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麗榮
(吉林師范大學 吉林四平 136000)
“新基建”通過賦能數字經濟促進制造業轉型,尤其是推動高端制造業等核心工業更好更快地發展。新型基礎設施是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以技術創新為驅動,以信息網絡為基礎,面向高質量發展需要,提供數字轉型、智能升級、融合創新等服務的基礎設施體系。國家對于新基建提出了要從三個方面進行建設,分別是:信息基礎設施、融合基礎設施、創新基礎設施。隨著新基建工作的不斷深化,國家發展改革委將聯合相關部門,深化研究、強化統籌、完善制度,重點從四個方面推動新基建的發展:(1)加強頂層設計。研究出臺推動新型基礎設施發展的有關指導意見;(2)優化政策環境。以提高新型基礎設施的長期供給質量和效率為重點,修訂完善有利于新興行業持續健康發展的準入規則;(3)抓好項目建設。加快推動5G網絡部署,促進光纖寬帶網絡的優化升級,加快全國一體化大數據中心建設,穩步推進傳統基礎設施的“數字+”“智能+”升級,同時超前部署創新基礎設施;(4)做好統籌協調。強化部門協同,通過試點示范、合理指引等方式,加快產業成熟和設施完善。推進政企協同,激發各類主體的投資積極性,推動技術創新、部署建設和融合應用的互促互進。本文通過對吉林省制造業現狀的研究和分析,以“新基建”的七個方面、三個角度為主要方向,分析其對制造業數字化轉型的影響。
隨著互聯網的不斷發展,信息技術革命的到來,傳統制造業面臨著數字化轉型的大方向,而以“5G”為核心的新基建對制造業的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5G”“工業互聯網”“大數據”為企業提供了全方面信息技術的支持,同時推動了企業上下游產業鏈的融合發展,“大數據”精準匹配用戶需求,以需求倒逼傳統制造業轉型升級,改變了傳統的業務模式、商業模式、管理模式和組織模式。新基建有利于挖掘企業新價值,對推動企業數字化轉型升級有著重要意義。
目前關于新基建賦能制造業轉型的相關文獻較少,且當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制造業數字化轉型方面。柳穎(2021)從產業結構、人才流失、資金投入及國際環境四個方面闡述通信制造業發展遇到的問題,并從政府、企業、科研人員和普通員工方面提出相應的解決措施,從而實現通信制造業從低端向高端發展的路徑研究;陳曉東(2022)從產業鏈、示范平臺、龍頭企業三個方面指出新基建對制造業數字化轉型的機制;邱愛荃(2022)利用以小見大的方法,通過研究上海諾雅克電氣有限公司數字化轉型的成功案例,進而研究制造業數字化轉型的路徑,提出應不斷加深信息技術與核心制造環節的深度融合,對生產線進行技術改造、升級效能,從而高效地推動制造業數字化轉型;對于企業轉型方面,曹小勇、李思儒(2021)指出,企業通過創新升級,融合發展需求倒逼供給,加強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效率提高,從而釋放規模經濟紅利,推動企業轉型升級;趙劍波(2021)從三個方面進行了數字經濟發展的邏輯研究,一是促進新科技應用,二是加速數字化轉型,三是從發展新動能分析了新基建對數字經濟發展的內在邏輯和影響;關于雙循環的闡述,嚴鵬(2020)指出,培育制造業生態體系是構建“雙循環”的可能性路徑,指出人為干預構建制造業的生態體系,以內循環為主,發展多元化的制造業生態體系,使國內大循環的主體性在“雙循環”中得到強化,推動培育高端裝備制造業等核心資本工業進入高質量循環。
筆者對以上文獻的梳理發現,現有對于新基建對制造業數字化轉型的研究較少,尤其是信息基礎建設對制造業數字化轉型的機理研究?;谶@一研究現狀,本文嘗試在雙循環背景之下,探討我國新基建的發展如何影響制造業數字化轉型,旨在厘清其背后的邏輯,從而提高吉林省新基建資源配置效率,推動制造業的數字化轉型,提高制造業發展質量,提高制造業企業的綜合競爭力,從而促進吉林省經濟高質量發展。
對于吉林省新基建發展現狀的分析,主要從5G基建、工業互聯網、特高壓、城際高速鐵路和城際軌道交通、新能源汽車充電樁、大數據中心和人工智能七個方面闡述新基建的發展情況。
