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伊蘭(武漢城市學院)
在現代信息技術飛速發展的新時代下,創新屬于民族進步與社會發展的源動力。近年來,隨著高等教育事業改革的推進,高校教育目標也有了新的變化,高校應當尤其注重當代大學生雙創能力的培養,在人才培養過程中進一步改革更新教學模式與理念,進一步完善雙創課程教育體系,結合市場中對雙創型人才的實際需求,設置更加科學的創新創業專業課程,真正將雙創教育課程作為高校學生的必修課,從而實現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提升。
在現代社會不斷發展的形勢下,市場對雙創型人才的需求日益提升,對人才的綜合素質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標準,地方高校屬于培養輸送現代優秀人才的重要陣地,應當盡快落實創新創業課程體系建設與完善,探尋當前人才培養工作中的突出問題,制定有針對性的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規劃,推動創新創業人才的培養,改變過去傳統的人才培養理念和方式,為社會輸送更多優秀人才[1]。
所謂雙創即創新創業的簡稱,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基本含義是把創新教育和創業教師進行有效整合之后,促進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提升的一種現代化教學模式。
創新創業詳細來說即體現在產品、生產、技術等各個行業領域實施創新的活動,在社會發展的新形勢下,必須要依靠更多創新創業人才,唯有創新才可以推動我國的持續穩健發展,最終實現民族復興。所以地方高校在開展人才培養工作時必須要聯系實際情況,基于雙創背景著手,真正把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當成是核心教育目標來看待,努力為社會輸送更多高素質的雙創型人才。
雙創型人才不單單要擁有較為牢固的專業知識基礎,同時能夠對知識技能予以創新發展,可以在自身行業領域中不斷開拓創新,把本職工作做到極致,真正發揮出自身價值[2]。
高校作為新時期人才培養的主陣地,在新時期下必須要轉變人才培養模式,為社會提供更多高素質、專業化的綜合性復合型人才。面對高等教育事業改革和社會進步發展的新機遇,地方高校必須堅持與時俱進,緊跟時代發展步伐,更加強調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在實際的教學中應當第一時間發現了解雙創型人才培養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及時制定有針對性的解決對策,為培養更多適合市場需求的人才做出貢獻。
新時期下,地方高校推進人才培養模式創新,促進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提升,不僅對他們未來的就業與發展意義重大,同時也能夠為社會發展提供更多動力,還可以實現自身教育質量提升,推進高校持續發展。地方高校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模式的必要性體現在:
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高等教育實現了長足發展與進步,其普及率實現了大幅度提升。與此同時,各大高校為了能夠最大限度減少學生未進校之前盲目選擇專業的問題,并讓學校人才培養模式能夠步入良性軌道,學校對招生進行了改革,全面實施大類招生。此外,在社會經濟的推動下,國內經濟結構不斷優化與升級,整個社會對于人才的需求開始轉變,需要更多復合型、應用型、創新型人才,這就對高校人才培養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從高校角度來講,為了能夠為社會培養和輸出高質量的人才,為了更好地服務地方經濟的發展,就必須要加強“雙創”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與實施,力求培養更多具有創新精神以及創新思維的學生,使其能夠適應市場經濟變化的實際需求。
隨著經濟產業的不斷發展,對人才的需求也發生了變化,經濟產業需要什么樣的人才,也意味著高校需要有針對性地培養這類人才。目前,經濟結構出于轉型升級的重要階段,這個階段需要更多的應用型人才,特別是人工智能、微電子、新能源、互聯網等行業,對于應用型人才的需求量巨大,這就迫使高校必須培養更多“雙創”應用型人才。但是從實際情況來看,人才供給出現結構性失衡的情況,體現在:一方面,中低端人才同質化現象比較突出,供給已經遠遠大于市場需求;另外一方面,“雙創”應用型人才供給不足,無法滿足市場的實際需求,這就出現了人才供給側結構性矛盾。因此,對于高校而言,唯有培養更多“雙創”型應用人才,才能緩解這些矛盾。
