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 琳,梁 雨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經濟管理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8)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簡稱“兩山”)理論是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指導思想,也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核心內容。近年來,隨著“兩山”理論的全面落地,“兩山”實踐創新工作正在我國有序推進?!皟缮健睂嵺`創新基地作為探索“兩山”實踐路徑的典型做法和先進經驗的重要載體,截至目前已經公布了五批名單。如何實現生態環境和經濟社會之間的協調發展,是當今“兩山”基地建設與管理的關鍵問題[1]。鑒于不同地區在生態資源稟賦、經濟增長模式、社會發展階段等方面存在區域差異和空間異質性,“兩山”理論的實踐與轉化仍需深入探尋。
“兩山”實踐成效是衡量國家或地區“兩山”實踐工作的重要標尺。已有多項研究針對各省市“兩山”的實踐經驗和先進模式進行了定性總結[2-4]。針對“兩山”實踐成效的定量測度,學者們也從多角度進行探討。在研究議題上,李海東等[5]構建了生態環境損益和“兩山”轉化效益評估指標體系,助力生態環保扶貧績效評估和貧困地區可持續發展,有效銜接了“兩山”轉化與鄉村振興;高涵等[6]基于綠色全要素生產率的測度方法,將“綠水青山資源”作為投入指標,測度了浙江省2005—2016 年的“兩山”轉化效率。在研究視角上,以生態、經濟、社會等因素與地區發展的突出問題作為測度維度是貫穿“兩山”轉化宏觀研究的主軸。如,朱歡等[7]通過引用中國家庭追蹤調查(CFPS)的微觀數據與城市空氣質量數據,從居民生活滿意度的角度對“綠水青山”的福利效應進行了實證檢驗。在研究方法上,方一平等[8]基于經濟地理思維建構了“兩山”價值轉化模型,利用能值法系統呈現了地區“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之間的能量流動聯系;姚亞玲等[9]基于“兩山”理論及環境與發展互動關系理論,以和田地區為例,運用動態演化模型研究了南疆生態脆弱區生態與經濟系統的互動效應與影響機理[10]。
近年來,學者們多通過構建多維度的指標體系的方法對“兩山”實踐成效進行了評價。按照適用對象的不同,可以歸納為3 個層面:縣域(城市)層面、省域層面、全國層面。①縣域(城市)層面,紀榮婷等[1]以浙江省寧??h為例,從經濟實力、生態環境質量等8 個方面構建指標體系,實證研究了國家“兩山”創新實踐基地生態環境與經濟的協調發展情況。②省域層面,付偉等[10]基于“兩山”理論,結合生態學Lotka- Volterra 共生模型,系統闡述了“經濟山”與“生態山”兩者間的演化關系,總結了云南省的綠色發展模式;孫崇洋等[11]通過計算“綠水青山”、“金山銀山”及“兩山”指數,分析了浙江省11 個城市的“兩山”實踐成效。③全國層面,容冰等[12]對中國1666個縣(市、區)的生態和經濟指標進行聚類分析,總結出“兩山”轉化的5 種典型模式。