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 晨
21世紀以來,隨著計算機網絡的不斷發展,互聯網已經成為傳播教育信息和教育資源的重要載體。網絡媒介與傳統媒介相比,傳播方式之靈活,傳播速度之快捷等特點,大大拓寬了音樂教育的傳播方式和時空實現。互聯網時代,音樂教育的傳播必須緊跟時代的發展,促使音樂教育的德育功能與價值創新。
互聯網時代,為當代社會的音樂教育提供了更多的資源和機遇。傳統音樂與互聯網相結合,實現了數字化存儲和網絡化傳播,互聯網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大的音樂館,同時也成為了一個沒有圍墻的音樂學院。人們可以不用去音樂廳和音樂會現場,也不用購買唱片和CD,只需要在網上搜索,就可以馬上找到自己想要聽賞的各種國內外音樂作品。網上各類音樂類專業網站,可以隨時隨地學習音樂知識、欣賞音樂作品,不受時空的限制?;ヂ摼W為音樂教育的開展提供了極其豐富的資源,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無論是創作者還是欣賞者,無論你身在何處,都可以利用網絡來隨時欣賞各類音樂作品。真可謂“數字化時代的到來,對美的創造、美的欣賞和審美教育,對藝術的發展,創造了無法想象的有利條件。”[1]
互聯網徹底改變著音樂的存在和音樂傳播方式,不僅為人們提供了海量的音樂信息,同時也為音樂教育提供了新的音樂表現形態。從此,中國傳統音樂作品可以借助數字化的存儲和網絡化的傳播開啟新的傳播方式。隨著互聯網技術的不斷發展和數字技術的日新月異,學校音樂教育正在試圖利用網絡的開放性、串聯性和互動性等特點,重塑音樂課堂教學與實踐的新模式。伴隨著網絡公開課和MOOCs等優質音樂網絡教學資源的出現,課程涉及到音樂理論知識、中外音樂史、音樂表演等各門類,人們只需要一臺電腦或其他移動設備,就可以隨時隨地地聆聽這些專業課程,還可以回放及重復收聽,打破了音樂教學的時空限制,實現了各音樂學院、各學科、各專業等強大的師資力量和其他優質教學資源的整合。
互聯網不僅為受教育者提供了豐富的音樂教育資源,而且也為從事音樂教育研究與實踐的教育者提供了相互交流借鑒、思想碰撞的新平臺。音樂教師或音樂研究者之間可以不受時空限制,通過互聯網實現很好地溝通和交流。在音樂教學中,音樂教師可以把第二課堂延伸到校園活動中,還可以延伸到網絡中,這給師生互動也提供了最好的媒介,也為音樂教育的繁榮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條件。
自古以來,音樂教育的主要功能就是通過音樂教育促進學生道德思想的提升、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社會的不斷進步;音樂教育的主要目的和任務是培養學生對音樂的感受力、創造力和審美力。我國音樂教育是學校實施“以美育德”最主要的內容和最基本的途徑,通過音樂教育培養學生道德品質、提高音樂素養和發展個性化特征。
互聯網時代,給音樂教育實施德育功能帶來了重要的影響:一方面,為音樂教育提供了更為豐富的資源和更為多元互動的交流平臺;另一方面,它也給當代音樂教育帶來了巨大挑戰。因為互聯網上大量娛樂性、商業性、視像性、復制性等大量信息,正以不可阻擋的趨勢沖擊著大眾、校園和社會。正如學者所言:“網絡社會美育的任務要比席勒時代、蔡元培時代更為復雜也更為艱難。”[2]音樂教育“以美育德”的現實環境也更為嚴峻。眾所周知,生活之真、人性之善、形式之美是音樂作品所應追求的基本審美標準,大眾若想要理解欣賞到音樂的博大精深,需要深厚的學識和審美積淀,欣賞的過程既是對欣賞難度的克服過程,更是音樂欣賞能力的提高過程。當音樂欣賞者的審美能力提高后,對音樂創作有了更高的期許,反過來推動音樂家的創作更進一步。因此,“藝術創作與欣賞之間適度審美張力的存在,為社會審美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前提。然而互聯網時代,這種格局被打破了?!盵3]互聯網時代,使得音樂教育不僅越來越呈現出重形式、輕內容,重熱鬧、輕提升的傾向,而且也越來越呈現出重迎合、輕引導,重娛樂、輕教化的傾向,音樂教育呈現出審美與情感、道德分離的傾向。
