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璇
(中共烏海市委員會黨校,內蒙古 烏海 016000)
第75 屆聯合國大會上莊嚴向全世界宣布:中國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1]。這展現了中國對全球環境治理的大國擔當,也是對國內的動員部署令。碳達峰碳中和不僅要求加快降低碳排放總量和碳排放強度,更需從實際出發,抓好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等重點工作,確保“雙碳”目標如期實現。
“十四五”時期,烏海市能源發展應堅決貫徹落實國家生態文明建設和低碳發展戰略部署,立足內蒙古在國家安全發展大局和服務新發展格局全局中的重要定位,充分發揮資源稟賦、產業基礎等方面的比較優勢,積極探索生態保護和綠色發展并重的低碳化高質量發展新路徑,推進能源行業清潔轉型和生活用能領域低碳發展。
構建現代能源體系的必然要求。作為國家重要能源和戰略資源基地,內蒙古在保障國家能源安全、提高能源自給率等方面戰略地位十分重要、作用十分突出。在不穩定、不確定因素日益增多的國際格局中,應充分發揮烏海在推動內蒙古實現能源綠色低碳發展,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現代化能源供應體系的重要支撐作用。在碳達峰、碳中和的歷史契機下,通過大力發展光伏、風電等清潔能源,徹底改變烏海市能源資源格局,是推動烏海市從資源枯竭型城市走向振興的必經之路。
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應有之義。能源經濟在烏海市經濟發展中占據舉足輕重的地位,能源產業發展水平、能源產業技術先進程度事關烏海經濟的發展水平。烏海產業結構偏重、能源結構偏煤,在低碳發展的目標要求下,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必須堅定不移走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低碳化高質量發展新路徑,必須堅定不移推動能源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實現低碳化高質量發展。可再生能源的大規模發展可拉動氫能、綠電、儲能及相關裝備制造產業迅速發展,提高經濟總量,提升經濟效益,實現經濟綠色可持續發展[2]。
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現實需要。能源體系清潔低碳化是貫徹“雙碳”戰略的重要路徑。在我國制定的碳達峰、碳中和4 個主要指標中,3 個與能源直接相關,分別是相較于2005年,2030年單位GDP 碳排放強度下降65%以上;非化石能源消費占比提升至25%左右;新能源發電裝機總容量超過12 億千瓦。因此,能源體系清潔化低碳化是實現“雙碳”目標的必然要求。“十四五”期間國家碳排放及能耗指標更加趨嚴趨緊,高度依賴能源密集型產業的烏海,將是內蒙古重要的工業減排降碳地區。
因而,加快能源產業轉型步伐,推進能源體系清潔化、低碳化、現代化,既是落實國家生態文明建設與低碳發展戰略部署的外部要求,也是倒逼烏海市轉變經濟發展模式、實現綠色發展的內在需求和重要組成部分。
黨的“十八大”以來,面對錯綜復雜的國際國內形勢,內蒙古立足保障國家能源安全、實現綠色低碳轉型的職責使命,努力將風光資源富集優勢轉化為產業發展重要助力,加快推進風電、光伏等新能源大規模集約化開發利用,壯大風光氫儲產業集群,在全國范圍內率先構建以新能源為主體的現代能源供給體系,推動內蒙古由化石能源大區向清潔能源大區轉變。重點支持在荒漠區、采煤沉陷區等連片區域建設集中式風電、光伏發電項目以及對氫能產業發展給予財政補貼、政策保障等方面的政策支持,為烏海在高質量建設現代能源體系提供了有力政策保障。