同時,學者們也廣泛研究生態環境和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研究尺度涉及全國[13]、經濟帶[14]、城市群[15]、省域[16]、縣域[17],研究方法多利用耦合協調模型[18]、環境庫茲涅茲模型[19]、灰色預測模型[20]、動態演化模型[9]、空間自相關分析法[21]等。也有學者以長江經濟帶為研究對象,探討了生態和經濟兩系統耦合協調關系的時序變化或空間演變格局[22]。
總體來看,雖然學者們對“兩山”實踐進行了多方位的探討,但評價“兩山”實踐成果的量化研究并不多見。目前研究在以下3 個方面有待提升:一是在研究基礎上,以“兩山”理論為基礎,“兩山”實踐成效為切入點的定量研究還有待補充;二是在研究區域上,對于長江經濟帶“兩山”實踐成效的評價分析還有待完善;三是在評價內容上,“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作為兩個復雜的多元系統,以往研究所構建的“兩山”實踐成效評價指標體系的內容不夠全面、細致。因此,本文基于“兩山”理論,從內生式發展的視角,結合PSR模型構建“兩山”實踐成效的評價指標體系,引入耦合協調模型,對2006—2019 年長江經濟帶11 個省市的“綠水青山”、“金山銀山”及“兩山”指數進行測度,并對“兩山”指數進行空間自相關分析,將長江經濟帶11 個省市的“兩山”實踐現狀劃分為不同類型,以期比較長江經濟帶各省市的“兩山”實踐成效,揭示區域差異特征及動態演化規律。
長江經濟帶是國家重要的戰略發展區,覆蓋上海、江蘇、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慶、四川、云南、貴州11 個省市,國土面積約205.23 萬km2,僅21.4%的國土面積集聚了全國超過四成的人口和經濟總量,是我國綜合實力最強、戰略支撐作用最大的區域之一。長江經濟帶橫跨我國東、中、西三大區域,具有獨特優勢和巨大發展潛力,但也面臨諸多亟待解決的困難與問題,特別是生態環境狀況形勢嚴峻。2017 年9 月,全國首批“兩山”實踐創新基地公布,其中長江經濟帶11 省市在13 個名額中占8 席。截至2021 年10 月公布的五批“兩山”實踐創新基地名單中,長江經濟帶有58 個,占全國總數的42.6%??梢姡L江經濟帶是我國“兩山”實踐的重點區域。由于長江經濟帶橫跨東中西三大區域,區域間環境基礎、資源稟賦、生態建設水平、經濟發展階段、經濟增長方式、經濟結構等各方面都有很大差異,故長江經濟帶的各省市發展并不均衡。因此,研究長江經濟帶“兩山”實踐的時間演變及空間差異規律,對于將“兩山”理論有效運用到長江經濟帶的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社會發展,實現長江經濟帶的可持續發展、高質量發展具有推動作用。
本文選擇長江經濟帶11 個省市2006—2019 年的面板數據進行實證分析。數據來源于相應年份的《中國環境統計年鑒》《中國統計年鑒》《中國金融年鑒》,以及各省市統計年鑒和各省市生態環境狀況公報;部分不能直接獲取的指標數據則由相關數據整理計算所得,對于少量缺失值則采用線性插值法計算得出。為消除各指標因單位和量綱不同帶來的不可公度性,采用極差法對指標值進行標準化處理。計算公式為:

式中:xij和Xij分別表示第j 個指標的原始值和標準化后的值;maxxij和minxij分別表示第j 個指標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內生式發展”這一概念于1975 年在聯合國報告中首次提出,強調若要達成消除絕對貧困、保護生態的目標,必須伴隨著社會和經濟結構的改變。這一理論后被學者們用于研究鄉村的可持續發展[23],其中區域發展離不開環境保護的觀點,與“兩山”理論強調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24]的本質基本相同。“兩山”理論旨在通過我國經濟發展模式的轉變,發展綠色經濟、循環經濟和低碳經濟,實現生態和經濟的有機統一[25]。
PSR(壓力—狀態—響應)模型由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提出,是用于研究環境問題的經典框架,被國內外學者廣泛應用于生態環境質量評價體系、生態文明建設評價體系的相關研究[26]。PSR 模型以因果關系為基礎,認為人類的各項活動會對環境和生態系統造成一定的壓力,這些壓力會改變環境自身狀態,當人類意識到環境狀態的變化時,又會采取一定的措施對這些變化做出反應,壓力、狀態、響應3 個系統相互影響、相互制約?;凇皟缮健崩碚?、內生式發展理論和PSR 模型,本文構建“兩山”實踐成效測度理論模型,具體如圖1 所示。

圖1 “兩山”實踐成效測度理論模型Figure 1 Theoretical model of“Two Mountains”practice effectiveness measurement
科學的“兩山”實踐成效度量是全面認識“兩山”理論內涵、獨特性質和內部相互作用關系的重要前提。雖然關于“兩山”實踐成效評價的指標體系構建的相關研究欠缺,但國內外學者關于探討經濟、生態、社會、產業、人口等多方面協調發展關系的研究眾多,如環境—資源—經濟[27]、能源—環境—經濟[28]、社 會—生 態—旅 游[29]、生 態—經 濟—社 會[30]等,可為“兩山”實踐的定量研究和指標體系構建提供可靠參考。
本文在參考《聯合國可持續發展指標體系》《環境可持續性指標(ESI)》等國際指標體系和各省市生態省規劃綱要中的指標體系,以及《“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建設管理規程》中“兩山指數”評估指標體系等國內指標體系的基礎上,借鑒國內外學者關于“兩山”實踐成效評價、生態文明建設評價及生態與經濟協調發展評價等相關指標體系,遵循全面性、可操作性、可比性、數據可獲得性等原則,緊扣“兩山”理論的思想內涵,考慮國家對“兩山”實踐創新基地的各項要求,結合長江經濟帶11 個省市的地域特征,構建“兩山”實踐成效評價指標體系(表1)。

表1 “兩山”實踐成效評價指標體系Table 1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Two Mountains”practice effect
選取的具體指標如下:①“綠水青山”系統。引入PSR模型框架,從壓力、狀態和響應3 個子系統中選取17 個指標進行評價。其中,壓力反映人類活動給生態環境帶來的負面影響,狀態反映生態環境和資源的基礎情況,響應反映人類為優化生態環境采取的對策和措施。②“金山銀山”系統。從經濟水平、經濟結構和經濟質量3 個子系統中選取15 個指標進行評價。經濟水平主要衡量經濟規模和發展水平;經濟結構表征產業結構、消費結構、投資結構、貿易結構等方面的變化;經濟質量從人民生活和社會活動等角度來度量經濟發展對其帶來的變化狀況。
確定指標權重:本文采用熵值法計算各指標權重:

式中:Pij為第j 項指標下第i 個樣本占該指標的比重;Eij為第j 項指標的熵值;Wj為第j 項指標的權數。
綜合發展指數:將標準化后的數據Xij與各指標權重Wj進行合成運算,運用線性加權的方法計算各系統的指數Xi:

式中:Ti為“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的綜合發展指數;α和β為待定系數,表示“綠水青山”系統和“金山銀山”系統對“兩山”實踐的貢獻度,本文認為兩者在“兩山”的實踐過程中同樣重要,故取α=β=0.5。
協同發展系數:本文采用協同發展系數分析長江經濟帶各省市“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的相對發展程度。計算公式為:

式中:Ui為“兩山”協同發展系數。0 <Ui≤0.8時,表示“金山銀山”發展相對領先;0.8 <Ui≤1.2時,表示“兩山”同步發展;Ui≥1.2 時,表示“綠水青山”發展相對領先[30]。
“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是相互促進、相互轉化的關系,而耦合協調模型正是用于測度兩個及以上的系統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程度,因此本文參考耦合協調模型來計算“兩山”指數。
耦合度:計算耦合度,耦合度越大,系統間相互作用強度越大。計算公式為:

式中:k 為調節系數,此處取2。耦合度可分為6個等級[30]:最小耦合Cj=0,低水平耦合Cj∈(0,0.3],拮抗Cj∈(0.3,0.5],磨合Cj∈(0.5,0.8],高水平耦合Cj∈(0.8,1),最大耦合Cj=1。
耦合協調度:耦合度只能說明兩系統間的相互作用程度,但不能反映兩系統是否協調有序發展,因此還需進一步采用耦合協調度構建“兩山”指數評價模型。計算公式為:

式中:TMPRi為“兩山”指數,用以反映兩者協調情況,可以分為5 個等級[31]:重度失調Dj∈(0,0.2],中 度 失 調 Dj∈(0.2,0.4],基 本 協 調 Dj∈(0.4,0.6],中度協調Dj∈(0.6,0.8],高度協調Dj∈(0.8,1]。
全局空間自相關:全局空間自相關被學者們廣泛用于分析某一變量在整個空間區域內是否存在空間自相關性,常用Moran's I 指數來度量[32]。計算公式為:

局部空間自相關:全局空間自相關能觀測變量在整個區域內的整體情況,但不能清晰地探測出區域具體的聚集位置及局部分布模式[33]。局部自相關就正好彌補了這一缺陷,它能揭示特定區域的空間關聯情況與聚集特征,展示空間聚集的具體位置和范圍,通常采用Moran散點圖來分析。Moran 散點圖包含4 個象限,分別表示4 種空間相關模式:①H—H(“高—高”聚集模式),表明該地區與鄰近區域變量值均較大;②L—H(“低—高”聚集模式),表明該地區變量值小于鄰近區域變量值;③L—L(“低—低”聚集模式),表明該地區與鄰近區域變量值均較大;④H—L(“高—低”聚集模式),表明該地區變量值大于鄰近區域變量值[32,33]。
“綠水青山”指數測度。2006—2019 年長江經濟帶11 ?。ㄊ校熬G水青山”指數如圖2 所示。

圖2 2006—2019 年長江經濟帶11 省市“綠水青山”指數Figure 2 “Green Water and Green Mountains”index of 11 provinces and cities in the Changjiang River Economic Belt,2006-2019
由圖2 可知,長江經濟帶的“綠水青山”指數在研究期間整體均呈波動緩慢上升的趨勢,表明11 省市自“兩山”理論提出以來,更加注重生態環境安全和健康發展,“綠水青山”家底日漸殷實。其中:云南省、浙江省和四川省3 個省份的“綠水青山”指數一直高于平均值,這是由于浙江是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領頭羊,不論是在水資源、森林資源等生態稟賦,還是在資源消耗、環境污染控制等各項生態治理措施均位于全國前列;云南省和四川省較多的水資源量、較好的空氣質量和優秀的水土流失治理措施使其“綠水青山”發展一直領先于其他地區;上海市和江蘇省一直排在末尾,雖然兩地在資源消耗、廢氣和固體廢物的排放和利用情況上優于其他省市,但在森林資源、水資源、耕地面積和水土流失治理面積等方面落后;貴州省增長幅度最大,得益于其在建成區綠化覆蓋率、人均公園綠地面積和水土流失治理面積等方面的增長速度較快。
“金山銀山”指數測度。2006—2019 年長江經濟帶11 省市“金山銀山”指數如圖3 所示。由圖3 可知,長江經濟帶的“金山銀山”指數在研究期間呈快速上升的趨勢,表明11 省市自“兩山”理論提出以來,十分重視經濟社會發展,“金山銀山”指數快速提升。上海市、江蘇省和浙江省的“金山銀山”發展水平和增長速度均遠遠領先于其他省市且高于11 省市的平均值,這主要得益于江、浙、滬位于東部沿海地區,不論是地理位置、政策優惠、投資規模,還是科技創新水平、城鎮化建設和利用外資等方面均領先于其他區域,地域性資源集聚效應促使江、浙、滬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始終位于長江經濟帶首位。云南和貴州一直位于末尾,主要原因在于:兩地不論是在人均GDP、財政收入等表征經濟水平的指標,實際利用外商投資額占GDP比重、貨物進出口總額占GDP比重等表征經濟結構的指標,還是R&D 經費占GDP比重、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等表征經濟質量的指標,都遠遠落后于其他省市。