2020年,吉林省新建5G基站7500個,實現了地級市5G網絡覆蓋, 到2022年,吉林省移動5G基站達到1.2萬個,實現全省9個地市、40個縣城、612個鄉鎮的5G網絡連續覆蓋,在重要的黨政機關醫院、商場等重點場景完成良好的室內覆蓋,預計到2025年實現全省縣鄉鎮5G網絡覆蓋。同時,吉林省移動5G用戶達到130萬,移動也為用戶帶來除基礎語音流量之外的更多線上線下權益,具體呈現省內線下權益、通信權益和線上權益三大亮點:(1)省內權益為用戶帶來省內加油、洗車、觀影、滑雪度假等專屬折扣;(2)通信權益包含免費的專屬國際漫游疊加包、購機優惠、5G直通包等優享權益;(3)每月26—28日的全球通星動日的線上權益,全方位、多角度地為用戶帶來最優質的移動5G體驗。
“5G”在用戶、企業間的普及,有利于推動吉林省制造業高效率地進行數字化管理,促進全域數字化。
由此可見,吉林省5G建設呈現出穩步前進的發展趨勢,覆蓋面積逐漸增加,覆蓋用戶范圍逐漸增多,呈現出多元化的發展方向:如通過互聯網+教育、5G+醫療服務、5G+購物服務,同時在吸引用戶方面吉林省5G全方位多角度的為用戶提供了更多的權益,如線上線下用戶權益、通信權益、線上權益等。
吉林省工業互聯網的建設主要以通過工業互聯網產業聯盟、工業互聯網研究院,以及工業互聯網論壇的形式進行建設,通過工業互聯網的建設發展推動產品信息的數字化發展,實現產品可視化、可追蹤、可售后、可管理,實現智能物聯,數字物聯。
2021年12月10日,吉林省成立了工業互聯網產業聯盟、工業互聯網研究院及工業互聯網論壇。2022年1月11日,吉林省首個國家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綜合型二級節點正式上線,二級節點是體系中承上啟下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推動標識解析體系建設、應用發展和產業生態構建的重要環節,實現產品的信息可視化、防偽追溯、售后管理、設備資產管理四項標準化數字應用,將真正實現“標識賦能、萬物智聯”。
吉林省成立了首個國家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綜合型二級節點,有利于構建制造業新業態的發展,通過全網互聯促進吉林省制造業數字化縱深發展。
《吉林省委關于制定“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提出,創新發展氫能、風能、太陽能、生物質能等新能源,整合東部抽水蓄能和西部新能源資源,建設吉林省“陸上風光三峽”工程,擴大“吉電南送”,撬動新能源裝備制造業發展。國網吉林省電力有限公司圍繞吉林省經濟發展、能源發展大局,不斷加強電網規劃與新能源規劃、土地利用、環境保護、城鄉建設、交通運輸等規劃的銜接,進一步升級500千伏電網網架結構?!笆奈濉逼陂g,該公司將繼續加大投資規模,規劃投入43億元,新建、擴建6座500千伏變電站,新建線路2358公里,進一步加強和完善西部松白電網結構,以滿足清潔能源大規模發展需求。
吉林省通過建立“陸上風光三峽”工程,推動制造業尤其是能源制造業的轉型升級,推動制造業新舊動能轉換。
我國軌道交通裝備產業主要分布于傳統工業強省,吉林、河北、山東、江蘇、湖南等省區借助其自身工業基地的技術優勢、區位優勢和資源優勢,發展勢頭較好,具有較強的競爭實力。其中,又以長春、唐山、青島、南京、株洲為核心的五大產業集群,聚集了一批我國軌道交通裝備領域的骨干企業。而中車長春軌道客車股份有限公司是我國最大的軌道客車研發、制造、檢修等出口基地,也是中國地鐵、動車組的搖籃,在普通鐵路客車領域,形成了系統化的25型客車產品;在城市軌道車輛領域,實現了城市軌道車輛產品的全覆蓋;在動車組領域,搭建了CRH5、CKH380、城際動車組等系列動車產品。
2019年11月7日,松原公共汽車公司中山停車場充電樁設施建設完成并投入使用。該停車場為松原市首個大型充電樁場地,現有4800KVA容量變電所一座、充電樁21臺,可同時為101輛新能源車輛充電,可充分滿足公汽公司新能源公車充電需要。但仍存在一些問題,例如,相關規劃滯后、配電容量供需問題凸顯、基礎設施條件差、限制充電樁安裝、物業企業安全監管難、配合度不高等。
