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希波 楊煥
(1.天津市南開區教師發展中心,300074;2.天津市南開區天津師范大學附屬實驗中學,300384)
體育家庭作業是體育課堂教學的必要延伸,是鞏固課堂教學的有效手段,是培養學生體育興趣和運動習慣的重要途徑,同時可以豐富家庭生活,促進親子交流。結合實踐思考,筆者與大家共同探討中學體育家庭作業的設計原則、設計形式、評價反饋機制等,旨在為體育家庭作業的設計與實施提供更多參考。
體育家庭作業應遵循安全性、差異性、趣味性及身體發展等原則。安全性。學生在家進行體育鍛煉時,要提前檢查周圍環境,保證練習過程中場地與器材方面的安全性;體育教師在布置練習內容時要充分考慮練習項目本身存在的安全隱患。差異性。學生的身體素質和能力水平存在個體差異,在布置體育家庭作業時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年齡、生理特點以及身體素質條件等;學練內容既要讓能力強的學生得到充分鍛煉,也要保證讓運動能力相對較弱的學生體會到運動帶來的樂趣。趣味性。要充分考慮處于初中階段學生的年齡特點、身心發展規律,幫助學生體會鍛煉帶給人的愉悅感,進而使其更有效地參與其中。
親子互動型家庭作業不僅可以拉近親子關系,更能充分營造家庭鍛煉的良好氛圍,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運動習慣。教師在布置家庭作業時應考慮到各個家庭實施的難易程度,視家庭實際情況而定,設置作業內容時可注明可替代品,也可讓家長和孩子進行創造性調整,具有一定的開放性,這樣可以排除外在條件對鍛煉質量的影響,有效提升作業完成質量。如,對于乒乓球感興趣的學生來講,可以布置一些與家長進行傳接球、對墊球的練習,有條件的家庭可自制小型乒乓球臺或利用餐桌完成回合任務;對于比較喜歡傳統文化的學生,教師可以給學生錄制成套進階武術動作的分解和完整動作視頻,讓家長和學生在學習中互動、在鍛煉中提高;對于舞蹈感興趣的學生,可以讓家長和學生共同完成一些配合的舞步或者成套動作,加上動感的音樂,共同享受快樂的親子時光;另外,一些想要提升基本身體素質的學生,可以在家和父母做俯臥支撐擊掌或者平板支撐比賽等。
教師還可以布置彈性化的親子型體育家庭作業。如,要求家長可以根據家庭環境、特長、愛好等選擇親子鍛煉內容,并記錄每天的鍛煉日志,每周向教師反饋1次,引導學生自評、互評,之后教師再對學生的親子學練進行評價,在日積月累中培養學生愛思考和終身體育鍛煉的意識。
由于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自我鍛煉意識存在差異,學生的運動狀態和效果會有所不同,小組合作型練習有助于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如,在學生初學排球正手墊球技術的第1節課,安排5名學生為1組進行固定技術動作的體育家庭作業。學生不僅組內自發舉薦小組長組織完成作業內容,而且第2節課均能用正確部位精準擊打固定球。
通過“賽”檢驗學生不同階段的學練效果,在競賽過程中還可以提升學生的心理素質,增強學生的個人或集體榮譽感,幫助學生學會在失敗中堅強、在成功中保持自信、不斷進取,在掌握運動技能、提升運動成績的同時,也提升了學生的個人身體素質。
趣味性游戲內容較豐富多樣,組織形式生動活潑,對于場地器材的要求相對較低,便于日常的開展與實施。如,對于速度耐力相對較弱的學生,教師可安排接力賽、搶球過人等游戲;對于身體協調性較弱的學生可安排前滾翻鉆圈、抱腳走接力等。在輕松愉悅的環境下提升學生的身體素質。
針對學生的優勢與弱勢,學生可與教師共同討論、分析并有針對性地設計符合學生發展的體育家庭作業,設置好練習周期,量身定制家庭作業計劃。如,根據隔網對抗型項目中乒乓球正手攻球技術,以月為單位設計專項體育家庭作業,通過每個周期的不同專項技能練習,幫助學生提升綜合身體素質,身體得到全面發展。
教師根據學校課程安排以及學生身體發展特點選擇不同的練習內容,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進行打卡,并對打卡課程進行分類。如,針對上肢力量、下肢力量、核心力量等進行針對性練習,幫助學生養成堅持鍛煉的好習慣。
適當的競爭與挑戰能提高學生的運動興趣。如,教師可設置由易到難、遞進式的練習內容,讓學生闖關,通過第1關后才可進入到下1關,學生可每日查看通關排行榜,不斷激發學生的運動激情與運動潛力,讓每名學生都能夠積極參與,并能夠更好地發揮出自己的水平。
教師可定期開展知識競賽,競賽內容包括安全常識、運動損傷、運動康復以及各個項目所涉及的相關知識,幫助學生在競賽中獲得動力,拓展相關項目知識,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
反饋不僅是對作業質量的一種評價,更是對學生付出的一種肯定,讓學生在之后的完成中更有動力和目標。因此,教師要做到多維評價、實時反饋,真正發揮作用,幫助學生養成堅持運動的好習慣。
檔案是伴隨學生成長的一份重要印證,記錄著學生成長的點點滴滴。檔案式評價方式是提高學生與家長重視程度的重要手段,應明確管理制度,可以學期或學年為單位將考核成績錄入學生檔案,一經錄入不可撤銷,提高學生以及家長對體育家庭作業的重視程度,提高體育家庭作業的完成質量,促進學生在體育方面的個性化成長,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培養學生終身體育鍛煉意識。
教師可在平日定期組織不同項目、不同類型的比賽,結合線上、線下比賽幫助學生更好地養成鍛煉的習慣。每學期或每年可評選出“十佳好少年”“十大成志好家風”,并舉行頒獎儀式,讓獲獎學生或家庭分享他們的故事,激勵更多的學生、家長更有效地參與到活動中,實現家校共育的同頻共振。
學生在自我評價過程中,可促使其獨立思考,不斷反思與總結。如,技能學習初期,教師反復糾正學生的錯誤動作卻無濟于事,如果在學練過程中讓學生獨立思考、自主性評價,自主找出問題并給出解決方案,那么課堂的效果則事倍功半。
學生間互評,營造鍛煉氛圍。當學生在平臺打卡完成作業時,教師可對學生開放查看彼此作業的選項,學生可在平臺上互相查看完成情況,并且可以相互點評。教師不定時對各組情況進行抽查。通過互助性評價為學生提供觀察、思考的空間,學生在評價的過程中可以互相學習、彼此監督,從而促使其共同進步、共同成長。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亦是孩子的終身學習榜樣。家長的贊揚、教師的認可無疑會給孩子帶來正確的導向。教師可定期組織召開相應主題的家長會,讓家長對學生進行評價,這樣不僅能夠幫助家長更充分地了解自己的孩子,而且可以挖掘家長的智慧與能力,并在此過程中互相探討、相互學習,幫助學生獲得更大的進步。
表1 乒乓球正手攻球技術練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