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燕 胡義兵

“學校轉為公辦學校后,我們家長既開心又放心。和原來相比,一個學期的學費省了一萬多元;學校老師有更多的機會參與培訓、賽課,師資水平得到了提高;孩子更懂事了,學習也更努力、上進了。”11月11日,岳陽市岳陽樓區千畝湖小學的一名學生家長在微信家長群里發出的感慨,引發共鳴,許多家長表示,在教育培養子女的事業中,要與學校攜手共育。這是岳陽市扎實推進民辦義務教育規范發展工作,滿足群眾對優質教育資源的需求,營造良好教育生態的一個縮影。
近年來,為全面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委省政府關于規范民辦義務教育發展各項工作(以下簡稱“規民工作”)要求,岳陽市本著“依法依規、權責一致、實事求是、一校一策、全市統籌”的工作原則,立足于控大局、顧長遠、促規范,深入推進“民轉公辦一批、縮規核減一批、新建擴容一批、擴建挖潛一批、關停并轉一批”等“五個一批”措施,全市原有23所民辦義務教育學校縮減為16所,僅占全省3.6%。全市共增加公辦義務教育學位14441個,確保了公辦義務教育在校生占比在95%以上。
領導重視講高度。全市各級黨委政府主要領導高度重視,親自推動。岳陽市委書記曹普華多次過問規民工作,并3次作出批示。岳陽市人民政府市長李摯主持召開市政府第5次常務會議專題聽取規民工作情況匯報,審議工作方案。岳陽市委副書記汪濤兩次聽取匯報,對后段工作提出明確要求。分管副市長黃偉雄親力親為,深入各學校調研摸底,還先后17次組織召開規民工作調度會、推進會。各縣市區黨委政府把規民工作列入重要議事日程,先后多次召開黨委常委會、政府常務會和議教會審議研究規民工作。此外,市縣兩級均以兩辦或政府辦名義印發規民工作方案,均組建了教育工作領導小組規民工作專班,均制定了一校一策方案。各相關部門積極配合,主動作為,為規民工作專項經費、人員編制、教師招聘、輿情管控等方面給予了強有力的支持。
落實任務講力度。為落實規民任務,岳陽市先后組織開展多輪辦學情況摸底。特別是5月上旬,在市政府主導下,各縣級人民政府組織開展了一次全方位的辦學情況摸底排查,涉及排查內容二十項,做到了底子清、情況明。2022年春季,岳陽市共有23所民辦義務教育學校。截至8月中旬,已關停3所,轉設公辦學校4所,化減民辦義務教育學位11416個。此外,岳陽市還先后核減了10所民辦義務教育學校辦學規模,暫停1所學校招生,化減民辦義務教育學位2822個。岳陽市沒有通過購買學位方式化減民辦義務教育學位,這在全省是獨一無二的。
教師安置講溫度。公辦教師清退方面。全市所有在民辦義務教育學校任教、支教、借調的公辦教師已通過面對面座談交流、自愿申請、統籌安排等方式回流至公辦學校,妥善解決。民轉公學校教師安置方面。全市4所民轉公學校已全部完成轉設,并對外以公辦學校名義啟動招生。為保穩定、控大局,確保民轉公學校教師隊伍基本不動、教育教學質量基本不降、管理模式基本不變,華容縣、湘陰縣、岳陽樓區和君山區結合本地實際,出臺了系列保障措施。如華容縣僑聯環城學校和君山區錢糧湖實驗小學是“公參民”學校,80%是公辦教師。兩校轉公后,原有公辦教師基本保持原有崗位不動。部分臨聘人員通過逐個談心談話、解釋宣傳、簽訂承諾書、先解后聘、分類化解等方式均已得到妥善安置;湘陰縣城東實驗學校和岳陽樓區弘毅南湖小學系純民辦學校轉為公辦學校。兩地按“考察錄用一批、公開招聘一批、勞務派遣一批、待遇保障一批、自主擇業一批或集團轉校安置一批”等原則,對362名校聘編外教師進行安置。截至目前,所有民轉公學校教師已全部重新簽訂用工合同,36名教師通過考察,轉為事業編制,65名被集團留任、外派或申請自主擇業。同時兩地將連續5年通過公開招聘方式,逐年解決民轉公學校30個事業編制。
學生分流講適度。為確保民辦義務教育學生回流公辦有學位,湘陰縣新建的洋沙湖一校和金龍學校今年暑假期間已正式啟動招生,截至8月底,已有243名民辦義務教育學校在校生回流至公辦學校就讀;汨羅市在城區新建一所初中寄宿制學校,吸引了150名民辦義務教育學校在校生轉入公辦學校就讀;岳陽縣通過行政包班、教師包學生等方式,采取上門家訪、電話溝通、微信交流等途徑,成功分流496名民辦義務教育學校在校生;臨湘市關停僑聯小學,其學生分流由轉出轉入學校一對一負責,上門對接,365名學生已分別分流至城區各小學或回原籍就讀;中心城區新建二十中、融創小學、南湖實驗小學,改擴建市十中、東方紅小學等8所學校,增加公辦學位10015個,保障了公辦義務教育學位供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