完善規劃設計,統籌部署煤炭產業發展,相繼出臺《烏海礦區總體規劃》《烏海市煤炭工業發展規劃》《關于促進烏海市煤炭洗選行業規范健康發展的通知》,進一步規范煤炭開發生產秩序,嚴厲打擊超能力生產行為。嚴格控制煤炭總量,穩步推行燃煤退出政策,大力淘汰煤電落后產能,優化煤炭產業結構。積極開展礦權整合的前期準備工作,嚴禁井工開采轉露天開采,嚴控生產煤礦擴能技改,禁止審批新建露天煤礦。推動煤炭煤礦智能化改造、綠色化開采,鼓勵推廣使用充填開采等綠色開采技術,黃白茨充填開采技改項目已試采,有效降低排矸率,提高整體資源利用率[3]。
烏海市依托豐富的光伏、風電、氫能能源,新能源產業得到了快速發展。風光發電項目123.1 萬千瓦規模,光伏發電項目46 萬千瓦規模,擬建光伏發電項目74.1 萬千瓦、分散式風電項目3 萬千瓦。垃圾發電項目已并網發電,有效填補了烏海地區生物質發電的產業空白。依托烏海市工業副產氫資源的優勢,大力發展氫經濟,已初步形成氫資源“制、儲、運、加、用”一體化發展的產業生態集群。內蒙古煤制氫及工業副產品制氫主要集中在烏海,副產品制氫產能約為 81.4 億立方米。烏海市參與、張家口牽頭的河北燃料電池汽車示范城市群正式獲批,有力推動了氫能相關產業的迅速發展。重點推動烏海抽水蓄能電站項目建設,促進烏海及周邊地區風電、太陽能發電的并網消納,對優化電源結構、提升電力調峰能力、促進新能源發展起到關鍵性作用。
新能源產業發展中不斷延鏈,由資源向制造、消費過渡的產業鏈初露端倪。光伏產業鏈上游為硅棒、硅片等高純晶硅的生產加工,中游是光伏電池及組件的生產,下游是終端光伏電站建設,主要包括小型分布式電站和大型地面電站。烏海主要集中在多晶硅、單晶硅等上游原料生產,年產20 萬噸顆粒硅及配套光伏全產業鏈項目,以及東方希望集團有限公司高純晶硅以及單晶、硅片、電池片、組件等光伏全產業鏈項目。儲能裝備制造業已引進國軒高科股份有限公司磷酸鐵鋰材料、儲能電池組等全產業鏈零碳工業園項目。氫經濟主要涉及綠氫生產、儲運、加注、用氫等。烏海已建成投產年產量1 萬組鈦酸鋰/磷酸鐵鋰電池組裝線及2000 臺氫燃料電池發動機組裝線。
目前烏海市能源深加工產品結構單一、附加值低、上下游產業鏈的延伸拓展遠遠不夠。新能源發展還處于資源轉化階段,仍然以發電賣電為主,能源輸出與就地轉化比例失衡,尤其是新能源裝備生產制造能力較弱,主要集中于產業鏈上游。烏海市雖然擁有較強的工業副產氫優勢,但目前發展副產氫提純的兩化企業不多,氫能產業鏈企業零星落地,未形成完備產業鏈條、氫能創新平臺載體少,加上全國、自治區層面缺乏實施指導意見,加快發展氫能產業存在一定難度,氫能產業仍處于起步發展階段[4]。
烏海市煤礦小、散、亂,煤電機組裝機容量小、能耗高、效率低的弊端未從根本上緩解。受國土面積狹小影響,新能源裝機總體規模小、發電量占比低,產業發展空間受限,與國家“碳達峰、碳中和”工作要求還存在較大差距。2021年,烏海新能源裝機容量46 萬千瓦,占比約為10.3%。全市累計發電量216.69 億千瓦時,其中新能源發電量僅有13.27 億千瓦時,約占全市總發電量的6.12%。由此可以看出,全市能源消費結構中化石能源占比仍相對較高。
烏海市總土地面積1668.7 平方公里(國土三調后最新數據),是內蒙古自治區12 個盟市中面積最小的盟市,受國土資源限制較大,新能源產業發展空間十分有限。供電保障能力亟待加強。從重點項目布局和現有變電站供電能力來看,目前千里山工業園區和高新技術開發區供電能力已不能滿足項目落地用電需求,到2025年底千里山工業園區、高新技術開發區供電缺口將累計將超過155 萬千瓦。
長期以來,烏海市形成的以煤炭為源頭和支撐的工業格局,使高能耗產業存量太大,呈現出產業結構重型化、能源結構高碳化的局面。能源行業作為烏海市主要的碳排放來源之一,2019年二氧化碳排放高達4983.80 萬噸,占整體總排放量比例為90.71%。在全國人均排放前二十的城市中,內蒙古占六席,而烏海高居榜首。
