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 恒
(重慶對外經貿學院 重慶 400000)
高素質表演人才,要求在掌握扎實知識和技術的基礎上,具備優秀的審美才能、道德素質、審美品質等。但縱觀以往戲劇影視表演課程的發展,由于教師思想理念的落后,使得學生在學習期間無法進行多元教育。學生即使掌握了豐富的藝術知識,也無法運用之于社會實踐中。但教師通過多元化思想的滲透,就可以達到對現階段戲劇影視表演課程缺陷的補救,從而進一步提升了學生藝術素質的形成,為學員藝術水準、創新能力的提高奠定了基石。
現階段,在戲劇影視表演課堂教學中,通過運用多元思維,可達到對學生學習狀況的重大改變,以當前學校教育資源情況為基準,積極吸納前沿教育思想與理念,并依據對現階段院校課程情況的數據分析,積極推動對現階段戲劇影視表演教學方法的改革,為學習者創造良性的教學環境。而學生在多元化思維訓練的教學模式下,自身審美能力、邏輯思維、社會審美觀念都會得以有效培養提高,并通過戲劇影視等節目的藝術魅力來熏陶學生思想道德與情操,以實現學生藝術素質全方位發展的目的。
戲劇影視藝術表演課程中,滲透的多元思想,是高等學校戲劇影視藝術表演學科在當前教學變革大浪潮中保持自我發展狀態的主要手段,也是當前社會對戲劇影視藝術人才培養的基本要求,對于提升高等學校戲劇影視藝術課程水平,形成高素質人才培養體制具有舉足輕重的意義,同時也是學習者藝術素質得到提高與發揮的重要途徑。正因如此,戲劇電影藝術課程中融入多元思想是當前院校教學改革的趨勢。
戲劇影視藝術教育目標體現為專業性戲曲電影人員的培訓,以期專業戲曲電影表現人員能夠在當前戲曲電影市場中創造更高的價值成果。而這也要求教育中的戲劇電影藝術課程可持續改革,分析當前各大院校戲劇影視藝術學科的發展,盡管院校已經了解當前戲劇影視市場的迅猛發展,但從教學模式、教學力量、課程水平方面無法為學員戲劇影視表現能力水準的提高做出保證。而部分院校面對新藝術課程的發展,卻根本無自己獨有專業特色和優勢,只一味效仿上海戲劇學院、北京電影學院等著名學校。在此情況下,此種教學方式無法對學生個性能力和潛質的全面發掘,學生戲劇影視表現水平無法獲得有效提高。分析現階段高等院校戲曲電視藝術教育尚存不足,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教學方法固化。表演教學方法缺乏創造性,課堂教學中注重對模板化、過程性教學模式的運用,不但班級和班級教學的內容一致,而且整個班級內容也相同。但教學由于出生環境、個性特點、成長環境等各種因素差異,也具有一些偏差。但是,這樣固定化、統一化的教學方式,根本無法突出學生的個人特點。(2)學校教學內容單一。很多院校在進行戲劇教育期間,總是使用了片面、固化的課程和教學模式,目前戲劇影視產業發展趨勢變化很大,而現階段學校所掌握的教學內容以及與現階段戲劇影視產業發展趨勢并不匹配,使得學生表現能力無法提高,所掌握的理論知識內容又無法運用于教學實踐,最終影響著學員的未來職業生涯。
