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穎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素質教育、審美教育的迅速普及,少兒音樂教育已經形成了普及性教育與專業性教育并行的局面。無論是在學校音樂教育環境下,還是在社會音樂教育下,電子琴作為一種大眾樂器被受到高度的重視,通過電子琴教學,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音樂素養,養成良好的生活和學習習慣,同時也起到育人心靈、提升品格的作用。在電子琴教學社會意義的目的達成中,如何提高少兒電子琴演奏水平,則在其中具有基礎功能。[1]本文試從少兒電子琴演奏課程教學的角度,對教學實踐中存在的問題以及相關解決路徑做出科學、系統的闡釋,以期能夠為實踐提供合理化的建議。
在電子琴教學中,基礎教學可以分為三大模塊,即音樂基本理論、視唱練耳以及基本演奏指法。[2]其中音樂基本理論指的是基礎樂理知識,包括音符、音高、節拍、節奏等;視唱練耳指的是在教學中要培養學生的視譜能力和音響辨別能力;基本演奏指法則指的是培養學生的運指能力。從三者相互之間的關系看,音樂基本理論與視唱練耳屬于識譜的內容,具有較強的理論性和實踐性,是通達音樂之路的基本途徑,是學習音樂過程中學生必須掌握的共性內容,而基本演奏指法針對于電子琴彈奏而言,屬于操作技術內容。簡而言之,只有具備識譜能力以及掌握電子琴的運指能力,則對少兒電子琴演奏水平的提高起著關鍵作用。這也就說明少兒電子琴教學要拋棄“求快嫌慢”“重技巧輕基礎”的思想理念,做到“穩打穩扎”“積跬步至千里”。
在少兒電子琴教學中,教師需要對基礎性的知識和技巧進行深度認識,筆者認為,應當在教學中著重對音樂要素進行理解。所謂音樂要素,基本上包括音樂構成要素和音樂表現要素兩種,構成要素如音高、音長、音強、音色等;當不同的構成要素相互融合和連接時,則形成表現要素,如旋律、節奏、節拍、和聲、調式、調性等。以上這兩類要素無論在理論還是在實踐上,都體現出了識譜的特征。所以在音樂要素與電子琴基礎教學之間形成了有序的契合關系。使學生理解音樂要素的目的,一方面培養自身的識譜能力,另一方法則是為獨立練習和彈奏奠定基礎。每一種音樂要素好比是語言文字,它有著具體的符號內涵與意義,是構成音樂的“細胞”“基因”。如果學生對音樂要素把控不足,則難以達到演奏音樂的目的。
教育學認為,人們對知識和技能的掌握都是從未知達到已知,再到熟練應用的過程。每一個未知的知識和技能都是一個問題,并在發現問題、探索答案以及解決問題的邏輯機理結構中獲得對新知識、新技能的掌握。[3]在少兒電子琴教學中,針對少兒正處于具象性思維與抽象性思維相互交叉的階段,通過設置問題情境的方式,使他們能夠迅速的進入到學習和練習的狀態中。如在教授《卡普里島》一曲時,筆者主要通過以下四個問題,讓學生達到對樂曲的理解。即“樂曲的節拍、節奏特點是什么”“樂曲的樂句結構是怎樣的”“樂曲表現出了怎樣的情緒”“請用語言描述樂曲表現的形象”,通過以上四個問題的設置,可以使學生通過識譜和視奏掌握基本的音樂要素,并運用豐富的想象去感受和體驗音樂的情緒和形象。
在對問題的設置上,需要把握好三個原則:一是問題的有效性。即提出的問題要體現出教學目的是什么,需要學生掌握哪些知識和技能,在有限的教學時間中體現出問題的有效價值。二是問題要始終以音樂為核心。在電子琴教學中,教師所設置的問題都要建立在音樂的基礎上,最為基本的就是以樂譜和音響作為產生問題的根源。如從識譜的角度去構建關于音樂要素的問題,或者從教師音響示范的角度去構建關于形象、情緒等音樂內容的問題等。三是問題要體現出探索性。教師在進行提問的過程中,要從少兒所能夠達到的水平和回答問題的能力上涉及問題,既需要有一定的難度,但是又不能超出少兒所能夠探索的范圍。這里的探索性指的是問題要建立在少兒現有知識儲量與技能的基礎上,同時還需要結合具體的內容,因此教師要充分考慮少兒的學習情況和心理情況,從音樂想象的角度出發提出具有探索意蘊的問題。
