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文文
廣西北海市的“北海”一名來自其海城區地角鎮的同名漁村“北海村”,最初為疍家漁民所開發。北海原屬廣東省,1952年3 月由廣東省劃歸廣西省,1955 年7 月1 日,北海復歸廣東省,1965 年6 月,北海由廣東省劃歸廣西壯族自治區,北海之名也一直沿用至今。①北海市人民政府門戶網站(歷史沿革):http://www.beihai.gov.cn/zjbh/lsyg/。廣西北海市因市區北面臨海而得名,是廣西重要的沿海區域和出海通道,也是廣西與其他沿海地區合作交流的重要樞紐。天然沿海的地理位置,養育了廣大依靠大海生活的疍家人,傳承著記錄疍家人生產和生活的咸水歌文化。在歷史長河中,咸水歌以頑強的生命力口口相傳、代代相沿,講述著當地疍家人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猶如記錄疍家人歷史的百科全書。到了現代社會,廣西北海咸水歌的傳承也面臨著挑戰,全新的社會環境與其產生的社會背景相去甚遠,動搖了其傳承的根基,發展更是面臨著眾多困難。如何將廣西北海疍家文化與當代社會發展相融合,在新時代進行新的發展,是一個亟須解決的問題。本文將通過追溯廣西北海咸水歌產生的背景,分析歷史上其傳承與發展的特征,進而探索其在現代社會發展的路徑。
咸水歌是疍家人所演唱的歌曲,由世世代代的疍家人集體創作而來,經過長久的傳承流傳至今,以原生態的形式為當今世人所見。疍家人按照區域劃分,主要分為福州疍民以及廣東疍家人。兩地疍民所講語言也有所不同,與分布的區域有關,其中,福州的疍民講的是閩東語,廣東的疍家人則講的是粵語。廣西北海的疍家人主要是廣東疍家人的后裔,所講方言保留了廣東疍家的傳統語言,在生活方面也繼承了廣東疍家先輩的習慣,且與其他漁民族群有所不同,具有自己族群所獨特的風俗習慣,成為一個相對獨立的群體。
關于疍家人的來源眾說紛紜,至今說法不一。《北海疍家起源》①顧文:《北海疍家起源》,《文史春秋》2018年第8期。一文談到至少有10 種之多,并舉例談了其中4 種說法;《水上情歌——中山咸水歌》②吳競龍:《水上情歌——中山咸水歌》,廣東教育出版社,2008,第2-9頁、20頁。一書舉例談了5 種說法,這些說法雖然多樣,但各種說法有一個統一的特征,就是均充滿了悲劇色彩,與早期疍民所處的社會環境有著密切的關系。類似的論述在《中國民族民間器樂曲集成》均有談及,包括海南卷、廣東卷、廣西卷以及論文《疍歌淺析》中均有談到。這也反映了早期疍家人真實的生存環境和生活狀態,概括來講就是,他們泛舟為家,捕魚為業,居無寸土,四處漂泊,身份低微,飽受歧視,幾乎處于與陸上居民隔絕的狀態,過著幾近原始的生活,是一群世代被人驅逐的群體。《南海諸島:中國最大熱帶水面是翡翠,水下是天堂》一文中談到:“疍人沒有讀書、應試、當兵和陸上定居的自由,不能穿戴士大夫的衣冠,甚至在某些地方還不能穿綢著緞,疍婦即使穿新衣也要補上一塊舊布。”③吳競龍:《水上情歌——中山咸水歌》,廣東教育出版社,2008,第2-9頁、20頁。“從元朝到清朝很長的一段時間里,疍民備受欺凌,他們沒有部落,沒有田地,以海為生。岸上的原住居民規定‘疍民’不準上岸居住,不準讀書識字,不準與岸上人家通婚,科舉的名冊中也從來沒有‘疍民’的名字。”④唐林、湯志、文武、查春明、Jim Rohn:《南海諸島:中國最大熱帶水面是翡翠,水下是天堂》,《環球人文地理》2014年第21期。這可以說是各地疍家人生活的共同的歷史寫照。相對封閉隔絕的生存環境,缺乏讀書識字受教育的條件,造就了相對獨立原始的藝術形式,咸水歌沒有專門的理論體系和記譜方式,僅能口口相傳,以原生態的形式傳承和保存下來,流傳至今為后世所見,可以說是一部記錄了疍家人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百科全書。黃妙秋在《廣西北海疍民咸水歌研究》一文中談到:“一曲曲咸水歌,如實展現了北海疍民各個歷史時期生活變遷的動態畫面,展現了時代精神和與之相應時期‘人’的精神狀態。”⑤黃妙秋:《廣西北海疍民咸水歌研究》,《中國音樂學》2008年第4期。海南陵水黎族疍家調傳承人郭世榮說:“疍家文化全在歌,你要想了解我們的文化,先上漁排聽一聽我們的疍家調。”⑥《南國都市報》2017年12月5日(007版)。注:疍家調,即咸水歌。疍家調傳承人馮玉蓉說:“不會寫我們就唱,看見什么唱什么。”①《南國都市報》2017年12月5日第7版。可以說疍家人的歌曲就是疍家人文化的全部。
