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 亮 陳立農
大灣區背景下廣東省競技體操的現實困惑與發展前景
姜 亮1陳立農2
(1.廣州體育學院 研究生院,2.廣州體育學院 體育藝術學院,廣東 廣州 510500)
粵港澳大灣區已逐漸發展成中國綜合實力最強﹑開放程度最高﹑經濟最具活力的區域之一,但廣東省的競技體操卻呈現出背道而馳的狀態,早已不復往日之榮光。文章主要采用文獻資料法、實地考察法、專家訪談法、邏輯分析法等對廣東省競技體操的發展現狀、現實困惑和發展前景等進行了一個剖析和探究。目的是針對短板,借助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紅利把廣東省競技體操打造成世界體操中的一支勁旅。
粵港澳大灣區;廣東省;競技體操。
粵港澳大灣區的建立為廣東省經濟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鞏固了中國經濟第一強省的位置。但是在經濟高速發展的當下,廣東省的競技體操卻已不復往日榮光,呈現出男女發展不平衡﹑與社會脫節﹑傳播不到位等諸多問題。如何讓廣東省的競技體操在粵港澳大灣區的輻射下脫穎而出,走一條自我完善﹑自我進步﹑自我擴張的可持續發展道路,已成為一個亟待解決的難題。本文期望廣東省競技體操可以以國家政策和地方財政為支持,追溯體操文化起源為傳播途徑、網絡新媒體為傳播手段、強化學校體操為輔助手段、增加高校體育教學專業學生的體操專修和賽事交流為強力依托。共同將廣東省競技體操引領成一個“大灣區式”的開放、蓬勃、活力的優勢體育項目。
在20世紀八十年代,隨著“改革開放”的提出與發展。廣東省利用其特有的地理位置、區位優勢、經濟基礎和政策支持站在改革開放的最前沿;更是吸引了一大批懷揣夢想的優秀體操教練員和運動員來到廣東執教和訓練。這直接推動廣東省的競技體操向著“更高﹑更快﹑更強”的奧運精神進軍。在此期間廣東省競技體操大放異彩,涌現了一批又一批的冠軍得主。1991世界體操錦標賽單杠冠軍李春陽、1986年第七屆世界杯體操賽雙杠冠軍許志強、2003年亞錦賽男子全能、鞍馬、雙杠冠軍,世界杯體操賽男子鞍馬亞軍梁富亮。還有2008年體操世界杯天津站高低杠冠軍,北京奧運會女子體操團體金牌楊伊琳。世錦賽平衡木決賽亞軍,科特布斯體操世界杯賽平衡木亞軍李珊珊。正是這樣優秀的一批運動健兒推動了廣東省競技體操無論是男隊還是女隊、單項還是全能、奧運會還是世界錦標賽都站在了體操頂峰。
曾經的輝煌只能代表過去,在廣東省經濟發展勢頭愈發迅猛的情況下,廣東省的競技體操卻與經濟發展呈現負相關的趨勢。在2008北京奧運會中,體操夢之隊一路披荊斬棘,一往無前。締造了“單屆獲金牌數量最多”和“男女團隊雙雙奪冠”兩段傳說。但在這段傳世佳話中卻缺少了廣東隊的參與,其中男子體操全能金牌楊威來自湖北省體操隊﹑自由體操金牌和單杠金牌鄒凱來自四川隊﹑鞍馬比賽冠軍肖欽來自八一體操隊﹑吊環金牌陳一冰來自天津體操隊﹑而女子高低杠冠軍高低杠公主何可欣則來自于北京隊。而廣東省競技體操在國內賽事的形勢也大不如前,往日的練兵場已成為今夕的苦戰地。在第十三屆全運會中,廣東女子組選手陳一樂獲得跳馬第1,全能第1;劉婷婷獲得自由體操第2,全能第2。男子組紀練深獲得單杠第3,全能第6。男子獲得團體亞軍,而女子獲得團隊冠軍。在2019年全國體操錦標賽中男子組中紀練深獲得個人全能第8,團體第三的成績。而廣東省女隊在這次比賽中劉婷婷獲得全能第1,歐鈺珊獲得全能第4,團體第一的殊榮。男隊已逐漸失去當年的魄力,而女隊在沉浸一段時間后重拾信心,逐步穩固了國內競技體操之巔的位置,向世界舞臺進軍。
2.1.1體操大環境的沒落
我國的競技體操起步較晚,在舊中國時的體操運動不僅水平低,而且普及程度很窄,開展范圍僅限于幾個大城市。這種局面在新中國成立之后逐漸有了改善,1953年原蘇聯體操隊應邀訪華,我國的競技體操開始與世界接軌。1962年,我國健兒在布達佩斯舉行的第15屆世界體操錦標賽上取得了男子團體第四,男子團體第六和鞍馬第三的好成績,這一喜報標志著我國競技體操開始步入世界先進行列。雖然在文革時期我國的體操發展受到了限制,但在改革開放之后我國競技體操開始進入全盛時期。與此同時業余體操訓練也得到廣泛開展,青少年業余體校體操班和學校體操課開始在全國范圍內普及。但隨著新課標課程改革,家長們對安全教育的看重和學生們身體素質的變化,還有球類運動的興起等。學校體操被束之高閣。另一方面,體操已經由單一的墊上運動和器械運動發展為包含蹦床﹑健美操﹑啦啦操﹑瑜伽等運動為主的大體操方向。且該類運動具有易上手﹑難度系數較低﹑受場地器材影響小等優勢與傳統競技體操中的訓練難度大,訓練周期大,有嚴格的場地器材限制形成鮮明對比,使競技體操進一步失去了社會的青睞。今日的體操大環境早以失去了往日的輝煌。