除了積極建設新能源汽車充電樁之外,吉林省還應努力打通新能源車充電樁進小區的“最后一公里”,需要政府積極進行財務支持、積極進行新能源宣傳、倡導綠色出行,同時物業企業方面加強安全監管,用戶方面宣傳綠色出行,節能減排,更大范圍的推動新能源汽車充電樁的建設。
為推進吉林省“大數據中心”的發展,交通規劃設計院在2021年開展了關于吉林省“互聯網+”交通運輸監管與服務系統、吉林省綜合交通大數據中心兩個項目,其中吉林省綜合交通大數據中心項目被列為交通運輸廳“十四五”期間建設的重點信息化工程。11月2日,省政務服務和數字化建設管理局工作與省交通運輸廳就吉林省駕駛培訓監管服務平臺遷移上云工作達成初步共識,同時,省政務服務和數字化建設管理局將繼續推進“吉林祥云”大數據平臺擴建工作,為省直各相關部門政務信息化建設提供基礎環境和數據資源支撐。
為推動吉林省“人工智能”的發展,吉林省政府在2016年1月—2019年9月先后推進了《吉林省人民政府關于落實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的實施意見》《中共吉林省委吉林省人民政府關于激發人才活力支持人才創新創業的若干意見》《吉林省人民政府關于促進吉林省云計算創新發展培育信息產業新業態的實施意見》《吉林省人民政府關于積極推進吉林省“互聯網+”行動的實施意見》《吉林省工業轉型升級行動計劃(2017—2020年)》《吉林省促進互聯網經濟發展指導意見》《吉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深化制造業與互聯網融合發展的實施意見》《中共吉林省委吉林省人民政府關于激發人才活力支持人才創新創業的若干意見》相關文件。
2020年,科大訊飛與長春市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并在吉林省打造東北亞人工智能產業中心、行業應用示范區,建立東北亞研究院,在智慧交通、智慧教育、醫療能力領域打造東北亞人工智能產業集群。同時,為推動科大訊飛AI雙創基地的吉林高分遙感應用研究院快速發展,長春市朝陽區政府提供了300余平方米的辦公場所,并給予科技企業項目支持資金等扶持政策。在原有雙創基地的基礎上,長春市朝陽區重點打造朝陽區光電信息科技園、朝陽區大數據產業園等科技園區。截至目前,朝陽區光電信息科技園已基本建成,入駐企業三十余戶,預計全年完成銷售收入1200萬元,新增知識產權10項。市互聯網大廈暨數字朝陽大數據科技園初見成效,已入駐企業17戶。
吉林省大數據的發展以互聯網為依托,主要應用于用戶的日常生活及黨政機關的服務平臺,通過大數據平臺精準捕獲用戶數據,高效率接收用戶反映,從而將政務工作智能化、數字化提高辦理事務的高效率,更快、更方便地解決用戶需求。
為全面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持續提升工業互聯網創新能力,推動工業化與信息化在更廣范圍、更深程度、更高水平上實現融合發展”的指示精神,落實《國務院關于深化“互聯網+先進制造業”發展工業互聯網的指導意見》等系列文件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數字吉林”建設部署,促進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加快推動制造業數字化轉型,吉林省工信廳制定了《吉林省工業和信息化廳關于促進制造業數字化轉型的指導意見》。吉林省制造業數字化轉型的重點區域在:“5G”基建,實施“5G+工業互聯網”融合創新工程,以及實施軟件和信息服務業高質量發展工程,吉林省制造業數字化轉型穩步推進,加速了“互聯網+數字”企業管理模式的轉型,產業鏈的數字化得到了推廣與完善。
新基建的核心是“5G”技術的建設,“5G”將加速制造業數字化轉型升級,為制造業數字化發展帶來新動能,主要體現在:第一,“5G”技術的普及有利于挖掘新的潛在需求,例如“無人駕駛汽車”“自動停車系統”等,通過需求倒逼制造業數字化轉型升級;第二,“5G”技術在工業領域的普及有利于企業精準匹配需求,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推動企業進行商業模式的數字化轉型。