文化科目增設有利于多元化思想的滲透,對于提高學生的文化素質具有舉足輕重的意義。學生要想徹底了解某個人物,必須深入到人物中,再對角色人物加以塑造。但要想使學生能夠對人物人格、心靈完全熟悉和了解,還應該需要具有相應的文化素質,以自身文化素質為節點,切入到人物中去。所以,在具體的戲劇電影藝術課程中,多元化思維的滲透必須合理設置文化科目,分析探究當前學校的文化基礎,增加滿足學校具體文化需要的科目。與此同時,課程期間,老師可根據對學生表現能力和文化素質的基本了解,把角色刻畫比較精彩的作品和優秀的影視作品分享給學生,通過在老師指點下,帶領學生對電影、文學進行欣賞和研讀,有助于學生進一步探討各種表現方式。此外,在藝術教育過程中,教師還需要通過與文學科目的融合,來提高節目教學效果。因此,在哭戲表演教材時,老師可以搜羅作品中有關哀傷、悲慟的描述,然后在課堂中給學習者們指導在表現哀傷、悲慟神情時,需要什么樣的形體動作和臉部表情等,以及如何增加藝術的自然性。學校通過對文藝科的合理設置,并結合老師親身實際輔導,幫助學生培養良好的文化素質,為學生藝術實力的提高奠定了基礎[1]。
戲劇影視藝術專業具有實踐性特征,并存在多樣化的實踐性表現形式。針對此,在具體課程中,要想切實實現學生藝術水平的提高,需要注意在課程中的實施多樣化的實踐性表現形式,如主動引導學員參加到各類音樂會、會演項目等。通過他們親身參加實驗,讓他們進一步提升自我的藝術水平。與此同時,他們在實際演出過程也會獲得學校老師的幫助,累積寶貴的演出經歷,在提高他們演出能力的同時,使他們在本科時期也擁有寶貴的演出經歷,為他們未來生涯地做好鋪墊。另外,很多學校中均設有相應的演出社團,老師可引導學生加入他們,踴躍投入到該校舉辦的各類會演項目中,通過對他們實用專業技能的培訓,來提高他們的綜合應用素養[2]。
相比于其他專業課程,雖然戲劇影視表演課程有著較強實用性,但是在具體課程階段要想進一步提高效果,對多樣教育手法的充分運用就必不可少。比如,通過在課堂中進行小組形式教育,以進一步提高學生對藝術理論知識的熟悉程度和了解能力。立足于對學生心理性格特點的剖析,為學生建立了科學教學計劃,并指導學生根據科學學習規劃來端正自己的心理狀態。在實踐課程時,由老師通過深入地分析學生實際表現能力,并組織與表現能力水平相近的學生成立小隊,經過對現階段社會生活熱點素材的廣泛搜集,并將學生經驗整合為具體表現素材,學生再以小隊形式表現。必須注意的是,學生演出階段,老師必須指導學生從角色的一言一行來剖析角色,進行對角色的進一步刻畫。如果學員在角色認知過程中存在困難問題,老師須進行適當引導,并指導學員和組織成員交流探討,實現角色理解深刻的目的。然后,在實際演出中,從角色的語言特點、形態變化、臉部表情等方面實現角色特征的突出。另外,小組練習階段,可由學校自主選取演出素材,根據學生的具體演出能力和個性特點,對學生演出風格合理評價。老師在學生表演階段可根據學生特征,給學生提出各種表現方法,使學生選取恰當的表現方法。老師通過對這些多元化教育手法的運用,幫助學生發揮自我特色,從而達到對藝術才能的提高[3]。
現階段,戲劇影視教育中運用多媒體,同時也是多元化觀念傳播的重要體現。由于信息技術的蓬勃發展,使得現階段教育工作的多媒體運用越來越深入與普遍,充分發揮多媒體語言、音樂、視頻、攝影結合運用的優點,進而提高戲劇影視的教育能力。所以,在具體教學期間,老師們可立足于多元思維視角,并合理地把多媒體運用到音樂表演課程中。因此,在講授人物形象的心理刻畫內容時,老師還可以運用多媒體教學設備來給學生提供有關角色人物心理刻畫的錄像資料,并運用錄像資料的動態化表現,幫助學生提高對人物形象心理刻畫方式的了解,從而學會從臉部表情、神態動作等方面來展示出角色心態,從而達到更深入雕刻角色的目的。在課堂上,老師要加強對于語言的陳述能力,戲劇專業的學生在對于人物的刻畫揣測上的經驗和能力不足,教師對于人物的闡述很容易對學生產生影響。教師作為學生表演學習的引導者,需要做到對人物的細致刻畫。教師利用多媒體技能,可以進行對學生理解的加深,并幫助學生強化掌握刻畫角色心態的方式。提高學生對于角色的感悟能力。
