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慧
(香港教育大學)
中國教育部門將藝術學”定為學科門類之后,如何對一級學科“藝術學理論”( 國務院學位委員會 2011)進行學科定位成為該領域關注的熱點話題。其中,“藝術管理”的獨特學科屬性,使其面臨著學科難以界定、研究對象難以統一、人才培養體系難以構建等多重困境[9]。
美國科學哲學家庫恩(1962)所提出的科學范式(paradigm),是對某一具體學科進行認知和分析的重要手段和手段。他認為,這是“在科學實踐中,某種被認可的模式,是一種特定的科學研究的模式。包括定律、理論、應用和儀器?!保═homas,1962) 科學范式在新的、跨學科的學科建設中得到了廣泛的運用,并被運用于藝術管理的藝術學、藝術教育、管理學等領域。[6][11]另外,在本文中,與范式有關的學科建設是指依據中國教育發展的需求,從政策方面對學科構建條件進行合理化的優化配置,建立起更加合理的結構與功能的新的學科體系。[5]
可惜的是,目前鮮見運用科學范式理論研究藝術管理學科的相關研究成果。因此,探索并研究科學范式在藝術管理中的應用與發展,如藝術學和管理學(以及“X + 管理”類的交叉學科) 中的研究經驗和成果,是對中國藝術管理學科的發展有重要借鑒意義的。
此外,隨著來自世界各地的大學生和年輕專業人士越來越多地參與到藝術/文化管理的教育中,該領域的國際交流正在逐步擴大。然而,學術界對培訓課程的內容提出了質疑[9][15]。各地文化政策和藝術管理領域的新興領導者認為藝術管理者有必要具備更多的國際競爭力。由于全球化的影響,藝術領域的領導者正在越來越多的國際背景下工作[16][14]。藝術管理教育工作者協會(AAAE)已經將國際環境知識確定為研究生級藝術管理課程的關鍵能力。盡管職業責任和技能越來越多,但現有的研究卻很少能對藝術管理專業學生能力建設提供深入的見解。
本文圍繞著以下問題思考:
中國藝術管理理論范式如何演變?有哪些因素在影響中國藝術管理教育?中國藝術管理的策略和方法是否因文化全球化而趨同?在中國藝術管理方面有哪些培訓和就業機會?
本研究采用混合方法,包括對現有文本材料的分析、半結構化訪談和問卷調查。參與者為中國的藝術管理學生和從業者。訪談的定性數據被用來作為文本分析的背景。訪談問題以教學實踐、教材和教學政策為框架。
在文本材料選擇方面,本文分析了教材、政府政策和現有研究基礎。從中國藝術管理現狀出發,研究藝術管理研究的范式的演變,探索國際藝術管理所需的戰略和技能,對中國藝術管理的教育現狀并提出長遠發展的建議。
一些學者對中國藝術管理體系的建設進行了初步的研究。其中,周立(2011)提出藝術管理要慢慢的由藝術管理專業建設向藝術管理學科建設進行過渡。也有論著對藝術管理的學科建設和研究方法進行了深度的探討[1][2]。此外,有一些研究表明了藝術/文化產業管理在中國文化建設中的重要影響,并且強調其適應中國藝術教育環境現狀的重要性[4][5]。
在對中國美術管理模式進行初步探討的過程中,不同的研究系統在建構上存在著微妙的差別。人本主義范式(Burrell & Morgan 1979),就是其中的一種,即“藝術管理學”是對藝術管理實踐的一種理論和認識。即從藝術組織和藝術行為的角度來探究構成中國藝術管理的基本要素之間的整體聯系[7]。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一些學者提出,藝術管理要發展成為一門獨特而成熟的學科,必須有自己的研究方法。它的研究方法是對藝術和管理的補充,但它需要更加差異化,藝術管理需要在發展中探索和發展自己獨特的研究方法。綜觀國內外學者對范式的解釋,可以將其劃分為“世界觀”“價值觀”和“方法論”三個層面[7][10]。
以科學范式為研究對象,雖然關于 "范式 "的研究不多,但學術范式是客觀存在的,藝術管理研究者在研究中也會不自覺或自覺地遵循范式。本文以國內外藝術管理領域的代表性作品(多為代表性的、系統性的)為依據,對其理論范式的發展進行分析與總結。
管順豐(2018)提出了藝術管理理論的演變路徑與范式的特征,其中他將理論的演進過程分為四步,按先后順序分為“理論借鑒階段”,“形成概念模型”,“概念調適”和“形成新學科”。其中前兩個階段屬于四大經典范式中的規范主義范式和人本主義范式階段。后兩者則屬于實證主義范式和后實證主義范式階段。
交叉學科的發展不僅存在特定時期的共時性特征,同時還存在非常突出的歷時性特征。對藝術管理學而言,其“科學革命”的演進路徑如圖所示。
