遠虛”作為修身養性的準則,位列傳統文化“四藝”之首的琴藝正是將這兩種觀點中所蘊含的中華文化千年美學理論加以傳揚。韋慶炳將閑適自得的中國文人生活理念融入古琴的研習中,將受眾帶到一片充滿詩情畫意的世外桃源,可謂琴人合一。
桂林漓水琴社的社長蕭漫宇有著中央音樂學院深造的經歷,現為桂林師范高等專科學校音樂系教師。蕭老師秉承推廣廣西本土文化的本心,根據廣西特有的潮濕天氣與當地木材,特制了一批“漓水古琴”。同時他在抖音發布演奏古琴短視頻,以傳達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熱愛。此外,他還在桂林師范高等專科學校成立“漓水古琴藝術團”,并多次舉行演出,如獻禮中國共產黨成立100 周年的“奮斗百年強,啟航新征程”系列文藝晚會,甚至將古琴推廣至歐洲波蘭音樂節,讓中國古典樂器的魅力在國外充分展現。
2.古琴短視頻在文娛行業中的運用
除了影視劇、音樂劇中出現古琴元素,部分游戲主題曲、人物設定音效中也加入古琴這樣的中國傳統文化藝術元素,使之增色不少。有相當一部分游戲玩家是因為受到武俠視頻中那些肆意瀟灑的主角彈奏古琴的浪漫氣質所吸引,古琴的美妙融合在江湖氣息之中,令人神往。正如2021 年10 月20 日“王者榮耀”官方視頻號所發布的以“流水知音”為主題內容的古琴演奏音效,受到眾多游戲玩家的推崇。
除游戲之外,古琴短視頻還應用在一些新興旅游行業的發展中。一批古琴演奏家寄情山水,渴望在自然界的熏陶中得到新靈感;受到傳統文化感召的群體對于古琴的認知程度提高,古琴越來越多與旅行等項目結合。一些依山傍水環境中的文化旅行商家,借機在當地推出特色文化產品有償體驗項目,諸如古風體驗工作室中往往會融合古琴、插花、茶道等,無疑是古琴融于特色旅游項目的較好方式。在快節奏的生活壓力下,受眾普遍向往能夠在寄情山水時使心靈獲得洗滌,古琴作為怡情的高雅樂器來說,可以起到調節心緒、凝神靜氣的作用,正貼合了受眾所需。
3.古琴與公共文化服務的結合
“公共文化服務作為一種國家意志在社會和個人間推行的重要載體,具有微觀文化儀式組織、群體符號建構、宏觀文化治理的功能,其聯結‘國家—社會—個人’價值鏈條、規訓社會成員行為、塑造共同體精神的作用也得以凸顯。”①陳浩天:《公共文化服務的治理悖論與價值賡續》,《華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年第3期。
隨著人們對于“非遺”文化關注度的提高,“非遺”文化與更多公共服務事業結合起來。正如微信公眾號“古琴傳承計劃”中2021 年10 月21 日的推文《圖書館大美課堂+鳴鶴云端沙龍之紀念北大古琴社成立二十周年之專題講座》所宣揚的理念一樣,希望以中國古典美學為精神內核,以線上課堂的形式讓更多社會人士參與進來,把古琴這件具有中華文人象征意義的樂器在“非遺”文化發展的浪潮中得以延續與傳承。
除此之外,越來越多的古琴演奏者意識到古琴的發展可從校園群體入手,通過發布短視頻吸引學生前來參與演出活動。在哈爾濱師范大學、黑龍江農業經濟職業學院、廣州大學等高校,均有不少學生自發成立古琴社團,利用閑暇時間在B 站、抖音等短視頻平臺發布演出成果。也有較多古琴演奏者走入軍營,通過古琴的優雅樂曲為駐守邊疆的戰士除去一身疲憊。
當然,古琴在雅集等公共活動中也能很好地與其他“非遺”文化結合,共同展現當代不同文化圈層的人對于“非遺”的認知與參與度。發起方與承辦方通過微信公眾號、微信群聊等方式傳播古琴,豐富廣大人民群眾的閑暇生活的同時使非遺“接地氣”地發展。
