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艷菊 莫偉彬 彭峰林
體醫融合視域下運動生理學實驗教學改革與探索——以廣西師范大學為例
郭艷菊 莫偉彬 彭峰林
(廣西師范大學 體育與健康學院,廣西 桂林 541004)
在國家實施健康中國戰略提出的體醫融合背景下,以及學校體育學科與健康管理學科合并的大好機遇下,通過對當前運動生理學實驗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實際問題進行分析,借助體醫融合在高校體育院系的逐步滲透之勢,以教師和學生為主線,結合學院實驗室實際,就該課程實驗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場地、考核方式、實驗教學設備等方面提出科學合理的改革策略,從而構建以“未來崗位需求”和“體醫融合”為導向的體育專業運動生理學實驗教學模式。
體醫融合;運動生理學;實驗教學;改革;策略
高能量食物攝入和體力活動缺乏的綜合影響導致肥胖、糖尿病等慢性疾病急劇增加,并已成為影響國人健康的最主要因素。據統計,我國86.7%的人死于慢性病[1]。已有研究表明慢性病的預防、治療及康復僅僅靠醫學并不能從根本上得以有效解決,近年來國際上的成功經驗顯示,加強體育鍛煉在預防、控制慢性病方面具有獨特而重要的作用。2016年7月國家體育總局印發的《體育產業發展“十三五”規劃》中提出,要推動“體醫結合”,積極推廣覆蓋全生命周期的運動健康服務。同年10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頒發的《“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中強調,加強體醫融合和非醫療健康干預,推動全民健身與全民健康深度融合,由“重醫療”向“重預防”轉變,使健康關口前移。體育與醫療的融合是體醫雙方互相賦能,擴大各自的服務范圍,提升各自的服務能力,提升國家健康水平,促進主動健康為主的健康中國建設。《運動生理學》是高等院校體育專業的核心基礎課程,是為科學運動理念推廣及改善,提高人類健康水平服務的基礎學科[2]。而運動生理學的實驗教學則是將理論知識轉化為實踐的重要途徑,也是高校體育專業踐行“體醫融合”復合型才人培養的主要實現路徑。
運動生理學是人體生理學的一個主要分支學科,主要通過實驗手段研究人體對急性運動的反應和長期運動訓練的適應引起的機體形態結構和機能變化的規律[3]。該課程的基礎部分知識與醫學密切相關,實踐部分知識與運動又緊密聯系。運動生理學實驗教學是學生理解和鞏固所學的理論知識必不可少的重要環節,同時也是培養學生的實驗操作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創新思維能力以及養成嚴謹的科學態度的重要途徑。掌握好運動生理學課程相關實驗操作技術及實驗數據分析對后續體育保健學、運動處方、運動機理與實踐等課程的學習具有重要的理論指導意義。同時,牢固掌握相關實驗操作技能,也是踐行體醫融合戰略的必然要求[4]。
以廣西師范大學體育與健康學院為例,各專業運動生理學課程通常在大二學年授課,分理論教學和實驗教學兩部分,總學時為102學時/學年,該課程實驗教學的學時數及教學內容安排見表1。目前實驗教學內容的安排仍以驗證型實驗為主,而綜合型和設計型實驗占比非常少,完全達不到教育部本科院校教育水平評估標準“綜合實驗達到80%”的要求,且實驗內容老套,不能與最新的實驗研究發展同步[5]。實驗教學內容安排的差異也就決定了教師和學生在課堂上的角色定位。此外,部分實驗教學儀器更新較慢,與信息化時代學生畢業后從事相關專業的工作存在一定差距。

表1 運動生理學實驗教學內容安排表
(注:運動生理學實驗教材選用人民體育出版社出版的《運動生理學實驗指導》)
目前,運動生理學實驗教學仍采用以傳統的教師為主導的授課方法,即課堂上主要以教師講解和操作示范為主,學生依葫蘆畫瓢進行模仿操作,撰寫實驗報告,且大部分實驗報告的“結果分析”部分存在互相抄襲現象,未真正發揮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作用,實驗教學效果不顯著,也限制了學生的探究、創新、質疑能力的發展。此外,慕課、翻轉課堂等教學模式在實驗教學過程中未得到充分重視和采用,部分新進實驗儀器設備未充分發揮使用效能,都會影響運動生理學實驗教學效果。