從當前的理論研究來看,藝術管理尚處在“概念模式”的階段,其理論流派繁多,其規范主義與人文范式的研究已為業內所公認。其中,以規范理論為主導的研究范式被廣泛地運用。
這種研究范式體現在兩條研究路徑上。一條路徑是以管理學的理論框架為基礎,用規范研究范式構建藝術管理的理論框架。相這條路徑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出現在2010年以前,代表性的專家學者主要有 余丁 (2008) 、William (2009) 、Derrick (2010) 、曹意強(2007) 、管順豐 (2007)等。他們主要根據一般管理、產業管理和(機構)公司管理理論創建了藝術管理的理論框架。另一種方法是在管理和藝術理論的基礎上創建藝術管理的理論框架,相關研究大多出現在2010年之后。田川流(2011) 以藝術生產的理論為根據,勾繪了藝術生產過程的特征——即由“藝術創作與制作管理 ”,“藝術傳播管理”,“藝術營銷管理”等要素建成的理論構架; 胡曉明和肖春曄(2011) 則以藝術類理論為根據,建立涵蓋“視覺藝術管理”,“舞臺表演藝術管理”和“影視藝術管理”等要素的理論框架。
隨著藝術管理的迅速發展,對中國藝術管理教育學科建設也充滿了爭議。有不少學者認為藝術管理學長期作為其他學科的附屬學科是一種長期現象,是一種困境[8]。也有學者認為在復雜多元的環境下發展的藝術管理學科將會充滿獨特的生機[9][12]。
藝術管理學科定義對比:藝術管理的分類一直是有爭議的,不同的分類標準導致了不同的結果。藝術領域分工很細,尤其是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與新媒體相關的藝術類型越來越多。就目前的研究而言,由于不同類型的藝術和市場特質有共性也有差異,所以很難建立一個統一的分類標準。有學者認為藝術分為兩大類,意識藝術經濟管理和藝術行政管理。藝術管理學教授周星曾提出藝術管理“門類內藝術”的意義,其藝術學門類涵蓋:藝術學理論、音樂與舞蹈學、戲劇與影視學、美術學和設計學。幾乎每個門類都有其學科構建以及藝術管理方面的困難?,F今,藝術管理的門類界定并沒有一個明確清晰的標準。
以下兩種分類方法在藝術/文化管理界比較常見。
1. 根據管理對象和職能范圍的分類
(1)藝術管理的宏觀角度主要是指對藝術市場和藝術經濟活動的公共管理,主要履行監管、組織和規劃職能。主要體現在理論咨詢和政策制定,以及對各級文化、廣播電影電視、新聞出版等部門的管理。
(2)藝術管理的中觀角度即由藝術協會和藝術產業機構對藝術市場和藝術產業的管理。例如,中國音像協會和中國期刊協會。
(3)藝術管理的微觀角度是指對藝術企業(包括商業和非商業)的管理和對藝術中介企業自身市場和經濟活動的管理。它主要表現在大眾文化藝術部門的管理、文化藝術團體的管理和文化藝術活動的管理上。
2.按藝術為主體及其形式來劃分
在《探析藝術管理理論框架的缺陷及其重構》中,侯黎鵬從藝術的管理角度出發,由不同的藝術語言,將藝術劃分為造型藝術、語言藝術、表演藝術和綜合藝術。
而由于中國藝術管理研究由于學科劃分的不明確,相關研究的范式概念有明顯的差異。有的學者將藝術管理定義為藝術學與管理學的交叉學科。如,以藝術學和相關學科的研究成果為藝術管理基礎,遵循現代管理學的理論指導,建立的研究藝術管理活動的學科。
藝術管理是人類管理藝術活動的理論,它借鑒了藝術學、管理學的理論。其過程包括策劃、組織與實施[13]。
相反地,與中國藝術管理學術領域界定模糊相比,藝術管理在歐美,較其他地區,發展的較為迅速,且對藝術管理的學科劃分更為具體。例如,在中國之外的世界范圍內,有許多出版物都嘗試界定藝術管理的學術領域[14][16]。關于國際藝術管理的出版物于2000 年代初首次出現在美國和歐洲。此外,在過去的 20 年里,為推進世界特定國家或地區的藝術管理教育而出版的教育資源已經出現[15]。
根據目前藝術管理學科存在的問題,如藝術管理學術領域界定模糊,范式進程滯緩,學術研究多規范主義少實證主義等問題。本文從自我認同,學科認知以及就業發展等多個角度對藝術管理專業準從業者進行了半結構化采訪。
一項全球調查中的調查發現與藝術/文化管理人員對其工作的作用和目的的理解存在地區差異。在該研究基礎上,對現存的藝術/文化管理行業等角色進行了分類,如圖是不同類型的藝術領導角色:

圖1 藝術/文化管理角色認同類型以及角色描述
這項定量調查結果顯示,受訪者認同某些角色的程度因地區而異。例如,“社會變革推動者”最常選擇在拉丁美洲(81%)、撒哈拉以南非洲(80%)和亞太地區(89%)。來自亞太地區的受訪者更經常地將自己描述為“文化遺產保護者”(79%),而不是來自歐洲國家的受訪者(51-54%)。