受儲能技術、上網政策和新能源電力消納政策的制約,導致風光新能源未能充分利用,風電和光電產能利用率低,棄風棄光等現象仍比較突出。
按照《烏海礦區總體規劃》,合理規劃煤炭相關產業發展,推動煤炭行業綠色低碳化轉型。開展露天煤礦整合工作,實現資源統一開發、污染統一排放、煤礦統一治理。推動全市煤礦智能化升級改造,鼓勵引導煤炭洗選企業進行智能化改造,實現能源產業數字化。貫徹“互聯網+大數據”發展理念,構建“烏海能源云大腦”體系,逐步健全完善煤礦等能源行業安全風險監測預警信息系統,推動建設“新能源云”“電力云”“煤炭云”“油氣云”等大數據體系,提升能源監管效率和效益。
深入推進煤電行業節能減排,實施煤炭消費雙控制度,合理規劃燃煤發電規模和煤化工行業發展路徑,整合現有發電機組,推行大容量、高效率、先進技術、低污染的煤電機組,率先淘汰低效能高污染機組,加快推進“兩高”項目節能降耗改造。大力推進清潔供暖改造,采用清潔能源、可再生能源發電供暖等形式替代燃煤取暖。大力推動煤炭梯級利用,作為煤炭生產和加工城市,提高煤化工行業效率,改進洗選和煉焦工藝,爭取將洗選和煉焦效率提高到國家平均值以上,做好燃煤兜底保障。持續推進工業電氣化工程,推動熱泵、電窯爐、氫能煉鋼等新型用能方式,爭取在2030年實現煤炭消費和排放量達峰。
堅決貫徹《烏海市“十四五”新能源發展規劃》要求,堅持集中式與分布式、單品種開發與其他多品種能源互補、單一場景與綜合場景并舉;大力推動火電靈活性改造配套新能源、工業園區可再生能源替代、風光制氫一體化、源網荷儲一體化示范應用項目。
推廣實施“光伏+”綜合利用模式,利用農田、公路及工業企業廠房、大型公共建筑、居民住房、學校、醫院、車站等建筑屋頂可利用面積,分批次建設分布式光伏發電系統。以烏海“采煤沉陷區光伏領跑技術基地”為先進示范,繼續推進“光儲氫充+礦山生態修復”,加快采煤采空區沉陷區、露天礦坑等連片區域建設集中式光伏電站和分散式風電站,采用在“光伏+生態治理”開發模式,實現新能源與生態的融合發展。積極引入市場機制,配套優先用地審批、拓寬企業準入等激勵保障政策。
積極打造制氫品牌,大力推動氫能發展。以氫能源行業為主線,系統制造為核心、配套服務為亮點,圍繞制取、存儲、加氫、應用四個環節,增加技術儲備,提升研發能力,配套基礎設施,扶植制造企業,優化服務,打造氫能品牌。立足自身工業基礎,結合國家氫能發展政策,設計氫能“制—儲—加—運—用”的產業鏈,積極推進光伏制氫等制氫技術,實現可再生能源與氫能產業的協同發展。加快氫燃料電池汽車、加氫站用加壓加注關鍵技術、摻氫天然氣內燃機、純氫與摻氫燃氣管道示范等項目建設,努力創建氫經濟示范城市、氫燃料電池汽車示范城市。
加快建設完成烏海抽水蓄能電站,促進風電、太陽能發電的并網消納,解決電網削峰填谷、新能源穩定并網問題,提高電力系統整體安全性、穩定性、可靠性、靈活性。試點進行電化學儲能等其他儲能方式。推進可再生能源資源跨行政區域調度,促進周邊可再生能源發電量定向調入本地。推進電力智能化開采、輸送及使用,構建多種資源組合多能互補的智能電網體系,打造工業園區能源互聯網。
積極承接東部地區的高耗能產業向烏海地區有序轉移,提高新能源就地消納轉化比例,努力實現“遠方來”和“身邊來”相結合。加強與東部地區聯動合作,建設跨區域的、多元化的能源科技創新平臺,推動關鍵技術在烏海落地見效,在本市范圍內實現規模化利用,推動高碳向低碳的轉變。充分利用烏海電網結構完善,電力消納條件好,電力負荷增長空間大,抽水蓄能調峰優勢突出等優勢條件,積極探索與阿拉善地區合作,發揮能源產業基礎優勢,強化創新協同,深化互利共贏,合力打造國家千萬千瓦級大型新能源戰略合作區,建成國家“風光氫儲用”一體化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