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婧瑤,劉元生
(北京大學人民醫院 急診科,北京 100044)
流行病學調查顯示,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患者的心血管系統疾病病死率比非DM 患者高2~3倍[1-2]。2型糖尿 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占DM 的90%以上,不僅會誘發微血管病變、內皮細胞受損,且糖脂代謝紊亂會加重心臟自主神經紊亂,累及心臟電傳導系統,導致心律失常[3]。心律失常是糖尿病常見并發癥,其形成多與心臟細胞膜離子通道重構與改變、信號通路異常、折返機制、血糖代謝障礙誘發的新肌電生理基質異常等有關[4-5]。
目前,臨床多采用磺脲類、α-葡萄糖苷酶抑制劑等降糖類藥物治療,雖可一定程度上控制血糖水平,但對于防治心血管事件效果甚微。二甲雙胍可直接作用于糖代謝過程,保護受損胰島β 細胞,長期控制血糖水平[6]。有研究證實,二甲雙胍可激活腺苷酸激活蛋白激酶(AMP-activated protein kinase,AMPK)通路,降低心肌肥厚程度,有助于改善心功能,減緩左心室重構發展,預防心力衰竭[7-8]。但目前臨床尚未明確二甲雙胍是否可以預防DM 相關心律失常的發生。基于此,本研究分析二甲雙胍對血清25-(OH)D3水平及DM 相關心律失常發生率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選取2019 年7 月—2020 年6 月就診于北京大學人民醫院的2 型糖尿病(T2DM)患者160例,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每組80例。對照組中男性42例,女性38例;年齡35~72 歲,平均(59.62±4.32)歲;體質量指數23~32 kg/m2,平均(28.96±2.35)kg/m2;病程2~10 年,平均(5.63±1.75)年。研究組中男性41例,女性39例;年齡34~79 歲,平均(58.63±4.28)歲;體質量指數23~35 kg/m2,平均(29.38±2.48)kg/m2;病程2~9 年,平均(4.86±1.29)年。納入標準:①符合《中國2 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 年版)》[9]中T2DM 診斷標準;②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③經嚴格運動及飲食控制后,血糖仍未達標;④病程>6 個月。排除標準:①合并嚴重糖尿病并發癥,如糖尿病高滲狀態、糖尿病酮癥酸重度等;②因胰腺損傷所致的糖尿病或繼發性糖尿病;③近期有手術、外傷等應激史;④伴有急性感染性疾病、甲亢或甲減、免疫系統疾病、嚴重心肝腎功能障礙;⑤入組前3 個月接受胰島素、降糖藥、維生素D 類藥物、抗精神病藥物、抗心律失常藥物、調脂藥物等治療;⑥既往有骨折或骨質疏松癥病史;⑦處于妊娠期、哺乳期;⑧嗜酒;⑨對研究用藥過敏或存在禁忌。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對比。本研究經北京大學人民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No:2020PHE029)。
對照組接受利拉魯肽治療,即皮下注射利拉魯肽(丹麥諾和諾德公司,規格3 mL/支,批準文號SJ20210026),初始劑量為0.6 mg/d,1 次/d,1~2 周后將劑量調整為1.2 mg/d,1 次/d,共治療24 周。研究組接受二甲雙胍治療,即口服二甲雙胍(鄭州泰豐制藥有限公司,規格0.25 g/片,國藥準字H20174087),初始劑量為1 片/次,2 次/d;若血糖控制不佳,則改為1 片/次,3 次/d,共治療24 周。
1.3.1 療效根據《中國2 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 年版)》[9]制定療效評估標準:治療后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 glucose,FPG)<6.0 mmol/L,餐后2 h 血糖<7.8 mmol/L為顯效;FPG在6.0~7.0 mmol/L,餐后2 h血糖7.8~11.0 mmol/L 為有效;血糖水平無明顯降低,或FPG >7.0 mmol/L,餐后2 h 血糖>11.0 mmol/L為無效。總有效=顯效+有效。
1.3.2 血清實驗室指標采集治療前、治療24 周后患者清晨空腹肘靜脈血3 mL,抗凝離心取上清液,通過己糖激酶法(試劑盒購自上海羽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測定FPG 水平,離子交換層析法(試劑盒購自南京森貝伽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測定糖化血紅蛋白(glycated hemoglobin A1c,HbAlc)水平,電化學發光免疫法(試劑盒購自上海羽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測定25-(OH)D3水平,HRD800 型全自動生化分析儀(上海聚慕醫療器械有限公司)測定血脂水平。
