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春強
(廣西靈山縣靈城街道農業農村服務中心 535499)
規模化生豬養殖場常見疫病主要是傳染病,由于規模化生豬養殖場中有各種各樣的生豬,不同地區、不同養殖和管理方法都會出現不同的流行病暴發類型,但目前常見疫病是傳染性胃腸炎,且一些常見疾病具有明顯的特性,以傳染性胃腸炎導致的腹瀉為主,主要是由于天氣變化、生豬飲食不規律,食用帶有病毒性質的食物或養殖管理不善等問題都有可能導致腹瀉的發生[1]。
腹瀉是規模化養殖場中生豬常見的疫病種類,由飼養不當引起的腹瀉主要以疫病表現程度輕,糞便稀軟為主,分析其原因是由于養殖場內氣溫突然過高或過低,或者由于飼養員過量飼喂及飼料配合比存在嚴重不足等因素,但如果生豬腹瀉情況較為嚴重,可以證實為急性胃腸炎引起的腹瀉,主要呈水樣急劇腹瀉情況,且生豬急性胃腸炎腹瀉通常伴有便秘的發生。
生豬腹瀉后其糞便與正常糞便有明顯不同,如由消化不良引起的糞便主要呈現出固有顏色;如果糞便以紅色為主,就可以懷疑是否由急性傳染病及中毒病所引起;如果糞便以白色為主,就可以懷疑是否有痢疾發生;如果糞便以綠色為主,就可以懷疑是否由傳染性胃腸炎及豬瘟引起。而生豬腹瀉后如果糞便伴有強烈的酸臭氣味可以證明生豬有消化不良的情況,如果糞便以惡臭為主,提示生豬可能與豬瘟、豬痢疾等疾病有關[2]。
腹瀉并不是一個單獨的疾病類型,而是生豬全身性或胃腸道疾病的一種體現,規模化生豬養殖場發生腹瀉的原因非常復雜,可能與微生物因素、寄生蟲因素、胃腸單因素及應激性因素等相關,目前規模化生豬養殖場出現腹瀉的主要誘發因素是大腸桿菌、冠狀病毒,其中大腸桿菌作為一種條件致病菌,曾被認為是動物腸道內的正常菌株,但通過對生豬腹瀉進行研究發現,它也是主要致病菌之一,腹瀉的發生可能由一種致病因素引起,也可能由兩種致病因素引起,而由兩種或兩種以上病原菌聚集所引起的腹瀉具有更復雜的特性,如果生豬出現腹瀉后并沒有及時采取措施控制疾病,就會致使腹瀉現場越來越嚴重,甚至導致大部分生豬均出現腹瀉情況[3]。腹瀉的傳染性較強,目前,有些規模化生豬養殖場并未考慮豬圈消毒管理,在生豬腹瀉治療期間只注重對生豬的消毒,而忽視豬圈環境的消毒,從而導致腹瀉愈演愈烈。
要想進一步加強規模化生豬養殖場生豬腹瀉的防控對策,需要對當前防控意識差的問題,加大廣告宣傳力度,管理人員應充分利用現代媒體的優勢,將引起生豬出現腹瀉的相關因素進行宣傳,通過為工作人員提供宣傳教育的方式,不斷提高養豬戶的專業水平。同時,保證飼料的安全性,對已出現腹瀉生豬的飼養工具需要在使用前后進行消毒,確保用具衛生。相關人員也需檢查生豬腹瀉后糞便和尿液性狀、顏色及氣味等,避免健康生豬接觸腹瀉生豬的排泄物。
隨著養殖技術的發展,養殖規模也越來越大,為了優化生豬的健康水平,在規模化生豬養殖場管理期間應提高傳染病的預防和控制效果,如已發生腹瀉的生豬可以通過改善生豬養殖場的環境避免疫病進一步惡化,管理人員應定期進行環境消毒,每周至少消毒2 次豬舍,每周至少消毒1 次舍外環境,這樣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預防和隔離腹瀉的傳播,提高防控能力。定期消毒能充分消除豬舍環境內存在的病原體,最大限度地減少環境中的不穩定因素,腹瀉情況較為嚴重的生豬,管理人員需及時將其隔離治療,這樣不僅可以保證患有腹瀉的生豬可以獲得專業的治療,又可避免生豬之間的交叉感染,嚴禁外來人員自由出入豬場,需要進場的人員和物品必須要經過嚴格消毒后方可入場,在場區門口設置消毒池,對進場車輛嚴格消毒,這樣可以切斷病原體的傳播途徑,防止外界病毒傳染給健康豬群。
根據豬群不同生長階段的生理特點來配制不同的飼料,保障飼料營養均衡,并制定科學的飼喂程序,督促飼養人員定時定量飼喂豬群,保證正常生長發育和體況良好。可以在飼料中添加復合維生素和黃芪多糖來提高豬群特異性抗體,增加豬群免疫力。
防重于治。特別是仔豬在斷奶后可能發生應激反應,主要是由于攝入食物突然改變而不適應,應激反應可能降低仔豬免疫力,導致其感染各類疾病。對此,需要對仔豬進行免疫管控措施。對仔豬進行接種疫苗,安排科學的免疫規劃,建立科學的疾病防治體系。
綜上所述,規模化生豬養殖場可以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但在養豬過程中存在許多復雜問題,因此,應根據生豬的實際情況制定預防計劃。目前,生豬養殖場常見的疫病是腹瀉,引起腹瀉發生的原因較多,大多與病原微生物有關,對已經出現腹瀉的生豬,應做好隔離與消毒工作,旨在避免腹瀉傳染率的增加。且隨著養殖技術的發展,規模化生豬養殖場規模越來越大,在擴大規模的同時,需要飼養人員建立科學的防治措施,加強飼養管理和疫苗接種,保證飼料營養全面,定期進行抗體監測和健康水平監測,有效防控豬群腹瀉疾病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