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衛鋒
(江蘇省泰興市古溪鎮畜牧獸醫站 225417)
傳統蛋雞標準化生態養殖模式中存在諸多問題,其中養殖條件不夠標準,國內蛋雞養殖場存在發展良莠不齊的情況,小規模養殖場所占比例相對較高,養殖戶對雞舍的整體發展規劃能力偏差。某些養殖條件存在不標準、疫病風險隱患較大問題,蛋雞疫病頻發也為消費者帶來極大的安全隱患。另外,蛋品質量不高是關鍵,這主要是由于雞飼料與藥物原因所致,蛋雞產蛋量也會明顯下降。如市場中存在褐殼雞蛋蛋殼顏色深淺不一問題,表面出現褐色斑點且不夠光滑問題,這些問題都會在蛋雞市場銷售過程中出現[1]。
在蛋雞養殖設施化標準技術應用過程中,需要嚴格遵照相關技術標準,保證雞舍地勢相對較高、較干燥、交通便利且便于排污,開展綠化環保措施。一般來說,需要將雛雞、成雞及產蛋雞分開飼養,可有效避免交叉感染。為防止蛋雞飼養密度過大,需要將蛋雞養殖密度控制在13 只/m2以內。給予蛋雞良好的生長環境,確保在雞舍中安裝雞籠,同時配備換氣排風機、飼喂飲水機、糞便清理機等設施。始終保證雞舍溫濕度和光照強度適宜。在舍內布局過程中,需要建設開放式雞舍,一般采用一整、兩半列、兩走道特殊布局。
在蛋雞飼養管理方面,需做好蛋雞飼養管理諸多技術要點,如控制相對濕度、溫度、密度、光照、斷喙、體重、均勻度等方面。
2.2.1 溫度控制
需要在蛋雞育雛前1~3 日齡確保舍內溫度35℃,4~7 日齡需將溫度控制在34℃,8~14 日齡控制在33℃,且保證每周降低2℃,如此可降低自然溫度,其中產蛋期間雞舍溫度保持在18~23℃。
2.2.2 飼養密度控制
育雛期飼養密度為25~30 只/m2,育成后期飼養密度為10 只/m2。
雛雞入舍后建立3d 內光照日照量,同時減少0.5h 光照。一般開放式雞舍條件降低自然光照,確保光照強度控制在1 周齡以內,確保每周總光照時長達到17h,21 周齡到產蛋結束2.7~3.2W/m2[2]。
在育雛期7~10 日齡上喙切除1/3,下喙切除1/2。在育成期轉群時分析修正斷喙問題。在斷喙前后進行1 周飼料中調節維生素K3添加量,飲水中添加電解多維,同時有效減輕雞采食過程中的不利狀況。
3~18 周齡蛋雞每周稱重1 次,雞群測量比例為5%左右,平均體重±10%的雞抽檢數量達到85%以上。
對16~18 周齡的育成雞進行轉群,從雞群第一枚雞蛋開始更換產蛋前期飼料,配合飼料與育成后期配合飼料建立半混合均勻機制。其中飼料鈣含量需要至少提高2%左右,一直飼喂到產蛋量在5%以上[3]。
加強蛋雞免疫抗體監測工作,如果地方不存在流行傳染病,不宜采用接種弱病毒類活疫苗。免疫時需采用專用稀釋液,或者直接用生理鹽水、蒸餾水代替,避免在疫苗中加入抗生素,同時做好焚燒與煮沸工作,在免疫前后2d 禁止進行帶雞消毒。抗體水平不達標需查找免疫失敗的原因,并做好重新免疫工作。在蛋雞免疫與抗體監測過程中,需定期更換一個批次的投入品生產過程,對蛋雞進行抽樣分析處理,有效監測其中的抗生藥物、農藥藥物、重金屬、微生物、三聚氰胺及蘇丹紅等是否超標。