圖3 2006—2019 年長江經濟帶11 省市“金山銀山”指數Figure 3 “Jinshan Yinshan”index of 11 provinces and cities in the Changjiang River Economic Belt,2006-2019
綜合對比“綠水青山”指數和“金山銀山”指數可以發現,長江經濟帶“綠水青山”指數高的省市,其“金山銀山”指數較低,例如云南和上海。但不難發現,兩系統的發展水平整體上均呈上升趨勢,表明長江經濟帶各省市在保持“綠水青山”穩定發展、生態環境不受破壞的同時,“金山銀山”也持續發展、經濟水平不斷提升。
時間演進特征:2006—2019 年長江經濟帶“兩山”實踐成效各指數的時間演變趨勢如表所示。從表2 可見,長江經濟帶“兩山”指數在研究期間呈穩步上升的趨勢,表明11 省市自“兩山”理論提出以來,不斷促進生態優勢向經濟優勢轉化,“兩山”實踐成效初步顯現。長江經濟帶“兩山”指數的發展可以分為兩個階段:①2006—2012 年,長江經濟帶“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的協調發展程度處于基本協調階段,主要是由于“兩山”理論剛提出不久,其思想和內涵還未完全輻射至全域;②2013—2019 年,長江經濟帶“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的協調發展程度由基本協調升級為中度協調階段。這得益于浙江省先行先試地探索出“兩山”轉化和實踐的先進經驗與成功模式后,其他省市亦都開始重視統籌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兩山”實踐工作逐步在全域推廣實行。整體上看,“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的耦合度一直處于高水平耦合階段,但協調度都處于基本協調和中度協調階段。耦合度指數遠大于協調度指數,表明“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間的相互作用關系明顯,但較低的綜合發展指數制約了“兩山”指數,提高“兩山”實踐水平還需進一步提高“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兩系統的綜合發展指數水平。

表2 2006—2019 年長江經濟帶“兩山”實踐成效各指數時間演變Table 2 Time evolution of indicators of the“Two Mountains”practice effect of the Changjiang River Economic Belt,2006-2019
空間分布特征:2006—2019 年長江經濟帶11 個省市“兩山”指數如圖4 所示。從圖4 可見,浙江省“兩山”指數幾乎始終領先于其他省市,作為“兩山”理論的發源地,浙江省通過實施“五水共治”“三改一拆”“四邊三化”等系列生態保護措施打出生態環境保護“組合拳”;通過大力構建綠色產業鏈、建全綠色供應鏈、推進多產聯動特色產業等方式建立產業融合發展“生態圈”;系列措施讓浙江省的“兩山”協調發展程度位于長江經濟帶的首位。江蘇和上海僅次于浙江,且幾乎一直高于11 個省市的平均值,得益于兩地在政策優惠等各方面存在優勢,將更多的資金和精力投入至生態環境治理和生態產業的發展中,產業結構升級、科技進步、對外開放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都有很大程度的提升,“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效果明顯。但與浙江省相比,它們的自然資源稟賦和生態環境治理措施有所欠缺,限制了兩地“兩山”指數的增長。如2019 年江蘇省和上海市森林覆蓋率分別為14%和15.2%,遠不及其他省市;人均廢水排放量達到14.06t/人和16.42t/人,多于除浙江省、四川省外的7 個省市。

圖4 2006—2019 年長江經濟帶11 省市“兩山”指數Figure 4 “Two Mountains”index of 11 provinces and cities in the Changjiang River Economic Belt,2006-2019
中游地區和上游地區各省市的“兩山”指數相差不大,幾乎一直低于11 個省市的平均值。它們有以下共同點:一是生態基礎和自然資源稟賦情況較為理想,比如江西的森林覆蓋率一直位于區域首位,江西、云南、四川的人均水資源量和云南、貴州的人均耕地面積始終位于區域前列;二是積極開展環境治理,比如云貴川三省的水土流失治理面積幾乎一直位于區域前三位,2019 年貴州和云南兩省的空氣質量優良率分別達98.3%和98.1%,位于區域前兩位;三是其經濟水平、經濟結構和經濟質量等各方面的指標普遍落后于下游地區江蘇、浙江、上海3 個省市,比如下游地區3 個省市的人均GDP(12.9 萬元)比中上游地區8 個省市(6.1 萬元)多出一倍。即中上游各省市“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兩系統的發展差距較大,造成了兩系統的協調發展程度較弱,“兩山”指數數值較低。
為更好地觀測長江經濟帶“兩山”指數的空間格局及其動態演化,利用ArcGIS軟件,對2006 年、2010年、2014 年和2019 年4 個時間截面的“兩山”指數進行了空間可視化處理,具體如圖5 所示??傮w上看,長江經濟帶“兩山”指數的分布極不均衡,下游地區的江蘇、浙江、上海3 個省市和中上游地區的8 個省市一直存在明顯的鴻溝,兩極分化現象明顯。