互聯網時代,“在線”音樂欣賞取代了“現場”音樂欣賞。人們可以在電腦或其他移動設備前通過互聯網進行音樂欣賞,我們稱為“在線”的音樂欣賞,這類音樂欣賞正在影響著人們的思考過程,影響到人們的專注力和思考能力,同時音樂審美面臨著審美感通能力退化的危險。然而,在互聯網欣賞環境下,人們不但容易引起視覺、生理和心理疲勞,進而影響在線審美體驗,而且音樂欣賞容易缺乏感覺要素的全部介入,難以實現全身心的音樂審美體驗?!艾F場”的音樂欣賞畢竟不同于“在線”的音樂欣賞,“現場”音樂欣賞是一種全息體驗,可以直接與表演者、創作者有情感上的直接交流和感通,而“在線”音樂欣賞是一種感官有限介入的體驗,欣賞者很難對作品有深入的“共情”。我們深知,音樂審美能力的提高是人全面發展的基礎?;ヂ摼W時代,隨著“在線”審美體驗的減少,人們的音樂審美體驗能力會逐漸弱化,審美效果也會大打折扣,從而對音樂教育的道德教育功能也帶來了影響。
互聯網時代,對音樂教育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提出了新命題。音樂教育要引導學生避免陷入審美異化和道德迷失的誤區,把握好其中的度,有效利用大眾傳媒,彰顯美好情感和良好道德,提升學生的音樂欣賞審美趣味。如何讓互聯網能為人所駕馭,而不讓人異化?如何在音樂教育中實現其道德教育功能?我們需要從以下方面審視音樂教育的德育功能及其實施對策。
互聯網時代,音樂教育的施教環境、審美自我修養的媒介環境、受教育者的審美方式等都已經發生巨大變化,如果在音樂教育的理論研究和實踐中,我們對施教環境的變化不能給予足夠重視,對施教媒介和載體的更新不能給予積極回應,那么音樂教育就不能正確引導學生。面對互聯網媒介的挑戰,如何利用互聯網的優勢,避免、克服和解決互聯網媒介的不足與問題,將傳統音樂教育與網絡音樂教育有效地結合,更好地開展學校音樂教育,陶冶情感,提高學生的音樂素養,這是網絡時代音樂教育者所面對的問題。當下我們進入了一個以傳播音樂文化為主的互聯網時代,學生是在互聯網等媒介的視聽音樂文化中成長起來的,他們的音樂審美體驗、審美趣味、欣賞方式等都和傳統媒介中長大的父輩有很大不同?,F在的學生在課堂之外,對音樂知識的接收來源于諸多方面,因此在課堂知識傳授方式與日常信息接收方式之間,存在著一個明顯的落差,他們希望在課堂上去尋求答案。由此可見,在互聯網時代,音樂教育的施教環境、音樂自我修養的媒介環境、受教育者的音樂欣賞審美方式等都已經發生巨大變化,如果在音樂教育的理論研究和實踐中,我們對音樂教育環境的變化不能給予足夠重視,對施教媒介和載體的更新不能給予積極回應,還是一成不變地向學生灌輸或施教,那么音樂教育無異于刻舟求劍。面對互聯網媒介的挑戰,如何利用互聯網的優勢,避免、克服和解決互聯網媒介的不足與問題,將傳統音樂教育與網絡音樂欣賞有效地結合,更好地開展學校音樂教育、陶養情感。
音樂教育的德育功能主要體現在音樂作品中,音樂有一種“道德的”尺度。音樂作品中的“真情實感”反映了作曲家的真實性,每當欣賞者欣賞到這首優秀的音樂作品時,能夠深刻地體驗作品,并捕捉到作品中真實的東西使他進步,那么他就是在做有道德的人。我國先秦時期,就開始重視音樂教育的德育功能,例如:孔子把音樂列為了“六藝”課程中的第二位;荀子認為音樂“足以率一道,足以治萬變”;蘇聯音樂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對于藝術,特別是音樂,道德內容是其靈魂,是其存在的意義?!钡取H欢ㄟ^音樂教育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的音樂審美判斷力,而且可以培養和發展學生的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和道德觀等。
互聯網時代,實現音樂教育的德育功能有著重大的障礙,具體體現在以下三方面:第一,互聯網容易把娛樂休閑類音樂當作基本的、唯一的審美需求。當娛樂音樂成為學生的審美追求時,不僅會喪失學生的音樂創造性和審美性,而且無法真正領悟優秀的音樂作品所蘊含的豐富情感和深邃思想,最終遏制他們對審美理想和審美精神的追求。第二,互聯網使學生過度沉溺于網絡娛樂音樂,從而忽視對古典音樂和中國傳統音樂的欣賞與傳承。在互聯網環境的影響下,一些消遣的、庸俗的、缺乏道德性的音樂容易讓學生形成不良風氣,逐步對古典音樂和傳統音樂失去興趣。第三,互聯網上廣泛意義的流行音樂,不但影響到學生對社會問題的看法,而且會扭曲青少年的思想和情感。
