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維娜 李思捷(通訊作者)
(廣西財經學院商務外國語學院 廣西南寧 530003)
2021 年3 月,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全國兩會工作報告中明確指出,將“實施積極應對老齡化上升為國家戰略。”同時,將推行適合老年人的智能服務,促進康養、“醫養結合”等作為“十四五”時期主要的目標任務,這也是2013—2021年連續8年點名“養老”,背后深意引人關注。
我國人口老齡化處于快速增長時期,龐大的老年群體迫切希望能夠得到相應的養老服務,建立符合實際且保障有效的養老服務體系已成為重大民生社會問題。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的比重達到18.7%,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比重達到13.5%,超過國際老齡化國家7%的標準,老齡化進程明顯加快。就“80后”一代家庭結構小型化、贍養壓力較大、子女陪伴時間不足等現狀,社會養老需求需要得到加大關注,人民群眾對養老需求的關注也趨向年輕化。
在2022年政府工作報告中,“養老”一詞被提及多達十次,民眾關注度多圍繞“居家養老”“養老服務”“養老機構”“養老產業”“養老政策”等。通過民間的相關調查顯示,除了考慮父母的養老問題之外,越來越多年輕人開始關注自身養老規劃。
“銀發經濟”又叫老年經濟、老年產業,主要是指與老年人群相關的經濟,它的發展與老齡化社會密切相關,囊括了日常生活、衛生健康服務、家政服務、房地產服務、教育服務、咨詢服務、保險服務、金融理財、娛樂旅游等領域。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升,人們的生活觀念也逐漸發生改變,這會影響老年人的消費需求和消費觀念,使其更加追求多元性、便利性、品質化,逐漸開始享受他們的老年生活。
養老模式的選擇,不是由單一要素就能決定的,還需要從社會的大背景、結構出發,在經濟生產、社會生活的共同作用下才能做出抉擇。對于我國的傳統養老模式,學界存在多種看法,聚焦最多的是小型化的家庭養老模式及逐漸泛化的社會化養老模式兩種。其中“,家庭(居家)養老“”社區養老”和“機構養老”是社會養老的三種主要形式。對于這三種傳統的養老模式,依據各學者長時間的分析,分類標準主要有成員主體、優缺點、政府財政投入度、主要特點和專業水平等(見表1)。

表1 傳統養老模式現狀及主要特征
眾所周知,最早的養老模式就是家庭模式,接著發展起來的幾種傳統養老模式都是圍繞著家庭模式微調、變化和發展的,帶有傳統孝道思想的家庭模式,在一定時期內給社會帶來了好的一面。但是,在新形勢、新時代背景之下,疲態漸露、不足頻出,這是一個時代在進步的表現,也是模式本身的局限性帶來的影響,傳統模式的被取代早露端倪。直到現在,這些模式都還發揮著主要作用,但隨著時代的進步,這些傳統養老模式顯現了一定的缺陷。為了更好地促進老年事業的發展,我們需要研究與時代發展同步的非傳統養老模式,例如以房養老,智慧養老、候鳥式養老等方式,意味著多方位資金的投入更為重要。
廣西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顯示,全區常住人口為5012.68萬,年齡在60周歲及以上的人口為836.38萬,占比16.69%(其中65周歲及以上的人口為611.41萬,占比12.20%),老齡化目前處于輕度狀態。廣西的老年服務機制還不健全,導致老年服務業的發展緩慢,無法滿足日益增多的老年消費群體。2015年,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出臺文件《關于建設養老服務業綜合改革試驗區的意見》提出:鼓勵養老機構為周邊社區老年人提供居家養老服務,我國目前對老年人需求的關注重點在需要照顧的失能、失智的老人,而為這一類人群提供服務的機構有相關老年門診及老年病科室的醫院及可以滿足不同需求的養老機構。通過對廣西壯族自治區衛生健康委員會公開的三甲醫院及養老網所提供的信息整理得出如下數據:就廣西而言,三甲醫院共72間,老年門診共19所,老年科室23個,養老服務機構共463間,500人以上床位數機構20間,高端養老院7所,大多數集中在南寧、桂林、柳州、北海、百色幾個地市。
