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倩倩 朱玉君
(1.山東省萊州市第三實驗小學,261400;2.山東省萊州市萊州中心小學,261400)
2021年第6期“教學實踐”欄目《“剪刀石頭布”游戲激活體能練習》一文(以下簡稱“原文”),作者利用經典游戲激趣體能練習,文中方法構思新穎、創意十足。筆者拜讀之后在體育課堂付諸實踐,使學生樂在其中的同時也發現一些問題,對此筆者提出幾點建議,與原文作者及各位同仁交流探討。
存在問題:原文游戲目的是發展學生快速反應能力,但游戲的設計缺乏激發學生快速反應的動力。原文游戲規定猜拳游戲負者繞勝者跑一圈回到原地繼續“剪刀石頭布”游戲,并沒有設定激勵措施讓負者快速完成移動;為了增加游戲挑戰性而設定的贏者擊掌數數的方式,也因為游戲雙方擊掌和數數的速率難以一致,而使游戲失去了公平性。
修改建議:在原文游戲的基礎上,規則調整為“剪刀石頭布”游戲的勝者繞負者跑一圈回到原地得1分,游戲限時1min,得分多者獲勝。
拓展建議:在修改后游戲的基礎上,增加游戲學生的組數,“剪刀石頭布”游戲的勝者繞負者跑一圈回到原地視為完成一次游戲,在規定時間內完成游戲次數多的小組獲勝。因游戲組數增多,各小組之間應相距安全距離,避免發生碰撞。
存在問題:原文游戲練習方法是“剪刀石頭布”游戲的負者繞標志桿折返跑回,并追趕前弓步慢行的勝者。而游戲評判勝負的標準是一定時間內誰追到對方的次數多即獲勝,筆者認為原文游戲這樣設計有兩處不合理,一是“剪刀石頭布”游戲輸的次數多的學生作為追逐者的機會多,也就有了更大概率獲勝的機會;二是在追逐比賽中讓被追逐的學生采用前弓步慢行的行進方式,很難保證動作規范和預設的“慢行”效果。
修改建議:游戲目的仍是發展學生快速奔跑能力及快速反應能力。在起點兩側距起點9m和10m的位置分別設置標志桿,速度相近的2名學生1組面對面站在同一起點線上。用手或腳進行“剪刀石頭布”游戲,勝者跑向距起點9m處標志桿繞桿折返,負者跑向距起點10m處標志桿繞桿折返,率先回到起點者獲得1分,回到起點后繼續游戲,規定時間內得分多者獲勝。
存在問題:原文游戲練習方法是贏者保持不動,輸者身體后倒15°,直至平躺于墊上。在實踐運用中筆者發現存在以下3點問題:一是,游戲操作過程中15°的概念學生難以把握;二是,筆者在實踐過程中發現學生后倒一定程度后根本沒有能力維持這個靜力性動作進行“剪刀石頭布”游戲,因為跪姿后倒動作過程需要較強的股四頭肌力量;三是,原文游戲并不能達到發展學生腰部柔韌性的練習目的。
修改建議1:將練習目的修改為發展股四頭肌力量及柔韌性,在原游戲的基礎上,“剪刀石頭布”游戲的勝者保持跪立姿勢,負者后倒平躺,保持姿勢繼續游戲,若勝負關系與前一局發生變化則兩人交換動作(圖1)。

圖1
注意事項:游戲前學生應做好大腿前側拉伸,并嘗試練習跪姿后倒動作,對于運動能力不足不能完成后倒平躺動作的學生,可通過增加背部著墊處的高度降低難度進行練習(圖2)。

圖2
修改建議2:游戲目的仍然是作為仰臥推起成橋的輔助練習,游戲方法調整為練習者跪姿后仰,單手向后撐地或撐同側腳踝并向前頂髖,另一只手進行“剪刀石頭布”游戲,勝者跪立墊上,負者保持原來動作換手繼續進行游戲(圖3)。

圖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