北海咸水歌獨特的文化背景,反映在其音樂之中,以典型的即興性的特征呈現出來。具體表現為:演唱咸水歌的疍家話接近廣州話,歌曲歌譜變化多樣,結構自由松散,旋律簡潔明了,音調游移不定,缺乏旋律性,節奏節拍自由松散,歌詞簡潔樸實,但具有實際意義,演唱基本在一個調上,隨心所欲,以五聲調式為主,也有加入偏音或原始的三音列和四音列,傳授方式基本為模仿,沒有系統的教授方法。這些特征的形成與疍家人的生存環境息息相關密不可分。北海疍家人的來源和與其他漁民族群互不認同的特征,使得其方言處在一個相對封閉的狀態,在一個相對固定的群體中得以長久傳承,且更接近于其早期族群中的廣州話;缺乏讀書識字的機會,使得咸水歌難以形成固定模式,造成內容不固定,歌譜、結構、旋律、音調和節奏節拍等千變萬化。咸水歌與生活息息相關,使得咸水歌的歌詞簡單但具有實際意義;缺乏系統的歌唱教育,使得咸水歌的演唱基本在一個調上,更接近于說,僅能依靠模仿傳承。北海咸水歌的這些特征的形成,是在一個特定的歷史背景和特定的生存環境下,多重社會因素綜合的結果。而相對封閉隔絕的生存環境,又保證了這些特征的長久傳承,并以原生態的形式保存了下來。咸水歌在長久的傳承過程中,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以歌曲形式作為工具,記載下了疍家人的歷史,使后人可以從咸水歌中了解疍家人,也成為后世研究疍家人歷史文化的依據。
關于北海咸水歌的藝術價值,其文化特征是記載疍家人生活的百科全書,記錄了疍家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使后世得以了解疍家人的歷史。其原生態的音樂形式,更接近于我國早期音樂文化的特征,可謂是“活化石”般的存在,也是疍家人對于藝術“美”認識的一種體現,為我們研究早期人們的審美表現提供了可供參考的線索。其歌曲表現的思想情感,是在特定生存環境下,疍家人面對惡劣的生活環境,毅然頑強抗爭,堅忍不拔,努力面對現實的一種態度。其歌詞內容描述的歷史背景,是對疍家人生存軌跡的記載,為后世學者研究疍家人的來源及歷史提供了印證依據。咸水歌藝術形式的傳承,也為我們了解我國早期音樂文化的產生及特征提供了可供參照的依據。
可以說,咸水歌作為傳承疍家人文化生活的百科全書式的藝術形式,猶如一部記載疍家人歷史的詩歌,使后世學者能夠從中了解疍家人的歷史,在一定程度上追溯先輩的文化藝術特征,并為研究我國早期原始的文化藝術形式提供了可以參照的活化石。
在北海咸水歌的保護和傳承方面,當地政府和社會各界認真貫徹《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國辦發〔2005〕18 號)中“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工作方針,從機構建設、傳承人申報、社會力量投入及后備人才梯隊建設方面入手,并進一步做了拓展性的工作。