在少兒電子琴教學中,教學方法的運用需要具有合理性,從宏觀的教學進度看,要堅持循序漸進的原則,通過淺入深的方法使學生掌握相應的演奏技能。在具體的教學內容方面,則需要根據樂曲的重點、難點進行方法的選擇。以《鳳陽花鼓》為例,這是一首民族風格濃郁的民歌作品,在教學中,筆者主要運用了講授法、演示法兩種方法來提高學生的練習效率。通過講授法的運用,可以使學生了解鳳陽花鼓的音樂特點和風格特征,特別是對樂曲所使用的重點節奏型進行說明和講解,其次就是對作品的旋律特點進行介紹,了解旋律的發展趨勢和線條特點。可以使學生形成對樂曲最初的記憶。在演示法的運用上,則采用了邊講解、邊演示的模式,著重對右手旋律聲部的指法以及左手和弦指法演示清楚,這樣可以對學生的演奏起到示范的作用。
從以上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對教學方法的運用需要明確目的是什么,電子琴教學注重理論與實踐的結合,特別是要從樂理的角度讓學生明白樂曲是怎樣構成的,從而能夠從對音樂要素的理解中了解作品的風格特征。如在《鳳陽花鼓》中,用講授法說明花鼓音樂的節奏特點,有助于學生在練習過程中增強節奏表現的意識性。其次,就是要從實踐的角度把握具體的彈奏指法,在彈奏電子琴時,對指法需要靈活地進行選擇和處理,既能夠符合運指的規律特點,又能夠提高學生的練習效率。這說明教師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要特別注重對電子琴教學方法的積累,還需要對當前重要的教學理念進行學習,這樣才能夠做到電子琴教學與時代的結合。
音樂形象指的是音樂的表現對象,是音樂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藝術美學認為,形象是主觀與客觀的統一,客觀性指的是音樂形象存在于社會生活中,這是形象的根本性所在,作曲家正是通過對客觀事象的理解,成為創作的素材;主觀性指的是作曲家在對客觀事象的認識和理解中,賦予了音樂形象一定的形象意義,也就是通過對形象的塑造與刻畫,表達出一定的情感和社會內涵。在電子琴演奏中,把握音樂形象的目的就是要表現出音樂的主題思想,是進行音樂表現的核心部分。在具體路徑上,需要注意以下兩點問題:一是從標題中獲得對形象的理解。樂曲的標題一般為樂曲內容的概括,其中也包含著音樂形象的信息,以《杜鵑圓舞曲》為例,此曲主要是運用了圓舞曲三拍子的律動特點表現出了杜鵑活潑歡快的形象,在教學中,教師采用示范的方法結合音響向學生講授杜鵑的形象特點,通過這種形象闡釋的方法使學生能夠對樂曲的標題進行充分的理解。二是運用相應的演奏技術去刻畫形象。音樂是一種表現藝術,它不僅通過旋律、和聲、節奏等要素構成最為基本的音響形態,在器樂演奏中,還需要通過各種演奏技術對基本音響進行潤色和修飾。在《杜鵑圓舞曲》中,運用的演奏技術主要有顫音、波音、下二度倚音等,這些技術刻畫出了杜鵑跳躍、鳴叫等不同的形象。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向學生說明演奏技術的表現目的是什么,具體該如何演奏,通過講解+練習的方法來提高學生對音樂形象的把握。
演奏是一個復合詞,在電子琴演奏中,是表演與彈奏的結合,從當前少兒電子琴教學情況看,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會過多將注意力集中在彈奏技術的練習方面,在很大程度上忽視了學生的表演訓練。過多地注重彈奏技術的練習必然會導致學生成為操縱電子琴的“機械者”,也很容易造成練習疲倦、減弱學習興趣的情況。因此,為避免學生降低學習的興趣性,教師應當在教學中注重培養學生的表演能力,而實現表演能力目的培養的有效途徑則是對音樂形象的理解。