考察互動儀式鏈之下的古琴短視頻文化傳播現象可知,知識生產者將帶有自身感情色彩的古琴短視頻進行制作,通過各大短視頻平臺進入受眾人群的視野中。該部分人群根據對該視頻感興趣與否分為“局內人”與“局外人”,“局外人”被自動篩除出互動儀式鏈中,不進行互動循環。
在新媒體傳播途徑中,詹姆斯·凱瑞①〔美〕詹姆斯·凱瑞(James W.Carey),伊利諾伊大學俄巴那香檳分校傳播學院院長,曾任美國《傳播》雜志主編,美國新聞與大眾傳播教育協會、美國新聞記者協會主席。提出了“傳遞觀”與“儀式觀”兩種視角,其理論實則是對柯林斯互動儀式鏈理論的一脈相承,他認為傳播更是一種能夠支配人類邏輯行為與情感的儀式。②〔美〕詹姆斯.W.凱瑞:《作為文化的傳播》,丁未譯,華夏出版社,2005,第4頁。
對于新媒體傳播內容的關注度話題,主要以受眾的需求半徑來展開,微信公眾號一般會通過對重要受眾的一對一個性化服務,逐漸形成一種受眾生態圈。其實近年來表演者與受眾的身份界限逐漸模糊,表演者本身也在通過微信視頻號欣賞他人作品、觀看他人表演,而受眾群體中也有業余表演者,通過線上連麥、直播的方式成為演員。受眾群體擁有一定意義的審美主動權,選擇何種方式的內容與傳播手段是其個性化的體現。
像古琴這樣的高雅藝術的受眾群體大體分為兩種,一種習慣通過直播的方式觀看,主要途徑為抖音、B 站、微博等平臺,另一種較為保守,認為優秀藝術的傳承仍要采取面對面溝通的方式。對于古琴受眾生態圈的具體推廣傳播情況,筆者運用個案調查法,主要針對B 站相關用戶展開調研,發現有一些國外古琴愛好者也通過短視頻學習古琴演奏技巧,感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別樣魅力。筆者認為此現象意義非凡,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走出去”的生動實踐。
早在1997 年8 月,在美國高校攻讀碩士學位的王菲便將其制作的古琴視頻放在社交平臺上,沒想到幾天后就收到英國琴人朱利安·約瑟夫(Julian Joseph)從英國發來的郵件反饋,他高度贊揚該視頻,并表明希望與王菲加強交流聯系,可以通過王菲視頻進一步學習古琴這項具有中國傳統文化特色的樂器。之后陸續有不同國家的古琴愛好者關注王菲的古琴短視頻,王菲因此成立“北美琴社”。值得一提的是,五年之后,北美琴社與人民網合作,直播了第一次網上古琴音樂會。①鄭敏:《網絡環境中古琴音樂的傳播與繼承》,《黃鐘》2013年第2期。對于國內外古琴愛好者來說,這是一次難得的視聽盛宴。
除此之外,擁有不同欣賞審美角度的受眾群體,也可通過新媒體平臺自行選擇觀看各種類型的古琴視頻。筆者從B 站平臺的播放率可看出,點擊量較高的視頻往往為由耳熟能詳的影視劇主題曲改編的古琴樂曲,如《不染》《華胥引》《倩女幽魂》等。編曲者在古琴原有的減字譜基礎上,加以簡譜形式,成為一種更加便捷、更加適合現代受眾學習的新曲譜形式。
為了給受眾提供更加豐富的古琴音樂的現代思維方式,一些知識生產者在古琴短視頻中加入一些現代技術,諸如快閃、特效轉場等。這樣的形式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受眾對于古琴的固有印象,使古琴越來越多地與現代受眾群體的生活貼合,從而擴大古琴短視頻的受眾生態圈。
在互動儀式鏈形成的前期,知識生產者往往會通過自身的相關短視頻進行輿論造勢,這一點恰恰貼合柯林斯理論中的群體傳播心理,在高度互動的儀式中,為不同時間與場域之中的受眾提供同一條互動儀式鏈,為其交流互動提供切實可行的空間。