2010 年,由北海市申報的“北海咸水歌”①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關于公布第三批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和第一批第二批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項目名錄的通知(桂政發〔2010〕25號)排序:115號。被列入廣西第三批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由北海市群眾藝術館申報的咸水歌傳承人麥九妹(1930 年)、郭亞十②廣西壯族自治區文化廳關于公布第三批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的通知(桂文發〔2011〕76號)序號:第20、21號。(1941 年)入選第三批(2011 年)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郭其友③廣西壯族自治區文化和旅游廳關于公布第六批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的通知(桂文旅函〔2019〕1349 號)序號:第89號。(1944 年)入選第六批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2016 年,北海市再次將三位傳承人列入“北海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名單”④北海市文化新聞出版廣電局關于公布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的通知(北文新廣發〔2016〕134號)。。各位傳承人也積極傳播咸水歌,參與各種活動和比賽,演唱咸水歌。2007年,由原廣西文化廳主辦、廣西群眾藝術館承辦的廣西首屆歌王大賽,麥九妹參賽。2015 年,“北海咸水歌”傳承基地被列入第四批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傳承基地⑤北海非物質文化遺產網:http://bhich.cn/nd.jsp?id=136。。同時,民主黨派人士也投入咸水歌的研究之中,2018 年7月,由民進北海市委會葉吉旺副主委帶隊,開展了《北海市咸水歌傳承和保護對策研究》課題研究,對咸水歌傳承和保護進行調研。民進北海市委會還提出《關于加強我市咸水歌傳承工作的幾點建議》⑥北海市人民政府門戶網站:http://xxgk.beihai.gov.cn/bhsjyj/gzdt_84329/201907/t20190703_1894885.html(北教復字〔2019〕第32號)。,對于咸水歌的發展提出了具體可行的寶貴意見,北海市政府給予積極回復,從已開展的工作和下一步計劃兩個方面進行回應。
對于北海咸水歌的搶救工作,20 世紀50年代已經開始。早在1958年,“北海文聯”成立,就組織群眾性的文藝創作組負責創作、整理民歌,出版民歌集,其中就有咸水歌;1980 年,文化部門組織專人進行民歌采風,對咸水歌等方言民歌進行搜集、整理,共編印22 首;1981 年,北海市群眾藝術館油印內部資料《北海民歌選集》;1987 年,韓家照主編出版《北海歌謠》;2004 年,黃妙秋出版著作《海韻飄謠:廣西北海咸水歌研究》,收錄咸水歌30 首。這些譜例作為原始材料,成為研究和發展北海咸水歌的資料儲備,也為創作新時代的咸水歌提供可供借鑒的依據。2008 年以來,專門研究北海咸水歌的學術文章越來越多,知網現有18篇,另有21篇涉及北海咸水歌的文章。這說明,北海咸水歌的研究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專業院校學者的研究投入,促進了北海咸水歌的當代發展,有助于其理論體系和演唱體系的構建,也為北海咸水歌的系統性發展提供了可能,使之進一步融入到時代發展的潮流之中;創作新時代的北海咸水歌,為當代的咸水歌音樂文化的發展探索新的路徑。
在廣西北海地區,咸水歌已經成為一張宣傳北海市當地社會生活和方針政策的文化名片,在自身發展的同時也擔當起宣傳政府政策的重任。北海市當地充分發揮咸水歌的藝術特征,將各類重要社會活動題材以咸水歌的形式進行創編宣傳,咸水歌融入當地政治、經濟生活之中,使咸水歌的發展與時代的潮流相符合,擴大了咸水歌的影響力。