在蛋雞養殖過程中,需要對蛋品加工與品牌化經營管理工作進行有效處理,保證在鮮蛋收集儲存過程中有效降低鮮蛋污染,在蛋雞飼養中每天至少撿蛋3 次,甚至3 次以上。將雞蛋裝入蛋托時需清除鮮蛋表面污染物,且鮮蛋需要放在低溫、陰涼條件下保存(2~18℃),濕度控制在80%左右。一般來說,鮮蛋儲存室面積為3.0m×4.7m,雞蛋運輸過程中必須避免高溫、雨淋情況[4]。
傳統蛋雞標準化生態養殖糞污處理技術需要建立自動清糞系統,將微生物發酵菌劑、秸稈、糠粉輔料混合鏟入發酵槽,將某些腐熟的雞糞大分子降解成植物可吸收的小分子物質,建立高效有機肥。在提高資源綜合利用效率過程中,建立蛋雞標準化生態養殖糞污處理技術標準,形成糞便收集處理系統,以下為糞污處理技術要點。
在蛋雞養殖場中,蛋雞糞便收集主要利用比較先進的清糞工藝,將處理后的糞便輸送到有機肥廠,避免糞便與沖洗污水相互混合,減少污染排放量。在運輸過程中需要采用防流失、防滲透、防止污染措施。在糞便貯存過程中,必須設置專門的糞便貯存設施,距離地表水體1.5m 以上位置進行防滲、防雨水處理,建立雨污分配機制,同時設置明顯標識與圍欄防護措施,建立人畜安全管理工作機制[5]。
在蛋雞養殖場會產生大量雞糞,因此,在糞便收集過程中,需要將其轉化為有機肥生產原料,利用發酵工藝殺死糞便中存在的病原微生物及寄生蟲卵。在處理后可制作轉化為高效有機肥,真正實現變廢為寶。以蛋雞養殖場與有機肥廠聯合運營管理為例,了解到二者生產產生的廢水來源為雞舍沖洗用水,因此,養殖場應考慮采用干法清糞工藝技術,建立全自動化糞便及時清理機制,確保糞便單獨清出,在蛋雞養殖過程中采用“H”型層疊式自動化蛋雞飼養設備,如此可保證日常蛋雞養殖過程中免清洗雞舍。而人工清洗雞舍方面則采用雨污分流技術機制,在養殖場排水系統中實施雨水與污水分流收集,同時設計污水暗溝輸送系統,滿足排污減量化生產管理要求。當然,系統建設模式中應保證雞舍周圍無任何生活飲用水源,主要對所產生污水進行處理,避免對水環境產生負面影響。
為有效處理蛋雞糞污,還需建立資源化利用技術機制,調整種植制度。種植制度建設過程中需結合最佳社會經濟效益。在合理種植制度建設過程中,結合合理種植制度分析協調種植業內相互關系,有效促進種植業建立畜牧業全面發展機制。在蛋雞糞污處理過程中需要建立資源利用技術模式,有效提高土壤肥力,調節肥料中土壤養料成分,有效提高產品產量。換言之,要在多次施用有機肥過程中有效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
在蛋雞糞污處理與資源化利用技術模式過程中,需要建立大規模化養殖場與養殖密集區,有效減少散養戶。采用自動化設備養殖機制,做好清糞、固液分離工序。在該模式下,要分析蛋雞養殖場、有機肥廠的建設規模。要充分利用資源條件對蛋雞污染處理內容進行豐富優化。在資源循環利用方面,需要將蛋雞產生的雞糞發酵成有機肥,做到有機肥還田處理,有效提高土壤肥力與農作物產量,大幅度提高農民收入。同時可以將農作物生產加工成蛋雞飼料,如將農作物秸稈建立成有機肥生產輔料,建立資源循環利用機制,滿足源頭減量、末端利用技術[6]。
在蛋雞生產標準化規模建設過程中,需建立生產標準化、規模化生態養殖技術,確保從多重角度分析蛋雞養殖技術方法。與此同時,也要做好蛋雞糞污處理工作,結合高科技、信息化技術內容形成糞污處理標準,提高蛋雞生產產量與生產安全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