傳統的運動生理學實驗考核方式多以閉卷考試形式、以實驗報告形式、以單項實驗考查形式或以考勤與實驗操作形式進行。這幾種考核方式各有弊端,如以實驗報告完成情況作為唯一評價依據,則導致學生只注重實驗報告的撰寫,而輕視實驗的具體操作過程。學生為了考試過關而完成實驗操作,教師則以實驗報告完成情況給予等級評分,既不能全面反映學生的實驗操作能力,又阻礙了學生實驗技能的提高。同時有些學生課上不認真,課后抄襲他人實驗報告同樣取得好成績,這樣有失教學公平性和打擊重視實驗操作學生的積極性。因此,實驗教學不能拘泥于單一的考核方式,應采用考核內容多元化及考核過程詳細化相結合的方式[6],充分調動學生實驗學習的積極性,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挖掘學生的創新和科研潛力。
體育教會人們如何強身健體,預防疾病產生,將健康關口前移,而醫學在疾病期保障安全,健康期保證效果。解決運動的安全性、有效性和可持續性是終身的問題,離不開體醫融合。生理學是高校醫學專業的基礎課程,而運動生理學作為生理學的一個分支,是高校體育院(系)各個專業學生必修的基礎理論課程,能為后續其他課程的學習打基礎,也為開展體育運動、科學訓練、促進全民健身事業的發展提供科學指導。
為響應國家《“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政策,以及高校體育學科建設的優質發展,2020年6月,學校體育學院與健康管理學院合并為體育與健康學院。兩個學科專業的合并為體醫融合的深度開展提供了絕好的機遇。醫學專業教師與體育專業教師的聯合,使得運動生理學實驗教學不得不面臨新一輪的改革與創新。
以往運動生理學實驗教學都是由理論課教師和實驗專任教師共同完成,整個學期所有的實驗教學內容由同一位教師授課,久而久之,授課教師特別是年長的教師可能會出現倦怠感,教學方式過于固化,為完成實驗教學任務而教學,缺乏關注學生其他能力的發展。隨著體育學科與健康管理學科的合并,師資上的融合為運動生理學實驗教學的發展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契機。具有醫學背景的實驗教師對于偏向醫學方向的實驗更熟練,如心臟功能測定、人體ABO血型及血紅蛋白的測定、尿常規的分析等相關實驗;運動人體專業的實驗教師可能更精于人體在運動的影響下機能活動變化規律的相關實驗指標測試的實驗,如最大攝氧量的測定、運動性疲勞的鑒定、視覺機能的測定等實驗。今后的實驗教學中,教師可根據自身專業特長選擇自己擅長的實驗內容進行授課,這樣既可以避免教師的職業倦怠感,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學生學習實驗的積極性,同時也有利于今后綜合型實驗和設計型實驗教學的開展,以此豐富和完善實驗教學內容。
隨著全民健身及體醫融合理念的提出,運動生理學已從過去相對單一的基礎理論向應用基礎課程方向轉變,實驗教學是將所學理論知識轉化為實踐的主要手段。傳統的以教師為主導的授課方法已不再能更好地提高教學效果,應以學生就業方向專業需求為導向,在“以學生為中心,以活動為中心,共同參與”的理念下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發揮學生在教學活動中主體作用[7]。此外,依托精品課程資源,在學院網站設立“運動生理學”專欄,制作實驗慕課,方便學生觀看有關實驗儀器和實驗步驟的操作方法,節約課堂教師授課時間,實現課上、課下學習的互動和補充,最大限度發揮學生主體作用[5]。
目前,運動生理學實驗教學基本以小班形式(20人左右)為主在固定的實驗教室上課,每個小組4-6人。由于教室空間有限,有些觀測運動前后身體指標變化規律的實驗無法達到較好的運動效果,必然影響實驗數據的準確性。實際教學中也有部分學生抱怨實驗數據沒有達到預期效果,一定程度上挫傷了認真做實驗的學生的積極性。為此,今后的實驗課教學可以將實驗固定場地變為移動場地,即充分利用體育專業術科在室外場地上課的優勢,實驗教師與術科專任教師積極合作,采用便攜式儀器監控術科專業學生課堂期間各階段(課前、準備活動、正式活動以及整理活動)的身體機能指標,這樣實驗得到的數據科學準確,同時也為術科教師教學過程中運動強度的合理控制提供了科學、準確的數據支撐。此外,可利用每年教職工和學生體檢、學校運動會或各項賽事舉辦等時機,實驗室為學生提供儀器設備進行課外實踐操作,鍛煉學生的儀器使用熟練度、數據收集和人際交往能力,同時激發學生的科研興趣。