筆者在北海市人民政府門戶網站輸入“咸水歌”進行搜索①北海市人民政府門戶網站:http://www.beihai.gov.cn/;訪問日期:2021年6月6日。,發現相關報道有212 條之多,包含與當地社會生活相關的方方面面,如《“掃黑除惡”咸水歌》《消防安全咸水歌》《咸水歌唱響十九大》《防控咸水歌》《消防咸水歌》《消防防火咸水歌》《唱起盛世咸水歌》《反腐倡廉共筑中國夢》和《反腐正風·掃黑除惡》等。咸水歌歌唱現實生活,唱響主旋律,成為新時代的文化符號。2020 年疫情發生以來,北海各界以咸水歌的形式進行創作,宣傳抗疫行動,促進抗疫工作。筆者僅在“中共廣西壯族自治區委員會老干部局/中共廣西壯族自治區委員會離退休干部工作委員會”②中共廣西壯族自治區委員會老干部局/中共廣西壯族自治區委員會離退休干部工作委員會網站:http://www.gxlgbgz.gov.cn/index.php?q=%E5%92%B8%E6%B0%B4%E6%AD%8C&typeid=1&m=search。網站,就查到北海市委老干部局供稿的咸水歌45 首,記錄了抗擊疫情中社會各界無私忘我的奉獻精神。
北海疍家人數量有限,咸水歌傳承范圍較窄,主要從上一代傳給下一代,缺乏足夠發展咸水歌的傳播群體和傳承系統。在當代更多的藝術形式給予人們更多的選擇空間,新一代的年輕人更喜歡流行音樂等新的藝術形式,咸水歌的傳承受到嚴重的沖擊。為了改變這一現實的不利狀況,2019 年,“在北海市文聯、市音樂家協會的牽頭與指導下,自治區未成年人非物質文化遺產‘北海疍家咸水歌傳唱基地’在北海市海城區九小揭牌”①廣西文聯網:http://www.gxwenlian.com/jckt/21762.htm(l千人同唱咸水歌童聲傳承民族風——“北海疍家咸水歌傳唱基地”揭牌)。,讓疍家咸水歌進入校園,進入課堂,讓孩子們從小學唱咸水歌,成為他們成長的一部分,刻入童年的記憶之中,為咸水歌的長久發展奠定基礎。此次活動中,當地的音樂家整理出一批咸水歌童謠、民謠,由音樂老師教學生演唱。這一傳承基地的設立意義是重大的,它改變了咸水歌傳統的口口相傳的原始傳承方式,將咸水歌的教育融入現代教育體系,使得咸水歌的教學逐漸系統化、規范化,為廣泛傳播咸水歌打下了基礎。
目前廣西北海咸水歌的發展面臨眾多挑戰和不利的局面,這些都是客觀事實,不容回避,但當地政府和各界人士努力探索廣西北海咸水歌發展的路徑,雖然成效有待探討,但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咸水歌得到新的發展,成為新時代當地的文化名片。
學界對咸水歌發展路徑的研究,投入了眾多精力,涉及或專門論述的論文和著作都非常多,提出的方案也是多種多樣,概括來講主要分為培養專業人才、利用現代傳媒手段、將咸水歌融入課堂、加大保護力度和宣傳力度等。這些方案的研究思路主要是聚焦于咸水歌的本體,為此,本文的研究將換一種思路,從超越咸水歌的本體維度的基礎上研究,提出新的發展路徑和實施方案。
專業建設是指咸水歌的創作理論系統和演唱技藝系統建設,這是促進咸水歌融入現代藝術教育體系,適應時代發展方向,促進其全面發展的基礎。這是因為,傳統的口口相傳的傳播模式,是時代的原因造成的,局限性非常明顯,原始的狀態限制了咸水歌文化的傳播,也不利于咸水歌的當代發展。專業建設是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創作理論系統的構建,使得學習者能夠快速了解其基本特征,不需要進行分析研究;演唱技藝系統的構建,使得演唱者能夠快速掌握咸水歌的技巧,能夠將其原生態的美純正地表達出來。當然,專業建設是一項非常困難的工作,與咸水歌即興性的藝術特征存在一定的相悖情況,從其千變萬化、張口即唱的特征中,找出其規律,進行規范化、系統化實屬不易,但卻并不是無跡可尋,已有研究者進行了大量研究,并作簡單概括,《廣西北海漁歌旋律構成特點探析》①荊彥超、李珊娜:《廣西北海漁歌旋律構成特點探析》,《民族音樂》2013年第1期。一文就概括了三點:核心動機在全曲的貫穿、具有特色的首尾呼應和合尾的特異性。該文研究比較深入,能夠發現咸水歌的理論特征,具有一定的獨到見解,為較少的概括了咸水歌作曲技術理論特征的論文,對于進一步完善咸水歌的創作理論體系具有一定的價值。進一步的研究,有待越來越多的研究者的投入才有可能。最終的專業建設的完成,對于學習者和演唱者來講,可提供標準化學習的依據,也為咸水歌的全面發展和融入其他藝術形式提供可能。可以說專業建設是基礎建設。