教學目標指的是在教學過程中所要達到的目的,建立在課程目標的基礎上。因此在教學目標的制定上,教師應當首先明確少兒電子琴教學的課程目標是什么,對此可以參考學校音樂課程的標準,即達到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過程與方法、知識與技能的三維目標。在三維目標的指導下,則規定了具體某一課時或者某一教學內容要達到的教學目標。所謂突出教學目標,需要通過以下三個步驟進行確定:一是根據課程標準進行整體設計。少兒電子琴教學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在不斷的進階訓練中培養學生的思想意識、方法運用意識以及知識與技能意識。如在《森林水車》一曲的教學中,筆者主要制定了三個教學目標:1.通過對樂曲的學習感受大自然的魅力和體會愉悅的心情;2.掌握附點四分音型的概念以及在音樂中的律動表現,熟悉三度雙音的指法特點以及低音和弦的配置;3.能夠從音樂音響的體驗中了解音樂形象的特征,并能夠將自己的演奏情緒與音樂的情緒做到緊密地貼合。通過對以上三個教學目標的設置,從而實現對學生三個意識的培養。二是通過對學生和學情的分析進行目標設計。少兒電子琴教學在形式上主要有一對一式的小課教學和一對多式的小組教學。無論是哪一種教學組織形式,教師都需要根據學生及學情情況進行目標的設計,這也是人本主義思想對電子琴教學提出的要求。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善于傾聽學生的心聲,鼓勵他們說出自己的想法,而不是采用填鴨式的教學方法向學生進行灌輸,要從被動學習向互動學習方式轉變。三是教學目標的設計上需要注重漸進性、進階性。在少兒電子琴教學目標的達成上,科學規劃進度尤為重要,這不僅體現出教學的原則和規律,也是實現教學目標有效性的基礎。如對音階的教學,必須讓學生掌握以C大調和a小調為基礎的音階結構,然后才能夠加入升號調、降號調的練習,在和聲的教學上也要遵循規律,學生要先掌握主和弦、下屬和弦以及屬和弦的指法,然后才能夠在樂曲中增加不同色彩的和弦。
在少兒電子琴教學中,教學評價對各個教學環節起到監督和指導作用,教師對學生及時地進行評價可以有效的糾正訓練中出現的問題,從而引導學生正確的認識和處理問題。在具體的評價路徑上,需要注意以下兩個方面:一是從方法的運用上進行視覺關注。在少兒練習的過程中,非常容易出現不良的演奏習慣,如坐姿、手型等,特別是對于初學者而言,在學習初期如果不能及時地發現和進行糾正,很容易造成學生在彈奏方法運用上的不準確,所以當學生在彈奏時,教師應當予以觀察,從中發現問題,及時糾正;二是從音響上進行聽覺關注。音響是音樂的外在表現,在電子琴彈奏中,不正確的指法運用、識譜不清造成的音高與節奏錯誤、音樂表現是否切合音樂形象和情緒都能夠通過音響表現出來,所以教師要善于聆聽學生的彈奏情況,發現學生在哪一方面存在問題,以便及時的指出和指導。
教師除了在課堂教學中對學生進行評價外,還需要注重對問題的總結,在少兒電子琴教學中,學生出現的問題大多數具有共性特點,如指法、節奏等,所以教師要從對學生的評價中找出共性的問題,通過反思、研討,尋找產生問題的原因和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案,有助于形成自己的教學經驗。這樣在電子琴教學中,如果出現這些共性問題,教師就有方案可循。
綜上所述,在少兒電子琴演奏課程教學中,要從“體系性”的角度進行全面的認識和思考,注重對學生的認識、對教學方法的運用、對教學目標的設計,也就是要從教學的系統性出發去開展教學活動。其次就是要明確演奏的復合性概念和意義。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重視對學生知識和技能的培養,還需要從表演的角度培養學生的感性能力和自我展現的能力。作為教師,還需要注重教學評價的作用,無論是在課堂教學還是在日常的演出中,教師都需要善于對學生的演奏進行“跟蹤”,及時的發現問題,這樣有利于形成自己的教學見解,形成個人的教學模式和風格。所以,在新時代少兒電子琴演奏課程教學語境下,對學生進行全方面的關注應當受到高度的重視,這就是人文關懷的具體表現,也是實現立德樹人這一教育根本目的的基礎。
注釋:
[1]常富強.鍵盤在中小學音樂教學中的價值體現[J].北方音樂,2020(24):155—157.
[2]劉書娟.電子琴教學中的基本功訓練[J].黃河之聲,2018(19):85.
[3]何 群.電子琴教學意義、問題與對策探討[J].戲劇之家,2015(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