2.1.2男女發展不平衡
競技體操屬于技能主導類表現難美類項群,但由于男女在生理結構、身體形態和競賽項目上的不同,致使男女競技體操在評分上有較大差異。男生評分標準大多是通過難度、速度和動作連接來展示男性的力量美,肌肉美和強烈的視覺沖擊;而女生在此基礎上還可以通過身體姿態﹑服飾與妝容﹑舞蹈連接﹑音樂編排與動作節奏等來表達女子競技體操的美學特征。不同的評分標準決定了不同的訓練模式,不同的訓練模式造就了不同的競賽成績。在我國大部分的競賽項目都存在“女強男弱”的局面。廣東省競技體操女隊中的“四小金花”陳一樂,趙詩婷,劉婷婷,歐鈺珊撐起了廣東省競技體操乃至中國競技體操女隊中的半壁江山。廣東女團也在這幾位小將的帶領下連續幾年為衛冕全國體操錦標賽女隊冠軍和沖擊奧運冠軍。反觀男子競技體操中的明星選手,雙杠王子鄒敬園,鞍馬老將肖若騰,自由體操翹楚鄧書弟,單杠強將孫煒均不屬于廣東隊。而跳馬則一直被北京隊壟斷。自從體操老將梁富亮﹑馮敬﹑盧裕富等人退役之后,廣東競技體操男團一直呈現“青黃不接”的現象。隨著廣東女團在世界體操比賽上的頻頻亮相,廣東省競技體操的男女差異還在持續拉大。
2.1.3競技體操后備保障不足
在訓練場館上,廣東省共有21個地級市,但卻不是每個市都有對應的業余體校和體操訓練基地。茂名﹑陽江﹑清遠﹑云浮﹑梅州﹑河源等地級市除了平時的賽事交流以外,還沒有正式的業余體校體操訓練班。這些地區大部分集中于廣東省西部或北部。由于體育經費資金投入和融資渠道不暢造成的場館設施缺乏,使廣東省一些縣市的體操生源萎縮。
在教練員的水平上,廣東省體操隊有國家級教練6名,高級教練員6名,但是擁有本科及以上學位的教練員并不多。而且大多沿用運動員退役轉為教練員的模式,這種模式既可以解決運動員的退役再就業問題,又可以保留以往的訓練和比賽技術。但是在這個環節中很容易陷入一種以經驗型為循環的傳統訓練模式。在競技體操競爭日漸激烈的今天,運動訓練已經進入了多門學科綜合訓練階段。單單依靠經驗已很難培養出優秀的高水平運動員。
在訓練經費上,廣東省競技體操培養模式采取的是體操訓練基地與各地方訓練網點相結合的訓練體制。形成了從少年兒童體校、專項體操競技基地到專業隊的訓練體制。在這種體制下體操訓練基地的經費基本上是來源于國家和地方的財政收入,由體育局進行統一的管轄和分配。單一固定的教練員薪酬或許不再是激勵教練員和運動員訓練熱情的最優途徑。相對于其他熱門的體育項目,體操比賽由于安全性、設施專業性和市場關注度等諸多因素影響開展較少。這就間接造成教練員和運動員的訓練積極性減弱。
2.1.4 學校體操課程減少

表1 體育教師體操教學情況調查
體操管理部門一直將爭金奪銀作為著力點,從而忽視了體操運動在學校和社會的推廣普及工作,體操項目的教育功能﹑健身功能﹑社會功能也被其他的運動項目所替代。廣東省體育高考將體操專項的剔除使得原本羸弱不堪的學校體操受到了致命的一擊,廣東省的學校體操失去了量化的標準。通過隨機抽樣對廣州市20個中小學的體育教師發放調查問卷,對學校體操的開展情況進行調查。發現在廣州市大部分的中小學雖然有配套的體操器材,但是開設的體操課程較少;且處于安全和教師因素的考慮,不愿意上體操課。標準的體操器材造價昂貴,需要經濟發達地區或者重點中小學才有的配套器材。因此除廣州深圳外,其他市區的體操課程開展情況可能會更低。
學校是體操項目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重要環境,在2000年以前,學校體操一直是中小學體育課的領頭羊,以支撐跳躍,技巧運動,器械體操為主的競技體操動作以成為學校體育課的常規教學內容。自21世紀初我國開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后,各種新型體育項目興起,加之學生身體素質的下降,學校體操被嚴重的“邊緣化”。
2.1.5 體操宣傳力度不足
在21世紀的今天,人們獲取信息的渠道也日新月異。手機,互聯網,新媒體的出現更是使“秀才不出門,便知天下事”由空想變成了現實。但是對于體操運動的宣傳與推廣依舊存在固步自封,閉門造車的問題。網絡新媒體中察覺不到體操的存在﹑各大軟件app中觀察不到體操的身影﹑大型體操賽事的直播也鮮有人問津。以至于大眾對體操運動的了解仍舊存在于“體操動作危險性大,潛在風險高”“練體操會影響身體發育”“體操未來就業茫然”等傳統觀念中。對于體操家庭來說,僅憑一通電話想要直觀的了解到孩子們的訓練狀況和學習情況也是難上加難。市場也會因為缺乏對體操運動的了解而裹足不前。家庭﹑市場﹑社會等支持的失去使得原本瘦弱不堪的競技體操早已不堪重負。如何借助媒體的力量沖破大家對體操以往 的認知已成為一個亟待發展的問題。