圖5 2006—2019 年長江經濟帶11 省市“兩山”指數空間分布Figure 5 Spatial distribution of“Two Mountains”index in 11 provinces and cities of the Changjiang River Economic Belt,2006-2019
選擇2019 年的測算結果,根據“兩山”協同發展系數Ui判斷現階段長江經濟帶各省市的“兩山”實踐類型(表3)。從表3 可見,浙江為“兩山”同步發展型,自“兩山”理念提出以來,浙江省就致力于走綠色發展的道路,兼顧“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在不斷探索中找到了適合自身的“兩山”實踐模式,并為其他省市提供了寶貴經驗。上海和江蘇為“金山銀山”領先型,主要得益于兩地的地域優勢引發的經濟發展優勢,但相對貧乏的自然資源稟賦和曾經因過度重視經濟增長造成的資源消耗與環境污染問題制約了其“兩山”同步發展進度。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慶、四川、貴州和云南均為“綠水青山”領先型,這些省市擁有良好的生態稟賦基礎,但相對較差的經濟發展條件制約了其“兩山”同步發展進度。

表3 2019 年長江經濟帶“兩山”實踐類型Table 3 Practice types of“Two Mountains”in the Changjiang River Economic Belt in 2019
全局空間自相關:本文借助GeoDa 軟件計算了2006—2019 年長江經濟帶11 省市“兩山”指數的Moran's I 指數(表4)。從表4 可見:各年份的Moran's I 指數均大于0,且p 值均小于0.05,表明長江經濟帶“兩山”指數始終存在顯著的空間正相關,空間集聚效應顯著,且聚集變化具有階段性。2006—2014年Moran's I 指數整體呈波動趨勢,表明“兩山”指數的空間聚集性不穩定。2014—2019 年Moran's I指數逐年上升,表明“兩山”指數的空間聚集效應在逐漸變強。

表4 2006—2019 年長江經濟帶“兩山”指數的莫蘭指數Table 4 Moran index of the“Two Mountains”index of the Changjiang River Economic Belt,2006-2019
局部空間自相關:為分析長江經濟帶“兩山”指數局部空間自相關性的變化特征,選擇2006 年、2010 年、2014 年和2019 年4 個時間截面的長江經濟帶“兩山”指數的Moran散點圖進行局部空間自相關分析,結果如圖6 所示。由圖6 可知,長江經濟帶各省市“兩山”指數的空間集聚分布規律性極強且聚集特征較為穩定,一直呈現“由東部向西部遞減”的空間格局。下游地區的上海、江蘇和浙江一直呈“高—高”聚集模式,是長江經濟帶“兩山”指數高水平的集聚區域;上游地區的四川、貴州、云南和重慶一直呈“低—低”聚集模式,是長江經濟帶“兩山”指數低水平的集聚區域;中游地區的安徽一直呈“低—高”聚集模式,湖北、湖南一直呈“低—低”聚集模式,江西于2019 年從“低—低”聚集模式轉變為“低—高”聚集模式,表明中游地區處于“兩山”指數的過渡地帶。

