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數學史;四年級數學;滲透策略;小數的加法和減法
目前,部分教師片面的認為數學史融入小學課堂,是簡單為學生講解數學知識的歷史由來和發展,這是一種本質上的認知偏差。因此,若想實現數學史走進課堂的目標,小學數學教師要及時糾正自身錯誤的觀念,深入分析數學史的內涵,將教學內容和數學史充分融合,促進數學教學達到理想效果。
在講解《小數的加法和減法》時,小學數學教師可借助數學史激起小學生的興趣,發展其思維能力。教師應先借助教學課件為學生展現數學史的視頻、圖片,讓學生在觀看視頻的過程了解到小數的加減運算符號。隨后,給學生講述“掉進分數的計算中去了”數學歷史故事,并提出“這個故事的題目究竟是什么意思呢?你們想知道嗎?”相關問題,集中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在聆聽故事的過程了解整數運算十分方便,小數運算則相對復雜。同時,教師還要遵循小學生的發展規律,設計出生活化的小數加法、減法習題,深化小學生的知識理解,發展其思維能力。
當小學生掌握小數加法和減法的計算方法、原理后,數學教師應適當引入相關的史料,如荷蘭著名的數學斯蒂文所出版的《論十進》,其中記載了有關小數運算的知識,因而將其引入課堂,學生能發現現在的小數、整數和古代數學的小數、整數,只在寫法上有著不同,增加了數位標記,那么古代小數減法的運算方法、算理應與當前相一致。通過引入數學史料,能幫助小學生更好的理解數學知識,完善學生的認知結構,強化學生的思維邏輯能力及創新意識[1]。
綜上所述,數學作為小學教育教學的重點內容,是發展小學生邏輯思維、數學素養的途徑。因此,小學數學教師應在課堂合理滲透數學史,增強課堂趣味,體現學科思想性,豐富小學生的情感體驗,幫助學生了解、掌握數學知識本質,感受到探究數學的成就感,從而達到完善小學數學核心素養的目標。
參考文獻:
[1]吳賢炯.滲透數學史知識 促進小學生學習——以人教版小學數學四年級下冊《小數的加法和減法》一課的教學為例[J].新智慧,2021(30):79-81.
(作者單位:江西省吉安市遂川縣堆子前鎮堆子前平安希望小學 葉林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