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彤元 付傳清 姚 鵬
(浙江工業大學 浙江杭州 310032)
工程倫理課程是工程碩士專業學位教育過程中的重點內容之一,是一門介紹以人類正確價值觀作為導向的課程,其教學過程關系到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正確的工程倫理價值判斷的培養和倫理素質的提升,以及社會責任擔當的強化。工程倫理在課程建設發展以及課程體系的完善過程中,必須堅持以正確的社會價值觀和職業倫理觀為課程核心與靈魂。本文以土木工程方向工程倫理課程教學實踐為例,分析教學實踐過程中所面臨的具體問題,并對土木工程方向工程倫理教學過程中所面臨的問題提出針對性的建議[1]。
土木工程活動中,工程倫理價值判斷與“核心價值觀”具有統一性。在我國歷史上有許多工程典范,如都江堰水利工程、鄭國渠、靈渠、秦直道、秦馳道、萬里長城等,都是可以成為融入愛國主義,激發同學們文化自信的典型工程倫理教育歷史工程案例。都江堰工程以不破壞自然資源(包括地形、地貌),充分利用自然資源為人類生產生活服務為前提,實現人、地、水三者之間高度協合統一。該工程不僅是我古代水利工程技術的偉大奇跡,也是世界水利工程的璀璨明珠;是我國古代人民智慧的結晶,是中華文化的杰作,也是水利工程中以考慮環境倫理問題的典范之作。我國歷史上類似的工程不少,通過這些典范工程介紹與工程倫理角度的分析,可以有效地激發同學們的愛國主義情懷與對祖國的文化自信力。在工程倫理授課過程中,通過深入分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工程實踐中的內涵與具體表現,尤其是“和諧、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等方面在工程領域中的具體表現,使得工程倫理授課內容接地氣,同學們更容易接受。落實強化“課程思政”引領下土木工程師的價值取向不是一句口號,是可以落實到土木工程實踐過程中的一種價值理念。通過工程倫理授課交流互通,來實現培養研究生倫理意識,提升研究生倫理素養,在研究生內心深處強化其社會責任感的培養目的。
土木工程師職業倫理的主要分三個層次。即技術層次、職業層次、社會層次,其內涵主要有:(1)工程中的人道主義:一方面,人道主義支持工程技術與科技進步、發展,這樣更有利于滿足人們的物質和文化生活需要,不斷提高人們的物質和文化生活水平,促進人類社會的發展和進步。另一方面,人道主義理念對科技進步與發展也提出了倫理方面的要求,即體現“以人文本”的理念。(2)工程中的誠信與道德問題。(3)工程研究中的誠信與道德。(4)工程制造與建造中的誠信與道德。(5)工程實驗中的誠信與道德。(6)與商業有關的工程誠信與道德。(7)工程師在公共事務中承擔社會角色時的誠信與道德。
工程師的職業倫理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統一性。職業倫理教育核心內容之一,就是“權利與義務”教育,工程師應當擔當的責任是其必須履行義務的核心內容。一般認為,職業倫理中的“責任”包括兩部分:一是分內應做之事;一是未做好分內之事而應受到的譴責和制裁。這種責任擔當也正是“愛崗、敬業、公正、誠信、法治”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內容。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國情下的土木工程師的價值取向教育,既是其職業倫理教育內容,也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體表現,兩者在內容上形式上均是統一的。細化“課程思政”引領下的職業倫理教育是貫穿工程倫理授課過程中的一條主線。
工程技術共同體是指,以共同的工程對象為基礎形成的、以工程的規劃設計、建造運營、維護管理為工作內容的技術人員群體。工程師作為工程技術共同體一員,其價值取向與職業倫理及其所承擔的社會責任密切關聯;而工程師的價值取向必須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才能很好地承擔相應的社會責任,杜絕一些工程技術活動中的越軌行為。在工程倫理教學過程中,與社會“熱點”相結合,與工程事件中的具體越軌行為表現相結合,使得授課過程因接地氣而生動有效。教學中,與同學們共同深入探討分析產生越軌行為的原因,即道德原因、法律與制度原因、知識與技能缺失原因。通過具體案例闡述倫理意識的培養、倫理素養的提升與掌握扎實的專業知識之間存在緊密關聯,從而激發學生對知識、技能的學習欲望。近幾年來的教學實踐表明,工程倫理相關的工程案例的分析教學,不僅是工程倫理走心式授課的一種有效的教學方法,也是教學過程中挖掘和培育學生興趣的有效方法。