工業互聯網通過信息通信技術與工業經濟深度融合,對人員、機器、系統等的全面連接,構造起全覆蓋、全價值的工業新體系,從而實現工業領域的全面互聯。工業互聯網以網絡為基礎、平臺為中樞、數據為要素、安全為保障,通過數據的全方位搜集,推動實現工業信息的完整化。全面互聯有利于推動傳統制造業轉型升級,企業通過工業互聯,有利于實現生產的更高效率,實現資源的精準配置,實現提質、降本、增效、綠色、安全發展,推動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從而提高工業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
以特高壓為骨干網架,智能化的交直流互聯大電網的形成可以更高效快捷地調配資源、實現跨地區、跨企業地進行數字交流,從而實現數字資源的高效統一管理,改變企業信息管理模式,提高信息互聯互通,進而推動制造業數字化轉型升級。
城際高速鐵路與軌道交通的建設,有利于推動物流和資源間的互通互聯,推動傳統制造業提高效率,降低企業運輸成本,實現制造業在物流等領域進行數字化轉型。
新能源充電樁的建設通過普及新能源,促進以煤炭石油等傳統能源為主的制造業向綠色能源轉換,促進制造業新舊動能轉換,推動制造業數字化轉型。
如今,數字經濟已然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關鍵力量,隨著數字經濟的發展,大數據中心成為發展的重點方面,大數據中心推動了生產、物流、消費、分配等領域實現全領域數字化,推動制造業實現產品設計、制造和營銷效率的全新制造方式,提高制造業發展質量,推動制造業向著數字化、智能化的方向發展。
人工智能可以推動高新技術創新,進而推動制造業實現數字化轉型,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人工智能通過數字化的庫存管理和全方位的供應鏈流程實施監管計算。通過數據的分析,可以高效地診斷現有問題,并提供解決方案,節省企業成本。另一方面,通過人工智能與人員的結合,有利于節省時間成本,將更多時間用于企業創新上。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得到如圖1所示的作用路徑機制圖。

圖1 吉林省新基建對制造業數字化轉型的作用路徑機制
在吉林省制造業面臨企業生產效能低下、人才流失嚴重、新舊動能轉換困難等問題時,新基建在5G基建、大數據中心、特高壓、充電樁、工業互聯網、城際高速鐵路和城際軌道交通、人工智能七個方面賦能吉林省傳統制造業,推動了制造業數字化轉型。同時,在信息基礎建設、創新基礎建設兩個層次,為企業提出了相應的解決措施,但制造業在進行數字化轉型的過程中也面臨許多困境。例如,地區間的發展不平衡、高質量人才的缺失、員工與數字化的融合問題、數字安全性的問題、企業思維僵化,居民接受度不高,以及數字化轉型效率低等問題,針對此類問題,政府應做出相應的措施進行支持與鼓勵。
根據以上結論,本文得出以下的政策建議。
3.2.1 政府改善財政支出
政府加大在財政支出方面的力度,重點培養高新技術產業,尤其是數字化發展比較落后的地區。政府應加大財政支持力度,尤其是對中小型企業,轉變政府投資方向,將重點放在高新技術領域。對于吉林省傳統制造業較多的地區,通過財政支持推進制造業向數字化方向轉變。政府應加大人才的引進力度,培育高質量人才,解決企業人才缺失的問題。
3.2.2 提高新基建建設效率
在新基建建設中還存在諸多問題,例如“新能源充電樁”如何解決居民“最后一公里”的問題,需要政府結合社區出臺相應的政策,積極推動新能源消費思想的普及。同時,政府在新基建的建設中,要多進行實地考察,結合社會需求、制造業目前的形式與情況積極地修改策略;同時利用大數據與政務工作相結合,簡化辦事流程,充分實現數字化辦公,利用大數據接收民意,了解民情,進而提高辦事效率。
3.2.3 推動制造業數字化轉型
企業提高創新能力,深入推進新基建在企業中的運用,通過制定相關的標準,完善上下游產業鏈,推動企業進行數字化轉型。企業也應轉變思路,利用互聯網、數字系統思路進行企業轉型,新基建的建設中存在地區之間發展不平衡的問題,需要企業之間的互聯互通,以強帶弱,為中小型企業數字化轉型提供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