因此,在音樂教育中,我們要選擇真正優秀的音樂作品。真正優秀的音樂作品與道德教育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兩者相互制約又相互滲透。優秀的音樂往往反映其所處時代最偉大的道德理想和道德品質,而且它不會隨著歷史的變化而消亡,反而成為人們追求正義和自由的精神力量。“貝多芬的音樂不僅是不朽的,而且他獻給人類的精神、道德和思想的力量也是取之不盡的。人們需要貝多芬的音樂也不只是在生活的艱難時刻,歡樂的時候也不例外?!盵4]例如,通過教唱和欣賞《長江之歌》《我愛北京天安門》《三峽情》等藝術歌曲,可以幫助學生加深對偉大祖國、民族文化的熱愛,對自然生活的向往,對人與自然關系的思考。同時,可以使學生在音樂教學過程中接觸到民族樂器、古典詩詞和傳統民間音樂等,音樂中所蘊含豐富多彩的風俗文化和社會知識,可以幫助學生們了解歷史、體悟人生,引導學生形成健康的價值觀,培養其明是非、知善惡、辨美丑的能力。因此,音樂的感染力,對學生的震撼力是不容忽視的,這也是音樂教育可以作為德育教育媒介的重要原因。
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對音樂教師自身的素質也提出了許多新的要求。首先,音樂教師的教育理念必須與時俱進地更新。音樂教師要打破傳統的音樂教育觀念,將網絡音樂文化和傳統音樂文化有效結合,從而納入到音樂教育的視野中,積極拓展傳統音樂教育的諸多新內容和新形式。這樣不僅教會學生如何欣賞經典音樂作品,而且還教會學生如何利用網絡創作音樂作品等。其次,音樂教師必須加強自身的媒介素養,要能夠熟練地運用網絡媒介獲取教學資源以及順利地開展音樂課程的教學。經粗略統計,國內大中小學開設藝術網站的比例非常小,內容非常豐富或者較為豐富的比例更小,而且一半以上的網站還很少更新或從不更新。[5]音樂教師雖然大多數都有參加網絡技術培訓的經歷,但是大多偏向技術培訓,沒有音樂教育改革的理念和音樂教學實際相結合。再次,音樂教師要擁有數字時代音樂創作和傳播的相關知識。目前,在網絡音樂教學和實踐中教師要跟上時代和科技的步伐,需要了解和掌握數碼音樂和全方位的視聽音樂文化教育。要求音樂教師必須既懂音樂又懂技術,既懂美學又要懂傳播學,這對音樂教師的知識結構提出了很大的挑戰。網絡時代,無論是學生還是教師,獲取音樂資源更便捷也更豐富,但同時音樂教學變得更為復雜和艱難了?;ヂ摼W可以給我們提供海量的音樂信息,卻不能幫助我們將信息轉化為音樂修養、道德修養?!坝嬎銠C不是什么神奇的魔法,而教師才是真正的魔術師?!盵6]互聯網時代對音樂教師的教學智慧要求更高,必須加強音樂師資的建設。
互聯網時代,可以說為虛擬音樂教學環境的創設開辟了廣闊的空間。以音樂與互聯網的聯系來實現道德教育的功能?;ヂ摼W集教育性、藝術性、技術性等特點,不僅為欣賞者的音樂感知提供視覺和聽覺的遐想空間,而且又能為欣賞者提供功效各異、形式多樣的音樂素材,調動學生各種感官的參與,強化教學效果。在音樂教學中,創設虛擬的音樂學習生態課堂,首先,教師通過互聯網多媒體技術將文字、圖片、動畫、視頻、音頻等信息集于一體,有機地把光、色、音、圖結合在一起,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視聽感官,為他們的音樂學習和能力培養提供廣闊的視野。其次,網絡課堂所選擇的優秀音樂作品要與生活緊密聯系,使學生能夠感受到音樂作品的真正魅力,從而達到完美的精神境界,以期實現音樂教育的德育功能。
綜上所述,互聯網時代,我們需要重視音樂教育的德育功能,在音樂教育理念和教學實踐中應從學生的身心特點出發,選擇具有德育意義的優秀音樂作品,利用互聯網創設生態的音樂學習課堂,緊密圍繞生活進行音樂教育,從而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培養他們對音樂、生活和生命的熱愛。音樂教育是實現德育的功能與價值所在,如何真正把音樂教育的德育功能落到實處,是音樂教育者乃至整個社會都應該思考的問題。
注釋:
[1]馮 鈺.數字藝術深刻影響審美教育[N].信息時報,2012-03-18.
[2]周偉業.“帶刺的玫瑰”——如何防止網絡審美文化對藝術教育的負面影響[J].美與時代(下),2011(03):51—53.
[3]徐宏力.網絡文化與審美退化[J].文藝研究,2006(08):137—143.
[4]卡巴列夫斯基.怎么樣給孩子們講音樂?[M].張秉衡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176.
[5][6]周偉業.網絡美育——藝術教育的媒介視角[M].南京:南京出版社,2009:214,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