出色的演員并沒有完全被角色人物的固定形象所束縛,而是通過對人物的深入分析實現了人物形象的個性化與豐富,能夠對傳統戲劇中所無法表現出來的角色細節加以充分表達。但在當前戲曲藝術課程中,進行人物創作表現的課程相對較少。所以教師除指導學生立足于對日常生活進行的抽象靈感發掘以外,還可以對其他演員的形體表演加以借鑒和參照;通過在表演課程中訓練學生的表現與鑒賞能力,促進學生在表現課程中合理運用多元思想,從而實現提高學生思維能力發展水平的目標目的。針對此,當確定學員已具有一定的戲劇基礎之后,老師便可給學員帶來經典的影視作品,同時指導學員利用分組形式來欣賞視頻,并大膽提出自己對電影作品的看法和觀點。比如,老師便可組織學生開設了《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戲劇欣賞課,同時指導學生利用分析討論以及語言表述來體會角色的內心世界。同時,老師還可組織學員以分組的形式,對戲劇角色的語言表達展開更深入的探究和剖析,從而進一步提高了學員們對如何正確刻畫人物心理的領悟。與此同時,老師還需指導學生把影視作品中值得參考與練習的地方進行搜集,達到對學生演員欣賞能力的提高,進而推動學生藝術綜合素養發展。在現代網絡高度發達的情況下,戲劇演員的一言一行也給人們帶來的是對于整個戲劇影視行業的一言一行。學校在培養學生時,也要加強對學生的道德素質培養,加強對于學生的作風建設和作風要求,對學生展開多元化的訓練,提高學生能力[4]。
學生通過對不同人物表現的嘗試,可以立足于不同人物進行表演藝術的挖掘,從而達到以人物為對象進行藝術創作。而分析現階段中國戲劇表演課程的發展,我們可以發現,學校大多偏重對表演藝人、明星的訓練,導致學生們在探索表演道路的過程中容易迷失方向,又或者部分學校過度關注于對鎂光燈技術的要求,而忽略了對人物的表演。因此,要達到提高戲劇藝術效果,應把劇場藝術教育任務上升至藝術家教育,以有助于學習者準確了解自己未來成長目標。另外,由于戲曲演出領域的蓬勃發展,其市場競爭的難度日益加深。為了更好拓展學校的教育思路,可注重對學生藝術天賦的多元化訓練,注重對戲劇藝術和音樂的融合教育,以期通過對他們開展多樣化藝術教育來豐富他們知識,讓他們掌握更多為自己加分的技能才藝。
每一個國家都有自己不同的文化底蘊和文化道路。在面對不同國家、不同文化的特殊表演形式,加強對于戲劇影視教學作品的選擇就需要更多的斟酌和選擇。在選擇時,需要結合自身的國家的文化,也要考慮到學生們是否接受這樣的形式。教師在選擇不同的教學作品時,需要根據學生目前的教學現狀作為例子,給學生們進行教學,在教學的同時,一定要把握好教學的價值觀取向和價值建設。在選取時,也要更加貼近學生在校課程教學的教學目的需要。例如,影片《窈窕淑女》,改編自《賣花女》戲劇小說,其劇作的含義相當深遠,適于在戲曲藝術課程中,幫助學習者實現戲劇的多角度認識。在課堂上,老師需要讓學生進行實踐表演,要讓學生自己參與演出,進行感悟。
綜上所述,教師通過將多元化思維訓練和戲劇電影藝術表現課程相結合,可以促進學生的個性化成長,從而推動了學生文化藝術等綜合素養的整體發展。所以,要想確保戲劇電影表現人員的教育適應當前戲劇影視產業的發展需要,高等教育須深刻探究現階段戲劇教育尚存的現實問題,增強對多元思維的認可度,通過上述實施對策,為多元化戲劇影視表現課程進行引導,以期高校戲劇電影課程層次的增加,帶動學員表現意識、技術水平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