2.2.1 借助區位優勢,實現協同發展
2017年7月1日,《深化粵港澳合作 推進大灣區建設框架協議》在香港簽署。在短短幾年里,粵港澳大灣區已成為區域發展國家戰略,是中國多體制融合發展試驗田和全國對外開放新陣地,也為廣東省競技體操的協同發展提供了新的契機。在粵港澳大灣區中,雖然廣東省處于領先地位;但在近幾年來香港的競技體操發展勢頭強烈。僅在2019年一年里就成功舉辦包含香港技巧體操公開賽,香港普及體操節等近十場不同體操項目的比賽。還涌現出石偉雄,吳翹允等一系列優秀體操運動員。而澳門在回歸之后的競技體操也有了起色。近幾年竣工的港珠澳大橋﹑廣深港高鐵﹑南沙大橋等為大灣區體操協同發展提高了交通基礎。實現粵港澳競技體操資源協同發展,不僅可以優化大灣區的教練﹑場地﹑技術﹑資金等資源配置,助力大灣區體操協同發展;還可以探究“舉國體制”與“市場體育制度”兩種培養模式優缺點,取長補短,共建一個完善的競技體操運行模式,將廣東省競技體操和大灣區競技體操推向世界。
2.2.2增加高校體育教育體操專修是加強學校體操課程建設的有力之舉
調查顯示,廣東省共有高校154所,其中本科院校共67所,有13所本科學校體育教育的學生有體操專修專業,占總比的8%;專科院校共87所,其中有體操專修的高校有5所,占總比的3%。
廣東省高校體操專修開展情況不容樂觀。這與廣東省體育高考取消體操專項有一定的關聯。這時大灣區的設置為廣東省學校體操送來了新的生機,相對于其他三大灣區,粵港澳大灣區還是一個較為年輕的灣區,但是又是發展潛力最大一個灣區。早在2016年大灣區城市群的GDP總量就已達到1.34億萬美元,超過了美國舊金山灣區。灣區的建設需要人才,港澳學校體操的發展需要人才,廣東省學校體操的建設更需要人才。而體操專業學生在克服器械阻力時凝聚的戰勝自我的意識,編排動作時培養的創新意識,保護與幫助時積累的責任感,都與大灣區的建設理念不謀而合。當就業問題得以解決時,體操專修學生的數量,質量和培養水平才能得以保障。
2.2.3 搭載信息列車 優化傳播途徑
網絡新媒體和5G時代的到來,給大眾獲取信息提供了更為簡便和智能的方式。廣東省競技體操也不再單獨依靠“廣東省體操技巧協會”這一微信公眾號進行宣傳,逐漸在“抖音﹑快手﹑嗶哩嗶哩”等大眾傳播軟件有了自己的官方賬號。但是在點贊﹑播放次數和閱讀數量等方面還是不盡如人意。這時提出的粵港澳大灣區競技體育協同發展理念和成立的粵港澳大灣區體育教育與發展聯盟,都為廣東省競技體操的宣傳提供了素材和指明了方向。一方面可以打造大灣區體操賽事交流+互聯網新媒體交互融合新模式,增加體操傳播的高度和廣度;另一方面,大灣區的探索創新和協同共建理念+突破自我和保護協助的體操品質可以提升傳播的質量和形式,而體操動作的觀賞性和動靜結合時表達出的視覺沖擊感則為體操傳播奠定了美學基礎。體操練習時的風險和后備人才的貯備也可以通過一系列的體操普及視頻來增強社會認同感,為迎接競技體操新的春天做準備。
2.2.4 優化男團結構,重拾奪冠信心
在第四十六屆體操世錦賽中,日本體操男團內村航平始終在男子全能比賽中“獨占鰲頭,在金牌含量最高的團體比賽中六項全能均發揮出較強實力,在關鍵時刻扮演了扭轉乾坤的角色。逐漸鞏固了日本體操男團中的領袖地位。英國懷特洛克”也在獲得鞍馬冠軍和自由體操亞軍的前提下,帶領英國隊獲得了銀牌的好成績,成為英國體操男團的“主心骨”。廣東體操男團也可以此為借鑒,打造一位全能型“領軍主干”,以點帶面,在穩定體操男團全能發揮的基礎下沖擊單項奪金點。在穩定動作難度的情況下狠抓動作質量,在保證競賽成績的前提下加快挖掘新人,夯實后備人才儲備,在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紅利下提升教練員的綜合素質。
2.2.5重塑體操文化,打造體操之都