筆者以“古琴”為搜索關鍵詞,運用在線參與觀察法,主要針對知識生產者與受眾群體對于古琴短視頻在各大短視頻平臺上的點贊、評論等相關數據進行統計,選取一些在知識生產者中較有代表性的短視頻傳播平臺加以分析②問卷調查時間截至2021年12月3日。(詳見表1)。從表格中可得,一些較為專業的知識生產者集中于B 站、抖音、微博平臺發布短視頻,非專業性的知識生產者則集中于快手、微信視頻號、小紅書平臺。

表1 古琴短視頻知識生產者傳播現象之分類觀察
從表格數據中我們不難發現,目前短視頻市場中較受歡迎的是更貼合年輕受眾群體審美的娛樂內容,而受眾對于“非遺中心”這類科普化的官方視頻號的關注度較低。對于此種現象,一些主打娛樂的短視頻生產者應當對所傳播的內容加以深化,賦予更多內涵,警惕短視頻內容“泛娛樂化”。
月亮掛在敬老院的烏桕樹上,一只蟬在烏桕樹上叫了十年,在這十年里每一個夏天,這蟬的叫聲就像銅錢一樣,豎在人們的耳朵上。夏天過去了,他的鳴叫還在樹梢上滾動。老冬瓜和幾個對老鱖魚感興趣的人,找來了張麻子。
此外,筆者運用對比研究法對不同學歷與身份的受眾展開問卷調查。筆者借助“問卷星”平臺,以“古琴短視頻觀看情況”為題,進行在線調查問卷發放,共收集到有效調查問卷200 份。①問卷調查時間截止至2021年12月3日。受眾者群體中,非專業院校工作的教師或就讀的學生一般集中于快手、微信視頻號、微博平臺觀看古琴短視頻,而專業院校的工作學習者則主要集中在B 站、抖音、小紅書平臺觀看古琴短視頻,筆者將此數據以餅狀圖的形式呈現。

表2 受眾觀看古琴短視頻的新媒體平臺占比數據
當集中于某種互動儀式中的群體發出對短視頻的反饋信號時,即為一種互動儀式鏈開始的環節,受眾在這種儀式中不斷從周圍群體的反饋信號獲得身份認同,繼而實現群體認同。根據互動儀式鏈的理念,當群體情感聚集到高峰期時,所收獲的共鳴與相應情感越多,所產生的輻射圈越廣,在網絡時代更是如此。古琴短視頻受眾獲得更多選擇權與發聲權,能更好地將不同圈層、不同文化背景的古琴傳播互動儀式人群結合起來,打破以往的認知界限,從而深化古琴傳播互動儀式鏈的互動效應。同時,在互動儀式鏈中,這種具有“非遺”氛圍的標志性認同觀念將使參與人群產生歸屬感以及被群體肯定的滿足感。
短視頻傳播是一種“一對多”的形式,①姜麗:《經由微信平臺的秦腔戲曲傳播研究》,碩士學位論文,西安工程大學,2019。其途徑不僅存在于短視頻受眾本身,往往會以一位受眾為基礎形成輻射,影響力甚廣。具體途徑為,古琴短視頻受眾按照線性排列分布的形式觀看,對新媒體平臺中的文章、視頻通過點贊、轉發、分享等方式進行傳播,知識生產者也可通過點贊、轉發數等受眾反饋獲知短視頻的受歡迎程度。
值得注意的是,隨著網絡時代的發展,越來越多的民族音樂學者與社會心理學家等群體都“開始觀照粉絲的行為與文化產業之間的關系”,“研究目的在于厘清粉絲群體的行為觸發機制,從而推動粉絲群體在社會文化經濟中發揮作用”。②王心怡:《交流實踐及其文本再生產:以粉絲群體中的個體履職與秩序建構為例》,《民間文化論壇》2021年第4期。在古琴短視頻互動儀式鏈傳播過程中,部分受眾根據其對于古琴短視頻的熱愛程度,有轉為粉絲群體的可能性,其行為在一定層面上能推動社會經濟發展。
受眾一般有兩種方式進行情感與資本的反饋,即通過點贊、轉發、投幣、評論等方式支持,其中投幣環節一般出現于B站,受眾通過線上充值將現實貨幣轉化為虛擬貨幣,支持自己所喜歡的短視頻知識生產者,也有通過該知識生產者的短視頻分享,繼而將自身轉化為知識生產者的情況。受眾的情感與資本反饋往往互相交織出現。