政府出臺了許多政策福利,但結合目前老年人的家庭情況和生活觀念來看,效果不容樂觀。一方面,現在進入老年生活的群體大多是從艱苦時期生活過來的,慣于勤儉節約;另一方面,雖然老年人退休之后有一定的收入,但他們大部分的生活開支還是由子女承擔,因此他們并不太能主導決定自己的晚年生活。目前在廣西來看,無論是醫療服務、老年文化、養老旅游等產業,都是相互獨立的,未能將其做到產業融合,老年人的需求得不到滿足,國民經濟也就得不到相應的發展,不利于我國養老產業的發展。
目前,養老服務的專業性很低,對于養老服務醫療硬件設施的配備和人員的需求還得不到滿足,提供的服務和市場的需求不匹配。對醫療服務的投資成了一個重點和難點:一方面,由于地域分布不均衡,完善的醫療資源還不夠齊備,老年人對醫療護理的需求與實際能夠提供醫療服務的供給不匹配,需要投資方花費很多的金錢大規模發展;另一方面,受房地產市場的影響,醫療場所和護理地點的選擇是一個難題,如何選擇價格合適的地方提供這些醫療服務也成為一個難題。總的來說,目前的養老服務由于醫療的硬件設施和人員配備的問題,硬件設施和醫療服務嵌合度低下,前期投入較高,投資周期較長,除了硬件設施外,還有軟件配備等問題。
目前國家受新冠疫情影響還比較嚴重,近幾年我國的經濟發展放慢了腳步,各個行業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響,銀行業也不例外。各大銀行需要給大大小小的企業發放貸款,幫助企業復蘇發展,他們審核企業的信用、抵押物、規模大小等,因為近年來新冠疫情及綜合因素影響下關閉的企業數量增多,銀行放貸的審核也更加嚴格。康養服務目前發展還不算很好的情況下,想要銀行發放高額貸款并不現實,同時缺乏抵押物,更難進入銀行貸款的考慮范圍。除銀行以外,其他小的金融機構也并不能給康養服務提供多少資金支持,且利息十分高,投資性價比較低,融資之路坎坷,廣西的養老服務確實會受到一些影響。
為助力康養服務產業的發展,廣西出臺了《開發性金融支持養老服務業發展的具體措施》,制定具體措施發揮財政資金引導作用,以吸引民間投資。2017年8月頒布的《關于深化投融資體制改革的實施意見》,是廣西投融資體制改革的綱領性文件,財政資金發揮了重要作用,也惠及了康養服務產業,但現今還存在一些問題。
就整個大環境來說,目前我國養老服務產業的融資渠道較為單一,收到的資金金額有限,絕大多數是各級政府和相關機構提供的支持,盡管如此,對于發展我國養老服務產業來說也是杯水車薪。資金獲取受到阻礙還有一部分的原因是目前養老服務業的發展較為緩慢,關于養老服務業的經營模式、管理模式、盈利模式、基礎設施建設、醫療設施配備等更是參差不齊,想要更多的資金支持卻沒有良好的盈利條件,金融機構會擔心投資的資金回報率不高,也會慎重考慮。
我國關于養老服務的發展仍較為緩慢,目前擁有的一些養老服務企業的規模都不大,既沒有信用方面的保證,又沒有相應的抵押物,更沒有其他企業愿意擔保融資,養老服務業獲取資金的渠道少之又少。加上養老服務業的發展是近幾年慢慢熱起來的產業,從事這方面的融資人才匱乏,在國內資本跟不上的情況下,國外資本所要求的高昂服務費,確實讓很多養老服務業望而卻步,融資環境差,融資質量達不到預期,發展受阻。
養老服務業的發展主要分為兩個不同的方面:一是為生活困難、低保戶等老年群體提供公益性的養老服務,為其保證日常的生活,吃穿不愁,對于這個方面的發展,政府可以出臺相應的優惠措施,比如減免稅款等;二是有較高生活品質需求的老年群體,為其提供更高級的養老服務,對于這些服務,政府不給予相應的政策支持,保障養老服務業有利可圖。同時,政府應為養老服務機構制定相應的金融扶持政策,如擔保、利率、還款期限等方面,保障這些機構能夠有足夠的資金周轉,才能更好地發展。
通過對一些財政預算的撥款,先從政府開始投資養老服務業的發展,對其中的基礎設施建設和醫療服務提供相應的財政資金支持,保證老年人的居住條件和醫療保障。同時在稅務方面,減輕養老服務行業的稅賦,在其發展初期給予一些減免政策,等達到一定的發展水平再征收稅賦,加快養老服務業的發展。
政府拓寬對于養老服務行業的籌資渠道,對其進行財政投入,加快其基礎設施建設的發展和醫療水平的提升,給予金融機構權限,對于符合授信條件的養老機構給予資金支持,在授信條件、抵押條件等融資條件下,為養老服務降低要求。在擔保上,對認真規劃養老服務、條件完善的養老機構,政府可給予擔保,從而拓寬養老服務業的融資渠道。
當前,市場經濟發展緩慢,養老服務發展仍未穩定,影響因素多種多樣,雖然政府、社會和市場都給予了養老服務產業相應的支持,但情況也不容樂觀。應根據實際情況,不斷調整方法,正確應對當前面臨的融資問題,才能更好地拓寬養老服務融資的發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