盡管全球研究揭示了不同社會中藝術/文化管理專業的感知目的的明確區域模式,基于這項研究,針對中國本土藝術管理學生和從業者的調查可以明顯發現,我們的研究參與者沒有標準的概念或定義來處理國際、跨文化藝術/文化管理的專業實踐。盡管存在文化全球化的壓力和日益混合的文化身份的影響,但世界各地的藝術/文化管理者的實踐仍然受到其國家或文化地區的價值觀、職業道德和工作概念的框架。
通過研究不同院校培養藝術管理人才的培養計劃發現:目前中國藝術管理學科教育有較為明顯的學科邊界模糊和學科泛化。對培養專業的相關領域高素質人才來說,重新規劃和構建學科培養目標是一件迫切的事。對解決中國藝術管理行業人才需求大,但專業人才良莠不齊的問題有重要意義。對中國特色藝術管理教育來說,明確教學綱要和培養目標,為“專崗”提供“專人”是增強藝術管理者自我角色認同以實現更多自我和社會價值的關鍵。
隨著全球化趨勢,包括旅行便利性和全球數字互聯性,以及不斷變化的移民模式的發展,未來藝術/文化經理會越來越多的在國際和文化間環境中工作。
2015年秋季,Raphaela Henze進行了一項在線調查,得到了來自47個國家的352名藝術/文化經理的回復。調查的目的是了解世界各地的藝術/文化管理人員在日常工作中是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受到全球化和國際化的影響。調查結果顯示,由于全球化的進程,以下領域被認為是藝術/文化管理人未來將面臨的挑戰:語言和溝通;參與和融合;法律和后勤;媒體;競爭市場;跨文化能力;文化多樣性;網絡(作為應對全球化挑戰的工具);財務/成本;更強大的合作伙伴的權利和主導地位;建立新的決策機構和系統的能力。
在國際藝術管理會議上,曼德爾(2017年)的研究報告同樣描述了國際化對國家文化體系和藝術/文化管理的影響所帶來當前和預期挑戰的調查結果。這項研究還得出結論,藝術/文化管理的政治層面在世界各地越來越重要。與社會的發展、勞工和社會部門合作,藝術和文化作為增強跨文化理解的工具變得越來越重要。專家們一致認為,利用藝術和文化在不同民族和國家之間架設橋梁,支持交流,并找到共同的文化利益,是藝術/文化管理人員日益增長的核心責任。
英國文化協會(2010年)關于國際藝術領導力的研究表明,個人能力的四個廣泛方面至關重要。這項研究將價值觀和信仰列為第一個此類能力,被理解為“對共同點持有熱情的信念”“準備看到他人的觀點”或“對變革/轉型承擔責任”。第二種能力是心理屬性和實踐(如“在復雜性和不確定性中茁壯成長”,或“對學習充滿好奇心和熱愛”)。第三是智力能力和實踐,例如“了解和反映實踐的背景”和“具有政治意識”。第四類提到了社會和協作能力,其中包括“為他人工作并與他人合作”和“改變態度和政策”等描述(英國議會,2010年,15)。
隨著社區,地區和國家的文化認同構成不斷發生的變化,國際藝術/文化管理者可能會受益于來自文化研究學術領域的不同文化相遇概念;即多元文化性、跨文化性、跨文化性和文化混合性。當適用于藝術領導的專業實踐時,這些概念可能會導致不同的跨文化和跨文化藝術/文化管理方法。(multiculturality,interculturality,transculturality,and cultural hybridity.)
而通過對不同院校藝術管理專業教科書和教學大綱的文本分析,可以發現相關行業所需的能力是否在教學中得以培養是充滿疑問的。諸多院校的培養計劃缺乏政治文化層面的能力培養。尤其是在“跨文化能力”“財務”“法律”等方面。
這一點與在采訪中得到的數據是吻合的。大多數受訪學生對自身的文化使命感定位不統一,其中部分學生認為自己在將所學知識與實踐結合時遇到困難。
誠然,在中國,藝術管理教育領域仍處在初期起步階段,在加快建設學科和行業的同時,我們應該反思相關領域教育是否存在與國際大環境脫軌的情況。在賦予藝術管理者更多社會責任和文化使命方面,學科建設上需要更多的“基礎建設”——從教材和教師培養以及教學大綱上出發。
本文在現有的國內外研究基礎上梳理了中國藝術管理范式的演變發展,分析了中國藝術管理的學術領域,闡明中國藝術管理教育中關鍵概念和術語的全球視角,并總結現有中國藝術管理課程的類型。通過訪談和問卷調查從多個角度淺析了中國藝術管理教育的現狀,包括未來藝術管理者角色的自我定位以及未來中國藝術管理者所需的挑戰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