總體來說,古琴短視頻受眾會將反饋結果輻射至身邊群體,身邊群體再逐步依次擴散,這樣一條短視頻會被越來越多的受眾群體看到。更多的受眾群體將一輪互動過程中的資本與情感內容向知識生產者進行反饋,知識生產者以此來不斷更新短視頻內容,再次進行新一輪的互動儀式鏈傳播。在虛擬貨幣的交易中可窺見,粉絲群體的黏性除與知識生產者相關,也與輻射圈內的受眾群體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
筆者將互動儀式鏈傳播模式與古琴短視頻傳播現象相結合,繪制成古琴短視頻傳播中的互動儀式模型圖,如下所示:

圖1 古琴短視頻傳播中的互動儀式模型圖
誠然,處于互動儀式鏈之下的古琴短視頻文化傳播有其自身的優勢,但仍存在發展掣肘。
由于古琴自千年前便是高雅的文人士族音樂的象征,并未在大眾中普及,且古琴文化的傳承很大程度上受到行為習慣、社會風俗等方面制約,在千年后,這種高雅文化的傳承出現“減速”現象。正如周耘教授所說,這是由于時代的變遷,“原本強大的音樂傳統慣性減速剎車的結果”。①周耘:《論音樂傳統的延續與傳統音樂的變遷》,《中央音樂學院學報》2021年第2期。根據問卷調查,較多受眾對于古琴的固有印象集中于“古老、高深”這樣的形容中,主動觀看古琴短視頻的人數并不多,能列舉出所喜愛的古琴短視頻觀看平臺的人更是少數。
2.演出環境的限制性
古琴究其源頭,無論是琴歌的演唱還是琴曲的演奏,較大程度上都屬于自娛性質,且較之口琴、葫蘆絲等樂器來說,古琴的購買成本較高,不易攜帶,也成為沒有被普遍接受的原因之一。基于以上種種原因,筆者認為,這件往日一貫處于靜謐環境下演奏的樂器,想要與快節奏的都市生活相結合,絕非易事。
1.古琴在新時代的新發展方式
“影響傳統音樂變遷發展最主要最直接的因素是歷時性與融合性。”②周耘:《論音樂傳統的延續與傳統音樂的變遷》,《中央音樂學院學報》2021年第2期。古琴文化歷經千年的發展,還需充分融合新媒體技術進行傳播,現階段古琴面臨如何適應現代受眾生活節奏的重要“轉型”問題。以與古琴面臨同樣處境的昆曲為例,白先勇先生希望通過在現代舞臺加上“燈光、舞美、音響以及其他文學藝術與昆曲的結合”這樣較為“新潮”的手法,使得昆曲這項遠早于西方歌劇兩三百年的成熟精美的戲劇作品能夠煥發生機①白先勇:《昆曲新美學——從青春版〈牡丹亭〉到新版〈玉簪記〉》,《藝術評論》2010年第3期。。有鑒于此,筆者建議,對于古琴短視頻的傳播,可以將主要推廣群體鎖定為年輕人,尤其是大學生群體,以大學生群體為中心形成輻射圈,實現“一帶多”的影響范圍。出于年輕人對于“非遺”的接受度考慮,初級教學模式應多運用新媒體技術,邀請知名古琴演奏家通過短視頻進行線上授課,以多種視角詮釋古琴演奏的審美意義,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使受眾獲得新的視聽享受。
2.對于古琴短視頻傳播的未來期許
人們生活節奏日益加快,對于諸如昆曲、古琴這樣知音難覓的高雅藝術,無疑機遇與挑戰并存。現階段受眾擁有審美選擇的主動權,新媒體平臺受眾大多為青年群體,其中不乏對于中國傳統文化真正感興趣但苦于工作生活壓力大無法現場學習或聆聽古琴演奏的人,短視頻為其提供了高效而便捷的觀看途徑,使其足不出戶便可滿足自己的審美與精神追求,是城市人群獲取知識的便捷途徑。