1.3.3 左心室結構指標治療前、治療24 周后使用VIVID E9 型彩色多普勒超聲儀(美國通用公司)檢測患者胸骨旁左心室長軸切面,M 型超聲測定左心房前后徑(left atrial diameter,LAD)、左心室舒張末期內徑(left ventricular end diastolic diameter,LVEDd)、左心室收縮末期內徑(left ventricular endsystolic dimension,LVESd)及左心室射血分數(left ventricular rjection fraction,LVEF)。
1.3.4 心律失常根據《內科學(第8 版)》[10]中心律失常的診斷標準,使用TLC4000 型12 導聯動態心電分析儀[康泰醫學系統(秦皇島)股份有限公司]判斷患者治療期間是否出現心律失常及類型,類型包括室性心律失常(室性期前收縮、室性心動過速/心室顫動)、室上性心律失常(心房顫動、房性期前收縮、交接性心律失常、房性心動過速、竇性心動過速、竇性心動過緩)、傳導阻滯(室內傳導阻滯、房室傳導阻滯)。
數據分析采用SPSS 23.0 統計軟件。計數資料以率(%)表示,比較用χ2檢驗;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比較用t檢驗,不符合正態分布以中位數和四分位數間距M(P25,P75)表示,比較用非參數Mann-WhitneyU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研究組顯效28例,有效47例,總有效率為93.75%;對照組顯效16例,有效51例,總有效率為83.75%,經χ2檢驗,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006,P=0.045),研究組較對照組高。
兩組治療前FPG、HbAlc、25-(OH)D3、hs-CRP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治療24 周后FPG、HbAlc、25-(OH)D3、hs-CRP 水平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FPG、HbAlc、hs-CRP 較對照組低,25-(OH)D3較對照組高。對照組治療前后FPG、HbAlc、25-(OH)D3、hs-CRP 水平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6.113、9.158、7.417 和14.285,均P=0.000),治療后FPG、HbAlc、hs-CRP 較治療前低,25-(OH)D3較治療前高。研究組治療前后FPG、HbAlc、25-(OH)D3、hs-CRP 水平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13.953、16.395、11.046 和21.472,均P=0.000),治療后FPG、HbAlc、hs-CRP 較治療前低,25-(OH)D3較治療前高。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血糖、25-(OH)D3、hs-CRP水平比較(n=80,)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血糖、25-(OH)D3、hs-CRP水平比較(n=80,)
兩組治療前TC、TG、LDL-C 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治療24 周后TC、TG、LDL-C 水平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較對照組低。兩組治療24 周后HDL-C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治療前后TC、TG、LDL-C 水平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8.930、4.023 和3.689,均P=0.000),治療后較治療前低,研究組治療前后TC、TG、LDL-C 水平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14.953、6.298 和7.625,均P=0.000),治療后較治療前低。見表3。

表3 兩組血脂水平比較(n=80,mmol/L)