圖6 2006—2019 年長江經濟帶11 省市“兩山”指數Moran散點圖Figure 6 Moran scatter of the“Two Mountains”index of 11 provinces and cities in the Changjiang River Economic Belt,2006-2019
本文從內生式發展的視角,結合壓力—狀態—響應(PSR)模型框架,構建了“兩山”實踐成效評價指標體系,對2006—2019 年長江經濟帶11 省市“綠水青山”“金山銀山”“兩山”指數進行了測度,并引入空間自相關理論解析長江經濟帶“兩山”指數的空間分異和演化特征。
主要結論如下:①長江經濟帶11 省市“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指數整體上均呈逐年上升趨勢;但兩系統的指數基本呈逆向變化,“綠水青山”指數高的省市,其“金山銀山”指數較低。②在時間維度上,11省市“兩山”指數整體呈上升趨勢,可以分為兩個階段:2006—2012 年為基本協調階段;2013—2019 年為中度協調階段。③在空間維度上,長江經濟帶“兩山”指數分布極不均衡,下游地區的江浙滬3 省市和中上游地區的8 省市一直存在明顯的鴻溝,兩極分化現象明顯,從空間自相關性來看,“兩山”指數的全局Moran's I 均大于0,表明長江經濟帶的“兩山”實踐成效呈顯著的空間正相關且存在空間集聚效應。由Moran's I 散點圖分析可知,大多數省份在地理空間上集中于“高—高”聚集區和“低—低”集聚區,且聚集特征較為穩定。④基于“兩山”協同發展系數,將11 省市的“兩山”實踐現狀劃分為“兩山”同步發展型(浙江)、“金山銀山”領先型(上海、江蘇)和“綠水青山”領先型(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慶、四川、貴州、云南)3 種類型。
基于上述結論,針對兩系統指數的數值基本呈逆向變化及“兩山”指數呈現“兩極分化”空間分布的問題,結合生態環境部發布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建設管理規程》中的相關規定和要求,對長江經濟帶“兩山”實踐創新工作提出以下建議:
①對于“綠水青山”領先型地區,應著力推進“綠水青山”轉化。探索各省市的特色,立足資源稟賦、發展條件和比較優勢,以節能、降耗、減污為目標,積極研發綠色生產技術。將綠色發展理念貫穿產業發展全流程,因地制宜發展節能環保、生物醫藥、新能源等綠色生態產業,促進產業結構的優化、調整與升級,推進產業深度融合及產業鏈延展。創新投融資機制,嘗試開發綠色基金、綠色保險、綠色信貸等形式的綠色金融產品和服務,積極探索“資源—資產—資本—資金”的轉化機制和可持續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健全生態產品經營開發機制,將“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
②對于“金山銀山”領先型地區,應著重夯實“綠水青山”基礎。高標準高質量推進國土精準綠化,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加大環境保護和污染治理力度,完善生態保護補償制度,減輕生態環境壓力。加快各地區能源技術創新,構建能源技術創新鏈,提高各類資源利用效率,實現區域碳排放協同治理,推進生態優先、節約集約、綠色低碳發展。有效運用“金山銀山”資源修復反哺“綠水青山”,實現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保護的協調統一。
③對于空間分布不均衡問題,應著手健全長江經濟帶上、中、下游地區的協調聯動機制。深度挖掘地區的比較優勢,制定差異化和特色化發展戰略的同時,利用好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契機,促進各地互融互通,積極發揮下游地區的創新輻射作用,帶動中上游地區的“兩山”實踐成效穩步提升,培育中上游資源環境承載力較好、經濟發展潛力較大的地區成為新的經濟增長極,形成優勢互補的層次關系,推動“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形成合理布局并實現良性互動。
④加快建設“兩山”實踐創新基地,以點帶面形成示范效應。聚焦“生態美、產業興、百姓富”,各地要出臺支持“兩山”實踐創新基地創建的資金、科技、人才等各方面的優惠政策和保障措施,通過規劃引領、制度保障、責任落實,加強對“兩山”實踐創新基地的工作指導與監督考核。要把創建國家級“兩山”實踐創新基地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載體,抓住產業和就業兩個關鍵,不斷深入推進“三產融合”,因地制宜塑造品牌,持續釋放生態價值,助力實現共同富裕。要及時總結各地打造“兩山”實踐創新基地的典型案例、制度成果和經驗做法,注重宣傳與推廣,持續推進“兩山”轉化。