目前社會上“非遺”與受眾脫節,導致出現受眾面較窄的問題對于像古琴這樣已經形成一種特定文化象征符號的古典藝術來說,短視頻這樣的新媒體產品能夠激發受眾對于傳統文化的參與感與認同感,能夠成為一種跨時代、跨時空、跨文化層的信息傳播交流平臺。無論是短視頻的知識生產者還是受眾都應注意到,媒體與文化是互相嵌入的,二者在彼此交互之中能夠不斷發展,達到良性循環。
3.版權歸屬問題
除了文化宣傳機構使用短視頻對古琴藝術等“非遺”進行宣傳,使用短視頻進行推廣傳播需考慮到音視頻下載的版權問題。短視頻平臺減少了訂閱者對該音樂文件的儲存空間和緩存容量需求,增加了音樂類節目的實時性和交互性,帶動了受眾群體對于音樂文化消費的熱忱。但信息爆炸的時代,在網絡搜索引擎的便捷之下,出現了一批未經原知識生產者同意,便私自搬運盜用的不法商家。不明真相的受眾誤以為盜用者即為原創者,此舉在很大程度上侵犯了知識生產者的合法權益。
2018 年詞曲作家李海鷹認為酷我音樂未經許可便發布其個人原創作品,便以侵害著作權為由將酷我音樂訴至法院,要求其立即停止侵權行為,并支付《走四方》《夢江南》《我不想說》等13 部作品的賠償金及維權合理費用,共計13 萬元。根據法律相關條款可知,酷我音樂未經許可便對受眾提供在線播放、下載等服務,侵害了當事人對涉案作品依法享有的署名權、復制權、發行權、表演權、獲得報酬權、信息網絡傳播權等人身權利和相關財產權益。筆者認為原創者將古琴短視頻發布于媒介平臺時,除要注意在視頻明顯處標注用戶水印,必要時還需申請相關專利,對自身所制作的知識內容進行合理合法保護。
除此之外,數字音樂的版權反壟斷問題也值得引起關注與深思。數字音頻壟斷者獲得獨家授權后,可以擁有更加體系化與市場化的整合,但也會出現濫用數字音樂獨家版權許可權的可能。古琴短視頻的傳播也是如此,無論是知識生產者還是受眾都應將版權歸屬問題列入思考范疇,在尊重原創作者與版權所有人的基礎上,進行合理化宣傳推廣。
近年來“非遺”短視頻更多地“與觀者的心理密切相關,成為透視和理解非遺與網絡民間關系的重要窗口”,由此,“非遺與用戶之間建立起了良好的對話機制,產生了可循環的傳播動力,實現了用戶由圍觀到粉絲再到忠實用戶的轉變”①冉紅艷、陳實:《全媒體語境下非物質文化遺產短視頻的生產與傳播》,《中國出版》2021年第19期。。特別是近年來,古琴的一部分觀看場所由線下轉為線上,刷新了受眾以往對于古琴觀看場域的認知觀念,且這種新穎的場域變化引得更多受眾為其提供情感與資本支持,從而在互動儀式鏈中形成良性的受眾生態圈,使知識生產者能夠更為便捷地鎖定目標受眾。
“琴里休夸石上泉,爭如此處聽潺湲。”古琴之聲細微深遠,似九天仙子在低語;古琴之聲醇厚,似世外高人在瑤樹下斟茶;古琴之聲縹緲,似云霧之中隱隱約約出現的高峰。古琴藝術表現形式豐富,多出現在文人墨客的私下小型集會中,隨著近年來國家對于“非遺”傳承的重視,古琴更多地出現在專業舞臺上。古琴從過去文人抒發自己情思的自娛性樂器,逐漸變成為世界所矚目的殿堂級樂器。
筆者真切希望古琴不要成為“博物館式的樂器”,它應當更多地出現在大眾視野,成為一種“活態”藝術,并進行“活態化”的傳承,實現“1+1>2”的效果,而非只是一件單純在博物館中陳列擺放的樂器。既然“變遷是傳統音樂生存的內在邏輯和發展的基本規律”②周耘:《論音樂傳統的延續與傳統音樂的變遷》,《中央音樂學院學報》2021年第2期。,古琴這種古老的樂器在當代的傳播,不應只是作為一種自娛性質的傳統藝術停留于大眾的意識形態層面中,還應當將其充分實體化,成為一件可以“眾樂樂”的樂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