考核方式是最能直接反映學生掌握本門課程知識程度的有效方式之一,也是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8]。運動生理學實驗教學考核方式改革的基本思路是應該采用考核內容多元化及考核過程詳細化相結合的方式。弱化實驗報告完成情況、平時考勤等比重,同時強化實驗過程和學生實際參與度、實踐創新能力等比重,重點關注學生實驗操作及對實驗結果分析與討論的能力[9]。通過對該課程實驗教學考核方式的改革,培養學生實驗操作、實驗設計、數據處理、結果分析討論的學習能力,從而促進課堂學習向科學研究、運動訓練及科學健身指導等方面轉化,培養學生的科研意識,同時為有意向繼續深造的學生搭建一個良好平臺。在借鑒其他文獻資料[2,6,9]和平時教學經驗積累的基礎上,參照本科教學大綱的要求,對運動生理學實驗教學考核指標及分值比重進行了初步細化(見表2),以使實驗教學考核更加公平、客觀,能真正反映出學生的實際水平。

表2 實驗教學考核細化表
近幾年,隨著學校對實驗室建設經費的投入力度加大,以及2018年教育部授予學校體育學一級學科博士點后,學院教學科研儀器配備更齊全,新增了人體體成分分析儀、超聲骨強度儀、半自動生化分析儀、便攜式肺功能儀、動態血壓檢測儀、健康測試及運動處方系統等多種實驗儀器設備。為此,運動生理學實驗教學不能僅局限于運用單一教學實驗儀器操作,而應該充分揮發新進儀器設備的使用率。比如進行運動前后血壓的測定實驗時,教師可以同時教授學生水銀血壓計和電子血壓計的操作方法,并通過分組對比試驗來驗證兩種血壓計測量準確度的差異;再如人體體成分的測量實驗,既可教會學生皮脂厚度計的使用方法,也要讓學生掌握體成分分析儀的操作步驟和數據分析方法,這樣不僅能讓學生更好地掌握多種實驗儀器的使用方法,利于今后在工作崗位上熟練使用因環境差異所提供的各種儀器設備,而且還能極大提高學生學習實驗的興趣和積極性,有利于學生創新思維和科研能力的培養。
運動生理學實驗教學質量的高低直接關系運動生理學課程整體教學質量的優劣,也影響體育專業最終培養目標的實現。抓住健康中國建設下體醫融合戰略的機遇,對運動生理學實驗教學內容、教學方式、考核評價指標等進行改革與創新,真正達到教與學的共贏,為社會培養更多“能體能醫”的復合型人才。
[1]李璟圓,梁辰,高璨,等.體醫融合的內涵與路徑研究—以運動處方門診為例[J].體育科學,2019,39(7):23-32.
[2]馬國東.應用型人才培養背景下《運動生理學》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研究[J].山西青年,2019(9):23-24.
[3]喬德才,湯長發,鄧樹勛主編.運動生理學實驗[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7:Ⅰ.
[4]林月,何茂,王越.健康中國戰略下“體醫融合”高校體育教育改革探討[J].高教論壇,2020(2):66-70.
[5]郭艷菊,莫偉彬,莫艷華,等.不同專業《運動生理學》實驗教學內容的設計[J].體育科技,2020,41(3):151-152,154.
[6]王昭君,王瑾,蔡紅艷,等.運動生理學的實踐性教學改革與探索[J].基礎醫學教育,2019,21(8):624-627.
[7]李志剛,馬梅玉,鄭興劍,等.應用型人才培養背景下《運動生理學》教學改革的思考[J].教育現代化,2019(33):56-57.
[8]盧翠蓮,黃彩云.基于“體醫融合”視野的運動損傷學課程教學改革研究[J].當代體育科技.2019,9(14):214-215.
[9]張勁松.運動生理學實驗教學考核方式改革探索與成效[J].學園,2019(16):21-22.
Reform and Exploration of Experimental Teaching of Exercise Physiolog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ports and Medicine Convergence
GUO Yanju, etal.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Guilin 541004, Guangxi, China)
廣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學改革工程項目(2020JGB140)。
郭艷菊(1986—),博士生,實驗師,研究方向:運動生理與生物化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