高等教育已經呈現出大眾化趨勢,加之各大高校招生規模不斷擴大,意味著每一年的畢業生數量將會逐步提升。從就業結構來看,畢業生能夠滿足市場崗位需求的數量依然比較少,所以,他們將面臨畢業就失業的問題。此外,很多高科技企業以及新技術企業又面臨著人才缺乏的困境。在這樣的背景下,高校需要加強“雙創”應用型人才的培養,要站在宏觀角度審視市場對人才的需求,對學校基礎設施設備、教師團隊、教學資源等方面進行改進,朝著培養“雙創”型應用人才的方向不斷邁進。
此外,在大類招生的全面實施下,低年級學生不需要區分專業,到了高年級之后學生可以結合自身興趣選擇喜歡的專業,該模式不僅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而且也尊重了學生的意愿,當學生基于興趣選擇對應的專業時,他們將會更加努力,并全身心投入到自己所選擇的專業之中,這就會提升大學生的就業效率以及就業質量。
現階段很多地方高校對于雙創型人才培養的教學目標尚未有清楚明確的了解,表現出較為片面的觀念,覺得學校組織開展的創新創業教育課程其目標是要讓學生未來可以在創業方面做出更大成就,因此部分地方高校為確保實現能夠量化的教學成效,對于雙創教育課程內容的安排上表現出較大的隨意性,將很多能夠促進學生創新創業能力提升的內容排除在外,甚至部分地方高校所開設的創新創業課程并沒有當成是學生的必修課,大部分學生僅僅是因為興趣愛好而學習此門課程[3]。
與此同時,部分高校并未開展好相關的引導宣傳工作,導致部分大學生自身思想認識上并未對雙創教育有深入了解,在實際學習過程中單純地想要將學分修滿。另外部分高校教師在組織開展教學活動時,也尚未清楚意識到雙創教育對學生未來成長與發展的重要影響,在課堂教學時單純講解教材內容,課堂教學模式較為陳舊,僅僅是為完成任務而組織教學,并不能夠有效促進大學生雙創能力提高,導致實際教學效率不高,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地方高校雙創型人才培養工作的深入開展。比如說部分高校在雙創課程的安排方面,對于雙創教育的具體內容并未充分聯系學生需求和社會市場需要,直接對創業板提供理論知識教學,如對法律專業學生僅僅是設置一個創業法律課程班,學生在參與課程學習時往往是學習創業相關法律法規,并未給學生講解在未來創業過程中如何靈活應用所學知識來幫助自己[4]。
現階段部分地方高校在組織開展創新創業教學的過程中,往往都是由輔導員組織學生參與學習,也有一些高校有專門的教師開展課程教學。對于大學生實施創新創業教學的過程中,很多時候是輔導員選擇空余時間,借助于講解創新創業案例來幫助學生對其有基本的了解,而在理論知識教學過程中,因為高校輔導員大部分自身不具備豐富的創業實踐經驗,因此難以發揮出實踐指導作用,僅僅是把教材中的知識內容陳述給學生,如此一來,很容易導致課堂氛圍枯燥無味,長期下去自然會降低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同時對于參與創新創業課程學習的學生而言,如SYB 課程,為幫助學生獲得證書,高校會聘任創新創業的專職教師進行授課,然而很多專職教師即便具備較為豐富的理論教學經驗,對理論知識的理解也比輔導員更加深入和精準,但其自身依舊不擁有成功經驗,尚未形成創業成功的理論模型,從而在實際教學時可能會存在這樣的問題:理論和思路是正確的但具體創新創業活動最終失敗。通過上文分析能夠了解到,地方高校在組織開展雙創教育時,沒有建立專業的師資隊伍,嚴重影響到創新創業教育實效性提升,對高校雙創型人才培養工作帶來很大阻礙。
目前對于地方高校的大學生而言,其物質生活水平持續提升,很多學生失去了創新創業的動力,同時因為學分的約束,大部分學生考慮的問題集中在這樣讓自己能夠修滿學分。高校把創新創業教育與學分直接聯系,部分學生把專業知識的學習模式運用到創新創業課程中,片面地覺得創新創業課程知識學習和自身未來發展聯系不大,覺得這部分知識是為未來會選擇創業的同學準備的,自己僅僅是將理論知識死記硬背下來,最終獲得相應的學分即可達成目標。恰恰是因為地方高校并未重視做好創新創業教育宣傳工作,導致很多大學生自身思想出現偏差,從而降低了創新創業教育的實際成效,高校不管投入多少資源都不能夠實現預期目標。同時針對部分具備創新精神和創業想法的大學生,即便他們自身愿意積極主動學習,但高校尚未組織創業實訓學習活動,單純依靠學生會成立的創業俱樂部,由于自身資源能力有限,無法幫助這部分學生提升創新創業能力。