平臺建設是指構建一個咸水歌發展的聯盟,建立一個固定的賽事,作為發展咸水歌的平臺。各種藝術形式的發展均需要一定的平臺,不可能單獨發展。比如奧運會就是一個廣闊的平臺,為各國運動員提供了施展自己才能的機會,咸水歌的發展也是如此,組建一個平臺,形成聯盟優勢,借助中國音樂家協會的力量,將各地的力量凝結到一起,聚集成一個點,這個點就是“咸水歌”,形成一套有效的活動機制,舉辦兩年一屆的“咸水歌”新作品國家級創作大賽和學術研討會。事實上,各地政府對于咸水歌的發展非常重視,但目前各地主要是各自為政,將咸水歌作為本地的文化旅游資源來發展,沒有建立一個合作的機構,分散了各地發展咸水歌的力量。倘若建立一個咸水歌發展聯盟,則猶如將散落的零件組裝成一臺完整的機器,加上一個固定的賽事作為動力的來源,即可快速地運轉起來,將能夠吸引更多的社會力量投入咸水歌的發展和研究之中,也更加有利于咸水歌與時代的發展相融合。時代變了,疍家人生存環境和生活方式都變了,不再是相對封閉的狀況,而是相對開放的社會環境,可以接觸到的藝術形式也不再局限于咸水歌。咸水歌需要在新的社會環境下發展,以之為新的培育土壤,發展新時代的咸水歌,才能趕上時代發展的洪流,不至于湮滅在時代的洪流之中,成為歷史的記憶,被現實所淘汰。
戰略布局是指咸水歌的發展要立足國內,面向東南亞。咸水歌是海洋文化的產物,在咸水歌長久的傳承過程中,與周邊東南亞海上文化的交流不可避免,文化的相似性也是客觀存在的,所以既要“走出去”,也要“請進來”,通過相互交流,促進咸水歌的發展。所謂“走出去”,是指將咸水歌作為與東南亞國家藝術文化交流的媒介。北海合浦地區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港口,有著悠久的與海外特到是東南亞地區人民交流的歷史。在長久的歷史中,各地人民的文化交流是相互之間友好交往的基礎。在新時代,繼承先輩的傳統,以文化的相似性作為雙方藝術交流的基礎,研究不同文化背景下類似藝術發展的不同路徑,揚長避短為我所用,促進咸水歌的發展。所謂“請進來”,是指引入東南亞地區與咸水歌類似的音樂藝術。相同的地理環境,相似的生存環境,早期外出先輩留下的相似文化,使我們在與東南亞地區人民交流時,具有一定的先天文化優勢。早期先輩遠走東南亞,帶去了早期的中國文化,傳承至今這些國家至今還有許多風俗習慣深受中國文化的影響。可以說,雙方的交流具有很好的歷史基礎。同類或相似文化的交流,無疑會加強原有文化的發展,而文化的差異性猶如催化劑,必定會促進咸水歌文化的發展,產生出新的火花。同時,對于東南亞地區類似音樂藝術的研究,為我們了解先輩的足跡,與當地人民的交流提供一定的線索,也為我們更好地與東南亞國家進行交流提供一定的文化基礎。
可以說,廣西北海咸水歌所面臨的問題,是各個地區咸水歌所共同面臨的問題,共同發展已經不易,單打獨斗更是困難重重,抱團取暖才是可行之道,墨守成規是不可能有發展前途的,開拓創新才是前進之路。吸引不同文化,勇于創新,才是能夠使咸水歌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向前發展的關鍵。
綜上所述,本文主要是針對廣西北海咸水歌的傳承與發展進行探討,立足于廣西北海咸水歌的發展,又不局限于北海地區,而是將各地咸水歌作為一個整體來看待,綜合各個方面進行論述。在綜合探討的基礎上,對于廣西北海咸水歌的發展路徑提出了三點認識,以求能夠促進其發展,為廣西當地的文化藝術事業作出自己應有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