兩組治療前LAD、LVEDd、LVEF 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治療24周后LAD、LVEDd、LVEF 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LAD、LVEDd 較對照組低,LVEF 較對照組高。對照組治療前后LAD、LVEDd、LVESd、LVEF 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t=1.915、1.057、1.432 和1.223,P=0.057、0.292、0.271 和0.223),研究組治療前后LAD、LVEDd、LVESd、LVEF 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2.046、4.653、3.625 和10.559,P=0.042、0.000、0.029 和0.000),治療后LAD、LVEDd、LVESd 較治療前縮小,LVEF 較治療前高。見表4。
表4 兩組左心室結構指標比較(n=80,)

表4 兩組左心室結構指標比較(n=80,)
研究組心律失常發生率為10.00%,對照組為28.75%,經χ2檢驗,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9.002,P=0.003),研究組較對照組低。見表5。

表5 兩組心律失常發生率比較 [n=80,例(%)]
二甲雙胍是DM 治療指南推薦的一線降糖藥,可通過抑制糖原分解及糖異生、提高外周組織對葡萄糖的利用、改善胰島素抵抗、減少肝臟葡萄糖產生等機制發揮降糖功效。SCHRAMM等[11]研究發現,相比格列吡嗪、格列本脲、格列美脲等其他降糖類藥物,二甲雙胍在降低T2DM 患者心血管事件發生率優勢明顯。動物實驗發現,大劑量二甲雙胍可增加QT 間期離散度,對QT 間期無明顯影響[12]。但目前關于二甲雙胍對心室重構、心肌細胞離子通道及DM 相關心律失常作用尚缺少大規模的臨床研究。
糖代謝紊亂可誘發微血管及小血管病變,減少血管活性因子產生,誘發多元醇旁路代謝旺盛及血液呈高凝狀態,患者出現交感神經代償性功能亢進、迷走神經活性降低等心臟自主神經功能受損癥狀,從而導致心臟神經支配失衡[13-14]。心臟交感神經在失衡條件下占主導地位,形成持續性心動過速,造成不同類型的心律失常發生。本研究中,心律失常中以竇性心動過速、房性期前收縮類型為主,進一步證實心肌細胞的糖脂代謝紊亂可累及心臟傳導系統,增加心臟后負荷,造成心肌肥厚、心肌細胞營養異常及纖維化、心室重構,從而增加心律失常發生風險。動物實驗發現,二甲雙胍可提高DCM 大鼠心排量、左心室最大收縮/舒張速率,降低大鼠心肌膠原含量,抑制大鼠模型心室重塑[15]。本研究組心律失常發生率比對照組低,與黃小區等[16]研究結果相似,且本研究中的研究組治療24 周后LAD、LVEDd、LVEF 均優于治療前及同期對照組,可見二甲雙胍可改善患者心室重構,減輕心臟收縮、舒張功能障礙,預防心律失常發生。分析原因可能與以下機制相關:①激活AMPK。二甲雙胍通過刺激AMPK 活化,抑制Akt 及mTOR 磷酸化,下調蛋白翻譯,改善心室重構及心功能,緩解心肌肥厚。②抑制轉化生長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GF-β1)-Smad3 信號傳導通路。研究發現,TGFβ1-Smad3 信號傳導通路的激活可引起梗死心室肌纖維化,而阻斷該信號通路可改善心室舒張功能,預防心肌纖維化[17]。二甲雙胍可減少Smad3 磷酸化,下調TGF-β1表達,從而減少其誘導的膠原蛋白合成,抑制TGF-β1-Smad3 信號傳導通路,減輕心肌纖維化程度,保護心臟功能。
維生素D 是維持糖耐量及胰島素分泌正常的必要物質,在調節糖脂代謝、調控炎癥反應、激活胰島素生物活性中均發揮關鍵作用。25-(OH)D3是維生素D 的活性形式,可刺激PPAR-δ 活化,對脂肪組織、肌肉組織中脂肪酸的代謝進行調節,改善胰島素抵抗。此外,還可阻斷PPAR-γ 表達,發揮抗脂肪形成的作用[18-19]。陳綿雄等[20]研究報道,T2DM 患者血清25-(OH)D3水平下調,且低25-(OH)D3水平是代謝綜合征發生的危險因素。RIEK等[21]研究發現,25-(OH)D3可下調SR-A1、CCR2表達,通 過25-(OH)D3對單核/巨噬細胞維生素D 信號的細胞激活可能是調節DM 患者細胞遷移、黏附的潛在機制。邵珠林等[22]研究報道,二甲雙胍可增加初發T2DM患者的25(OH)D3水平。本研究中,研究組治療第24 周FPG、HbAlc、hs-CRP、TC、TG、LDL-C 均比對照組低,25-(OH)D3水平比對照組高,與上述研究結論相近,進一步表明二甲雙胍可提升T2DM 患者血清25-(OH)D3水平,調節血糖/血脂代謝。推測其原因可能為二甲雙胍具有調節血脂水平、抑制膽固醇的生物貯存及合成等作用,脂肪組織中的維生素D 含量最多,其運輸、吸收均與乳糜微粒有關,而膽固醇及運輸外源性TG 的主要形式為乳糜微粒[23]。因此,二甲雙胍可能通過調節血脂水平從而提升血清25-(OH)D3水平。
綜上所述,二甲雙胍可提升T2DM 患者血清25-(OH)D3水平,調節血糖/血脂代謝,改善心室重構,預防心律失常發生。但本研究仍存在樣本量少、樣本來源單一等不足,故在今后研究中需增加樣本量、納入多中心研究對象并擴大病例來源范圍,以證實本研究結果,進一步闡明二甲雙胍對心室重構、心肌細胞離子通道及DM 相關心律失常的影響及作用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