地方高校的教師因為長時間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下開展教學工作,對創新創業這一全新的教學模式尚未形成有效的經驗和教學實踐的過程,只有極少部分教師愿意去嘗試接受創新創業教育,不斷挑戰自我,積極進行創新,對創新創業的課程進行深入的了解和嘗試,對全新的教學模式進行接受和創新。也正是如此,許多地方高校在對學生開展創新創業培訓的過程中,將對學生的培養任務直接交給了輔導員[5]。我們都知道術業有專攻的道理,高校輔導員并不具備教授學生創新創業課程的能力,因為其缺乏這方面的教學經驗和實踐經驗,為了響應學校的號召,完成教學任務,所以才硬著頭皮開展了創新創業課程教學,在不了解其課程真正含義的基礎上,選擇傳統單一的教學模式對學生開展教育,在很大程度上與雙創教育設置初衷相違背。
高校要不斷提高創新創業相關教育的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其中最重要的任務就是要給教師宣傳創新創業教學的重要性意識,讓地方院校的教師改變傳統的教學觀念,積極創新,同時還可以適當地設立一些獎勵,讓更多教師能夠積極主動投身其中。例如:可以給教師設定相應的獎金、提高教師職位或者頒發榮譽證書等,促進教師積極參與創新創業教學,還可以讓教師真正意識到雙創人才培養的重要程度,培養教師的敬業樂業精神,讓他們身上肩負責任感和使命感,為高校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帶來堅實的保障。另外,還可以組織師生一起開展實踐活動,在活動時有效更新教師的教育思想,例如:在校內組織教師舉行紅色活動——青年紅色筑夢之旅,組織開展紅色教育實踐活動,不但能夠緩解教師的教學壓力,還可以體會和學習革命先烈敢于奮斗、從不言棄的優點,培養教師的創新能力。
雙創型人才培養需要地方高校能夠全面清晰地分析不同學生的學習情況和年齡心理特點,為學生開設有興趣的教學內容,在課堂中除了理論教學的方式,還能夠適當地帶入一些雙創實踐活動,提高學生對課程的積極性。
另外,學校還要給學生提供自我發展的平臺和機會,積極鼓勵學生主動參與到雙創活動實踐中來,為學生安排專業的指導教師,并且在實踐開始前要科學地協調前期資金和物質投入。此外,還可以定期在校園內為學生開辦“創新創業”大賽,設置相應的獎勵,積極鼓勵學生向著創新創業的方向發展。
應該始終遵循以學生為中心的人才培養理念,以教育為主線,對一批批地方高校內創新創業人才進行培養。找準國內外具有較高水平的課題組,在學科團隊內吸納高層次能力強的人才,大膽使用,徹底放手進行培養,在推進人才隊伍建設的基礎上不斷完善相關制度,完善學科教育平臺,打造高質量的學科團隊,為提高地方高校創新創業教學質量提供便捷條件。
對具有靈活性的教學管理制度進行推進,積極引導學生對創新創業活動進行落實,引導和鼓勵學生參與自主創業。地方高校應該設立一些輔修課程,或者第二專業等,讓學生進行自主選擇,利用靈活的創業和課程設置,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其最主要的表現為以下四點:第一,對創新創業教育課程體系進行完善,不斷擴寬互聯網教學平臺,將教學內容和科研成果進行有效融合;第二,不斷提高學生的雙創能力,并以此為出發點,對教學模式與考核機制進行創新;第三,為學生設立完整的實訓教學體系,有效調動學生對創新創業知識學習的積極性,進而進行自主創業;第四,對創新創業實訓教學體系進行完善和創新,加強雙創學習平臺建設[6]。
在地方高校政策和經費充足的情況下,可以鼓勵學生不斷參加各種學科之間或者行業之間的競賽比拼,一般可以借助于如下方式來增強大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
首先,理論輔導,真題訓練。專業領域的教師在輔導參與比賽學生時,要具有針對性地給學生進行大量的真題訓練,確保做題的速度和準確率。
其次,實操訓練。在假期階段,將參與比賽的學生送到專業的實習基地或者對口的公司進行實踐和學習,同時還可以聘請歷屆參與比賽贏得獎勵的學生進行現場交流。此外,還可以聘請工程師對學生進行專業的訓練和培養,這樣教師和學生在研究了競賽組下發的競賽規程時,就可以逐項進行練習。
在“雙創”的時代背景下,地方院校要緊跟時代發展的步伐,與時俱進,根據學生自身的實際情況,不斷創新教學中的方式和方法,建立一個“雙創”的教學課堂,同時還要對“雙創型”教師進行積極的培養,只有一批優秀的教師進行帶動,地方院校在培養創新創業型人才的過程中才能取得良好的成效,為社會輸送更加專業、更加優質的“雙創型”人才,為社會的健康發展提供人才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