“兩山”理論、土木工程建設實踐中環境倫理與“和合之美,美美與共”理念之間具有統一性。“和合之美”,是一種理念,意思是指中國文化的首要價值,也是中國文化的精髓,是中國文化生命的最完美、最完善的體現形式。“和合”,出自《墨子· 尚同中》:“內之父子兄弟作怨讎,皆有離散之心,不能相和合。”“和合”是實現“和諧”的途徑,“和諧”是“和合”的理想實現,也是人類古往今來孜孜以求的自然、社會、人際、身心、文明中諸多元素之間的理想關系狀態,充分體現華夏文明的哲學理念。“和合”文化基因的現代轉化及其創新發展,在一定意義上成為中國最具安全感的影響因子,這種影響是長久的、可持續的。它在根本上規范了當代國人的思維和意識,使中國成為世界和平發展的重要力量和現實支撐。“和合”:一以貫之于天人合一的宇宙觀、協和萬邦的天下觀、和而不同的國家觀、琴瑟和諧的家庭觀、人心和善的道德觀,在方方面面影響著每一個國人,以及中國社會制度的建構及其社會治理的哲學觀。“和合”觀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也是一種具有普遍意義的哲學概念,對中國文化的發展具有廣泛而久遠的影響。“和合之美,美美與共”[2]。土木工程建設實踐過程中,在項目建設的規劃設計、建造運營、維護管理均存在與自然環境和諧共生以及以人為本等這種工程倫理理念的實踐。“兩山”理論就是實踐這種理念的“和合”的文化理想實現。在工程倫理課程教學過程中,向同學們闡明這種內在聯系,挖掘這種傳統文化的工程倫理理念在土木工程實踐過程中的隱含內在聯系,使得工程倫理課程授課過程中接地氣,同學們易于接受,消除同學們對工程倫理課的抵觸情緒,從而提升課程教學效果,達到工程倫理教學走心、入心的目的。
土木工程方向工程倫理課程教學中案例教學分析自然融入“五愛”教育,即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教育。這一點在傳統與現代土木工程建設中的案例的工程倫理分析教學中表現出得天獨厚的優勢,教學中傳統與現代工程案例選擇是工程倫理走心、入心式教學的關鍵點。
在選擇傳統土木工程建設中的案例進行工程倫理分析教學時,一般注重選擇優秀傳統文化特點顯著、充分凝聚集體智慧結晶的工程案例作為工程倫理教學分析案例。這一類典型工程有都江堰水利工程、鄭國渠、靈渠、秦直道、秦馳道、萬里長城等。這些工程均蘊含著我國深厚的傳統文化底蘊,顯示出我們華夏先輩勞動人民集體智慧。如都江堰工程,潤澤幾千年的華夏子孫,其設計之巧妙,與其地形地貌、水文特征的巧妙配合,可以說工程與“天”與“水”和諧共生,是工程與環境之間實現“和合之美,美美與共”的經典。
在選擇現代土木工程建設中案例進行《工程倫理》分析教學時,一般注重選擇融合先進技術顯著、社會影響力大的典型工程案例作為《工程倫理》教學分析案例。這一類典型工程有長江三峽水電工程、青藏鐵路工程等。這三個現代代表性工程,不僅解決了工程中的許多世界性難題,世界上最大壩體、高海拔凍土地帶建設路基、海洋環流地帶建設深水沉箱隧道等,工程建設體現了現代華夏子孫的聰明才智,也是提升民族自豪感的現代化工程;同時,這些典型工程。科學家發現,三峽大壩和它巨大的水庫對當地環境和氣候的影響,也可能就像森林變成城市可以影響當地氣候一樣相似。美國航天航天局(NASA)的研究人員撰寫的研究報告指出,在2003年蓄水水位從66米提升到135米之后,三峽大壩建設引起的土地使用變化增加了大巴山和秦嶺之間的降水,減少了三峽大壩附近地區的降水。這項研究表明,三峽大壩對氣候的影響是地區性的,影響范圍是100公里,而不是三峽建設專家組給出的10公里。生態與環境保護方面,至2020年8月底,三峽電站發出的優質清潔電力能源相當于節約標準煤4.30億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11.69億噸,節能減排效益顯著。穿越可可西里、羌塘等自然保護區的鐵青藏鐵路,充分考慮響野生動物的生活和遷徙,采取了盡可能繞避的方案;結合野生動物的生活習性、遷徙規律等,在相應的地段設置了野生動物通道,以保障野生動物的正常生活、遷徙和繁衍,這已經成為工程建設關于環境倫理的一個典范。
通過典型案例的工程倫理分析,體現我們工程技術人員對工程與環境之間倫理深刻理解與實踐。在分析教學中,將這種理念做很好的傳承與賡續,將工程技術與倫理的美好結合的理念種子播種下去,學生在今后的工程實踐中必然會生根發芽壯大。經過幾屆的教學實踐,這種案例分析教學模式,深得同學們喜歡。
在土木工程方向工程倫理的教學實踐中發現,枯燥的倫理理論不能引起同學們興趣。在這些知識點授課節點時,同學們打瞌睡、刷手機的現象時常會有。而當結合案例作倫理分析時,同學們興致很高,開小差、分神的現象明顯減少。結合現代流媒體技術,在微信、釘釘平臺上做一些嘗試,結合體會報告作業,工程倫理的教學效果明顯比做一些選擇題、是非題更入心、更走心。實踐表明:教學方式方法的多樣化,是提升同學們對課程興趣的重要手段。
教學方法的多樣化必然加深教學評價方法標準化的難度。最終評價教學效果的應該是同學們畢業若干年后在工程實踐中遇到涉及倫理問題時的抉擇是否正確,才能回答“為誰培養人”“培養什么人”。然而,這不能作為完成16學時的授課后的教學評價。標準化的教學質量評價,只能以同學們對于理論知識的掌握情況來判斷;或許可以增加專業學位導師對同學們師生倫理方面提升的隨機調查作為輔助手段,這也需要與學校教學管理相配合。
深入理解“為誰培養人”“培養什么人”內涵,充分發揮“課程思政”對工程倫理課程教學中的引領作用,結合時代特點,探索“如何培養人”的科學之道是我們教育工作者的必須思考的首要問題。通過多種手段與方式培育與引領同學們的工程倫理興趣點,挖掘同學們化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的內在動力,不斷提升的教學質量。不斷細化“課程思政”引領下的土木工程師在技術層次、職業層次、社會層職業倫理教育,豐富“為誰培養人”“培養什么人”內涵。探索教學過程中關于土木工程活動中工程倫理價值判斷與“核心價值觀”的具有統一性的理論闡述與案例分析。如何從工程倫理角度,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與對祖國的文化自信力,不斷挖掘傳統文化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