現如今大多數國家著眼于對獎牌的角逐,卻忽視對體育文化的探尋。殊不知當一項運動失去了其特有的文化傳承,那它終將會成為一個有名無實的軀殼。發展到今天,體操文化已成為順應時代發展,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而產生的新理念。但現代人對體操的認識僅局限于奧運健兒的爭金奪銀和體操帶來的運動損傷風險上。如何將體操文化挖掘出來,傳播開來是增加體操受眾的核心任務。在廣東省廣州市花都區這片土地上,前有奧運冠軍楊伊琳爭奇斗艷,后有“雙花”劉婷婷﹑陳一樂合力奪金。在此背景下,花都區的競技體操和學校體操也開展的如火如荼。可以以中國籃球之都—東莞為借鑒,將花都打造成以訓練、娛樂、學習、傳播為一體的體操文化名城,將花都體操打造成粵港澳大灣區競技體育中的一面旗幟。重塑體操文化,打造體操之都。競技體操孤芳自賞必然使其逐漸凋零,讓競技體操重新回到大眾的視野,是我們對現代體育文化的捍衛。“再也不能躺在計劃經濟的搖籃里,安享‘舉國體制’和‘奧運爭光計劃’帶來的福祉”
廣東省歷來是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廣東省競技體操也應成為全國競技體操的“先鋒軍”。訓練好﹑比賽好﹑發展好競技體操不僅是對“奧運爭光”計劃的響應,更是對“體育運動之父—競技體操”價值的肯定和認同。粵港澳大灣區的規劃給廣東省競技體操送來了新的發展契機,廣東省競技體操可以在創辦各類綜合體操賽事的基礎上提高運動員的競技能力和教練員的執教水平﹑優化男團結構﹑傳播體操文化﹑強化學校體操。將廣東省競技體操打造成一支一往無前的“常勝之師”。
[1]陳宇,葉強華,陳立農. 粵港澳大灣區競技體操協同發展研究[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20,40(1):31-35.
[2]鄒雅.湖南、廣東兩省競技體操專業運動員人口質量的比較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2.
[3]周新樂.廣東省青少年體操比賽女子全能現狀分析:以2017年廣東省青少年體操錦標賽為例[J].當代體育科技,2017,7(33):171-172.
[4]陳立農,黃曉春.廣州市競技體操后備力量的現狀調查與分析[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10,30(6):56-60+71.
[5]張小龍,王靜.廣東省競技體操后備人才培養現狀及對策研究[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10,30(2):60-63.
[6]周鵬.廣東省中學體育教師體操教學活動主觀能動性研究[J].當代體育科技,2014,4(24):50-51.[7]李衛東. 香港地區學校體操教學發展與改革探析[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6(6):831-832+838
[8]鄭澤明.“中國體操”微信公眾平臺建設的研究[D].北京體育大學,2016
[9]劉方.體操視覺文化特征研究[D].首都體育學院,2013.
[10]李貴慶,王崗,楊繼美.對我國競技體操保持長盛不衰的理性思考[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7,40(10):30-38
[11]張泳華.我國男子體操的危機與發展對策[J].體育文化導刊,2016(8):87-91.
[12]陳立農.新中國競技體操運動迅猛發展的因素分析[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00(3):42-47.
Research on the Realistic Confusion and Development Prospect of Guangdong Competitive Gymnastic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Guangdong-Hongkong-Macau Greater Bay Area Development
JIANG Liang, etal.
(Guangzhou Sports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500, Guangdong, China)
廣東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19年課題部分成果,項目批準號:(2019GXJK067)。
姜亮(1997—),碩士生,研究方向:體操教學。
陳立農(1965—),教授,研究方向:體育教育訓練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